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原理--破解人生之谜-第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之西征,左宗棠在陕甘新疆建功立业皆赖此军。曾国藩后来听说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喜讯后,认为左宗棠的能力天下无二。后来左宗棠平定新疆后,清廷拟封左宗棠一等公爵。慈禧太后认为从前曾国藩克复金陵,仅获封侯,左宗棠在新疆建立功业所依赖的将领刘松山和湘军又是曾国藩所派遣的,于是封左宗棠一等恪靖伯晋二等侯,以示稍亚于曾国藩。所以左宗棠在晚年,逢人便骂曾国藩,经常是喋喋不休。
曾国藩一生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封一等毅勇侯。他除镇压了太平军起义外,还曾剿捻,办理天津教案。同治十一年病逝,谥文正。当曾国藩离世时,人们纷纷猜测左宗棠可能不会致祭,左宗棠却送来了他的挽联:“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欺无负平生”。这是左宗棠对曾国藩和他们两个关系由衷而做的评价。此后他在给儿子的家书中说:“从前我与曾国藩彼此之间的争论,可以说是除去世事的变化,一点也没有待人处事寓于心机的意思,在这感情悲伤没有闲暇的时候,还有理由与他负气吗?‘知人之明,谋国之忠’两句话也久见于我写给朝廷的奏章中,并非我从前对他诋毁今天对他赞誉,孩儿你应该知道我的心思。我与曾国藩所争的是有关军国大计方面不同的意见,而不是争权竞势所能比的。对那些心术不正、妄加评论之词,何不一笑置之呢?”左宗棠的挽联使我们重新看到了其自身人格的完满,同时又衬托出曾国藩为人处世的情操决非等闲之辈。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就了立德(成为世人的精神楷模)、立功(完成大事业)、立言(为后人留下学说)“三不朽”,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大儒。毛泽东青年时曾经讲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晚年还曾说:“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蒋介石对曾氏更是顶礼膜拜,认为曾国藩为人之道,“足为吾人之师资”。虽然人们对曾国藩也有不少责骂之词(如“曾屠户”、汉奸、卖国贼等),但他为人为官的大智慧确实有不少地方值得人们学习和借鉴。
曾国藩非常重“诚”。他认为“天地之所以不息,国之所以立,贤人之德业之所以可大可久,皆诚为之也”;“遇诡诈人变幻百端,不可测度,吾一以至诚待之,彼术自穷”;“推诚守正,委曲含宏,而无私意猜疑之弊”。他有一句名言“诚无悔,恕无怨,和无仇,忍无辱”。以诚换诚,无人不诚。曾国藩正是始终坚持他的拙诚最后换取了左宗棠的坦诚。
以诚换诚合乎人性对等交换的规律。诚实是做人的根本。每个人都应该诚实待人。有谁会希望别人不诚实对待自己呢?你希望别人对你诚实,就必须对别人诚实。诚实者,真诚、坦诚、忠诚是也。以诚换诚,人们会在相互交往中更积极、主动。
二、以德报德
'更新时间'2010…10…20 22:37:16 '字数'1315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论语·宪问》
以德报德是人性对等交换规律的重要内容。对于人性对等交换的规律性古人就有极为深刻的认识。记录古代以色列民族及其相关历史的《旧约圣经》中摩西受上帝之命,成为在埃及做奴隶的以色列人的领袖,他告诉他的百姓:“你眼不可顾惜,要以命偿命,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以手还手,以脚还脚。” 可见古代以色列人已经非常了解了人性对等交换的规律性。记录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言行的《论语》中记载:“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明显,孔子指出应当以德报德,但不赞成以德报怨和以怨报怨。可以说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先贤更加彻底了解了人性对等交换的规律性,并且能够加以利用。各民族思想的不同,也展现了各自民族的个性(每个民族的个性都有一定的优点和缺点,如中华民族个性中有宽厚的优点,但与之相伴的就是有时难免表现得软弱)。以德报德合乎人性对等交换的规律,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润滑剂,也是每个民族主流文化都认同的。
以德报德早已在社会文化中沉淀为深厚的感恩文化。投我以桃,报之以李;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吃水不忘挖井人……有人认为感恩文化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奴才主子文化,相信绝大多数人不会认同。感恩文化的本质应该是人性对等交换中的以德报德,即是一种以德报德的文化。施恩可以不图报,受恩不能不图报!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何况人乎?
以德报德应该是每个时代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以德报德是做人应有的基本道德。封建社会重视以德报德,提倡子女受父母养育应当孝顺父母,臣下食君王俸禄应该效忠君王。我们社会主义社会也应重视以德报德,子女受父母养育应当孝敬父母仍然需要提倡,官员受民众衣食应该服务民众难道不更加需要提倡吗?君不见这世道有多少不孝子孙,又有多少贪官污吏!
