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乱-第1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现在的心里简直就是在淌血,看着自己的队伍被拦腰砍成两截,心里有劲又使不上,别提有多难过了。
匈奴人现在是得势不饶人,我的部队完全的被分割成了两部分,前边的刀盾兵和一部分骑兵已经跟我们彻底失去了联系。而这些骑兵里还有一部分的鲜卑人,随时可能会投降,我实在是有些担心,所以不断的催促部队进攻。可是光靠催促也没有用,我们现在被困在狭窄的山口里根本就冲出不去。这里的地形根本就不适合大军团作战,人多在这里一点儿优势都没有,何况我们是拿步兵拼骑兵,所以就更没有希望了。
郭嘉这时候也从惊吓当中缓过劲来了,他的大脑估计是在飞快的思考,甚至马上就考虑清楚了该怎么办,所以他立即冲着我大喊。但是他的喊声在这喧嚣的战场上显得太小了,不得已之下,他居然骑着马冲上来拽我的袖子。
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谁这么讨厌,居然敢在这么危机的时候来拽我的袖子,所以情急之下我反手就是一拳。
郭嘉飞出去了,我才想起来应该没什么人会这么大胆的,肯定是哪个谋士或者大将来找我商议事情。而大将基本上都在前边打仗呢,所以肯定是个谋士。我回头一看,可不是郭嘉吗?但是我现在根本不可能听到他的任何意见了,因为他已经昏迷了,被我一拳打昏了过去,鼻梁都骨折了。
不过郭嘉的昏迷却给我提了个醒,我现在太急躁了,这样蛮干肯定是不对的。
我赶紧把医官叫了过来,让他迅速组织士卒把郭嘉抬下去,治疗郭嘉的伤势。然后又把传令兵叫了过来:“到前面通知许将军和典将军他们,顶住就行,慢慢推进,不要太急躁,越急躁会越打不开局面的。”
而我则开始回想自己学过的兵书战策,以及出现这种局面的根源,和应该如何突破这种僵局。
于是我很快想起了贾诩的话:“我们现在的队伍虽然强大,武器装备先进,文臣武将云集,但是有一点却是我们的致命伤,就是太顺了。”
确实是太顺了,顺到一个败仗都没打过,顺到上千人的伤亡对我们来讲就是失败了。这合理吗?这绝对不合理,而且对士卒的成长也非常不利。不光是对士卒的成长不利,整个武将谋臣的队伍里甚至也都有了一种骄敌情绪。
就拿我们这次出征的情况来看吧,本来在蓟县被骞曼偷袭了一次,死伤了上万人,甚至连吕布都挂了彩,但是由于后面的仗打得太顺了,只用了非常小的代价就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消灭了鲜卑人将近三万人马,这骄兵的情绪一下子就在军中蔓延了起来。
紧接着难楼的投靠,鲜卑人的内讧让我们轻易的拿下了弹汗山,取得了东汉立朝以来少有的胜利。于是大家骄傲的情绪不可遏制的达到了顶峰,认为异族人不过如此,武将们天天想的居然是如何找到更漂亮的女人,吕布和关羽更是着急,他们想一下就灭了匈奴,好回去挑丁零族的女人。
不光是武将,连谋士们也有点儿飘飘然了。郭嘉虽然聪明,但毕竟是个孩子,打了大胜仗对他来讲也非常兴奋,所以在胜利后想得最多的居然是讨老婆,要不然怎么会我们谁都没发现那个金发美女,偏偏是他发现了呢?
