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财会税务电子书 > 26-李敖:李敖自传与回忆录续集 >

第4章

26-李敖:李敖自传与回忆录续集-第4章

小说: 26-李敖:李敖自传与回忆录续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下关东 

  所谓「下关东」,是专指山东、河北等省的穷人,朝山海关外的东北偷渡。东北是满洲人的老家,满洲人入关建立清朝后,把东北划为禁区,除了发配罪犯,禁止汉人去东北。所以当时中国的东北,就像英国的澳洲一样,只是罪犯的大本营。顾贞观「金缕曲」中「季子平安否」所指的吴汉槎,就是最有名的一个囚犯。但是,东北地大物博,它的富庶,对山东、河北等省的穷人,的确构成大诱惑。这种诱惑,使禁区禁令成为废纸,大量的汉人纷纷「下关东」,在白山黑水之间,驰骋犯难,就像美国「去西部」一样。

  日俄战争以后 

  一九0四年,日本和俄国打仗,千古怪事是,这两个国家打仗,战场却在第三国…中国的东北。东北这时候,已经有四百万人口,这些人口的压阵,使日本、俄国在瓜分东北上,产生了不少阻力。满洲人再也没想到:禁止到他们老家的汉人,却在阴错阳差之中,替他们看住了老家!这些看家的开拓者中,有一个满口山东口音的壮汉,就是李凤亭先生。

  名目繁多的行业 

  爷爷活了八十三岁,其中有六十年在东北度过,他的一生,充满了行动与传奇。他做过赶马车的、工人、农民、打更的、看坟的、流氓、土匪、打土匪的、银楼老板等等,名目繁多。爷爷虽然不识字,但是胆大心细,头脑清楚,是有名的厉害角色。有关他厉害的一个故事如下: 

  独战土匪 

  七十多岁以后,他和大爷大娘住在郊区,一天晚上,来了一伙土匪,把家包围,在墙外高叫开门。大爷大娘已吓得面无人色,但是爷爷却镇定异常。他下令大爷大娘在室内大声吹警笛,自己却拿起一根丈八蛇矛,从前门跑到后门、从后门跑到前门,向土匪呼啸叫战。土匪们弄胡涂了,他们绝没想到:居然有这么一个倔强不怕死的老头子,手拿丈八蛇矛,坚持保卫家园,毫无让步之意。大概他们被这种从来想象不到的英勇行动震慑住了,最后他们决定撤退,一个土匪从墙头朝爷爷开了一枪,子弹打穿了窗上玻璃,打碎了窗台上的花盆,最后打到衣柜上。这个衣柜,一直跟着我们,最后运到故都。柜上一个圆坑,就是子弹的旧痕。这个旧痕,表示了人间大勇是什么。

  慓悍的庄家 

  另一个有关他厉害的故事是:他做流氓时代,一天在农田里设赌局,做庄家。聚赌的人里,有一个流氓某甲,手气不佳,每局都输,现金先输光,接着马输光,接着行囊输光,接着外套输光。最后他输火了,拔出刀来,在大腿上割下一块肉开始「肉赌」。肉赌是一种无赖的赌法,赌徒赌火了,一割肉的时候,庄家若不巧输给他,不能赔钱,只能赔肉。明朝大宦官魏忠贤,年少无赖,做赌徒输了,就表演肉赌,他割的不是大腿,而是他的生殖器!(庄家若输,也得割生殖器!)一般说来,赌徒一表演肉赌,庄家必须大量赔钱,破财消灾,免得万一一输,就要以肉赔肉。某甲这次表演肉赌,大腿上肉血淋淋往抬面上一摆,大家都相顾失色。不料这时做庄家的李凤亭先生,却面不改色的说:「好小子!你来这一套!割起腿上的肉来了!你有种!可是你给我搞清楚,这一套别人吃你的,我李凤亭不吃!你肉赌,按规矩,不是我输了才赔你肉吗?不是我输了以后再割都不迟吗?不是我赢了就不割了吗?可是为了不怕你,为了比你小子还有种,我先割给你看!割下来,我赢了,就算白割了!」说着,就拔刀朝自己大腿上割下肉来。这个以狠对狠的故事,我没法证实,但听说是爷爷的杰作。这一杰作,使我想起「吕氏春秋」中「齐之好勇者」互相割肉下酒的故事。

  「丑妇刁民」 

  爷爷和奶奶结婚,也有一段故事。爷爷做土匪,受了伤,躺在山洞里,被奶奶看到了,大力救他,后来就结了婚。奶奶是热河人,也姓「李」,因为中国传统同姓不婚,所以用瞒天过海,改姓「吕」。奶奶长得不怎么样,爷爷一骂她,就骂「穷山恶水,丑妇刁民」!

