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清国倾城之摄政王福晋 >

第637章

清国倾城之摄政王福晋-第637章

小说: 清国倾城之摄政王福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东青吓了一跳,连忙放下药碗,和阿娣一起手忙脚乱地拍抚着,好半天,才止住了咳嗽。当东青接过帕子,轻轻地给他擦拭着嘴角的药汁时,他的眼睑微微地动了动,过了一会儿,竟然缓缓地睁开了。
    东青起初一喜,刚想呼唤几声,或者问候一下,却愕然了。因为他看到父亲的眼睛里布满了血丝,通红通红的,甚是可怖。然而这还不算什么,严重的是,父亲此时虽然视线直直地投向他,可又好像看的根本不是他,眼神里充满了陌生和空洞,却隐隐闪动着血色一般的光芒,令人不寒而栗。
    “阿玛,阿玛,您这是怎么了?”他虽然有些害怕,然而出于担心和关切,仍然免不了试探着问道。
    多尔衮好像根本没有听到他地话一样,仍然那样定定地望着他,目光里读不出任何内容来,就好像一个彻底没有了心智地人,对于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无所反应,无所感受,也无法思想了一样。
    东青更加没底了,于是忍不住地,在他眼前伸手晃了晃,“阿玛,您是不是看不清儿子?还是看清了,就是没有力气说话?”
    他仍然没有任何表示,更别提说话了,连动动手指地动作都没有,也不知道是实在没有力气,还是根本就没有恢复神智。此时的他,除了眼睛睁开着之外,整个人都像沉寂着的一潭死水,似乎千年来都不曾泛起过一丝波澜。
    旁边地阿娣也吓坏了,心想该不是那一击太过沉重,虽然勉强挽回了性命,却伤了脑子,失了记忆,甚至根本就是丧失了心智?这终究是暂时的,还是永久的?若是后者,那么活着又和死了有什么区别?
    东青试探了好一阵子,也不见父亲有任何反应,免不了颓丧起来,一时间也不知道改如何是好了。
    “大阿哥不必担心,皇上多半是昏迷得久了,刚刚醒来,又兼高烧体虚,所以一时间无法恢复神智。等缓过劲儿来,就会慢慢恢复过来的。”阿娣尽管自己心里也是忐忑不安的,不过为了稍稍缓解东青地紧张,也只好这样劝说。
    东青无奈,也只好跟着往好地地方想了,“估计也是如此吧,再等等就好了。”
    可惜两人等了很久,也不见多尔衮恢复神智。反而,在掌灯时分,他倒是又昏睡过去了。大概是服药有了效用,额头上的温度稍微褪了些,不像下午时候烧得那么严重了。阿娣见东青一直守候在这里担忧着急,人也很是憔悴,就催促他去用膳。这一整天了,他还粒米未进。
    东青也觉得有些饿了,想到也不急于这一时,就出去了。吃过晚饭之后,他又忍不住跑去仁智殿查看了一番。母亲虽然情况稳定下来,不过要等醒来估计还要个一两天,他坐在床边,握着母亲地手,呆呆地愣了很久,方才离去。
    再次返回武英殿时,阿娣已经面带喜色了,一见他就迎了出来,“大阿哥,喜事啊!”
    “哦,怎么了?皇上又醒过来了?”