当然我这个统帅也不怎么样,看到底下的人这样,自己不仅不制止,不反思,还天天和新找来的丁零美女鬼混。我的行为绝对是代表了一种态度,一种纵容,让手的人可以更加的肆无忌惮。
沮授和戏志才,不一定没有发现这种情况。但是他们对于我带兵的这种方式可能早就习以为常了,再加上他们被我派出去做鲜卑人转移工作和整个队伍的粮草给养工作了,忙得团团转,根本就没有时间,因此也没有能够及时的提醒我。而且他们就算提出来了,在当时的那种情况下我也不一定会听。
第二百四十章 雷泽山
我这个人临场指挥战斗的水平一般,有的时候确实能想出一些办法来,但是并不是次次都能想到办法,只是偶尔闪光而已。大部分的时候都是靠着身边的精兵猛将和众多的谋士支撑着,而我的主要能力是在战略制定上。
可是这一次,是实际接战,是被偷袭,我被迫站在了临场指挥的位置上。虽然现在我不是在孤军奋战,但实际上也差不多。沮授在处理鲜卑人的内迁问题,戏志才和陈到负责押运粮草,贾诩去了黑山劝降张燕,身边惟一的谋士郭嘉又被我一拳打晕了,这么重要的战役现在连个能商量的人也没有,而造成这种恶果的人就是我自己。
如果我再多等几天也许贾诩就回来了。如果不是群情激越,连我在内,所有人全都轻敌,我也不会在接到高顺第二封求救信的时候,这么快就出征。如果我再多等几天,队伍里至少会多两万鲜卑族的骑兵,匈奴人就不一定敢偷袭我们,就算是他们敢于偷袭我们,也不会打成现在这个样。甚至如果我再多等两天,等到公孙瓒拿下土垠城,九吾龙回军的时候再走,至少我还可以多带五千留守在弹汗山的骑兵。
但是现在后悔已经来不及了,一切都晚了,世上是没有后悔药吃的,可恶的匈奴人在这里布下了大批的人马,等着我们钻进他们的口袋。
雷泽山,横贯太原郡和雁门郡,是从马邑到原平的必经之路,山势并不陡峭,只是在山口处突然变得直削。
可恶的雷泽山,我们一直都在注意山两侧有没有埋伏,却没有想到匈奴人在山口外给我们设下这么个圈套。尤其可恶的是,他们根本就没有想全歼我们的队伍,而只是想吃掉我们的先头部队罢了,估计他们也自认没有这个实力。所以我们在山的两侧没有发现伏兵就觉得万无一失了,可是等前面的部队出了山口以后,却突然遭到的偷袭,整个队伍被拦腰砍成两截。
而我们的队形是以吕布为主将的骑兵队开路,身后依次是关羽的刀盾手,许褚的枪戟兵,太史慈的弓弩兵和赵云的骑兵。我走在太史慈的身边,而匈奴人的部队则是直接冲击的关羽和许褚部队的结合部,狭窄的山口只能容下几十人对战,许褚和关羽的部队一下就被冲散了。
现在山口处全是匈奴人的骑兵,我们就是想冲也冲不出去。匈奴人都是骑兵,而且不光有骑马的,甚至还有骑骆驼的。他们离得远了射箭,离得近了,就骑着马冲上来砍。冲击力明显占上风的匈奴人带给了许褚很大的压力,许褚的士兵虽然很英勇,武器也很精良,但是也挡不住匈奴人的不断冲击。
许褚确实已经很努力了,从传回来的消息说,他一直冲在第一线,好几次要不是他的护卫机灵,挡住了敌人射来的箭,许褚早就负伤了。但是兵种的差距太明显了,许褚的部队不仅没有冲出去,他的队形还在不断地被匈奴人压缩着,所以他在拚死抵抗的同时,不断地派人催促援兵。
前面的战况很不好,所以太史慈立刻带着弓弩兵赶了过去,我也把典韦派了上去。我自己当然也想往前边杀,但是从后面上来的赵云和之前上去的典韦都不让我去冒这个险。尤其是典韦,他说了:“只要看见我看到您到了前边,我就退下来,守着您。”
虽然援兵上去了,但是情况依然不好,山口的狭窄限制了战场的规模,就是有人也冲不上去,几万人只能在山口徘徊,有力使不上。
看着无数的士兵往前冲,但是又冲不上去,我心里实在是窝火,难道我就没有什么办法吗?