  奶奶的个性 

  「丑妇刁民」很有个性,她在七十多岁去世前,还跟八十二岁的丈夫斗气不讲话,他们在儿孙包围下,合照了相,可是尽管照相,话还是不说。

  「要把我给磕死了」 

  爷爷去世前,同我家住在一起,我常到他屋里玩,那时候我四至六岁,看他在后院亲自动手搭棚子、看他烧鸦片烟(烟土太贵,抽不起,只把鸦片烧成小黑丸吞服),跟他的感情极好。他过的最后一个旧历年,我从大年三十就不断的给他磕头拜年,一会儿就去磕一次,然后相对大笑。爷爷说:「这小子今年怎么回事?怎么老是向我磕头,磕个没完?看这样,要把我给磕死了!」

  死得清醒利落 

  年过了以后,在奶奶去世第一百天那天,爷爷到庙里看给奶奶做佛事,佛事做完了,他向和尚们说:「我不会再来了,再来就是麻烦你们了!」当天晚上,大爷到我家来,陪爷爷过夜。爷爷向大爷和爸爸谈京戏,谈得兴高采烈。谈完了,要睡觉了,爸爸回到房里。不久大爷过来敲门,说爷爷说他不行了,大家赶过去,想找寿衣替爷爷穿(寿衣很多件,穿起来很麻烦。习惯是在人咽气前穿好,一咽气,就不好穿了。但人咽气前经这么一折腾,实在有速死的可能),慌乱之下,寿衣没找到,这时爷爷说寿衣在那个箱子里,大家找出来,替爷爷穿好,他就死了。他死得如此清醒利落,真是高人的死法。 

  寿材 

  不久运来棺材,这棺材是爸爸在爷爷生前订做的,用千百年柏树为材料,是上品。那时候,流行生前备好寿衣寿材,老人家都要试穿试躺一次,爷爷奶奶都试过,爷爷试的时候,很高兴,他们那时代的人对「慎终」、「送死」都极重视,也毫不忌讳。只有后来的人,才那样远离死、漠视死,死得那样没有准备。

  大出殡与男尊女卑 

  出殡时候,爷爷的子孙媳女大排长龙,大爷是长子,第一名,依次为爸爸、三叔、五叔、六叔、大哥、我,全部男性领先。在我后面是大娘、妈妈、三婶、三姨(即五婶,因她是妈妈的妹妹,所以只叫三姨)、六婶等。这种排名次序,充分看出中国男尊女卑的传统。 

  三叔、六叔 

  三叔名叫李湘岱,中法大学毕业,三婶是他同学。这一对夫妇,软弱、和善而小气,有一男一女。六叔最有个性,圆圆的脸,两眼机警有神。他从小有反叛性,十几岁就去了苏联。抗战时做共产党地下工作,和三叔一起被日本宪兵捕去,这时我们才明白三叔并非软弱之辈,他原是有理想的。六叔更不消说,他在地下工作方面,反是三叔的上司。我们到他们被捕,才恍然大悟为什么他们两家一直不同我们来往,也不同爷爷奶奶来往。直到他们被日本宪兵放出来,整个李家才有一番大团圆的景象。

  六叔聪明而多艺,他受过地下工作专业训练,通俄文、英文、日文、会拳击,写了一手好毛笔字。六婶是上海人,六婶妹妹我们叫老婶,很漂亮,后来做六叔的姨太太。姊妹对生,共有八个儿女,给六叔很大的负担。六叔是整个李家唯一讨姨太太的人,也是唯一和南方女人结婚的人。