中国古代先贤的待人处事之道是一种既高超又灵活的大智慧。据《论语·宪问》中记载:“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这段话是孔子对某个人所提问题的解答。有人问:“以德报怨,怎么样?”孔子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先提出一个思辩性的问题:“何以报德?”接着才指出:“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从这段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提倡“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但这并非意味着否定以德报怨,甚至也不能说不会以怨报怨。这里的“怨”是和“德”相对而言的。 “德,谓恩惠也”。与“恩惠”相对就是“伤害”。本来,“怨”指的是“怨气”、“怨恨”,这里则是指因怨而导致的一切“过激”行为。以德报怨有时会巧妙地化解矛盾,例如晚辈对长辈有所冒犯,长辈以宽容的心态来对待,给孩子以改正的机会,孩子终有一天会被感化的,试想这种道理 孔先生岂能不知?而以怨报怨在大是大非面前是最有力的选择。孔子在鲁国摄相事的时候,主动发起“堕三都”的战役,以更强烈的方式来对待“三家”专权的不义,表现出儒家敢于斗争、维护正义的一面。南宋儒学大师、理学家朱熹所著《中庸集注》中也有“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说法,不知此节难以深刻理解大师们的大智慧。只是大师不赞成一味以怨报怨、以牙还牙而已。
三、修身养性
'更新时间'2010…10…20 22:39:32 '字数'3183
以诚换诚、以德报德和以直报怨是人性交换的基本原则(也是为人处事的基本方法,而以德报怨、以怨报怨甚至以怨报德都是为人处事的需要审慎选择的手段。有人也把以怨报怨作为为人处事的基本方法。经常以怨报德、不择手段的人也是有的,睁大你的眼睛吧!),而修身养性才是提升人性品位的主要途径。
什么是修身养性?修身,使心灵纯洁;养性,令本性不受损害。修身养性,通过自我反省体察,使身心达到完美的境界。中国古代贤人讲究的“修身养性”,实际上就是通过自我修炼来达到自我完善的一种途径,就是要把先贤之美德才学化为自身之习性功力。修身养性之道,特别强调一个“静”字、一个“忍”字,否则心浮气燥,如何修得下去,养得起来?诸葛亮有“非静无以成学”、“宁静致远”,而曾国藩非常推崇“忍”的功夫,都是有一定道理的。
为什么要修身养性呢?俗话说:“玉不琢,不成器”。故欲成大业者,必须修身养性。《礼记·大学》中孔子曾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孔子把自身的修养同齐家、治国、平天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孟轲也是这样,他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见《孟子》卷六,“告天下”)。
署名谢江南的作者通读三书(指洪应明'明'《菜 根 谭》、洪应明'明'《小窗幽记》、王永彬'清'《围炉夜话》,并称“中国人修身养性”必读三书)时的感悟或许对我们修身养性有一些帮助,特复制如下:
'反省'一团雪白的海绵,既可以吸收水分,又容易染上污垢,若染上了,要清洗干净就相当困难了。而对于五光十色、纷繁、浓艳的尘世,保持一种不动摇的意念,要时时关注自己的言行,扪心自问,不可有一丝的懈怠,鲁子日:“吾日三省吾身”。常年的反躬自问,检查有何处做得不对,何处要不断改进,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自然就会有谦虚、宽广的胸襟。
'志向'远大的志向,通过艰苦的努力才可实现,贫困潦倒,并不妨碍一个人去立志,做大事,“穷者志坚”、“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成功在于勤奋、思想在于积累,先天固然重要,然后天的努力奋斗才是最为关键的,笨鸟先飞的道理我想大家都明白的,深夜五更,夜深人静,经过一夜的熟睡,一个勤奋的人,已经开始思索今天要做些什么了。
'涵养'人人都希望自己能言善辩,但是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扎实的辩驳之实,只会落下矫揉造作,故弄玄虚,作茧自缚。人人都想西施之美,貂婵之貌,然没有高尚的品行,为男色三招四,为妇红杏出墙,只会留下遗臭万年、千古骂名。胡狼博士告诉我们:“脓血枯骨”同“俊男靓女”,只不过是原子层堆砌的方式不一样罢了,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呀!加强自己的涵养吧!人的涵养是个渐进的过程,要做大量提高涵养的事情,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孔子的弟子子路不因自己穿着寒酸而在有钱人面前感到自卑,因为有其内在才华学识。
'逆境'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面对逆境,不当屈服,面对清苦劳累,对于人是身心上的考验,经过饥寒交迫的人,才会越加发奋努力,成就事业。
修身养性贵在自觉,应提倡“慎独”精神。“慎独”语出《礼记·中庸》,原话是:“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意思是君子在人们看不见的时候,总是非常谨慎,在别人听不到的情况下,也很警惕。最隐蔽的东西最能看出人的品质,最微小的东西最能显出人的灵魂。所以,君子独自一人,无人监督时,总是非常小心谨慎,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慎独”精神从防微杜渐,培养自觉自我改造精神来说是可贵的,是一种较高的思想品德修养境界的表现。
要修身养性,作者推荐2004年新世界出版社出版、林中路编著的《做人的学问-历久弥新的生存范式》一书。该书的真正作者当为曾国藩,因为其中真谛来源于曾氏的传奇、家书、著作之中,编著者只是从中觉悟并做了一些整理工作而已。为了读者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