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伊拉克风云 >

第79章

伊拉克风云-第79章

小说: 伊拉克风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里根在这个时刻显示了他的强硬态度,在他打给以色列总理贝京的电话中,里根表示希望以色列体谅美国的难处,为了以美的战略合作,暂时放过巴解组织,美国将在财政及军事援助上给予以色列一定的补偿。
    虽然里根的话说的很客气,但贝京从中听到了坚定决绝的味道。以色列驻美大使告诉他,这位罗纳德总统已经让他的手下开始在国会运作,商议取消美国对以色列每年高达20亿美元的援助,同时部分议员在里根的支持下也在跃跃欲试,想要限制美国对以色列武器出口。里根的幕僚们在金融政策上也开始对犹太社团进行掣肘,以打压他们支持以色列的呼声。
    贝京知道,他需要在里根政府和阿拉法特之间做个选择。虽然他很不愿意放过那个‘恐怖分子’阿拉法特,但作为一个老牌的政治家,他知道应该如何取舍。因此当几天后,美国国务卿乔治?舒尔茨作为特使出访中东,进行外交斡旋时,以色列答应了美国方面提出的要求,贝京亲自下令全部以色列军队停火后撤!
    1982年7月9日零时起,贝鲁特西区全面停火。
    7月10日,以联合国为首的六方观察组进入贝鲁特。
    7月11日,联合国开始对贝鲁特难民营进行人道主义救助活动。同日,巴解组织宣布愿意撤出贝鲁特,前往国外避难。
    7月12日,首批巴解及抵抗组织成员撤出贝鲁特,登上法航班机前往摩洛哥。至7月下旬,巴解组织全部12000余人分批撤往摩洛哥拉巴特。至此,第五次中东战争结束。
    由于出色的运用外交手段解决了人质问题,里根的支持率大大增加。而与阿拉伯解放阵线等组织谈判的威廉?韦伯斯特因此次立下大功,后来官运亨通,在乔治?布什当政期间担任了美国中央情报局局长。
    有人欢喜自然就有人郁闷,这起事件中最不爽的莫过于以色列的国防部长阿里尔?沙龙了。此时他正站在贝鲁特西区的中心,愤怒的瞪着空空荡荡的巴解总部大楼。
    这是一场沙龙期待以久的战争!也可以说这是一场沙龙的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阿里尔?沙龙第一次完全的控制了整个战场,他不需要再与上级争持,不需要再等待计划的批准,不需要为后勤和财政问题发愁,他可以按照自己的设想来操作整个战争进程。
    为了这场战争,他准备了多久啊?从1979年,他就开始筹划一切,并亲自组织了对巴解游击队阵地构筑、战术运用、兵力部署等多方面的侦察,为确定进军路线和打击目标提供了依据。巴解组织的防线、部署、派别,沙龙全都烂熟于心。为了查清巴解武装总指挥部贝鲁特西区的敌情,沙龙——一个国防部长,甚至亲自出马,化装成一位阿拉伯大婶,进入该地现场观察。
    如果这场战争的胜利,那么会极大的震慑驻扎在黎巴嫩南部的叙利亚军队,将占领大量的黎巴嫩领土,将彻底铲除巴解组织对以色列的威胁,从此巴勒斯坦建国之梦将完全破灭!从约旦河到地中海的大以色列将巍然屹立!然而……
    叙利亚军队被打败了,黎巴嫩领土上的安全区建立起来了,但巴解组织——还有那个恐怖分子头目亚西尔?阿拉法特却就这样——就这样——从手指缝中溜走了!沙龙飞起一脚将脚下的一个易拉罐汽水瓶踢出了很远,嘴中愤怒的大骂起来:“***美国人,***贝京,都是懦夫——懦夫!”
    以色列军队的士兵列队开始撤退,梅卡瓦坦克和M113装甲车排成纵列从沙龙面前开过。坦克上“沙龙,以色列之王!”的标语尚未褪掉,落在沙龙的眼里,象针一样扎着他的眼睛。看着历经苦战的以色列士兵脸上怀疑与茫然的神情,沙龙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他迫切需要找个机会发泄自己心中的怨气。
    乌里?丹很能理解沙龙此刻的心情,付出了无数精力,进行了无数筹划,付出了重大代价,眼看辉煌胜利就在眼前,这胜利却突然被政治谋杀了。这怎能不让人愤怒,让人遗憾呢?