    “回大阿哥的话,不但醒来了,还能认出人来,记起事情来了。就是说话有点不利索,人也动弹不了,不过心里头还是很明白的。皇上问了问之前都发生了什么事儿,奴婢就把眼见到的都原原本本地跟皇上讲了一遍。皇上听了,没吭声,从脸色上也瞧不出什么来。”
    东青也说不出究竟是喜还是忧,按理说,父亲能够醒来恢复神智,这应该是件喜事;可父亲接下来就听说了事情的经过,又会不会想到责怪母亲,这就令人难以预料了。不管怎么说,还是先去探探口风才好。
    他轻手轻脚地进了寝房,只见多尔衮正背对着他,侧身躺着,也不知道是不是又睡过去了,还是醒着,却没有觉察到他进来。
    “阿玛……”东青伫立了一阵子,终于忍不住轻声呼唤道。
    “嗯?”多尔衮并没有睡着,只是略略迟疑了一下,就答应了一声。而后,颇为吃力地有了动作,想要转过身来。
    东青连忙上前帮扶着,总算让他翻转过来平躺着。这时候,他望向东青的眼睛里,难得的有了温暖的色彩,就像平静的湖面上倒映了柔和的月色,光华波动;周围的烛光悉数落入其中,温暖如寒冬之火。
    这些年来,多尔衮还是第一次地,用真正慈爱和嘉许的,父亲对于儿子的那种眼神看着他。其中流露着的感情是真真实实的,没有任何虚假和伪装的成分在内的。这目光,令东青之前的诸多委屈,诸多怨愤,都在一瞬间消弭无踪了。只有在这一刻,他才能真切地感受到,不论如何,他们都是骨肉至亲的父子,血脉相连、精神传承。无论发生过什么,也不能割断他们之间的这种联系,不能。
    第九卷 净土千秋掩风流 第五十七节 父子和解
     更新时间:2008…12…7 10:13:30 本章字数:4919
    免不了地,东青呆愣住了。说实话,他从六岁那年之后,就再也没有看到过父亲会用这样温暖的目光注视他了。大多数时间里,多尔衮总是对他不冷不热的,看不出喜欢也看不出厌恶,仿佛他只是别人家的孩子,根本懒得关注,懒得爱护一样。如今,父子之间尚且没有对话,可单单这眼神的变化,就足以让东青受宠若惊了。这种感觉,就恍如漫长的寒冬过后,那从万仞山脉吹拂过来的第一缕春风。羌笛不再幽怨,柳色也从此青青,一切都开始好转起来了。
    父子相对,寂静了片刻。在这短短的时间里,东青从起初的愕然、局促,很快转为了无法名状的满心欢喜。然而这欢喜里,竟然带了一点莫名其妙的酸楚。不管怎么说,他放弃了唾手可得的皇位,终于得到了父亲最彻底的谅解和信任。比起这些,其他的,在这一刻都显得微不足道起来。
    “阿玛,您总算醒来了,儿子真是高兴啊!”只差一点,东青就要喜极而泣了。他虽心智成熟,已经是个十五岁的少年了,可现在的他,竟然欣喜得像是个充满了眷恋之情的孩子。
    多尔衮的脸色仍旧苍白,不见一点血色,不过见东青在他面前,他还是浅浅地笑了,然后费力地伸出手来,握住了东青的手,用微弱的声音说道:“阿玛知道你很高兴,因为阿玛也同样高兴……先前的事情,是阿玛错怪你,误会你了。阿玛不该没有证据就胡乱猜疑,还动手打你,下手又那么重。你现在,现在还在恨着阿玛,对你太过狠心了吧?”
    东青的眼眶里已经开始湿润了。不过,他也很庆幸昨晚的正确选择。他们毕竟是父子,能像现在这样该有多好,又何必非要闹到你死我活,反目成仇的地步呢?如眼下这样。排除了嫌疑,消弭了误会,他们依旧像多年前的那样,是相亲相爱的父子。不但现在是,将来也是。
    “儿子,儿子……”东青地语调有些凝滞,不过努了努力,还是继续下去了,“先前是有点怨恨的。可想到父子之间也没有隔夜的仇恨,儿子也要自己检讨一下。究竟是哪里做得不对了,才会惹得阿玛猜疑。还有,若不是儿子带着弟弟私自出去玩耍。也不会让弟弟被过上天花。若真出什么事情,儿子就算是死一百次也不够赎罪的了……”说着说着,泪花已经在眼眶里闪烁了,他极力忍着,勉强没有掉落下来。
    “好了,不要说这些了,你又不是故意的,你肯定是心肠软。架不起东海地央求才不得不带他去的。那个孩子就是个顽劣性子,我心里头清楚得很,这不是你的错。只能说是他运气不好,才刚巧碰上了。”虽然东青背对着灯烛,不过多尔衮从他微微耸动的肩头上依然能瞧出他是在压抑着抽泣,于是免不了笑了笑,然后拉他的手。示意他坐下来。
    东青点点头。在炕沿上坐了下来,正想背过脸去瞧瞧地把涌出来的泪水擦拭干净。却被父亲拉住了。多尔衮伸出手来,温柔地擦拭着他的脸颊,笑道:“瞧你,才说没两句话,竟哭上了,阿玛刚才都说了,这不是你的错,阿玛向你道歉了,好不好?”
