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清国倾城之摄政王福晋 >

第254章

清国倾城之摄政王福晋-第254章

小说: 清国倾城之摄政王福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去探望察看去了。”
    几个人纷纷点头,“没错,应该如此。今日上午摄政王福晋带领宗中子弟们去郊外地山林间放鹰,想必那赶回报讯的人并不知情,于是先去了王府,没找到人之后方才掉头赶往城外的。如此看来,她应该和咱们差不多时间知悉了那个消息。”
    遏必隆倒是多想了一层,他犹豫着说道:“我看今天这事儿,没那么简单。既然是多尔的手下赶来向她报讯,那么究竟多尔衮伤势如何,她一定比咱们清楚得多。倘若多尔衮只不过是轻伤的话,那朝鲜女人也不至于如此匆忙地赶去,而且并没有知会任何人,又只带了数十名侍卫,大概是不想让太多人知道其中变故吧?”
    索尼一惊,“你的意思是,莫非摄政王已经危在旦夕,因此急令人召他的福晋前去,莫非是吩嘱后事?”
    此言一落,在座几人一齐变色,他们很难想象多尔衮会将自己的真实情况对自己地妻子隐瞒,如此看来,地确是要发生大事了。
    遏必隆点了点头:“正是,唯独奇怪的就是,为何隐瞒所有在京大臣,独独让他的福晋一人知晓呢?可见其中必然有不可为外人所道地秘密。”
    索尼把玩着手里的鼻烟壶,沉思了良久,方才将之前所有的疑惑和对各种可能的分析串连起来,隐约得出了答案。
    他的脸色渐渐阴沉,“若果真如此,事情就复杂多了。摄政王的这位福晋绝非等闲女流,光凭前年崇政殿上立储之争的那一次,要是她早半刻率兵赶到,那么现在皇位上坐着的就肯定是多尔衮了,可见这个朝鲜女人的狡猾和指挥布局的本事,着实是深藏不漏啊!如今多尔衮既然召她赶去,那么很可能是有所托嘱;况且她应该有说服阿济格与多铎联合一致的能力,一方面安抚原来的部下继续听从他们的调遣,另一方面安抚诸位王公贝勒。别人不说,她对正蓝旗的岳托曾有过救命之恩,岳托是重情谊之人,当然不会坐视不理的……”
    “没你说得那么严重吧?我就不相信她一介妇人,怎么会有那么大的本事!”鳌拜不以为然地摇了摇头,“我看你是谨慎过头了。”
    索尼脸色郑重地回答道:“我并非在危言耸听,我们先前预料他们之间会内讧,是因为缺了一位统领大局的领军人物。倘若要是多尔衮召集群臣,宣布将自己的幼子托付给多铎,并且不计较多铎的疏失,令这些下属和亲信们一道推举多铎来继承这个摄政王的位置,这样一来多铎不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接任了吗?多铎可不像他哥哥那样还知道谨慎保守些,他可绝对是个惹事的主儿。不论是直接造反,还是过一两年再篡位,咱们都拿他没办法,毕竟他也是太祖武皇帝地嫡生之子,列入那份诏书之中的。”
    大家顿时面面相觑,一时间难以想出什么样的法子来应对如此这般的难题。沉寂一阵后,鳌拜“呼”地一下子站立起来,目露凶光。恶狠狠地说道:
    “别的先不管了。咱们当务之急就要先铲除掉那个朝鲜娘们。现在派兵追过去还来得及,追上了二话不说,一刀杀了就是。这个消息只要一传过去,保准多尔衮死得更快,到时候哪里来得及布置那么多花样?”
