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财会税务电子书 > 温州民营经济草根创业史:温州样本 >

第17章

温州民营经济草根创业史:温州样本-第17章

小说: 温州民营经济草根创业史:温州样本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州的冰火两重天,是政策与企业、企业家共同导演的一场大戏。

  不同的是,政策的着眼点在宏观与基业长青,小心翼翼,趋于保守;企业、企业家的着眼点在微观与争取生存,一往无前,肆无忌惮。两股不同的时代思潮碰撞时,难免出现意见分歧,甚至背道而驰。不过,经过岁月的洗礼,他们殊途同归,终于融为一体,共同勾勒中国经济的壮阔蓝图。

  应该说,〃八大王〃和〃登山鞋厂〃事件只是温州经济整肃运动的冰山一角。到年底,温州揭出并立案审查各类经济犯罪案件16?4万多件,判刑近三万人。对私营经济的高调讨伐,的确令温州民营企业再不敢公然与国企抢原料和扰乱市场秩序。也就在〃大王〃们逃的逃、抓的抓,支持登山鞋厂的主政领导职务被免的免、撤的撤的同时,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自称是〃割资本主义尾巴的高手〃的袁芳烈进行了两次深入调研。




  袁芳烈是带着在省委立下的〃军令状〃一年内,解决温州所有制问题,和对个体经济的偏见履任温州市委书记的。到温州后,他自我感觉像进入了一个不是由社会主义共产党领导的区域:没有熟悉的国有企业和人民公社,没有高度政治觉悟的人民群众,一切乌七八糟。官员们冷冷观望。看得出他们并不欢迎袁芳烈的到来,有的制造舆论,放言〃袁芳烈三个月就会卷铺盖走人〃。

  最初几个月,袁芳烈着力扶持国有经济。尽管已经有三分之一的国营厂彻底破产,剩余的也仅仅只是苟延残喘,但他还是不遗余力地帮这些国营工厂跑贷款。袁芳烈努力的实际作用至为微薄,乃至最终无济于事。因为,他未能发现在新的改革时期,温州对从政官员的要求及评价标准已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

  与此同时,几十万温州人在国营企业体制之外,辗转于全国,弹棉花、补鞋、在上海车站码头帮人站队、倒卖车船票和推销家庭作坊生产的小商品。他们背负流言与指责,遭受冷眼和唾弃,仍然激情四溢,仿佛时刻都充满着对未来的期望。

  正是这些〃黑工厂〃、家庭工业和〃不务正业〃的人支撑着温州经济的大半个〃江山〃,并积聚成为一股无法抗拒且正在蓬勃向上的自发生命力。不过,当时袁芳烈的工作重心是割掉私有化的毒瘤,将这些〃大逆不道〃的人圈回温州。他雷厉风行开展的一系列打击私营经济的组合拳,让其发展势头偃旗息鼓的同时,整个温州经济形势也黯淡下来。

  将民间经济与中央宏观政策嫁接起来的桥梁,就是地方官员。他们不但上传下达,更明白融会贯通、活学活用。如果他们具备足够的魄力与智慧,经济史势必会被改写,当然可能并不都是一帆风顺。

  局势不容乐观,可也不是那么悲观。即使政府习惯于以行政手段和思路粗暴地解决经济问题,改革仍旧是整个国家的主流。民间的经济洪流滚滚,政策、行政的大坝可以抵挡到几时?到底是疏还是堵,这的确是个问题。1982年下半年两次调研后,袁芳烈的心态就在不动声色间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瑞安调研路途中,袁芳烈惊讶地见到上百头牛,个个膘肥体壮。常年在基层工作,袁芳烈见过的牛,大多缺乏照料,瘦的瘦,死的死。于是,他向牛倌请教。牛倌告诉他:牛是一家一户养的,所有权归集体,收益归个人。瑞安人把水牛叫〃三五牌干部〃,一头水牛畜力年值500元,奶水由炼乳厂收购值500元,每年产犊一只500元,1500元正好相当于一个三十年工龄干部的年收入。

