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逝的岁月:李新回忆录-第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趁势召开了支委会和党员大会,批评党员竟然听信谣言而不信党的话,县委书记来召开支委会,也竟然拒不参加,这还像是共产党员吗?贫农和村民们对干部对党员有意见,想提出来,那是好事嘛。说明群众对我们还是满怀希望。如果他们什么也不说,只在背地里骂我们,我们的什么号召他们都不理,那才糟糕呢。我们让他们把意见提出来,正确的就接受,不正确的就解释,这样党群关系就密切了。就像抗战时期一样,我们就能领导他们去作战,那该多好呀。我们为什么怕群众,怕整党呢?……然后让党员们讨论应该怎样对待群众,对待群众提意见,尤其是对群众中有些过火的意见应该采取什么态度?这个支部是抗战初期建立起来的,大部分是老党员,所以讨论的结果很好,大家都说人民是主人翁,党员是勤务员,应该听主人翁的意见才对。
于是首先在支委会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随后又在全体党员中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这时虽然也有斗争,但还不激烈,因为都是党员,提意见都较有分寸。而且有的村干部怕别人揭短,因而批评时留有余地。不过总的说来,批评和自我批评还算是比较认真的。我看条件已渐成熟,可以拿到群众中去征求意见了。为此,我召开了一次党员大会,郑重地向大家说:〃在抗战期间.在永年城没有解放以前,我们的党应该是秘密的,现在,我们解放区巩固了,我们的党应该公开了,要让全村人民都知道谁是党员,谁是党的支部委员和支部书记,好对我们进行公开的监督。所以我门这次整党,党内整了还不算,还要请人民来帮助,首先请贫农团来帮助整党。这就叫开门整党。准够不够党员条件,我们要证求群众的意见,但最后还是要由我们的支部党员大会来决定。群众的意见是要认真听取的,但并不是群众说了算……。〃
我们首先挑两个群众反映较少的党员到贫农团去征求意见。他们自以为没有问题,谁知大家议论纷纷,都说他们虽是谁都没有得罪,但这样的党员有他不多,没他不少,没有起到模范作用呀!他俩一听,大吃一惊,然后作了深刻的检讨,随即召开支部大会,并请贫农团代表列席提意见。他们分别作了沉痛的检查,并保证以后遇事要走在前头,起模范作用。当提付表决时,一个党员只获得微弱的多数通过。这时他激动得流泪说道:〃同志们既然还把我留在党内,我以后绝不再做那种不前不后的中间派了,我一定要当个像样的共产党员。〃这一消息在村内传开后,全体党员和全体村民都对这次整党既感到新鲜,又感到很有希望。
接着,我们让妇女主任到贫农团去听取意见。这位妇女主任在水年乃至全冀南都是有名的模范人物,无论在各种运动中和生产劳动中都是模范。我以为群众对她是不会有多少意见的。谁知她刚介绍完自己的情况,群众就意见纷纷,说她没有很好地作检讨,而是在吹嘘。她那些模范事迹中,有些是假的,有些是夸大了的,有些是把别人的也安在自己头上去了。她事前思想准备不够,平常只听见旁人夸奖,很少能听到批评。今天群众一下子提了这么多意见,而且是那样的尖锐,她实在受不了,开始是脸红筋涨,后来竟然晕倒了。有人把她扶到家,她醒来之后〃哇〃地一声放声大哭,从此病了几天。据我后来了解,她本是一个很好的同志,模范事迹也不少,但我们对模范人物一贯有故意拔高以至弄虚做假的情况。而且对模范人物,总是一味吹捧,这样就把他(她)们娇惯坏了,怎么能受得住一点批评呢?我特意去看她,想适当地说服她。我们刚谈得很投契,贫农团的几个代表来了。他们一进门就喊道:〃好主任,我们得罪了你,给你道歉。我们提意见,是帮助你,为你好嘛,谁也不想打倒你。〃这时她的病还未全好,但立即打起精神,给大家让座位,倒水。一个老贫农把她拉到跟前,亲切地对她说:〃你们整党嘛,李政委要我们给党员提意见,我们贫农团把你当成自己的亲闺女,才对你说真话。给你提了那么几条,你生气了?不愿意听了?你说,我们以后还能提不能提?〃她很受感动。含着眼泪回答道:〃老大爷,怎么不能提呀?既是你们的亲闺女,有错误,要打要骂都可以,哪能连意见都不能提呢。〃老贫农说:〃那么,为什么我们一提意见,你就受不了,还生了一场病呢?〃大家全笑了。她也不好意思地笑了,并娇羞地说:〃老人家,都是你们平常把我宠坏了,只说好的,一句缺点都不说,可昨天一说就是一大筐,那我哪受得了?〃我这时才插进来说话:〃你的话有些对,有些也不对。共产党员是人民的儿女,人民,特别是贫农,有权利监督他们,批评他们。但也不能打骂。共产党员应经常主动地征求群众的意见。你平常自以为比群众高明,摆着模范的架子,谁还敢给你提意见呀!共产党员骄傲自满,不是群众宠坏的是党员自己宠坏的,是党组织宠坏的,怎么能怪群众呢?〃我又转身笑着对那位老贫农说:〃老大爷,你这个闺女太娇气了,她现在说你宠坏了她,那末,以后你多多的管教她吧!〃老大爷笑了,大家也笑了。老大爷慢慢地说:〃管教,不敢当,有意见还是要提的。不过提意见也要公正。那天是她检查错误,所以我们也只是提错误。等评议她的党员条件时,我们好的坏的都要说。认真说起来,我们这闺女可不赖呀,真叫人疼爱。她模范也不是假的,当了好几年妇女主任,确实是个好主任!到时候都要说出来,才公平。〃果然,在支部大会评议时,她的检查比过去深刻多了,贫农代表的发言也很全面,因此表决的结果,一致通过她为党员。有了妇女主任的经验,其余的党员也大多能认真地做自我批评,党员们和列席的群众代表也都能严格地但也实事求是地展开批评。很快,支部对党员的评议工作就结束了。全体党员通过贫农团向全村公开了。
