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火重生之大宋中兴-第14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损失了多少人马?剩下的在何处?”伯颜皱着眉头问道。
“共损失了两万多人马,属下怕动摇敌心,把剩下的都带回原来的营地,不准他们外出。”忽力格低声答道。
伯颜面色缓和了一些,“那你把此次战败的经过详细讲述一遍,你平日不是很谨慎小心的吗?怎么会有如此惨败。”
“这个,不是属下推倭过错,此次大败实乃是光复军使用了威力巨大的武器所致。”忽力格叹了口气,将此次交战的经过原原本本地讲述了一遍。
未知的东西总是最可怕的,虽然忽力格不知道光复军使用的火枪是什么东西,但吃过大亏的忽力格还是极力渲染着光复军所使用的新式武器的威力,他语音微微有些颤抖地讲着,伯颜的眉头却越皱越紧。
“竟然是这个样子啊!”旁边的格日勒点了点头,“忽力格将军,那种能冒火的铁管子样的东西………………?”
“在这里有个简单的图样,这是冲在前面侥幸未死的士兵画出来的,不是很细致,只能看出个大概模样。”忽力格忙从怀里掏出一张纸来递了过去。
“你先下去休息,我可能还有事要询问。”伯颜摆了摆手,淡淡地说道。
“垂相,真没想到光复军除了火炮,还有如此厉害的武器。”等忽力格走出了大帐后,格日勒叹息道。
“光复军能够击败达春,估计也不是光凭着火炮,可惜江南西路会战的细节咱们一无所知,才会又吃了这么个大亏。”伯颜一边翻过来掉过去地看着图样,一边说道。
“肯定光复军的这种武器也不是很多,否则他们不会象现这种打法。”
“许汉青是故意作出这种防守的姿态,来消耗我军。这几日的进攻我军死伤不少,占领的两个据点也都是由于破损严重,光复军主动放弃的,这样打下去的话,咱们的人马早晚被他消耗光。”伯颜用手指轻敲着桌面,眯起了眼睛。
“我军越打越少,而光复军的援军却源源而来,据探子报告,从江南又来了万把人的队伍。”格日勒有些忧虑地说道。
“是啊!江南已经不是几年前的江南了,南人也不再是以前的南人了,照这个样子,过不了多长时间,别说过江,连守住长江都成问题。”伯颜慨叹道。
“垂相,我军虽然受挫,但实力犹在,事情未必会糟到那个地步。”格日勒宽慰道,“初战失利,不过是对光复军不甚了解,情况不明所致,等咱们找到了克制光复军的办法,必能扭转不利局面。”
“那得要多长的时间,许汉青可不会闲着,利用水师运兵,东一下,西一下,实在不好对付啊!”伯颜拍了拍脑门,苦恼道。
此时伯颜与格日勒心里都很明白,原来南下时所定快速过江,击败光复军,再取江南的计划已经完全失败了。光复军的战斗力超出了他们的想象,同样的兵马相拼,蒙古人根本占不到便宜,而且天知道光复军还有什么威力惊人的武器没有使出来。
“江南之地,如哽在喉啊!”沉默了半晌,格日勒苦笑着说道。
“既然吞不下,不如暂且吐出来。”格日勒的话一下子提醒了伯颜,他腾地一下从帅椅上跳起来,大声说道。
“垂相的意思是…停战议和。”格日勒试探地问道。
“不错,先稳住战局,积极准备,等陛下北征胜利后,以倾国之兵南下,荡平残宋。”伯颜肯定地回答道。
“可是,这么大的事情,陛下会答应吗?依着陛下的性格,恐怕很难。”格日勒犹豫着问道。
“是啊!”伯颜摇了摇头,说道,“不仅如此,恐怕许汉青也不会同意,几年前大宋之请为大元祖孙之国而不可得,没想到形势发展如此之快。”
“垂相,不管停战议各能不能成功,姑且一试也行。”格日勒思考着说道:“咱们只不过想拖些时间,让光复军的攻势缓一缓,容咱们重新布署计划而已。垂相可以一边派出使者,一边向陛下详细说明现在的情况,然后咱们再造些舆论,属下想在如此局面上,江南想偏安的人的心思肯定又起来了,这样兴许能在他们的内部制造些矛盾,影响他们现在万众一心,一致求战的心态。”
