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清国倾城之摄政王福晋 >

第225章

清国倾城之摄政王福晋-第225章

小说: 清国倾城之摄政王福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由于一是因为吴三桂并不了解眼下临近京畿的贼寇敌情,二是对于背后关外虎视眈眈的满洲大军什么时候袭来根本没有数。所以他宁可晚到燕京一步。也不要将他的几万辽东将士拿去孤注一掷。同时。为了给自己留条退路,在开往燕京的路上,他对山海关的防守事务念念不忘。
    山海关原有一个总兵官,总兵官下边有一员副将、两员参将,另外还有游击将军等等,但全部兵马加起来也只不过区区三四千。高起潜离开地时候,带走了一千人。留下地人马现在统统归吴三桂所属了。
    眼下他将山海关地人马大部分带来永平,而留下他自己的亲信将领和五千精兵,镇守山海卫城。他一再嘱咐:山海关必须严密防守。这不仅因为在同李自成的作战中,山海关是他的唯一退路;而且也因为要防止清兵从宁远来夺取山海关。所以他到了永平,仍然对山海关放心不下,派人回去下令,要镇守将领不断派细作探听清兵动静,同时又吩咐让一部分将领的眷属住到城内来。这样既可使眷属得到妥当照顾。又可使将领们下死力守卫山海卫城。
    后来的历史证明,吴三桂当初的这一决定,是何等英明正确。这样不但留给自己一条活路,还留下了丰厚地资本。他既可以用这个资本向李自成邀功请赏;又可以向满洲人换取高官厚禄以及后来的封藩西南。否则他的名字就会在历史长河中渐渐湮灭,留下的,只不过就在史书的列传中出现那么有限的几次,不过是寥寥数笔。当然,也不会有载入'臣传'的讽刺。
    三月十九日下吴三桂抵达永平城外时,已经是申时了。住下不久,他立即从知府衙门和自己的探马处获得一个重要地消息,使他大为震惊:原来蓟镇总兵唐通已于三日前在居庸关投降,戍守燕京三大营地人马也在昌平和燕京之间的沙河不战自溃,李自成十七日晚就到了燕京城下,燕京正受到大顺军的猛攻。
    吴三桂曾经想到唐通不是李自成地对手,最多也就坚守居庸关两三日。可是他万万没有料到,唐通居然会不战而降!唐通、白广恩,都曾经是当年和他在辽东同清兵作战时的同僚,一起经历过松山之战,好不容易逃得性命出来。虽然白广恩投降了的事他也听说了,他也可以自我宽慰道那是在陕西境内,还不至于一下子威胁到燕京。
    可是这居庸关却是离燕京最近的大门,也是燕京的最后一道屏障,那里地势险要,唐通本来可以据险守下去,却为什么要开门揖盗,引狼入室?现在连唐通都投降了,吴三桂现在就成了一支地地道道的孤军。如今敌我实力相差悬殊,燕京危在旦夕,可是他又有什么办法救援燕京呢?
    吴三桂心中非常清楚:纵然现在燕京尚未被流寇攻陷,可是他只有三万人马,如何能对付二十万气焰嚣张的敌人?何况敌人已经先抵燕京,休息整顿,以逸待劳,他就这样贸然前去,岂不是自寻死路?现在只剩下这么点家当了,一旦失败,不惟救不了皇上,连他本人以及数万关宁将士也都一起玩完。
    所以当前来迎接他的蓟辽总督王永吉前来与他会面,探问消息时,他只能苦涩着“慷慨陈词”道:“眼下正是我辈为臣子的临危受命之时,当然要昼夜进军,赶去勤王,怎敢有半点犹豫耽搁?我蒙皇上厚恩,加官进爵,纵然肝脑涂地,也在所不辞。所以不论现在是否还来得及,都得火速进兵。倘能与流贼决一死战,解救京师危难,三桂纵然战死沙场也很甘心。”
    在王永吉一脸感动钦佩状,说着官样套话,赞扬平西伯勇毅过人,临危无惧,实乃大大的忠臣,必然将流芳百世时,吴三桂心中无奈地自嘲着:就算是我想“忠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也得我手下的那些将士们同意啊!
