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风雨沧桑 >

第26章

风雨沧桑-第26章

小说: 风雨沧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下午我又买了五条烟,到警察署办了手续。
    张爷说:“妈拉个巴子的日本人,我都来两次了,左一次说检查,右一次说没时间,闹了八开毛病出在这顿饭上。”
    回来后,又忙活了十多天,好不容易糖房开业了。
    开业的头一天,张爷叫我四处送请贴。张爷说:“哪个庙都得拜呀,落下一个神,咱这买卖都不好干。”
    开业的那一天,二道河子警察所、村公所的人,日本人守备队的中队长、勘探队的队长和镇里的名人、买卖家都被请了来。
    我不解的问他:“别人都还可以,这勘探队的队长你请他干啥?”
    他苦笑着说:“这你就不知道啦,我那乡下还有三十来亩地,这勘探队说占就占,一分钱都不给,不拉好关系能行吗?”
    张爷家为了开业这一天招待客人,在院里现搭了一座大席棚,又从街里饭馆请来了两位上灶师傅。那场面不次于婚丧嫁娶。从中午一直吃到了晚上,把张爷两口造得愁眉苦脸。客人们走后,张爷来了脾气,摔摔打打的。
    他老伴说:“你发什么毛秧(脾气)?”
    “我这么点小买卖架得住这么铺张么?”
    张爷外甥的手艺真不错。拔出的大糖块,无论是在色度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是无可挑剔的。大块糖上市没几天就叫响了,把其它几家糖房顶得叫苦连天。
    “张记糖房”的大块糖一出名,这事就接二连三地来了。今天镇长捎个条要吃大块糖,张爷就得给送去一筐;明天警察所来人要吃糖,张爷还得拿去一筐;后天收税来了,吃个臭够,临走的时候说一句:“你家这糖拔得不错。”张爷再赶紧给装上一筐带走。就这样每天都得送出三筐两筐的。长此下去,张爷可吃不消了,到月底一清账,不赔不挣白忙活。张爷说:“这样干可不行,咱得扩大点规模。”于是又招了三个伙计,在二道河子镇西边的大道边增设了一间铺面。
    仅仅一个多月的时间,“张记糖房”的生意火了起来。街里有两间铺面、五个散卖的小摊,四外屯的大块糖小贩也都到糖房订货。张爷晚间没事时对我说:“小子,照这样下去,这一冬可能挣点好钱。来年开春,我再买点地,把厢房换成砖瓦的。”
    俗话说“人算不如天算”。正当张爷,掰着手指头算计每天进多少钱,一个月能挣多少钱,这一冬下来能净剩多少钱的时候,“张记糖房”西街的铺面出事了,
    那是一个风雪交加的上午,四辆日本部队的军车满载着日本兵由吉林方向开往舒兰。在二道河子西岭下坡的时候,从横道上穿出一辆马车。这辆马车是二道河子北街老宋家姑娘结婚的送亲车,上面坐了满满一车送亲的人。日本军车头一车的司机,一见马车穿了出来,立马来了个急刹车,随着“嘎吱吱”的一阵汽车刹车声,四个轱辘都不动了。
    那时候,日本人的军车在大道上横冲直撞。一般也不按喇叭,这台车车速又快,虽然车轱辘不动了,但是巨大的惯性推着车,加上道路溜滑,仍然飞快地向马车冲去。大道旁的人都惊呼了起来。马车上的人也都傻了眼,除了几个年轻的小伙子跳下车以外,其他的人都呆呆地瞅着即将撞上来的汽车。“咣”的一声巨响,马车被撞出去十多米远。车上的人被摔了一地,哨子马都被摔趴在地上。穿着婚礼服的新娘子坐在地上捂着满脸是血的脑袋嚎啕大哭。
    后面的三辆军车急忙刹车打舵,但是,由于车速快,又处在下坡,后面的两辆车相继撞在一起,只有最后的一辆没有撞上。汽车直接撞到了路边“张家糖房”的铺子上,柜台被撞得四分五裂,大块糖撒得满地都是。
    车上的日本兵纷纷跳下车来,把送亲的人和糖房的两个伙计好顿打,打得一个个就像血葫芦似的。送亲的人不说,光糖房的两个伙计就一个被打断了三根肋骨,一个左腿被打断了两节。
    日本军车开走后,人们纷纷涌到现场,忙着抢救受伤的人。很多人骂了起来:“这日本人也他妈的太霸道了,撞了车还打人。尤其是糖房的两个伙计,这打挨得多冤!”警察所的所长领着两个警察来了,问明了情况后说:“你们还瞎扎呼啥?你们的马车挡人家的道,没说你们有意害皇军就不错了,打你们一顿就算捡着便宜了。还不他妈的赶快散开,该干啥干啥去!”
