动机与人格 作者:[美]马斯洛-第2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质却常常转化成了义愤,自我肯定、对被剥削利用的抵抗和对非正义的愤怒,也就是说从不健康的进攻转化成了健康的进攻;(3)比较健康的人似乎都远远不是那么害怕自己的愤怒和进攻,因此当他们表现自己的愤怒和进攻的时候,就会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暴力有着对立的两极,而不仅仅具有一个方面。暴力的反面可以是不那么强烈的暴力,或者是对暴力的控制,或者是努力不做暴力的事情。或者我们可以说在暴力中存在着健康与不健康的两极对立。
但是这些材料却并未解决我们的问题。弗洛伊德及其忠实的追随者认为暴力是出自本能的,而弗洛姆,霍妮及其他新弗洛伊德主义者则认为暴力完全不是出自于本能。了解一下这两种对立的观点是极富教益的。来自内分泌学、遗传学等等的材料
任何一个想把目前所知道的关于暴力来源的一切材料会聚在一起的人,也必须去挖掘内分泌学家们所积累起来的材料。这种
情况在低等动物那里相对说来又是比较简单的。毫无疑问,性激素和肾上腺以及大脑垂体激素明显地对进攻性、支配性、被动性和野蛮性起着决定的作用。但是因为所有内分泌腺都共同地起着决定作用,所以这些材料中的某些材料就变得非常复杂了,需要专门的知识才能处理。但这些材料却万万不可忽略过去。有证据表明。雄性激素与自我肯定、搏斗的意愿和能力等等有关。另外还有些证据表明,不同的个体分泌出不同比例的肾上腺和非肾上腺,这些化学物质与个体的搏斗而不是与临阵逃脱的趋向有关。关于这一问题,心理内分泌学这一交叉学科毫无疑问会告诉我们大量的东西。
来自遗传学的材料,来自染色体和基因的材料明显地与这一问题有着特殊的关联。例如,最近有人发现,具有双重男性染色体(双重男性遗传基因)的男子差不多都无法控制自己的暴烈。这一发现本身就使得纯粹的环境主义成为不可能的了。在最和平的社会里,在最完善的社会和经济条件下,有些人仅仅因为自身的遗传因素就会是十分暴烈的。这一发现当然会使人重新注意到下面这一已经讨论得很多了但却始终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即男性,特别是青年时期的男性是占需要一些暴力昵?是否需要某种东西或人来与之搏斗,与之发生冲突呢?有一些证据表明,这种情况有可能发生,不仅成年人是如此,甚至婴儿以及幼小的猴子也是如此。这种情况到底在多大程度上是内在地被决定了的,抑或到底在多大程度上没有被内在地决定,只有留待将来的研究者去研究了。
我还可以提一下来自历史学、社会学、管理学、语义学、各种病理学、政治学、神话学、心理药理学以及其它方面的材料。但我们无需更多的材料就可以作出如下结论:本章开头提出的问题都是经验的问题,因此我们可以满怀信心地期待,这些问题通过进一步的研究是可以得到解决的。当然来自许多领域的材料也使得各方面学者有可能,甚至有必要通力合作,共同进行研究。无论如何,上面这一随便取来的材料标本已经告诉我们要摒弃那种非此即彼的极端观点,告诉我们不要把破坏性要么完全归之于本能、遗传和生物命运,要么就完全归之于环境、社会力量和学习。遗传论和环境论之问的争端早就应该结束了,但却至今尚未平息下来。决定破坏性的因素显然是多元的,在这些决定因素中我们必须把文化、学习和环境都包括进去,这即使在今天也是再明显不过的了。另外,下面这一点虽然不是那么明显,但也是完全有可能的:生物方面的决定因素也起着基本的作用,虽然我们还没有把握确定它们到底起的是什么作用。即使退一步我们也必须承认,暴力之所以不可避免,其中一部分原因就在于人的本质,即便只是因为人的基本需要时刻都会受挫,我们也必须承认这一事实。我们知道人类是以这样一种方式构造出来的,即暴力、愤怒、报复,是基本需要受挫所产生的习以为常的后果。
最后,我们毫无必要在全能的本能和全能的文化之间进行选择。本章阐述的论点已经超越了这种两分法,并且使之成为不必要的了。遗传或其它生物方面的因素既非唯一地起着作用。也非丝毫不起作用;这是一个程度的问题,是一个多或少的问题。就人来说,绝大多数证据都表明,确实存在一些生物或遗传方面的决定因素,但在多数人身上,这种决定因素却是十分微弱的,而且还是零星片断的,是一些残杂和碎片,而不是在低等动物身上可以看到的那种完整的本能。人是没有本能的,但看上去他却的确有着本能的残余、“似本能需要、内在的能力和潜力”。而且临床的和人格学的经验都表明,这些微弱的似本能倾向是好的、人们所期望的是健康的,而不是邪恶的。人们把它们从灭绝殆尽的境地中拯救出来的巨大努力是可行的和有价值的,而且这的确是一种健全文化的个主要功能。
第十章行为的表现部分
在阿尔波特、沃纳(werner)、安海姆(Arnheim)和沃尔夫的著作中,已充分明确了行为的表现性部分(非工具性)和应对性部分(工具性、适应性、机能性、目的性)之间的区别,但是,这种区别一直没有被当作价值心理学的根据而加以适当的利用。①
