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第5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历史文献对船民(鮓人)社会地位低下的原因没有记载,但可以分析出其低下的原因是他们到处流动。船民生活在船上,可以迅速转移以逃避官府的赋税和徭役。他们也不象岸上居民那样备受绅士地主的地租盘剥。这些人未受过教育,同沿海地区的文化没有联系,因此也就不能参加全国的科举考试。所以,他们世世代代一直遭受陆地居民与官府的歧视和凌辱。
家族衰败也是鮓人与陆地居民相区别的一个特征。生活在小小的船上难以使家庭世世代代延续发展到中等以上的规模。这也是数世纪以来妨碍官府对鮓人实施控制的一个原因。
沿海地区的控制和人口登记
管理沿海地区老百姓的一种方法是保甲制。保甲制起源于北魏(公元386—534年),当时是作为使农民对邻居行为负责的一种手段。保甲制犹如一个庞大的治安网,将陆上地区组织成十户、百
户、千户的单位,对每一户都保持一份文字记录。保甲制使得官府能一直控制到个人,并掌握着人们的犯罪与守法行为。
从明朝开始,保甲制开始推行到沿海港口渔村、沿海岛屿和船上,例如,沿海地区和岛屿人口集中的地方组织为甲。10甲为一总甲(有100户人家),10总甲为一总保(有1000户人家)。每一户要填写一张表格,记载着家庭成员的名字、年龄和亲属关系。海上流动人口也同样组织起来,所有船只都指定一个船号和港口,刻在船壳上。每10艘船为一甲,每甲推选一个甲长。
有趣的是,1949年中国掌握政权后对此制度只稍作改变便加以使用。例如,每10艘渔船组成一个单位,只是政工干部取代了推举的甲长。正如在下文将会看到,由人仿效与沿袭的保甲制成了指挥现代海上民兵的一种措施。
蒙古人的入侵
十三世纪,北方蒙古骑兵的压力逐渐削弱了南宋的统治。到1206年,蒙古人已巩固了他们对蒙古的统治,25年后又征服了中国的藩属朝鲜。1227年,蒙古人又席卷了中国东北部,并在大都(北京)建都。在随后的10年中,蒙古人跨过了长江,一直沿海。他们在那里建造了兵船,学习海上作战以便打败控制着沿海岛屿和港口城市的南宋。1279年,蒙古水军任用越人为水兵、蒙古人为军官在广州附近的有鲀山的一次决定性海战中消灭了南宋王朝。
在这同一时期,蒙古人使用海上力量了东亚和东南亚地区。1274年,蒙古人首领忽必烈派遣了一支4万人为远征军征讨日本,后因遇上台风而失败。7年之后,元朝皇帝又派遣了一支15万人的部队去攻打日本。但这一次也因台风而遭失败。约4000艘战船沉没了,约13万人不是被淹死就是在日本南部的九洲岛海滩上被打死。尽管水军遭受严重的灾难,忽必烈仍然坚信海上力量。从1283年到1288年,忽必烈亲自指挥了对安南(越南)的一系列海上进攻。1292年,他派遣了1000艘兵船去攻打爪哇(印尼)。
在这一时期,元朝首都大都成为一个强大的军事中心。在这里,蒙古人(元朝)制定出征服整个亚洲的军事战略。城市里集中了大量的部队以及踊跃支援军队的地方民众。向这些地区运送粮食以****膨胀起来的人口的需要已成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自然灾害与连年战乱使得北方农业生产严重下降,因此粮食问题更加困难。
粮食运输:沿海航线与运河系统
在南方的粮食如何最有效地运往首都的问题上出现了争议。一派主张改进运河的水运系统,而另一派则主张使用沿海的运输船只。但是运河系统已经有几十年没有疏浚,相比之下发展沿海粮船队比较经济。因此,皇帝下旨建造沿海运输船只。