“你说得对,许汉青和光复军肯定不会善罢甘休,可要是江南百姓有了偏安心态,对他们的支持便会减弱,这也由不得他不加考虑,怎么也得费神安定或引导。”伯颜赞同地答道。
“垂相,属下看您手下的幕僚许敬宗就挺合适去当使者,平常的时候看他旁征博引,雄辩滔滔,而且他的家人都在大都,谅他也不敢有什么别的心思。”格日勒坏笑着说道。
“论谋略、文采,许敬宗都是人中翘楚,况且他的眼里只有功名富贵,他们这些儒生一向只歌颂王猛乃一代名相,却不以他为异族的前秦效力为耻,倒是个不错的人选。”伯颜点头微笑道,但心头却掠过一丝鄙夷。
格日勒虽然打心里瞧不起这些软骨头,但也知道这样耍嘴皮子的事也只有这些儒生能干,“垂相,是否应该把军队向后撤一下,形成一个缓冲地带,光复军如来偷袭,我们也好早发觉,早准备。而且大军压境,也不利于从内部造成残宋的和战纷争。”
“不错,你说得很有道理。”伯颜赞同道,“大军后退,留下小部人马监视,再建些烽火台,及时告警。”
忽必烈从潜邸招士开始,便招揽了一大批所谓的名士大儒,讲论治道,被在战火中处境恶劣的儒生们赞颂为“爱民之誉,好贤之名”而传遍天下,更加夸张的是,为了能让忽必烈以儒学安天下、治天下,一批厚颜无耻的大学问家竟然觐见忽必烈,恳请他接受“儒教大宗师”的称号,而忽必烈这个鞑子竟然接受,真让人觉得可笑。
在蒙古人当中,伯颜是学习忽必烈的虚伪狠毒最全面的一位,他对汉家诸学涉猎很广,也是达到境界最高的。不领兵在外的时候,他的府邸内几乎是日日高朋满座,光吃闲饭的幕僚、门客就养了一千多人。很多归顺的北元的大儒们都认为伯颜有昔日信陵遗风,愿意与他交往。而实际上,与伯颜交往更是出仕的一条捷径。
古代汉族人曾经是世界最强悍的民族。先秦史是汉族的青春史。翻开司马迁的《史记》,有记载叛徒的篇章吗?据统计,在汉朝时,一个汉兵可以顶五个匈奴人。到了宋朝,情况颠倒过来,一个金兵可以抵十个宋兵。到了明朝,一个清兵恐怕可以抵一百个汉兵了。至清末,甲申年几乎和满清同时登上世界舞台的英国的几千人远征军,绕过大半个地球来打中国,清朝有常备军百万,竟被打得叫饶。
把这些都归咎于儒家文化对国人的熏陶,可能有些偏激,但儒家的责任却是不可推卸的。
总起来看,中华文明是一种失败的文明,五千年里,这一民族已经在思想、性格以及体质上弱化。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人民一旦成为君子,便不愿打仗了。君子成了贪生怕死的代名词。由此可以看出儒家文化的缺陷,因为儒家并没有给出对抗野蛮、自私、贪婪和武力的答案。儒家所给人们的全是自我修养、自我克制和骄傲的阿Q精神。儒学是心灵的一副安慰剂,鲁迅先生曾经寻找过阿Q精神的来源,其实来源就在于儒学思想。
击败忽力格后,光复军取消了向襄阳的佯动,坐船顺流而下,三日后,突然袭击了长江下游的重镇泰州,凯旋而归。
第三十二章 停战和谈(二)
“许大人,伯颜的蒙古大军开始向后退缩,不过还是留下不少监视哨,还修建了一些烽火台,现在江北五十里之内基本上成为了无人区。”代理参谋长报告道。
“向江北派些骑兵吧,利用骑兵的速度,打探消息。”许汉青点了点头。
“另外,既然蒙古军后退,咱们就在江北多设据点,一步一步地压迫敌军。”想了一下,许汉青继续说道。
“那向江北的两栖攻击是否继续?”代理参谋长又问道。
“暂时停止,郑晔所部加强长江防线,不如让陆战师带着那一万多新兵乘船西进,沿江而上,配合张天河所部,平定江南。”许汉青看着地图,抬头问道,“你看怎么样?”