    几位同僚均是不以为然,这是万不得已之策,况且太过凶险。倘若多尔不死,一旦追究起来,很容易就会查到他们头上,到时候这么个罪名恐怕不会轻易妥过,估计掉脑袋都差不多。别
    衮平素一贯以温和面目示人,然而真的到了杀伐决断一点都不会含糊,正因为如此。他才是最令群臣畏惧的主子。
    “好啦。你这招还是放一放吧,如果出了岔子,咱们死得更快才对。还是商议商议。有没有更为妥当地对策才是。”索尼一面说着一面从鼻烟壶里倒出了些许烟土,凑在鼻子前深深地嗅了嗅,用来提精神,毕竟这样紧要地图谋,确实需要花费不少脑力才行。
    鳌拜眼看着大家并不赞同他地意见,心中不由得升起一阵不忿,暗道:“你们这些人表面上叫着要谨慎小心,实际上还不是害怕出漏子?再这么磨蹭下去,黄花菜都凉了,难不成坐等十四万大军杀上门来不成?老子可不陪你们在这里耗了。”
    于是他很快就告辞离去,匆忙地赶回自己府中之后,迅速调拨了二百名武艺高强的巴牙喇,令他们换上便装,火速出承天门,一路南下追赶,务必要追杀得手方可返回,同时又不能暴露身份。
    由于事出紧急,我根本没有工夫找来负责九门戍守的何洛会吩嘱,也只能派人同时前去告知了。扬鞭打马出了承天门之后,我由五十名侍卫护卫着,策马在京城外的官道上疾驰,一路形色匆匆,将过往百姓惊吓得连忙四处躲闪,如此扰民虽非我愿,然而却不得不视而不见了。
    到了黄昏时,已经出城将近百里。此时逐渐进入辽西平原,仍然略有寒意的春风席卷来漫天的黄沙,刮得脸颊生痛,令人几乎睁不开眼睛,只觉得双眼干涩,喉咙里像是塞了一团硬物,非常不适。然而饶是如此,我们这一行也丝毫没有放慢马蹄,仍然以最快的速度疾驰行进着。等到深夜时分,月色暗淡,看不清前面地道路,本来准备令众人燃起火把继续赶路,然而跨下的马匹却因为体力消耗过大,速度明显变缓,即使狠力鞭策,也不见效用。眼见如此,我只得下令大家暂时停止行进,下马来就地休憩,等到天亮再行赶路。
    由于此时正值春旱,去岁的枯草仍然漫原遍野,而且路两旁已经有不少开始播种下的庄稼幼苗。好在现在天气转暖,大家随便将马鞍上的毡子卸下来,铺在枯草上就可以安然入睡。没过多久,喂完马匹,自己啃过随身携带的煎饼充饥之后,疲惫不堪的众人们就先后进入了梦乡。
    在此起彼伏的鼾声中,然而愁绪满怀地我却毫无睡意,将双手交叠在脑后,仰面望着悬挂在天空上地一轮圆月。忽然想到,明天不就又到十五了吗?按照历史上的发展,此时应该是李自成的大军从京师出发地两天之后,而大顺军最终抵达山海关下,也要到十七日了。可是如今多尔突然出了意外,那么这个历史会不会因此而转折,产生出必定的蝴蝶效应呢?到时候前路茫茫,我该如何确定方向?
    倘若清军没有赶在二十日时抵达山海关,那么吴三桂所部必将遭遇被李自成速战速决,一举歼灭的命运。这样一来山海关落入李自成之手,再要想夺取可就困难了。仰攻山海关是注定不成的,除非与大顺军选择在关前的石滩上野战,可是只要大顺军避免和擅长野战和平原大规模运动战的清军正面对抗,那么清军就很难取得山海关了。如果山海关拿不下,即便是攻下了燕京,由于腹背受敌,缺乏给养,必然无功而返。
    想到这里我不禁长长地叹了口气:“这个多灾多难的甲申年,中国将走向何方?”
    命运果然有许多意想不到的变数,就算是有“金手指”也未必能操控全局,掌握一切,到头来,还是要靠自己的真实本事和绝好的运气啊!然而更让我忧虑的并不是什么江山社稷,逐鹿中原这些个豪情霸气的东西,而是眼下最为关键也最为实际的,也就是我们一家人的命运,究竟会不会因此而改变,提前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中?倘若果真不幸,那么我究竟该如何应对?
