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王李自成新传-第3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山东本来是富裕之地,可是当年耿仲明,尚可喜的叛乱让山东多处成为一片废墟,如今还没有恢复元气,连五十万两银子也难拿出。
崇祯大怒,一连将直隶,浙江、山东布政使朱之臣、姚永济、曾道唯,苏州知府陈洪谧,扬州知府韩文镜,淮安知府周光夏,夺官视事,勒限完复,加派输纳事例,各地的加派总算完成。
早在杨嗣昌要加征时,温体仁就大声反对,他提出的理由冠冕堂皇,百姓困苦已久,再加征,朝庭会民心尽失。事实上温体仁反对加征,绝不是他表面上的大义凛然,而是另有算盘。
温体仁早就对杨嗣昌不满,杨嗣昌虽然是兵部尚书,但因得帝宠,屡屡越过他,单独与皇帝密谈,只要定下来,马上发布,有时朝臣传得纷纷扬扬的事,最后才传到温体仁耳中,让温体仁这个首府颜面尽失。
首辅的反对,让各派官员纷纷加了进来,其实随着朝庭的财政越来越入不敷出,崇祯多次要加征饷银,以便筹及军费剿寇抚虏,只是每次加饷大臣们都群起反对,以博得敢言的名声,除了三饷,辽饷外,崇祯其它加饷都因朝臣的群起反对而作罢,三饷和辽饷加征时,都以苦吾民一年,贼灭即停征,才勉强通过,只是贼越灭越多,三饷就只能一年一年的征下去。
满人虽然被灭,唐军却又占领了辽地,这辽饷也不能停,如今皇帝又要加饷,群臣都摩拳擦掌,准备奋起抗争,不但要让皇帝收回收命,还要将提议的杨嗣昌罢官才摆休,只是崇祯这次却铁了心要加饷。温体仁地上奏,只惹来了皇帝的一顿痛责。
温体仁愈挫愈勇,拿辞职相要胁。崇祯不为所动,准了温体仁的辞程,这下温体仁傻了眼。他接到崇祯准予他辞职地准信时。正在喝茶。一下子茶怀不稳,摔在地上成了粉碎,良久温体仁才反应过来,让下人收拾打碎的茶怀。
温体仁字长卿,浙江乌程(今吴兴)人,崇祯三年(1630)。以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阁八年,官至少师兼太子太师,进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阶左柱国兼支尚书俸。崇祯宠信优礼之极,温体仁当朝排斥异己,时劾者章不胜计,崇祯皆不省,此时一朝罢相,他身后的众人纷纷偃旗息鼓,杨嗣昌地加征遂得已通行。
只是这加征地银子绝大多数还是打了水漂,各地将领、官员玩命虚报兵员数字,无非是借名搜刮敛财,没有几个银子真正用于“练兵”。更坏地后果时,横征暴敛使得饥民雪上加霜,纷纷抛荒田地逃散,将民心完全推给了唐军。朝庭实际上得不偿失。
这些崇祯都已不管了,唐军虽然还没有发动对明朝的全面打击,但崇祯却已预感到大祸临头,从李鸿基起兵以来,朝庭对唐军竟然是攻多守少,只是朝庭每攻一次,唐军就反过来要蚕食朝庭的领土,唐军每下一地,也就牢牢占领一地,如今唐军的领土已超过了朝庭,更让崇祯怒不可及的是,张献忠攻下南昌后,竟敢号称大昌皇帝,这无疑是在朝庭的脸上狠狠骟了一个耳光。
只要朝庭有了银子,才能练出精兵,只有练出精兵,才能剿灭张献忠,抵御唐军,至于小民地死活,杨嗣昌也说得明白,此次加征,每亩地不过多出八厘,百姓也会体谅朝庭的苦衷。
皇帝也深以为然,至于他先前罪已诏里所说的“今官皆谋私,如同商贾,朝廷已经下令免征,官员旨私征,摊派不摊富专找贫”却已忘记了,朝庭能征八厘,下面的官员就能征八分,其实朝庭此时地已丢失了一半,开支却没有减少,如果不加征,朝庭只有等死,这点崇祯看得很明白,被他宠信了八年地温体仁才会舍去。
此时再加征却纯是找死,崇祯完全可以用另一条办法,即江南武生李进提出的搜刮江南缙绅富户弥补过用,可是他虽是皇帝之尊,还是没敢采用这条会得罪所有土绅的办法。
朝庭加征也好,罢相也好,这些都引不起李鸿基多大兴趣,唐军的实力已是数倍于朝庭,若不是被东北的移民担搁,唐军马上就可以发起统一的战争,如今天气已转凉,在冬季作战,正是大忌,唐军上下将领再求战心切,也只能按耐下心来。
唐王府温暧而明亮,一盆盆上好的白炭在房中燃起,将外面的寒气完全驱散,唐王的书桌放了一大叠奏章,李鸿基却懒得翻一翻,这此奏章三省都已处理过,只是捡重要的让李鸿基批阅,其他的三省主官都同意即可实行,也不用他烦神,此时李鸿基的心思已放在北京,确切的说放在北京的一个人身上。
引起李鸿基莫大兴趣的却不是什么绝世美女,而是一个五十岁的糟老头子,这个糟老头子叫宋应星,他写的《天工开物》是中国第一部记述古代农业、手工业和矿业生产技术及经验的百科全书。
《天工开物》按“贵五谷而贱金玉之义”(《序》)分为《乃粒》、《乃服》、《彰施》、《粹精》、《作咸》、《甘嗜》、《膏液》、《陶挺》、《冶铸》、《舟车》、《锤锻》、《播石》、《杀青》、《五金》、《佳兵》、《丹青》、《曲菜》和《珠玉》十八卷。
