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臣-第14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姐姐,看情况如果今天不给皇上一个满意地答复,恐怕不能令皇上回心转意的。”张鹤龄肯定说道。
“那你的意思是?”张太后隐约明白张鹤龄的用意。
“其实关于兴献王之事,皇上也是小孩心性,顺着他的意思行事也不为过,待再过几年,皇上成熟懂事了,那自然会明白自己疏漏之处,自然不会再提及这事,这样做既可以消除皇上避位的念头,又能让皇上明白姐姐的恩慈,以后自然会对姐姐由衷感激,恭敬有嘉。”张鹤龄说这话的时候心里非常愧疚,为他们自己的富贵安危,居然欺骗一直疼爱他们地姐姐。
“鹤龄,你是否有事情瞒着我,这话是谁教你说地?”看到平日里对朱厚不怎么尊敬的弟弟居然为其说话,还有那一脸不情愿地样子。张太后怎么可能不起疑心。
“没有人教啊,这都是我的肺腑之言,难道姐姐认为这话没有道理吗?”张鹤龄当然不会承认,连忙极力掩饰自己地心情。
“很有道理,不过如果不是对皇上非常了解的话,绝对不能说出这样的话来。”凭着丰富的人生经验。张太后明白这话似乎很有道理,但是只不过是歪理罢了,只要现在同意皇帝的决定,哪怕以后皇帝明白自己的错过,他也不会承认地,更加不用提悔改,因为作为皇帝永远只能是正确的。
“那姐姐你打算怎么办?”不等张太后再追问下去,张鹤龄连忙询问起来。“既然有道理,那本宫当然会听取意见。况且仪注虚名又岂能与江山社稷相比。”事情紧急,也不容张太后再多说,匆匆换上仪服。准备移驾太和殿之前对两个弟弟说道:“等解决此事之后,你们把来龙去脉与本宫详细说明,本宫也非常想知道,到底是谁居然可以请动你们声援皇上。”
说完也不等两人反驳,吩咐内侍宫女起驾太和殿,张太后对两个弟弟的品性了如指掌,知道他们不会无缘无故的为皇帝说好话的,肯定是受到什么人的指使或者教唆,其中最有可能的当然是郭勋。
想到郭勋。张太后心中马上联想到当年英宗复辟的夺宫之变,还有擒拿逆贼江彬的事情来,以张太后对郭勋地了解,心中暗暗认为,若是真的同意朱厚退位的话,说不定郭勋地奋武营马上开进皇城,这样的话有什么后果那真的非常难料啦,对于张太后的心思,只能说明越是聪明的人。越容易把事情想得太复杂。
“兄长,我们怎么办?”看着张太后远去的身影,张延龄询问起来。
“还能怎么样,等吧。”张鹤龄叹气说道,想到待会还要秋后算帐,脑袋更加晕起来。
“刚才你为什么不趁机劝姐姐同意让那小皇帝退位啊。”张延龄疑惑道。“你还不明白吗?不仅是姐姐,就算朝廷百官都不愿意让皇上退位,这种朝廷大事,姐姐不会听我们意见的。还不如借这个机会完成张信交待的事情。不管等下事情有什么变化,这都与我们无关了。”张鹤龄说道。虽然不能干涉朝政,但是并不代表他对朝政一无所知,皇帝退位的严重影响他可是明白得很,自然明白自己做什么样地选择。
此时太和殿上,群臣还在请求、哀求、指责、直谏朱厚,希望朱厚不要轻易说出这种避位的言论来,大明开国以来从没有过这样的事情,而如今却让自己碰上了,百官嘀咕起来,却更加卖力的劝阻,有人甚至以死威胁,但朱厚依然没有反应。
“皇太后驾到。”当群臣束手无策的时候,殿外传太监尖锐的声音,在这个时候百官忽然发现平时觉得十分刺耳的太监传唱,现在却变得非常动听起来。
“恭迎太后。”当张太后从太和殿右侧进来的时候,百官连忙俯首请安,而一直没有作声的朱厚也不例外,依礼参拜起来。
太后虽然驾临,但当然不可能坐在龙椅上,这时自然有宫廷侍卫从后殿抬出一张凤椅鸾座出来,轻轻安放在离龙椅三个台阶之下地右边平台中,然后在宫女的搀扶下,张太后理直气壮的安稳就坐。
“朝会之时,群臣喧哗不休,成何体统。”也没有问清事情缘由,张太后冷面训斥道。
“我等失仪,请皇上、太后恕罪。”群臣知趣的列班站好,异口同声的请罪。
“若是再有这样的事情,必将严惩。”张太后把这事情轻轻放下,朝朱厚说道:“皇上认为如何?”