    这件事激起了二道河子百姓的极大愤慨,当天下午人们就聚到村公所,孩子哭,女人叫,男人们骂吵吵的,纷纷要求政府给个说法。在民众的压力下,镇长领着几个镇上有头面的人,找到了舒兰县伪满政府。政府的答复是皇军部队是去剿胡子,这是在为地方办好事。你们的马车挡人家的道,没按你们破坏皇军军事行动处理,就算你们捡着。再说,这四辆军车是过往部队,政府无权过问,要找去找关东军司令部。
    那年月日本人杀中国人都不是件稀罕的事,打坏几个中国人根本就算不了什么事。日本人那个霸气劲谁都知道,谁敢上关东军司令部去找啊!人们闹哄了几天,见没个结果也就消停了下来。
    事情过后,张爷可倒了霉。既得忙着给俩伙计治伤,又得安排伙计家的生活。这俩伙计的老婆孩子三天两头来找张爷,不是家里缺米,就是没油。张爷这个人心眼好,伙计的家人来找,每次都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
    那一阵子可把我忙得够呛。白天到铺面上帮伙计们卖糖,晚间回来还得做账。虽然糖房的账挺简单,只有支出、收入和结存三项,但是由于摊点多,有时也得忙到深夜。时间一长,大伙逗张爷说:“你家这管账先生挺好个人,你不如招他做个养老女婿吧!”
    “这小子行,人长得精神,又有文化,还勤快,有出息!”
    张爷家的姑娘叫张瑞华,人长得豹头花眼(漂亮)的,也挺会来事。张爷这句话一放出来,她就开始心疼了我。有时候看我忙得晚了,偷偷地给我送几个用火烤好的粘豆包和白糖水。张爷也知道这事,但是从来没有说过她。
    快到年关了,有一天张爷把我叫到上屋问我:“小子,我想和你合计个事。”
    “啥事你说吧!”
    “你看我家那个丫头怎么样?”
    “挺好的呀!”
    “我想招你做养老女婿,你看怎么样?如果你要是没啥想法,我就托个媒人。”
    这件事我心里早就有谱,因为张爷一家三口对我特别好,从来不把我当外人,就连吃饭都和他们一桌。伙计们常逗我说:“你早晚得成他们家的养老女婿。”
    那时候的人不像现代人,思想不开化,有家有业的人谁也不愿意去给人家当养老女婿。当养老女婿的不是娶不上老婆的光棍,就是家穷得叮当响吃不上溜的穷人,这样的人很被人瞧不起。
    对于这门亲事,按理说我是无可推托的。一来张爷是二道河子一带的乡绅,在街里很有威望;二来张爷的家虽然说不上大富大贵,但日子也过得去;三是他家的丫头不但长得好看,而且安分守已,平常的时候很少上街。虽然是小家碧玉,但身上有一种大家闺秀的风度。我这样一个穷小子能说上这样一个人家的媳妇,可也就算烧高香了。但是这传统的观念在我的头脑中根深蒂固,这门亲事不到万不得已我是不能答应的。不答应怎么办?张爷家的老两口待我亲如儿子,小丫头对我又一往情深。从哪方面讲,“不行”两字都很难出口。
    于是我对张爷说:“张爷,你能瞧得起我这是我的福份。不过这婚姻大事不是我自个能做得了主的,这事我得抽空回趟家和老人合计一下。”
    “这倒对,那你明天就回去一趟,和家人合计合计。”
    第二天天刚亮,张爷就把我叫了起来,给我一百元钱,一再告诉我早点回来。因为已到了年关,糖房等着结账,伙计们也都等着发工钱。
    吃过早饭张爷就撵着我走,我心想我虽然有家,可是不敢正大光明地往家走,只能是在天黑以后才能进屯。不过这种情况不能说,因此吃过早饭后,我就慢慢溜达着往家走。
    在上灯以后才走到了破帽子沟。因为天刚黑我不敢进屯,又在山上呆到家家熄灯以后才回到家中。
    二老看到我回来高兴得够呛。一来是为我在外边平平安安的而高兴,二来是已近年关,家中一分钱都没有,正为过不去年而犯愁。我带回这一百元钱可真是雪中送炭。
    咋进屋,我没敢提张爷想招我当养老女婿的事。吃饭时阿玛告诉我:“你那个胡子对象死了。”
    “你咋知道?”