  在瑞安塘下镇,袁芳烈钻进灯光昏暗的地下工场。半间房子,五台简单机器,主人兼工人是带着孙子的一位老太太。她早晨领料,晚上将成品松紧带交给小贩。5台机器投入500元,年净收入6000元。老太太的收入让副省级的袁芳烈自叹弗如。他算了一笔账:100个这样的老太太,年利润60万;1000个,600万。在当时的温州,袁芳烈竭力帮助而纯利超过60万的国营企业不过三家。




  没有比摆脱贫穷的渴望,更让人敢于冲破体制的樊篱。〃吃饭〃问题压倒了僵化的意识形态,走访让袁芳烈转变了对温州个体私营经济的判断:由主动打击到被动接受再到自觉保护。这一心态的变化似乎暗合了经济学家张维迎的观点:从地方保护出发,民营化的进程不可避免。但是,如何消除温州人普遍存在的心怀余悸,尤其是〃八大王〃与〃登山鞋厂〃事件后大多数人想动不敢动、想富不敢富、富了怕冒富,而等待观望的疑虑,是摆在袁芳烈面前的一个难题。也正由此,一场〃两户〃(重点户、专业户)代表会开始悄悄酝酿。

  12月16日至19日,在袁芳烈提议下,市委、市政府决定召开〃两户大会〃,请两户代表现身说法。

  会议通知各代表后,许多人捉摸不透其中缘由,不敢参加会议。〃八大王〃的遭遇让他们心生怀疑:是不是政府搞〃鸿门宴〃把我们一网打尽?据说,一个专业户,带着棉被和衣服去开会,交代老婆,这次去开会,可能回不来了。

  为了会议顺利召开,袁芳烈亲自给各县县委书记打电话,要各级领导干部亲自上门做工作。市领导分赴乐清、瑞安、瓯海、永嘉,走进田间地头访问专业户和重点户,同他们亲切交谈,请他们放心参会。市区机关、工厂、商店、大街小巷挂出大幅欢迎标语热烈欢迎〃两户〃代表。最终,1200来位〃两户〃代表参会,34位在大会上做典型介绍,70多位披红戴花坐上主席台。全体代表群情振奋。他们别无要求,只提出希望市委将袁芳烈的讲话每人发一本,作为凭据。

  并不温暖的冬日,会议犹如烈火,点燃了温州人发展私营经济的热情。瑞安一个挂靠学校的校办工厂总共100多员工,〃两户〃会议后突然有四五十人辞职独立办厂。会议也许更是一个暗示更加开明的温州,开始拥有了更加开放的视野。在此之后,每当温州经济体制改革模式遭遇质问的时候,政府与民间经济力量总是站在了一起。双方在时而剧烈时而微妙的博弈中,取得了一种巧妙的平衡。

  在政府庇护下,温州民营经济得到近乎狂放的发展。不过,改革带来的政治风险最后常为改革者所担承。袁芳烈,继任者董朝才以及后来者,一直笼罩在意识形态的诘问中,时不时会被拎出来〃示众〃质问。

  袁芳烈主政四年,温州全市经济实际增长率估计在20%以上,政府财政收入同时翻了一番多。但他从来没有获得过上级一句公开的评价。平调回杭州很久之后,他才知道,上级对他的继任者特别嘱咐,〃要搞活国有企业,冻结原来的干部〃。此时,袁芳烈才明白,这是对他四年工作的否定。

  现在还不敢肯定两户会议后,温州是否将雨过天晴。或者说,私营业主们心中存在的重重疑云能否就此烟消云散。可是如果总结那次大会,最风光的人物必然要数林业专业户周人正。

  1979年起,周人正投资3?8万元,雇工50人,承包2000亩荒山。两户会议上,他作为典型发言。《温州日报》在头版发表一条400字的新闻,在二版发整版长篇通讯,配合宣传。消息见报,轰动温州,人们称之为〃爆炸性〃新闻。




