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财会税务电子书 > 我是这样当上总裁的 >

第5章

我是这样当上总裁的-第5章

小说: 我是这样当上总裁的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的托福成绩是550,这是不争的事实。以这样的成绩,别说是麻省理工了,就连普通商学院的门槛都迈不过去。总之,这三个月的时间里我只能拼命攻读英语了。
  从决定参加MBA考试那一天,我就跑去留学预备学校报了名。在家里也是争分夺秒地练习英语会话。我买了好几台录音机,厕所、浴室,客厅,家里每个房间都配备了一台,争取能多听一秒听力训练的磁带。当然,卧室的床头也放了一台,睡梦中的学习也是很有必要的。
  //
  …
  我是这样当上总裁的(10)
  …
  我把书店里所有带磁带的英语教材都买了回来,并且一本又一本地向预备学校借磁带,只要一有时间就听。一开始虽然也想过看英语电影和收听英文电台,最终还是觉得托福模拟试卷的听力训练效果更佳。上预备学校和买教材花去了我一分一厘攒起来的家用钱,但我在准备过程中该花钱的地方毫不吝啬。
  然而,正如我所料,我的听力并没有明显进步。无论听多少遍,还是听不懂。托福考试每个月都有,但每次我都是失望而归。眼看申请的期限就要过了。
  我怀着万分焦虑的心情复习已经考过的托福试题,发现了三个问题,要是能解决这三个问题,我的成绩应该就能提高了。
  第一是问题的“突破点”有固定模式,也可说是问题的倾向。这个倾向在已有的托福应试书籍中几乎都没有提到过,但我在钻研过去的托福试题的过程中,发现有时候在看到选项前就能猜到答案,有时候一看到选项就算不知道问题是什么也能知道答案。
  第二就是,根据考试地点的不同音响设备质量和环境条件,听力题的难易程度也会完全不同。大阪附近有很多的考试点,我首先收集到各个试点的相关音响设备信息,就算是离家里比较远只要音响设备好我也宁愿去那样的地方考试。
  第三,朗读问题的人的声音也会影响听力水平,就好像耳朵和声音有一种适应性。还好,托福考试的听力问题朗读者每次都是一样的。就算听不懂其他人的英语,只要能听惯这三个人的声音,也许就能拿高分。于是,我尽可能地收集以往的托福听力磁带,只听这三个人的声音。
  反正用常规方法已经来不及了。我的方法不是为了提高听力水平,而在于短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提高我的成绩,属于一种战略培训。
  只有最后一次考试机会了。那天,我坐在音响设备良好的考场,听着之前听了无数次的同样的朗读声音,寻找关键句子解题。当时我对自己能得多少分毫无预计,但结果是650分!我终于突破了那条线!我的干劲更加足了。
  推荐自己的个人陈述
  托福考试一结束,我无暇休息又开始了个人陈述的写作。
  个人陈述的核心因素就在于显示出自己与其他申请者的不同之处并获得对方的好感。从商学院方面来看,为了使课堂更加活跃,也有录取不同国籍不同背景的学生的需求。能不能满足这个需求,就是决定申请者命运的事情了。
  就我个人来说,只要把生产现场的经验写出来,对商学院的教授来说就已经是非常有趣的了。很多MBA申请者在银行或者贸易公司工作,而在制造工厂拿着钎焊烙铁走来走去的技术人员申请MBA却极为少见。更何况,我住在大阪也比较特别,我只要把这些原汁原味的东西写出来就能脱颖而出了。
  不过,我后来听教授说,光写得有意思是不够的。社会上经验丰富和做苦力活的人有的是,想要凭此入学的话,很有可能毕不了业。商学院虽然想招拥有不同背景的生源,但还是十分注重素质。
  理科出身的人一般文字表达能力不是很强,对我来说写个人陈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却充满了乐趣。为了通过选拔,文章中有的地方会过分强调自己的个性。但是,这毕竟是要陈述个人以往的经历和志向的,必须对自己的事业有所概述。在松下工作的十年中,自己到底具备了何种能力,强项在哪里,有何成长,然后,作为下一步为什么选择念商学院等。没想到那些我一向很漠视的一些事情加以提炼以后,对自己也有了新的认识,感觉非常好。
  感觉在个人陈述中我对自己的历史还是有所修饰,所幸的是它得到了商学院教授的青睐。
  哈佛来的电话
  最后,一切准备就绪,我向11个院校寄出了申请。第一志愿虽然是麻省理工,但几乎没有自信能被录取,所以只好广撒网了。
  我一早就被斯坦福大学录取了,麻省理工是我想去而又觉得不可能的志愿,所以,当我接到麻省理工的面试通知时,万分兴奋。
  //
  …
  我是这样当上总裁的(11)
  …
  麻省理工指定的面试地点是东京的赤坂王子饭店。我提前一天到了东京,当晚却怎么也睡不着,心里默念着自己所写的个人陈述不知不觉时间就一点一点过去了。
  面试那天,我抱着破釜沉舟的决心用英语回答着一个又一个问题。30分钟过后,面试官说:“面试就到此为止吧。”我如释重负地松了一口气,觉得全身都不听使唤了,心里暗想可能没戏。面试官一边饶有兴致地看着我紧张的神情,一边说:“你合格了。恭喜恭喜!”我没有想到会当场给出结果,吓了一大跳,将信将疑地又问了他一次。没错,不是我听错了,也不是他开玩笑,我确实是被麻省理工录取了。