    他走上前去,准备劝慰一下这位内心狂热冲动的老友。乌里?丹刚走到近前,只见沙龙突然转过头来,脸色异常阴森对他说:“我不会让那些肮脏的巴勒斯坦猪这么好过的,那个懦夫亚西尔?阿拉法特逃跑了,可他的那些喽罗跑不了。”
    乌里?丹见沙龙的脸上笼罩着一层狰狞的杀气,心中一紧,连忙问道:“阿里尔,你想干什么?”
    沙龙冷笑着说:“那些恐怖分子不是有很多支持者躲在难民营里吗?他们绝对不会逃脱惩罚的!”
    乌里?丹大惊,急忙制止道:“不行,阿里尔!绝对不能对平民动武,那样的国际上的影响太恶劣了,政府绝不会同意的!”
    沙龙不屑的说:“政府?那些懦夫只会毁掉我们的胜利!”随后他阴沉的笑了笑,说:“你放心!不用我们亲自动手,有人会乐意代劳的!”
    沙龙看着远处的贝鲁特难民营,阴森地说道:“那个胆小鬼皮艾尔?吉马勒一定等的着急了吗?现在他可以带着他的民兵到那个肮脏下贱的难民营中好好乐一乐了!”
    公元1982年有这么一天,是一个人类现代历史上永远不能忘掉的耻辱日子。就在这一天,在贝鲁特查蒂拉和萨布拉两个巴勒斯坦难民营里发生了针对平民的令人发指的大屠杀事件。(注:全是真实历史!)
    这一天原本有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但对于这里的数千名巴勒斯坦难民来说,却是无比阴森恐怖的日子。
    在这一天一夜中,亲以色列的基督教民兵在难民营中肆虐着,他们带着小吃、香烟和烈酒,一边品尝,一边杀人取乐。男人们被杀死,女人们被**,成千的男女老幼的尸体横七竖八,堆满了难民营的大街,有的青年被割去了生殖器,有的喉管被割断,有的奶头被割掉,还有人头颅被砍掉,有的妇女紧紧地抓住自己的婴儿死去……据幸存者后来回忆说:“那一夜这里简直是一座地狱,天空始终没有黑下来,枪声始终没有停过,人们一直在尖叫……”
    以色列军队做的唯一的事情就是开来了推土机,用推土机将尸体铲了出去。由于这种掩盖行为的不断进行,直到21世纪,世界上仍然不知道在这场屠杀中死难的巴勒斯坦难民的确切数量。只是据后来进入难民营的联合国救援人员保守估计,至少有1500人被杀害,如果算上被以色列私下处理掉的,则高达数千人……
    刘明合上了报纸,脸色铁青,他长长的吸了几口气,依然难以平定内心的愤怒。前生的刘明由于中国和以色列的关系,尤其是军事技术合作上的关系,对这个国家一直抱有良好的印象。即使重生到了这里,他依然没有阿拉伯人惯有的对以色列的那种刻骨痛恨。但是今天,他真的感到愤怒了!
    看着法国记者拍摄的难民营中残缺不全的巴勒斯坦人尸体,刘明感到了心中涌动的激烈情绪。他明白了一些前生的自己一直搞不懂的问题。
    为什么在这个世界上总有巴勒斯坦青年放弃安定美好的生活而身负炸药去搞自杀袭击?
    为什么在20世纪80年代以色列政府屡屡向中国政府示好,但中国人却始终不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因为在这个世界之上,除了强大的力量和所谓的“人权”之外,还存在一种东西——它叫做正义!