当代心理学因为过于实用土义,所以放弃了一些本来对于它关系重大的领域。众所周知,由于心理学专注于实用效果、技术和方法,耐对于美、艺术、娱乐、嬉戏、惊异、敬畏、高兴、爱、愉快,以及其他“无用的”反应和终极体验很少有发言权,因而,对于艺术家、音乐家、诗人、小说家、人道主义者、鉴赏家、价值论者、神学研究者,或其他追求乐趣或终极目的(end…or enjoymentoriented)的人也绝少有用或者根本无用。这等于指责心理学对现代人贡献甚少。现代人最迫切需要一个自然主义或人本主义的目的或价值体系。
通过探索和应用表现性和应对性的区别——这同时也是“无用行为”和“有用行为”的区别——我们可以帮助心理学朝着这些合乎需要的方向扩大管辖权。这一章也是一个重要任务的必要开端:向所有行为都具有动机这一公认的看法挑战。我们将在第14章做这个工作,这一章专门讨论表现性和应对性的区别,然后将它们应用于一些心理病理学问题。
1.根据定义,应对是有目的、有动机的,而表现则常常是没有动机的。
2.应对更多地是由环境和文化的可变因素决定的,表现则主要取决于机体的状态。由此可以推出,表现和深层性格结构有相当密切的关系。所谓投射试验可以更确切地称为“表现性”试验。
3.应对多半是后天学习的结果,表现几乎总是非学得的释放性的或不受抑制的。
4.应对更容易被控制(更容易压抑,约束、阻止、受文化移入的影响),表现则往往是不受控制甚至是不可控制的。
5.应对的目的通常在引起环境的变化并且常常如愿,表现则没有任何目的,假如它引起了环境变花,那是无意的。
6.应对特别表现为手段行为,其目的是满足需要或消除威胁。表现则往在就是目的本身。
7.典型的应对行为是有意识的(虽然它可能成为无意识的),表现则更经常地表现为无意识的。
8.应对需要作出努力,表现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无需费力。艺术表现当然是一个特殊的、处于两者之间的例子,因为人们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做到自然流畅,富于表现要想放松则只要尝试一下就可以了。
应对和表现
在应对行为的决定因素中,总是包括冲动、需要、目标、目的或职责。这种行为的出现是要完成某件事情。例知,走向某个目的地、采购食物、寄信、做书架.或者为薪水而工作。应对这个词本身就意味着努力去解决或至少应付一个问题(296)。因此,它表达了与某种超越它自身的东西的联系;它不是独立的。它或与直接需要有联系,或与基本需要有联系,它既与手段也与目的相联系,既与挫折引发的行为相关联,也与追求目标的行为相关联。
心理学家迄今所讨论的表现行为的类型虽然是有起因的,但一般都是无动机的。(即虽然表现性行为有许多决定因素,但需要的满足不必是其中之一。)表现性行为只不过表现、反映、或者表达了机体的某种状态。其实,它往往就是那种状态的一部分,例如,低能者的愚笨、健康者的笑容和轻快的步态;和善深情者的仪表,美女的姣柔、颓丧者绝望的表情、委靡的姿态,肌肉的松弛,以及书法,步行、举止、跳舞、笑的风格,等等,这些都不是有目的的。它们没有目标。它们不是为满足需要而做出来的①。它们只是从属现象。
以上尽管是事实,但一个乍看起来似乎是自相矛盾的概念,即有动机的自我表现(motivated self…expression)的概念,提出了一个特殊的问题。比较复杂的人能够没法做得诚实、优雅、仁慈、甚至天真质朴。搞过精神分析和处于最高级动机水平的人了解这种情况的来龙去脉。
的确,这是他们唯一最根本的问题。自承和自发性属于最容易获得盼成就,如在健康的孩子那里就是如此,自承和自发性也属于最难获得的成就,这表现在自省型、自我改进型的成年人中,特别是表现在曾经是或现在仍旧是神经过敏的人的身上。但是,对于某些类型的精神神经病患者来说,这是不可能达到的目的。这类患者就象个演员,根本没有一般意义上的自我,只有一堆可以挑选的角色。
我们可以举简单和复杂的两个例子来揭示有动机、有目的的自发性这个概念所包含的(表面的)矛盾,即道家的无为而治,放任自流,就象绷紧的肌肉或括约肌一样。至少对于业余爱好者来说,最适宜的舞蹈方式莫过于自然、流畅、自动地合着音乐的节拍,应和着舞伴无意识的愿望。优秀的舞蹈者能够姿意忘情地跳舞,变成任音乐摆布,任音乐弹奏的被动的乐器。他不必有愿望、批评、指导,甚至不必有自我。从非常真实有用的意义上说,甚至他在旋转、滑行,跳得精疲力尽的过程中,他可以一直很被动。这种被动的自发性或者说由衷的尽兴能够产生一些生活中最大的快乐,就象在岸边任浪花拍打自己的身体,就象任人细心温柔地照料自己,让自己承受爱的抚慰,或者象一位母亲,任孩子吸奶,嬉戏,在自己身上爬来爬去。
然而,很少有人能这样跳舞。大多数人会做出努力,会受到指导,会自我控制地、有目的地去跳;他们会仔细地听着音乐的节奏,经过有意识的选择,然后合上拍子。一句话,无论从旁观者的角度,还是从主观角度来看,他们都将是不高明的舞蹈者,因为他们永远不会把跳舞当作一种忘我的和有意抛弃控制的深切体验来享受。
大多数优秀的舞蹈者不需训练就能跳得很好。不过教育在这里也能有所帮助,但那必须是一种不同类型的教育,内容是自发性和热切的纵情,是道家风格的自然、无意、不挑剔以及被动,努力不做任何努力。舞蹈者必须为此学会抛弃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