“我看可以,还有北方的基地,也该增派些人马,光*海军,力量有些单薄。”代理参谋长补充道。
“那就由陆战师抽出一个旅,再从新兵中调些人,先派六千人去镇守吧!”许汉青略一沉吟,便做出了决定。
“当初与乃颜约定不是不超过五千人吗?”代理参谋长故意问道。
“乃颜正与忽必烈打得火热,哪能管到这些事情。”许汉青笑着说道,“别说五千,五万都可以。”
“陈吊眼的部队在两广进展顺利,广南东路已经全部光复,广南西路也光复大半,是不是应该实施黑虎掏心计划了。”
“应该,从陈吊眼的部队抽出一个师,至广州进行两栖训练,再从马大有的部队中抽出一个师,就近在江边进行训练,这样应该就有一个军的兵力了。”许汉青边计算边说,“新兵不断的补充,咱们现在倒是不缺人,只是要形成坚强的战斗力,还要花些功夫。”
“现在咱们所招的新兵,大多都是普通百姓家的子弟,投降过来的新附军很少,这主要是部队中的军官瞧不起这些人的关系。”代理参谋长解释道。
“这样也好,那些新附军对蒙古人惧怕的心理不是短时间便能改变的,不怕你不会打仗,就怕你恐惧敌人。再有一个月便是春汛了,借着这段时间,未必不能把这些新兵训练好。”许汉青点了点头,稍有些无奈地说道。
要是把历次战役投降过来的新附军都编入光复军,现在恐怕要超过六、七十万人马,但打仗的时候人多势众未必便能取胜,几年前蒙古人南下进摧枯拉朽般的攻势,便能说明这一切,兵贵精而不贵多,兵多了,意味着种地的农民少了,或者是工厂做工的人少了,对于江南的发展并没有什么好处。宋朝时困扰朝廷的三冗,冗兵、冗官、冗费,消耗了国力,收入多,支出也多,更重要的是宋朝士大夫和地主阶层的贪婪,宋朝的主要收入都跑到这些人手里了,而百姓却苦不堪言。
借着此次光复江南,重整河山的机会,许汉青决心彻底地解决问题。在给张天河、陈吊眼等将领的命令中,许汉青要求他们痛下杀手,将那些首鼠两端的豪族地主连根拔除,解散族丁,土地全部以较低的价格由政府买回重新分配,而且以后不再出卖。敢于反对,等待他们的便是光复军严厉的打击。这也是光复江南的速度并不是很快的原因。
失去了土地的豪族地主,便没有了号召力,原来的佃户分得了自己的土地,再也不用听命于他们。
对于投降过来的新附军,光复军采取了异地安置,官、兵打散后分离的策略,这主要也是为了防止其中有豪族地主的子弟,不满光复军的政策而聚众哗变。穷苦人家出身的新附军经过一段时间的劳动改造后,表现良好的便会被编入地方警备军,维持治安。
打倒一小撮,扶持或争取大多数,这便是许汉青的思路。
土地国有化,不准买卖,不准转租,并赋予农民永佃权,这是许汉青和一些幕僚们经过仔细讨论而提出的土地政策,并想以此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