第三部分 在永年做县委书记 14。开门整党(4)
一般党员经过支部评议就算完了,但党员干部(包括过去的老村干)还必须向全体村民做报告,进行检查。因为长期没有征求群众的意见,所以这回群众提的意见很多,大部分是关于强迫命令的,也有关于生活作风和多吃多占的。至于贪污等违法事件,倒也没有,这说明小北汪村的党员干部,基本上是好的。但是一个老村长在做检查时,却引起了一场风波。他不疼不痒地检讨了自己的错误,正准备坐下时,一个三十来岁的汉子忽然上去拉住他,左手抓他的衣领,扬起右手便要打,并大喊道:〃你还认识我吗?你当年拿棍子打了我,今天你为什么不检讨?〃正这时,两个四十多岁的汉子上前把那人的左手抓住,同时用更大的声音说道:〃你要干什么?!〃然后,其中一个问道:〃他为什么打你,你说!〃另一个接着说:〃当年打日本,破铁路,挖道沟,哪一次你不耍滑,开小差?要是国民党,抓住你这样开小差的,早枪毙了。打了你,怎么样?我看没错。〃老村长这才抬起头来,对着大家说:〃反正我打人,错了,我认错。〃然后又哆哆嗦嗦地补充一句:〃八路军就是不许打人嘛,我不够党员资格。〃大家见他一副狼狈相,不由得全笑了。大家纷纷议论:老村长当年很凶,今天不也很和气吗?当年打日本,没有点威风,怎么当得了村干部?……这时,主持会议的支部书记说话:〃乡亲们提的意见都很好。我们过去当干部的,急着完成上边布置的任务,不会做说服工作,多半靠强迫命令,这是不对的。至于动手打人,更不应该。我现在向大家赔礼道歉。〃说着,向大家鞠了躬。又继续说道:〃现在日本人打跑了,铁魔头也完蛋了,我们应该团结起来,把生产搞好。乡亲们是主人翁,我们是勤务员,主人翁有什么意见尽管提,我们一定要严格处理。〃群众听了这番话,都点头称是。这场大会就圆满地结束了。
随后便是改选支部。除两名没有通过的党员不能参加外,其余党员全部认真地参加了选举,投了票。选举的结果很不错,当选的都是在群众中有威信的党员。在整党期间,还在贫农团中吸收了几个积极分子入党。
整党完毕后,又整顿了农会。因为有贫农团做骨干,新农会把所有的中农(包括富裕中农在内),都团结起来了,因而比旧农会更有力量。还通过村民大会重新选举了村长。妇女会、青救会以及民兵组织也都做了整顿,面目为之一新。
根据小北汪和其他几个试点整党的经验.逐步向全面推广,很快,西半县的整党工作胜利完成。
第三部分 在永年做县委书记 15。生产推进社(1)
永年城解放后,城内和城周的人民都需要救济才能生活。开始,在〃左〃的思想支配下,县领导和上面来的人都只注意肃奸和土改工作,对救灾抓得不紧,把边区和行署拨来的救济粮款发出去就完事,没有采取长远的措施。很快救济粮款用完了,而灾情却越来越严重。
这时,中共中央1947年的十二月会议已经开过,毛主席发表了《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任弼时发表了《关于土地改革的几个问题》,接着还发表出一系列的具体工作指示,坚决地纠正了土改以及其它各项工作中〃左〃的偏向(当然也注意防止右的或任何错误倾向)。人们的心里亮堂了,搬石头停止了,回家的干部也出来了,有的发了几句牢骚,但随后人们的情绪都逐渐高涨起来。参加冶陶会议的路子谊和宋钦都回来了,他们很高兴地告诉我:地富路线的帽子没有给永年戴上,而且后来连提也不提了。地委的领导还说永年的土改和复查搞得不错,没有过头。我插话道:〃还要怎么才算过头呢?洺关的工商业连药铺都分了。〃大家全笑了。路子谊还带来了王从吾给我的信,说区党委请示中央局,要我暂不回去,先在永年再呆些时候,薄一波已表示同意。我其实并没有马上想离开永年,我在洺关就曾给薄一波打过电话,报告我调查和工作的情况,并说我一定要把整党工作搞完。一波同志在电话里告诉我:边区农会的筹备工作不用急,青年团的试办也从缓,同意我在永年继续工作下去。现在王从吾又来信,我当然不会离开永年了。路子谊和宋钦对此都很高兴。只是宋钦因是地主家庭出身,按规定必须回避,他准备立即起程,表示坚决执行党的决定。说到这里,彼此心里都有些惆怅。随后我们为宋钦饯行,痛痛快快地喝了不少白酒,我还写了一首打油诗送他,所以他和我们握别时还是很高兴的。谁知从此一别,再未见面。所幸来代替他当永年县长的是赵幼博,赵是从成安县调来的,而成安和永年在冶陶会议上的命运相同,都是被指名执行了地富路线而后来又没有戴上帽子的。我们一见如故,相处很好。
接到王从吾的信以后,我即进城主持县委工作。经大家讨论,决定以救灾为中心开展工作。救灾需要物资呀,可救济粮款都用光了,怎么办呢?经我向王从吾请求,行署又拨来50万斤粮。这时全县的灾民已扩大到10万人左右(因1947年欠收,老区也开始闹饥荒),这区区50万斤粮,犹如杯水车薪,何济于事?每人一天一斤,5天便吃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