“朕没有意见。”朱厚这时哪有心情理会这些琐事,还在因为刚才的一时气言而后悔,但话已经出口,总不能收回来吧,不过看到群臣慌张的模样,朱厚心里也有几分得意,这说明百官还是很在意自己的,自己这个皇帝还是很得人心地。
“杨廷和,你身为首辅大臣。见到此事情,为何不制止。”张太后问道。
“是臣失职,甘愿受罚。”杨廷和恭敬说道。
“尔等到底在争执何事情,居然如此喧哗,声音传来后宫之中,让本宫与其他嫔妃都不得安宁。”张太后决口不提自己清楚朱厚避位地事情。
“臣等正在廷议兴献王仪注之事。因为一时之间没有定论,所以这才争论起来,有几位大人言辞激烈,不慎惊扰太后,请太后恕臣等之罪。”听到争执两字,杨廷和就明白自己该怎么回答了,而百官也知趣的弯腰行礼起来。
“兴献王仪注之事,本宫也有耳闻。”张太后淡淡说道:“既然如此,你们商量出什么结果来没有?”这时朱厚与百官纷纷盯住杨廷和。谁都知道只要杨廷和一说实话,那么接下来就要说到朱厚避位地事情了。
“启禀太后,此事关系重大。臣等还未有定论,还请太后圣裁。”杨廷和知道自己这个时候应该说什么。
“请太后圣裁。”听到杨廷和的回答,百官还没有来得及松弛下,就马上紧张起来,但还是拥护杨廷和的决定,不过难免要提心掉胆,若是太后地旨意不合皇帝心意的话,皇帝会不会又要闹起来啊。
“皇上,这事交由本宫处理。你看如何?”张太后问道,神态平静,让人根本猜测不出她的心思是怎么样的。
“一切听由太后吩咐。”反正情况再坏也不能坏到哪去了,朱厚也没有在意张太后介入其中,连避位都已经说出口,那还有什么可担心的。
张太后轻轻点头,也没有再推辞,伸手唤来制诰官员,然后低声吩咐几句。制诰听完露出惊讶之色,但在张太后的示意下,连忙回到内殿,片刻之后奉着按照张太后书写地圣旨出来,然后清声当众朗诵起来:“圣母慈寿皇太后懿旨,帝以缵承大统,本生父兴献王宜称兴献皇帝,母宜称兴献皇后,今诏示天下。”
诏书的内容立即引起朝廷百官的扰动。但是想起刚才朱厚的避位之言。只有强行忍耐起来,纷纷看向杨廷和。看他有什么意见,而朱厚却高兴得心花怒放,看张太后的眼神充满感激敬意,如果不是为了在百官面前保持威严,恐怕他早就忍不住欢呼雀跃起来。
虽然杨廷和心里已经做好妥协的准备,但是张太后这个决定真的出乎他的意料,太后怎么会做出这样的决定啊,要知道自己这些人在这争执,名义上也是为了她地名份着想,不帮忙也就算了,怎么还拖起后退来了。
“诸位大人可有异议?”其实张太后心里也很不情愿的,但想到宫外郭勋正在虎视眈眈随时有可能率军而来,虽然不能确定是否真有此事,但她可不敢冒这个险,况且皇帝连退位的话都能说出口,还有什么事情是不可能地。
群臣面面相觑,谁也不敢抢先做这个出头鸟,不约而同的看向几位内阁学士,身为百官的领袖,在关键时刻当然要出来顶雷啊。
“臣认为太后之议不妥。”毛纪当仁不让的站了起来。
“有什么不妥?”虽然久不问政事,但张太后威仪可没有丢失,当年她可是陪着孝宗皇帝一起统领朝廷百官的,连当时的大学士李东阳也曾经吃过她的苦头,现在张太后凤目一睁,马上把百官给震住,毛纪正欲奋起反驳,却发现衣袖被人扯住了。