  五叔 

  五叔是最宝的一位。他在大学念物理系,可是没毕业。他看中妈妈的大妹,按大排行算,我们叫她三姨。三姨原嫁给蔡宗尚,蔡宗尚不上路,最后离了婚。那时抗战开始,爸爸为全家老小所累,不能去后方,就叫五叔去。五叔热恋三姨,他走到汉口,就不肯走了。又回到家里,爸爸大失所望。五叔不管,同三姨结了婚。在所有叔叔中,五叔和我家走得最勤。此公喜说笑话,为人没大没小的。他去天津,我家老妈子托他办事,他偷偷赚了老妈子的钱,把赚到的钱,又全部买了茶叶,送给老妈子,然后欣赏老妈子对他歌颂之辞,引以为乐。 

  四姑做妖姬状 

  四姑聪明而漂亮,生存能力又极高强。从小就偷嫂子张桂贞女士的化妆品化妆,照镜做妖姬状。她的婚姻不美满,她就解决了它。离婚后,正值抗战胜利,她跟陈纳德的飞虎队要员丁锡庆打得火热(陈香梅「往事知多少」书中有一段特别提到丁锡庆)。丁锡庆为四姑所迷,同元配离了婚。他同四姑结婚后,生了两个小孩。大陆丢掉,丁锡庆做民航空运公司曼谷总经理,后来病死了。四姑住在香港,失掉联络。她从香港寄过一次照片,一派电影明星打扮。我每想到她,就想到她是我们李家最走达尔文路线的人。

  老姑跟进 

  老姑(小姑、六姑)一直以老幺地位,跟在爷爷奶奶身边。爷爷奶奶在一百天内先后死去,她住在空屋里一阵,很可怜。她后来走四姑路线,但条件不如四姑,男朋友也不如四姑多。妈妈们在背后叫四姑做「四妖精」,老姑做「老妖精」,姑嫂之间如何,由此可见! 

  旧式家庭三大战 

  中国旧式家庭有三大战:婆媳之战、姑嫂之战、妯娌之战。这三大战,都跟媳妇有关。妈妈是我们李家媳妇,当然无役不与。李家正赶上中国大家庭的解体时代,所以大战的程度极轻,只限于背后的一些女人是非而已。做为一个媳妇,妈妈对奶奶不错,奶奶临死前,缠绵病榻,每天给她擦身体的,就是这位二媳妇。

  老人跟谁住? 

  爷爷奶奶一直跟老二和二媳妇一起住,但奶奶却说老二以外的儿子和媳妇最好。奶奶会对整年养她的老二和二媳妇有微词,却对平时聊拔几毛、只在年节生日送点小礼的其它儿子媳妇大加称赞,这种是非不明,是旧时代老太太的一个特色。爸爸妈妈身受委屈多年,想不到妈妈老了以后,也有这种倾向,也变得抱怨「养生派」而偏心「送礼派」,谁说历史不重演! 

  张人权 

  外祖父(我们叫老爷)名叫张人权,这个名字倒满有时代意义。他长得身材高大,相貌堂堂,威严无比。他有一张大照片,一直挂在家里,照片中的眼睛不论你从那个角度望去,好象都一直盯着你,教人为之生畏,为之想到乔治.欧威尔「一九八四年」中的「老大哥」。

  烧冷灶 

  老爷是哈尔滨警察局下一个分局的局长,他为人耿直,不喜欢拍马屁。他的上司在台上,他不理、不买帐;他的上司垮了台,他却跑去「烧冷灶」。

  姥姥 

  外祖母(我们叫姥姥)是一位胖太太,胖的自然不会背挺得直,老爷是衣着笔挺背也笔挺的威严人物,经常对姥姥说:「老太太,把背挺起来、挺起来!」姥姥却不太理会他。

  细姨问题 

  姥姥唯一理会的是老爷有爱讨姨太太的毛病。老爷喜欢讨姨太太,本来是说说的,后来真的讨了一个回来,但是不久姨太太就离去了。老爷本来还不死心,还想讨,但是不久他就死了。老爷死后,姥姥就同我们合住,一直到她死去。 

  张府三姊妹 

  姥姥只生了三个女儿,没有儿子,这大概也是老爷要讨姨太太的主要理由。三个女儿是老大(妈妈,大排行是老二)、老二(我们叫三姨)、老三(我们叫老姨)。三姨嫁给五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