    “前几天,东院老宋家的二姑爷来串门,他家就离野猪沟不远。他说上个月小日本对尖山子一带的胡子来了一次大扫荡,三百多鬼子在山里打了十多天,‘靠江龙’绺子的人几乎全部战死,就连做饭的老娘们都用手榴弹炸死两个日本人。‘靠江龙’最邪呼,被日本人撵到一个大砬子顶上,用手榴弹把自个炸死了。这十几天尖山子地区枪炮声不断,听说几个绺子差不多全被打光啦!”
    说句实在话,我虽然是偷着跑出“靠江龙”的绺子,但是对这个女胡子还是有一定的好感,听完阿玛的这段话后,我这饭也咽不下去了,把筷子一搁说:“吃饱了。”
    额娘埋怨起阿玛:“孩子好不容易回来一趟,你提这个茬干啥!”
    “提这个管啥地,他俩也没成,要是成了这多闹心啊!”
    “阿玛,还有一件闹心的事我想和二老合计合计。”
    “啥事,你说吧!”
    我把如何到二道河子“张记糖房”做管账先生,张爷如何想招我做养老女婿的事学了一通。
    额娘听完后掉下了眼泪:“孩子,按理说你有爹有妈的不应该上人家当养老女婿,不过咱家穷成这个样子,又能说着什么样的好媳妇?这事你看着办吧,只要你愿意额娘不带说啥的。”
    阿玛态度可就不一样了,把眼睛一瞪炕沿一拍:“妈拉个巴子的,你怎么净碰上这些闹心的事,死了一个胡子对象,这又要给人家当养老女婿,你是说不着老婆呀!你没看啥人才给人家当养老女婿,你就不怕丢人现眼?”
    “阿玛,您发这么大火干啥,我这不是回来和您俩合计来吗?”
    “合计啥?这事一点余地都没有!”
    “没有余地拉倒,您也别生气,这事算我没说。”
    后半夜我走的时候,额娘送出我老远,偷偷地对我说:“别听你阿玛说,这事儿你自个觉得合适,就按人家说的办,什么养老女婿不养老女婿的!不是养老女婿,人家就一个姑娘,以后你还能不管人家老人啊?”
    “这事以后再说吧。”
    傍晚时分我赶回了二道河子“张记糖房”。张爷一看我回来了,高兴得招呼伙计上饭馆要了两个菜说:“咋回事,你先别跟我学,先吃饭,吃完饭咱爷俩好好唠唠。”
    吃完饭了以后,张爷从炕柜里拿出了个竹叶筒对我说:“这筒茶叶是我一个朋友从云南带回来的,这是有名的毛尖茶。十多年了我一直没舍得喝,今晚我把它打开咱爷俩好好品尝品尝。”
    冲上茶叶后,张爷问我:“说吧,这次回家和老人合计得怎么样?”
    对张爷这句话,我早就在路上想好了:既不能说家里不同意,以免伤了人家的心;也不能说家里一点意见没有。如果这样说张爷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