    第六卷 日出雄关 第二十二节 大明的休止符
     更新时间:2008…10…2 1:45:45 本章字数:5297
    月十九日,永平城内的这个晚上,没有月亮,连星辰不到。吴三桂辗转难眠,终于翻身坐起,披上外衣,步履沉重地踱到庭院里,仰头看着阴沉漆黑的天幕。
    此时仍然在矛盾中挣扎的他,仍然不知道,就在五六个时辰前,他已经成了地地道道的亡国之臣;他所效忠的大明朝廷,在经历了两百七十六年历史舞台上的表演,终于曲终人散,画上了最后一个休止符。
    甲申年,中华大地上同时并存着四股势力:大明,大顺,大西,还有大清。尽人皆知,崇祯的烂摊子已经是病入膏肓,不可救药了,覆灭之日已经进入了倒计时;张献忠不但实力毕竟即不上李自成,而且喜怒无常嗜血成性,割据一方尚可以称雄称霸,倘若叫他来统一中国,他根本就不是那块料;在汉人们矜持而挑剔的眼光中,窄袖胡服,脑后留着可笑的辫子的满洲人更不用说是尚未开化的异族——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更何况哪有鞑虏坐得汉人朝廷的道理?
    只有李自成,已经在西安改元称王的大顺王,才最像是能结束板荡开太平的真命天子,在天下人的眼中,似乎他才是最有天子像的人。无风不起浪,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一首“十八子,主神器”的歌谣,伴着“吃闯王,喝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的童谣一并传遍了北方大地。尤其是这个甲申年的春天,仍然恋恋不舍。用最后一丝力气肆虐地北风,沙尘中夹带着这样的歌谣,一起向京畿之地席卷而来,然而它的目的只有打破一个旧秩序,却并没有建立一个新秩序。
    烽火连绵,民不聊生的黑暗已经持续了二十余年,百姓们在水深火热中苦苦地煎熬着,大家已经极端厌恶战争和炮火。大家只希望能够过过安生日子。能够添饱肚子。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能够继续卑微而勉强地在这个世上活下去。而李自成,恰好就成了贫苦百姓们眼中的救星,能给他们带来太平日子的真命天子。
    有时候,民心向背确实能够左右一部分历史,所以李自成长期沉于“劫富济贫”的荣耀。他扫荡多年,转战数省。一直到而今从陕西一路打来,也都是痛痛快快地“打土豪,分田地”。每到一地,无不杀尽明朝官员,取尽士绅财物,至于这样做地后果,他从来没有考虑过一次。也许在他地思想里,打下江山。做了皇帝。以后就是荣华富贵享用不尽。
    崇祯十七年正月,李自成亲率大军由长安向北京进军。沿途州县多望风送款,真正是传檄而定。到三月六日。便已达山西宣府。当大顺军开始攻城时,巡抚朱之冯命守军发炮,然“默无应者”。朱恼火之极,欲亲自点火,却被属下默默地拽住了手。到十七日,大顺军已然占领芦沟桥。驻守燕京城外地三大营,未经一站,就立时投降了李自成,调转炮口反轰燕京城。
    城里倒也有多门西洋大炮,但发炮还击时,尽管声震屋瓦响彻云霄,而“不杀贼一人”,连李自成当时都搞得一头雾水。原来是“城上不知受何人指,西洋炮不置铅丸,以虚击”。京城守将李国见大势已去,急忙求见崇祯,号啕大哭:“守军不用命,鞭一人起,一人复卧如故”。崇祯还能怎么办呢?那日饶是他本人亲自鸣钟召集百官上朝,也已经没有一人前来。
    《甲申传信录》载李自成攻北京时,明朝守军有四十余万,部将数以千计,然“临敌力战,死于疆事者仅二人而已”。