朝廷选择了过去的两名海盗朱清和张魾负责建造船只召募船员。最初,这两人曾为蒙古人贡献出500艘海盗船,后来在帮助蒙古人消灭南宋中又立了功劳。从1282年到1329年这57年中,他们运粮卓有成效。例如在第一年中,他们的一支146艘船的船队总共由上海向天津运送了600万磅粮食。在此之后,尽管受到运河派的强烈反对,他们仍然提高了年运量。1292年已达1680万磅。到1309年,超过了3亿磅,1329年高达4.2亿磅。
但这时又出现了严重的问题,朱清和张魾如此成功以致个人完全垄断了粮食运输业。于是,他们开始牟取暴利。他们在长江流域以3两银子一担的价格收进的粮食,运到北方后则向政府索取每担8.5两银子的运费。据这一时期的史料记载,当时货币稳定,物价低廉。江南米价是3两银子一担。每担米运费8.5两银子,几乎是米价的3倍。运费每年在9、10月份偿付。船主然后用这些钱购买造船材料。每艘1000单位(容量6吨)的船只的造价只有100银锭(相当于5000两银子,约合现在3000美元),但运输1000担米,他们就得170银锭。有这么高的利润,人人都想造船以从事运粮业。
朱清与张魾同朝廷发生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因为他们造成了地方上强大的经济势力,影响了首都与地方利益集团之间传统的平衡。这种地方主义是中国人政治生活中的一部分。为削弱地方势力,常常需要采取一些策略和暴力行动。
朱清与张魾也并不例外。朝廷中妒忌的对立派散布一些诬蔑他们行贿的谣言,而许多则并非是毫无根据的。他们在上海的海运机构非常有利可图,他们甚至与东南亚地区的藩属进行广泛的海上贸易。元史中就有如下有关他们活动的记载:“粮船和商船犹如云集。朱清和张魾家的一百多人都披金挂银。外国商人馈赠的珍宝、犀角和孔雀羽毛充满了宝库。他们日益显赫,其财产在东南亚最大”。
朱清和张魾与藩属来往已越出他们的职权范围,终于酿成了自己的苦果。1302年,他们两人被指控通敌谋反。朱清被赐死,张魾及其儿孙在北京被处死。
朱、张之死导致了粮食运输收归官营,而且在随后25年中,粮食运输业仍在继续兴旺发展。但一些因素却对粮运业发展不利,如腐败无能的官员被指派去掌管船队,物价飞涨,海上风暴造成损失,海盗活动猖撅。不久,元朝皇帝放弃了海路,改为通过较安全和便于防护的内河水系运粮。
朱清和张魾的经验很有意思,它体现了官督商办的思想。官方的严密监督和干涉的政策使得贸易变得非常冒险。象朱清与张魾这一类商人往往只想谋利,而不愿再投资发展会遭社会谴责和被官府没收的企业。另外,官府处决张魾儿孙一事表明了让亲属介于商务是何等的危险,最后一点就是,关闭海路是后来的朝廷一再推行的政策。尽管贸易具有很多优点,沿海运输业非常有效,但儒家歧商的观点往往得以流行,官府支持海运也只不过是暂时现象。
第366章明朝的海洋思想
1405年,中国发展海洋的进步态度最终导致了向南中国海和印度洋的一系列远航。向印度洋的远航包括了对锡兰、印度、波斯湾和非洲的访问。这些伟大的航行实际上证明了中国过去曾是一个世界上最强大的海洋大国,其造船技术和航海能力是其他任何国家所不能相比的。
但是,中国作为世界最强大的海军与海洋大国的名望并不长久。7次远航中的最后一次于1433年结束了。此后,中国的皇帝再也没有派遣船队远航,其结果是企图消除这些作为中国皇帝一时过失的远航的影响。然而,这样做势必会忽视中国海洋思想的必然影响,特别是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海上力量对于扩大与控制藩属有着极大的潜力。远洋航行的终止明显突出了朝廷中势均力敌的大陆派的势力,这些人企图将中国引向背离海洋发展的道路上去。