人在困境的时候经常能突然找到出路,而如果是突然想到一个问题的解法时,就叫做灵感。
我现在就是灵感来了。我心想,妈的,咱也当一回贾诩,我立刻叫过传令兵:“告诉太史将军,让他的弓弩兵上山,从山上往下射这些匈奴人的王八蛋,不要顾忌咱们的士卒,只要能冲出山口就行。”
第二百四十一章 咒骂
许褚是个杀人狂,也是个疯子,但那是在战况顺利的时候,在这么不顺的情况下,他也不会采取那种疯狂的突入模式。因为那实在是太没有意义了,一个人的突入,对于大规模作战来讲是没有实际效果的,只能让自己身陷对方的阵营中。
所以他只是在前边努力的斩杀匈奴人的骑兵,并没有费力向匈奴人的队伍里边冲杀进去。即使是这样,许褚的受伤也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面对那些突如其来的箭支,往往有些护得不怎么到位的地方会被射中。
他身上已经多处挂彩了,不过在这么高度紧张的时候,他根本就感觉不到疼,只是不断的拼杀。身上到处都是鲜血,远远看去,绝对是个红人,也不知道是他的血多还是匈奴人的血多。他的护卫好几次都劝他下去歇会儿,包扎一下伤口,治疗一下再上来,但他根本就不听,只是不断的斩杀着匈奴人,并不时地让传令兵向我报信,要援军。
典韦的功夫比许褚好多了,他现在可是公认的第一战将,只不过他的职责是护卫我的安全,平时不发威罢了。这次到了阵前,就完全体现出了他的可怕,绝对的势不可挡,上百斤的铁戟挥舞起来,根本就没有谁能拦得住他。
不过这种强力的拼杀也有一个弊病,就是让他很快成为了匈奴人的照顾重点。大部分的弓箭都让典韦吸引过去了,而他又不像许褚似的有贴身护卫,要不是他的武艺实在太高,反应实在太快,现在早死了八回了,就这样还是受了点儿轻伤。
太史慈的功夫并不比许褚差多少,而且他也很猛,但是太史慈的脑子却比许褚,典韦他们哥儿俩强,他带的是弓弩兵,当然就得发挥弓弩兵的优势了。费力地在前面拼杀虽然更有男子汉气概,但是并不上算。他骑在马上,一个人举着十石的大黄弩挨个的射击匈奴人,绝对的一箭一个,箭不虚发。
匈奴人确实很骠悍,虽然他们个子不高,但是心气却真的很高,面对这样强力的反扑,也坚决不后退,不管死多少人都一样,死了一个又上来一个,就好像人命不值钱一样。看着两军中间那越堆越高的尸骸,几个冲在前面的武将心里十分着急。要知道,冲出去的越晚,外面的队伍的损失可能就越大,甚至有可能全军覆没。
不管出现哪一种情况都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尤其是如果吕布,关羽他们全军覆没的话,对我们绝对是致命的打击。当然重大的损失也是很难接受的,一定会让我们的士气遭受严重的打击,但是想不受重大损失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正在几员武将都一筹莫展的时候,传令兵把我的命令以最快的速度传到了太史慈跟前,让太史慈为之一振。现在还真没有什么好办法了,反正‘杀敌一万,自损八千’,也只能这样了,多死点儿人就多死点儿人吧,只要能冲出去就成。
堆在后面看景的弓弩兵们终于派上用场了,他们在太史慈的指挥下开始登山。不过在这里登山确实不是件太容易的事,还得绕回坡度比较缓的地方,才能爬上去。
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爬上去的弓弩兵,到了崖顶才发现原来从上往下射箭更难,不仅是不好瞄准,而且还非常危险。稍微使力不对,就会从崖顶掉下去,摔下去几个人以后他们找到了方法,一个人在后面抱住前面射箭人的腰,尽量的保持平衡,而前面的那一个人往下射箭。
一时间箭如雨下,纷纷从崖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