    恐怕连李自成自己都没有想到,自打他率领三十万大军出了西安,连三个月都不到,就一口气从陕西打到燕京。而天下第一坚城的大明都城,历朝苦心经营,城墙修得坚厚无比的燕京,居然连三天都没有撑到,就被攻破。只怕是古往今来,攻拔一国的都城,也没有一个人能够像李自成这般轻易,简直是吹一口气的力气,就轻而易举地拿下了燕京。又或者说,大明已经是一头病入膏肓的老骆驼,奄奄一息的时候,一根稻草都能将它压倒。
    总之,公元1644年三月十九日,大。。'|风,永乐年间的盛世辉煌,郑和七下南洋的威赫,土木堡英宗被胡人掠去的耻辱,嘉靖帝几十年不去上朝的荒唐,万历和天启年间的阉祸横行,特务猖獗,吏治败坏;崇祯年间的兵乱四起,焦头烂额,终于走到了终点。恍如一棵早已腐朽蛀空的参天大树,轰然倒地。
    崇祯披头散发地提着宝剑在宫廷里来回冲杀,他杀地不是任何一个敌人,而是和他曾经同床
    妃子,曾经承欢膝下的娇女,一个个如花似玉的年轻叫着倒在血泊之中,苦苦地挣扎着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当惊惶躲闪地昭仁公主终于被崇祯一剑刺了个透心凉,小小的身躯如同寒风中飘零的树叶般地倒在台阶上时,她稚嫩的脸上,一双眼睛仍然圆睁着,里面满是恐惧和哀求。幼小的她实在不明白,她父皇为什么要杀她这个只有六岁的女儿,她究竟做错了什么?
    看着另外一个女儿长平公主昏倒在远处,大量的鲜血汨汨从断臂处奔涌而出,崇祯知道她还没有死,正准备上前再去补上一剑,以免已经十六岁,即将出阁的长平公主接下来受到贼寇的污辱时,传来了周皇后已经在自己的寝宫里自缢身亡的消息。
    “哈哈哈……朕非亡国之君,尔等皆是亡国之臣!”崇祯扔下了手中沾染了亲人鲜血的宝剑,凄厉地大笑着,冲着寒冷的北风。他几乎站立不稳,摇摇欲坠,然而他仍然向着皇极殿地方向大骂着,仿佛无数胆怯无用的朝臣此时并没有各自逃亡或者准备金银巴解献媚于新的主子,仍然像以前一样,唯唯诺诺地跪在他的脚下,口口声声:“臣有罪……”一样。
    一个苍老而又暗哑的声音在后面响了起来,打断了崇祯的歇斯底里。“皇上。贼寇已经开始攻打皇城了。城破之时应该不远了,还是老奴护送您出城躲避吧。”
    崇祯感觉自己此时似乎所有力气都被抽空了,现在就像一个古稀之年,垂垂老矣的老翁,连转个身都困难异常。他死死地盯着王承恩,干涩而凶戾地问道:“你说,是不是朕应该早点把吴三桂调回来?大明就不会亡得这么快了。是不是?”
    王承恩还是第一次这样正对着崇祯的脸看。他做了几十年地宦官奴才,直到今天,方才突然想起,自己经历了三朝皇帝,却从来没有抬起头来盯着皇帝看许久地胆量,可是现在,他终于再没有这个顾及了。王承恩迟缓地摇了摇头:“不,皇上没有过错。是老天要亡大明。”
    “是啊。皇上怎么会有过错?英明神武地天子怎么可能有任何失误?都是那些奸佞昏碌之臣,害了大明啊,毁了祖宗的江山啊……”崇祯喃喃地自言自语道。然后抬头对王承恩吩咐道:“你去拿笔墨来。”
    很快,笔墨到了。崇祯此时已经拿定了一死殉国的决心,拉出素缎暗龙黄袍的前襟,将王白色袍里朝上,然后蹲身下来,将衣料放置在膝盖上,提起朱笔,战抖着,潦草歪斜地写出了这样的遗言:
    “朕非庸暗之主,乃诸臣误国,致失江山。朕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不敢终于正寝。贼来,宁毁朕尸,勿伤百姓!”
    一直到死,这位皇帝仍然固执地认为,他自己没有错,是群臣误国。
    半个时辰后,崇祯站在煤山半山腰的一棵歪脖子老槐树下,极目远眺,触目所及,都是炮火硝烟和纷乱。他所生活了十七年的皇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