  我当时的感觉就是所有的付出都得到了回报。我步履轻快地走出旅馆,直奔青山大道。我不想走到昏暗的地铁站里去,便一边沐浴着阳光,一边徒步走在路上。我沿着青山大道一直朝着表参道走了30多分钟,才意识到自己还要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家人和公司。
  那时候,哈佛大学还没有和我联系。哈佛大学是为数不多的商学院中的翘楚,我觉得自己绝对是没有可能进去的。并且我寄出申请时已经是二月份了,自己也觉得太迟了。实际上那个时候,有传言说哈佛大学在日本的面试已经结束了,面试官也都已经回国去了,我虽然寄出了申请,但并没有抱任何希望。总之,我已经打定主意要去麻省理工了。
  然而,五一劳动节期间,我突然接到了哈佛大学面试官的电话。我心想这时候是谁打来电话呢,跑到电话间去接了电话,拿起电话对方就直接说:“现在开始进行电话面试,可以吗?”
  我同意了。也许是已经得到了麻省理工的录取,我一点也不紧张,面试开始以后自始至终都能从容应对。并且,这与面对面的面试不一样,我可以一边看着手中的个人陈述一边作答。总之,面试进行得比我想象的还要顺利,全部问题问完了以后我的感觉就是那样的。
  在面试官将要挂电话的时候,我壮着胆子撒了个谎:“我已经接到了麻省理工的合格通知,明天之前必须答复,所以您能不能现在就告诉我是否合格呢?”面试官用稍带为难的语气说:“这个我要和负责人商量一下,请稍等。”然后就放下了话筒。电话那头沉默了一段时间以后,我听到面试官说:“你合格了。”
  我又得寸进尺地说:“传真不能伪造,能不能发给我书面通知呢?”几分钟过后家中的传真机开始响了,合格通知书发过来了,确实是哈佛的通知书。看到那个我心里才有了真实感,竟不由得呆住了。也许是哈佛的合格者中有人退出了,不然我真的很难相信自己会被哈佛商学院录取。
  麻省理工和哈佛,到底去哪一个呢?我不由得陷入了痛苦的抉择之中。
  哈佛教学的严格程度在申请者之间是公认的。也有传言说日本留学生中间有一半都不能毕业的,还流传说有人经受不住学习的压力而自杀。但不管怎么说,哈佛的含金量和师资力量是世界一流的。
  另一方面,麻省理工的教学严格程度还不至于让人自杀,就读的松下员工也有很多,到了那里可以有个照应。况且,除了MBA以外还可以得到工科硕士的学位,也是一流大学,学位含金量也很大。
  让我下了最后决心的是妻子的一句话:“男人就应该接受挑战。”经过了艰难的抉择,我最终还是选择了哈佛。既然要挑战MBA,就应该去最最严格的环境中学习。越是严格,我就越有“发奋图强”的斗志。
  第2章
  人格改造讲座――在哈佛商学院学到的东西
  留学第一天体会到的挫折感
  在波士顿开始了海外生活
  1989年6月,我离开家乡大阪来到了美国。在波士顿机场一下飞机,我就感觉到那里的空气非常干燥,与仍是梅雨季节的日本截然不同。第一次的国外生活终于开始了,我在办理入境手续时不由有些紧张。从机场坐出租车,仅20分钟就到了哈佛大学。
  //
  …
  我是这样当上总裁的(12)
  …
  新学期虽然是九月份开始,但曾留学美国商学院的前辈们都给我建议,让我尽可能早点到学校去熟悉当地环境。就这样,我把家人留在日本,自己先一步来到美国。虽然我以高强度的训练取得了托福高分,其实在英文会话方面一点自信都没有,于是就跟大多数的日本人一样,报名参加了一个叫做ESL的英语夏季集中培训,时间是从6月到8月。
  波士顿作为麻省的古都之一,有着可与日本京相媲美的古老街道,当美国还只是英国的一个殖民地,并且只有13个州时它就已经存在了.街道两旁都是保存完好的历史性建筑和遗迹,它与纽约和芝加哥不同,这里没有高楼大厦,也没有西海岸边的阳光和空气,有的只是宁静的街道。
  在波士顿郊外,夹着查尔斯河,南北两岸林立着哈佛大学的周边建筑,都是些颜色厚重的殖民地时代的低矮建筑。有福格艺术博物馆、赛克勒博物馆、自然历史博物馆等等,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学术圈。
  哈佛大学是这个地区的核心,建于1636年,创立者是约翰·哈佛牧师。1620年,载满清教徒的五月花号到达了美洲这块新大陆,16年后,一所全美历史最古老的私立大学诞生了。校训是“真实”,用拉丁语表示为“VERITAS”;学校大楼的颜色是“深红”。
  哈佛大学由4年制的文化学院、行政、法学、教育、设计、神学、医学、牙科、公众卫生以及商学院在内的10个学院组成。此外还有无数的研究中心,在日本比较有名的是赖肖尔(Reischauer)日本研究所。除了各学院共同设立的研究中心以外,还有协助政府政策研究的中心等,可说是汇集了世界上最优秀的研究人员,进行着最高端的学术研究。学校内部有包括图书馆和美术馆在内的大约460个建筑设施。
  哈佛的在籍人员大概有5万多人,包括教授、研究人员、研究生、本科生和短期培训生等,来自世界各国的精英们在校园内充满自信地来来往往,不由让人感叹这真不愧是世界的最高学府。包括约翰·肯尼迪在内,有6位美国总统毕业于哈佛,同样出身哈佛的还有30多个诺贝尔得奖者,微软的创立者比尔·盖茨(中途退学),以及SunMicrosystems公司的斯考特·麦克尼里(ScottMcNealy)等,不胜枚举。
  哈佛大学占地面积达160万多平方米,校园非常宽广,甚至还有校内小型公车运行。购物中心、餐厅和电脑商店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