  当时,理论界对于〃雇工人数能否超过8人〃,争得面红耳赤。高层领导间产生了争论和分歧。有人引述马克思《资本论》中的论断:〃雇工到8个就不是普通的个体经济,而是资本主义经济,是剥削。〃按马克思的计算,19世纪中叶,雇工8人以下,自己也和工人一样直接参加生产过程的,是〃介于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中间人物〃,就是小业主;超过8人,则〃占有工人的剩余价值〃,是资本家。争论前后持续六年,连风云一时的〃傻子〃年广久也被牵扯其中,差点深陷牢狱。因为年广久名气实在太大,最终才逃过一劫。所以,袁芳烈与《温州日报》推出周人正这个典型,是冒着极大风险的。

  雇佣8人以上不是罪,创造财富更不是罪。但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将一个雇工人数达到50人的人物报道出来,〃处理不好,就是犯严重的政治错误〃。难题摆在了袁芳烈和报社面前。

  有人建议慎重对待周人正,不一定打击压制,也不能树成典型。面对不同的声音,袁芳烈没有退缩。当天晚上,报社编辑部把版面大样送到市里审阅时,他明确表态,坚定地予以赞赏。而值班编委、农村组组长蔡育林,认真细致地推敲稿件内容后,把雇工问题隐蔽,决定见报。1982年12月18日上午,周人正在被大会介绍之前,代表们一进会场,都拿到了一份有周人正突出报道的《温州日报》。

  灿烂的太阳终于钻出云层。榜样的力量,掀起了一阵阵强烈的改革冲击波,温州私营经济冲破牢笼,出现繁荣局面。据了解,会议后发展起来的专业户、重点户,大都成为有温州特色的私营企业的老板。对他们的扶持、鼓励,为〃温州模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临近年终,一首《在希望的田野上》,凭借轻快的曲调和积极的歌词,唱响全国。〃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在歌声中回顾1982年,冰火两重天,真是奇妙无比。

  政策走势变化万端,整风运动给温州经济人为地设定了一个〃拐点〃。其间起承转合,进退微妙,不光外人难以体会,即使对于经历这一过程的温州人,亦是一言难尽。〃八大王〃与〃登山鞋厂〃演绎出一个区域民营商人与企业沉浮的生态样本。不知道这样的悲剧是中国民营企业崛起的〃原罪〃,还是必然要经历的淬炼?

  未来如迷宫。1983年,究竟是严冬落幕,还是回暖的春天在望?

  这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只有一点勿庸置疑,敏锐的商业神经从来不会停止跳动,只要有机会,温州人还会掀起波澜,直至扬眉吐气。

  小城大事(1982年)

  温州晚报:1月1日,温州市首家股份合作企业苍南毛纺厂成立。苍南县钱库区李家车村农民在筹资创办李家车针织厂的基础上,扩大119股,每股出资600元,改名为苍南毛纺厂。

  温州晚报:3月8日,温州市政府发出《关于加强市区个体商业管理的通告》,要求认清个体商业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明确发展个体商业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政策。

  温州晚报:3月,永嘉县江北和二大队农民朱炳新从半工半副的承包户手中转包到25亩粮田,率全国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之先,成为温州〃第一种粮大户〃。

  浙南日报:5月24日,温州市政府批转《市劳动工作会议纪要》,提出〃在国家统筹规划和指导下,实行劳动部门介绍就业、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相结合〃的就业方针,为发展劳务市场创造条件。

  温州晚报:10月13日,〃温州市科学技术咨询服务公司〃成立,这是温州市第一个独立经营的技术交易公司。

  温州晚报:12月16日至19日,温州市委、市政府召开表彰农村专业户、重点户会议,提出允许雇用少数学徒;允许其他农副产品(除粮食、木材外),在完成国家统购、派购任务后产销直接见面;允许个体行商和流动购销专业户在国家计划指导和工商行政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