    “好,”他刚刚答应了,转念又觉得不妥,又赶忙改口,“不,不,儿子怎么敢让阿玛来道歉?自来也没有父亲向儿子道歉的道理,您这样的话,儿子就更加过意不去了。”
    “不管你敢不敢地,总之话已经出口,歉已经道过,就收不回去了,你就接受了吧。”多尔衮用无尽欣慰的眼神注视着儿子,心中也泛起一丝暖意…………他向来膝下凉薄,别人家的孩子都满地跑了,他后院那么多妻妾,却没有给他养下一儿半女,这也让他成为了宗室之间地笑料,人人都用异样的眼光悄悄地看着他。似乎,人只有干尽了恶事才会如此,无子无孙。每次想及此处,他都异常地烦躁,异常地焦急,直到他有了熙贞,直到熙贞给他生下一双儿女,这些烦躁和焦急都紧跟着烟消云散了。从此,他的奋斗就都有了意义,有了希望。几年前多铎都抱孙子了,他的儿女们还没有长大,那时候他格外地期望着,哪一天孩子们能长大,各自成家立业,到时候他也就省心了。
    如今,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东青已然成为一个能够上马提刀的飒爽少年了。这一次,已经能在他的病榻前伺候汤药了。所谓养儿防老,指望的还不是有那么一天自己动弹不了了,床前有这么个孝子伺候着吗?这个他曾经寄予过厚望的儿子终于长大了,从此,是不是可以渐渐地将重任交付到他地肩头上呢?
    而他这次能够醒来,究竟前因如何,他的心里头很快就清楚了。在他之前人事不知的时候,若东青起了半点贪念,他也就根本没有醒来地机会了。他知道,眼下国家稳定,政治清明,一切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东青是他的嫡长子,虽然没有明确立为储君,可不论于情于理,都应该由他来继承皇位。他一旦不起,那么以东青这样远远超出同龄人的才智和魄力,想要顺利登基也不是什么难事,甚至可以说是不费吹灰之力。这些年来他对东青一直冷淡疏远,加上昨晚那样粗暴而冷酷的态度和举动,东青不怨恨他才怪……诸多因素结合在一起,在这样地大好形势面前,东青却意外地放弃了,他这究竟是善良懦弱,还是没有自信?
    多尔衮虽然身体上还没有恢复过来,不过脑子里确实异常清醒地。他在政治场上打滚多年,如何权衡利弊,如何看透人心,都不是什么难事。知子莫若父,虽然他一直以来都对东青的野心有所疑忌,不过东青本人地能力和心智,他都是非常清楚的。这孩子,绝对不是善良懦弱的人,更不会缺乏信心。排除了这些,剩下的最大可能就是,东青根本就没有想过要他地命。他虽然没有估量错东青的野心。却估量错了东青为了实现野心而采取的手段。
    一个能有大成就大建树的人,必然有着懂得取舍,懂得进退的明智。心胸狭隘,只看眼前利益地人即使能侥幸成功一时,也无法成功一世。只有虚怀若谷,胸有丘壑,开明豁达的人,才能成为伟大的帝王。眼下看来,东青已经具备了这样的潜质。更难得的是,他还有不记前仇的宽容和不能忘怀的亲情。这样的人。多半不会为了权位而做出残害手足的事情来。
    想到这里,他心里已经有所打算了。
    不过,他却并没有立即说出这个打算。毕竟在公布之前。还要对东青有另外的考验,不必这样着急。更何况天子金口玉言,出口就不能反悔,必须要慎重才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