    刘明的拳头握成一团,他没有理会桌子上美国政府给他发来的“奖励”,那是奖励库赛将军为营救美国人质、在人道主义事业中所做出的突出贡献,而向他发放的武器出售许可证。多么讽刺啊!刘明对自己说。
    刘明抬起头,窗外法国的阳光正平和的照耀着高卢人生活的大地,没有罗马恺撒的侵略军前来征服,也没有来自德意志的铁骑肆虐,这里的天空安宁而平和,自由而开放。
    “终有一天,和平的阳光会照在中东的大地上!”刘明喃喃的低语着,双手合十,第一次虔诚的向真主为那些苦难的灵魂祈祷:“伟大的真主是至诚的,他会保佑:
    失去儿子的母亲,
    失去丈夫的妻子,
    失去父兄的孩子,
    一切战争的牺牲者!”
    第二卷 长风越长海 第五十四章 建设
     更新时间:2008…8…16 0:54:26 本章字数:3304
    黎巴嫩基督教民兵组织在难民营中的暴行引起了世界范围的愤怒,而以色列军队对暴行的肆意纵容甚至诱导更是成为了国际舆论鞭挞的对象。中国政府秉承一贯的以是非道义来决定外交政策的方针,对这一野蛮的暴行进行了严正的抗议,并敦促联合国通过决议,谴责这一反人类的罪行。
    阿拉伯联盟国家则在非斯召开了紧急会议,会议强烈谴责以色列屠杀巴勒斯坦人民、粗暴践踏人权和种族主义行为;呼吁安理会担负起责任,向巴人民提供必要国际保护,审判对阿拉伯人犯有屠杀和战争罪行的以色列战犯。其中利比亚首脑卡扎菲的发言最为激烈,他称:“以色列和黎巴嫩民兵在难民营中的行为与二战时纳粹德国的暴行不相上下!”
    苏联政府则旗帜鲜明的猛烈谴责以色列,并警告以色列不要过度玩火。同时苏联国防部下令第44、45,第103、104、105共五个空降师开始动员,同时苏联战略轰炸机部队也开始进入战备状态。
    一向以民主与人权斗士自居的西方媒体也忍无可忍,口径一致的开始谴责这种残酷而令人发指的暴行。北欧的数个人权组织组织了声势浩大的游行,到以色列和美国使馆前示威。而比利时布鲁塞尔的一家法庭更是以反人类罪对以色列国防部长沙龙和基督教民兵头目进行了缺席审判。
    而在太平洋彼岸的美国,贝鲁特难民营大屠杀也引起了巨大凡响,美国政府国务院发言人表示:“我们对发生在贝鲁特难民营中的事件表示震惊和遗憾,同时对黎巴嫩基督教民兵组织的行为感到愤怒!但我们应当注意,在贝鲁特难民营事件发生的第二天,在以色列的海法依然发生了两起自杀式爆炸事件,导致两名以色列人丧生,对这一恐怖袭击世间,我们表示谴责!”
    当有记者问道美国政府对以色列在此次事件中扮演的角色如何看待时,发言人表示无可奉告。当又有记者问及美国将如何处理阿拉伯国家在联合国提出的对以色列进行谴责的提案时,发言人表示将根据美国人民的利益做出合理的选择。在第二天的联合国大会中,美国驻联合国代表行使否决权,否决了旨在谴责以色列的提案。
    但美国国内舆论却并未善罢甘休,美国《时代》杂志驻贝鲁特记者罗伯特?索罗描述了他进入难民营时看到的景象,“那里只有哭泣和尸体,成堆罗列的女人、孩子和男人的尸体。黎巴嫩民兵用以色列的推土机将这些尸体挪来挪去。”
    《华盛顿邮报》的特派记者,在人质事件中大名鼎鼎的迈克尔?理查德森在报告中写到,“整座整座的房屋被推土机推倒,尸体向玩偶一样被堆积起来,在尸体上方,墙上有好多洞,说明他们是被射杀的。在一条狭窄的死胡同里,我们发现了两具女孩的尸体,一个15岁,另外一个只有11岁。她们躺在地上,全身赤裸,头上有弹孔。”
    在这些客观的报道下,美国国内群情汹涌,出现了大规模的反以游行,就是一向支持以色列的犹太复国组织,也对沙龙的暴行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