“启禀太后,兴,国也,不可加于帝号之上;献,谥法也,不可加于生存之母,此乃纲法常伦,不可忽视。”杨廷和淡淡说道。
“杨学士言之有理,臣等附议。”百官纷纷表示赞同。
“那依杨大人之意,应当如何才妥当?”张太后深深看了杨廷和一眼,这才开口说道,而朱厚沉默不语,但谁都可以睢出他心中的愤怒,大悲大喜之后,情绪失控也是正常的。
“既然皇上执意要给本生父母上尊号,那皇太后与皇后也要依礼加之,慈寿皇太后加上尊号为昭圣慈寿皇太后;皇嫂皇后上加尊号为庄肃皇后,皇上本生母兴献王妃上加尊号为兴国太后,本生父尊号为兴献帝,不知太后以为然否?”杨廷和有条不紊说道。
“此事应由皇上做主,本宫不便干涉朝政。”张太后心里很赞成这个决定,但是这话自己不能说出口,因为事情与自己有关。
“请皇上裁决。”群臣同声说道,声音在太和殿内回荡起来。
正文 第一百四十六章 婚期
更新时间:2009…6…23 8:56:42 本章字数:7222
在群臣的压力下,朱厚最终还是同意杨廷和的提议,因为此时他的心思非常简单,就是不能自己的父亲为叔父,能让母亲堂堂正正的进京,如今这个目标已经实现,朱厚也没再与群臣做过多的纠缠,一心把事情尽快定下来,然后派人去迎接母亲。
而且最重要的是,初尝皇帝至高无上权力的滋味,朱厚当然不想放弃,刚才只是情急之下的气言,虽然被君臣非常默契的遗忘,但是朱厚还是很心虚的,既然朝廷百官肯妥协,给自己一个台阶,朱厚也乐得顺势而下。
现在最让朱厚感到疑惑的是,怎么昨天还冷若冰霜的太后,今天怎么会转过头来帮助自己的,当然不仅是朱厚迷惑不解,就连当朝首辅杨廷和非常糊涂,而张太后解决此事之后,第一时间就是把张氏兄弟找来问话。
“张信……。”不久之后,这个声音被某些人反复提起,有人心里感激,有人恨得咬牙切齿,有人哭笑不得,但是不管怎么说,事情已经定下来,再也无人可以改变,其实真的计算起来,这事情与张信一点关系也没有,真正促成此事的却是朱厚自己,如果没有朱厚要避位之言,杨廷和哪里会肯妥协。
不管怎么说,崇礼的事情总算告一段落,大明正德十六年十月初四日,兴国太后蒋氏车驾抵达京城,由大明门中门入,皇帝在午门亲自迎驾入宫,因朝议妇人不宜谒太庙,所以只拜见奉天、奉慈二殿,而朱厚也不愿意再在这些旁枝末节上计较,也同意礼部的安排,满心欢喜的把蒋后接回宫中团聚了。
“子诚,兴国太后已经顺利进京,你怎么还是苦着脸啊。”张胜疑惑问道:“事情不是已经解决了吗?”
“子诚不是为这个担心。而是另有原因的。”袁方神秘笑道。
“莫非是为了弟妹的事情?”孙进了然笑道:“可以理解。”
“子诚,兴国太后不是已经同意你们的婚事了吗?难道事情又有变故?”张胜担心道。
“婚事是同意了,但是却没有定下婚期啊,现在又把人带进宫里,叫我如何不伤心难过啊,早知道把事情拖久些。”张信抱怨说道。当然最后一句说得非常细微,其他几人也没有留意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