    我久久地凝视着夜幕中的一轮圆月,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然而最最惆怅和悲哀的就是,“何事偏向别时圆?”。依稀间,那七年前的元宵佳节,皑皑白雪,皓月皎洁,我和他并坐在大石上,感慨天为谁春时的景象,渐渐浮现出来。
    我看明月多妩媚,明月照我应如是。此时我在思念着他,他又何尝不也正在思念于我呢?不知道我和他相濡以沫这些年,在他心目中究竟能排在哪个位置上呢?
    算了,不管这么多了,爱情虽然是自私的,然而我却并不苛求能够完全占据他的心房,只要能够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就是我此生中最幸福的事情了。我默默地许着心愿:“上天啊,不论你如何选择历史,也要请你保住多尔衮的性命。我不敢再有其他的奢求了,只要他能够平平安安地活着,得到他该得的东西就好了。如果可以借寿命的话,那么哪怕我要因此先行离他而去,也在所不惜了……”
    考虑了大半夜,迷迷糊糊地打了一会儿盹。终于在东方出现鱼肚白之时醒来,于是招呼众人起身继续赶路。到了下午时,我们终于进入群山之间,奔驰在山林脚下的土路上。然而却最终在前方的一大片开阔地上发现了军营驻扎过的痕迹,还有遗留下来的鹿角坑灶。
    “福晋,当时奴才正是从此地赶回去报讯的,王爷受伤之后临时在这里扎营滞留是没错的,只不过不知道是何时拔营里去的。”那名先前报讯,此时又充当向导的侍卫在旁边回禀着。
    这时另外几名四处察看之后回来的侍卫们禀报:“这附近并无任何留驻军队,而且灶坑早已冷却,看马蹄和车辙的痕迹,最后一支队伍离开距离现在应该已经过去半日了。”
    “拿地图过来!”我用没有任何情绪的声调吩咐道。很快,一卷地图送上来,然后在我面前展开。我仔仔细细地查看了一番,心中默默地计算了一下距离和速度,很快就计算出了行程:“如今王爷受伤,纵然继续行军,也难以快速,应该以每日五十里左右的速度行进,想必咱们在入夜之后就可以追上。”
    尽管表面上平静,然而我心里却是一阵巨大的喜悦,起码沉重的压力减轻了一半:如此看来,多尔衮的伤势应该没有想象中那么严重,否则怎么能这么快就再次拔营行军了呢?
    第六卷 日出雄关 第四十七节 突遭追杀
     更新时间:2008…10…2 1:45:49 本章字数:5024
    光我这样想,身边的这些个侍卫们也同样意识到了这紧张的情绪得到缓解之后,众人禁不住议论纷纷,掩饰不住喜悦的心情:“看来王爷的伤势并无大碍啊,实在是太好了,天神庇佑啊……”
    我微笑着点点头,冲这些忠心耿耿的侍卫们说道:“这下总归可以稍稍放心了,不过咱们还是不要放慢速度为好,最后赶在天黑之前渡过辽河,否则又要在野外露宿了,这滋味可不太好。”
    “嗻!”众人齐声喏道,然后各自踩着马镫翻身上去,继续踏上行程。
    我们又风尘仆仆地赶了五六十里的山路,终于在黄昏时分,遥遥可以望见前方的辽河了。此时由于正值仲春,锦西大片蜿蜒起伏的群山上融化出大量的雪水,千万条涓涓细流,逐渐汇聚到辽河之中,致使河水涨高了许多,几乎漫出河床,淹没两岸的田野。
    策马奔驰到辽河岸边,举目远眺,却没有发现任何浮桥的影子。我略一沉思,明白了:此处地势坎坷,河床狭窄而且水流湍急,根本无法架设浮桥,大军渡河之前,必然是在地图上所标示的下游平坦开阔之地,水势平稳的水段架设好浮桥才通过的。于是我派了几名侍卫,令他们前往下游去寻找浮桥所在。
    此时正值夕阳落山,余晖撒落于水面之上,河水滔滔,滚滚东逝;周围群山相映,苍莽粗犷。又兼各色野花交织其中,绽放于漫山遍野,的确是一幅壮美而瑰丽地夕阳画卷。我挂鞭下马,缓步踱至岸边,忽然想起了大学时曾经在论坛上和一位爱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