明朝初期的战略思想
在讨论远航及其航行日程之前,首先有必要分析—下反映中国大陆派思想和海洋派思想之间持续不断的斗争的某些因素。
明朝开国皇帝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是南京附近河网地区的一个农民出身的孤儿,幼年被和尚收养,在庙中接受教育。离庙之后,他无事可做,不久就成了乞丐。朱元璋25岁时参加了起义军,这支起义军在中国中部的大河流域同元朝官府军斗争了十多年。
战争终于削弱了元朝政府支持下的地方军队,起义军控制了整个长江流域。后来朱元璋当上起义军的首领,击败了官府军。1356年,朱元璋在南京建都。12年以后,朱元璋又挥师北上夺取北京,建立了明朝。
水乡长大的朱元璋虽然曾常与熟悉大海的许多人交往,但开始他所关心的主要问题是加强中国的统治,防止中国边疆和一些战略城市受蒙古人的侵略。所以,他采取了一些暂时不利海上活动的措施。
城墙、运河与沿海防御
蒙古人被击败不久,朱元璋就开始加强城市的防御。譬如,他下令在南京周围构筑了20英里长的城墙。这种60英尺高的城墙在当时的武器条件下几乎是不可逾越的防御屏障。
在沿海,朱元璋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倭寇和中国海盗骚扰的威胁。因此,他下令禁止中国人出海远航,违者按通敌论处。1374年,他废除了宁波、泉州和广州港的商船监管机构,以维护他的法令。其次,他还设立了一些要塞来加强沿海地区的防御。从1383年到1387年这5年问,浙江至福建的沿海地区共建立了130多个要塞。仅浙江一省就征募了58000部队驻守沿海要塞。
朱元璋还命令工部负责全面疏浚遭洪水与战乱破坏的运河水系。工期较长的工程项日之——是扩大大运河,此项工程完毕后将取代被海盗侵扰的海上航路。沿海航路是在运河因内乱而关闭后重新启用的。
藩属制
明朝开国皇帝上台后不失时机地试图恢复藩属制度。他派遣使团前往日本、安南、昌帕和朝鲜等邻近国家,向他们宣布,要想同中国建立关系就必须承认新皇帝的宗主地位。很快就有一些国家派遣使团来南京朝见朱元璋,承认朱元璋为天子。这些使团还负有其他使命,如向中国的新皇帝报告当时边境地区的形势。
日本
毫无疑问,中国的新皇帝希望建立明朝对日本的宗主地位。从1369年到1372年,他派遣了3个使团前往日本,说服日本幕府首领承认明朝开国皇帝的天子地位。朱元璋此举还另有原因。当时,明朝政府需要使沿海人民免遭日益猖獗的倭寇之害。然而,朱元璋的这些努力是枉费心机的。1387年,他在一封措辞激烈的信中断绝了同日本的关系。朱元璋在给日本幕府首领的信中写道,“你这愚昧的东夷,你远居海外……你如此傲慢无礼,竟然纵容你的臣民为非作歹。”日本人的回信丝毫不能平息朱元璋的怒气,信中说:“乾坤浩荡,非一主所独占。”
安南和昌帕
朱元璋对今日的越南那一地区的情况也很关切。这个地区有安南和昌帕两个国家,当时在进行战争。安南是中国边疆地区北面的一个国家,从十四世纪初起安南就一直在打仗,抵御蒙古人入侵。蒙古人曾三次试图将其收为中国的保护国。在首都河内失陷的情况下,安南人仍然顶住了元军的入侵。此时,安南又在同其南部邻邦昌帕进行战争。昌帕人占领着今日越南从顺化至西贡附近的沿海地区。昌帕人擅长航海,同中国与东南亚濒海国家有着广泛的贸易往来。他们还支持海盗,因此在南中国海的商船很不安全。
蒙古人与穆斯林联盟
明朝的开国皇帝还须对付元朝溃军构成的威胁。直到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