这十八卷包罗万象,谷物,纺织,染色,制盐,造纸、兵器应有尽有,宋应星在五金中,是第一个指出锌和铜锌合金(黄铜)的人,他明确指出,锌是一种新金属,并且首次记载了它的冶炼方法,使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世界上唯一能大规模炼锌的国家。
他还记录了农民培育水稻、大麦新品种的事例,研究了土壤、气候、栽培方法对作物品种变化的影响,又注意到不同品种蚕蛾杂交引起变异的情况,说明通过人为的努力,可以改变动植物的品种特性,得出了“土脉历时代而异,种性随水土而分“的见解。
《天工开物》直到口世纪以后,流传到日本、欧美,被译成日、英、法文本,西方国家才能大规模的治练出锌来,不过,随着这本书流传到西方,中国在各方面的最高成就的秘密也暴露无疑,宋应星作这本书的目的是使各种科技都能流传下去,却也没想到为国外全面飘窃中国的技术提供了方便。
李鸿基偶然从自己的谍报中得到宋应星的开工开物刘印,里面记录了一些栽培,物论方面的知识,他大为好奇,指示在北京的情报部弄出一本来,送到西安后,李鸿基只翻开了数十页,就被里面记载的内容惊呆了,里面许多东西已超过了李鸿基对这个时代的认知,许多知识比李鸿基通过葡萄牙翻译过来的西方书籍要先进许多。
如此牛人,就是用一个军来换,李鸿基也会毫不犹豫,他马上指示贺珍,无论用什么办法,花什么代价,都要把宋应星一家和他的书籍运回西安来,同时指示情报部门,留意各地对奇技淫巧有专长的人才,把他们都请到西安来,以免伐明时,他们遭到战火的波及。
北京的第一场雪已下来了,大雪过后,大街上已是人烟稀少,一个人影匆匆从街道走过,来到一个大院,朝四周看了一下,见没有人注意,才敲了敲大门,里面很快露出了一丝缝隙,这个人影一闪就进入了大院,身后的门咣的一声掩上了,此时大院中已集了数十人,见到进来的人都露出了激动的神色,齐声叫道:“风爷。”
这个风爷只有二十出头,一脸的精干之色,他就是当初在太原数语便挑动晋王强开城门,导致太原轻易被破的小风子,几年下来,小风子已成为贺殄的左右手,贺珍干脆收他为义子,给他取名贺小风,如今贺小风掌控着唐军在京师数百秘谍的最高权力。
他对面的一人问道:“风爷,这次是什么事,竟然要风爷自己亲自带队。”
贺小风冷冷的看了他一眼:“不该打听的不要乱打听,我只能告诉你,这次是唐王殿下亲自吩咐下来的任务,我们就是死光了也要把任务远成。”
其他人听得心中一凛,齐声应道:“是。”心中却在想到底唐王会布下什么任务。
第七卷 博奕 第六十五章 劫人
更新时间:2009…8…19 22:56:35 本章字数:4258
宋应星是南昌奉新县人,他从小聪明过人,记忆力强。不仅熟读经史,并对天文、地理、农业、植物、医药、工艺、兵器等广有兴趣,后来拜在当时著名学者舒曰敬门下,学业进步更快。
只是他的官运却不好,万历四十三年宋应星兄弟参加江西乡试,宋应星名列第三、其兄宋应升名列第六,被人尊为“奉新二宋”,同年二月,兄弟两人上京会试均落第。
此后十几年间,宋应星兄弟两人六次赴京会试,皆因考场严重舞弊名落孙山。于是,宋应星对科举功名趋于淡泊,精力逐渐转向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技术。他利用往返京城机会,沿途考察农业、手工业、采矿、治炼以至取道景德镇,调查瓷器生产技术,积累了许多珍贵资料。
崇祯八年(1635),宋应星谒选授袁州府分宜县教谕,开始从事著述,长沙离分宜很近,李鸿基不知道的是他把张献忠从长沙赶入江西,差点使这部科学巨著胎死腹中,张献忠进入江西,首先就攻下了袁州。
宋应星只得带着未完稿的书籍和资料,一路逃亡,从江西再上京城,不过,这样一来,他又多了一次沿途考察的机会,使他的书籍内容更加充实,这也是失之桑榆,收之东隅了。
今年年初,他的科学巨著《天工开物》终于完成,想刘印出来时。却发现自己实在拿不出那笔费用,当时出书可没有稿费,若没有朝庭地支持。那就得靠自己掏腰包,这样一本巨著,要刘印出来。花费的金钱可想而知。
宋应星的曾祖宋景曾在张居正时代任吏部尚书。到了他祖父宋应承时。家中还是繁华府第,仆人前呼后拥,到了他父亲宋国霖一代,家中已逐渐败落,只是瘦死地骆驼比马大,家中还是薄有资财。这些年为了科举。兄弟两人六次上京,家产已被他们花的差不多了。
放弃科举后,宋应星的大哥宋应升先是谋到了浙江桐乡县县令职务,不久。母亲亡故,他们兄弟二人回乡守制,守制结束后,宋应升调任广东恩平县令,宋应星在分宜县作教谕,宋应星作教谕时地俸禄微薄,如今这份教谕地工作也丢了,京师物价腾贵,他从分宜逃跑时带出来地钱财已花的差不多了,如今宋应星一家十余口人挤在租来的一个小四合院中,如何拿得出钱来刈印这样一本巨著。
本来宋应星在老家有不少亲朋好友,可是老家已被张献忠所占,他就是想回去也没有办法回去,好在天无绝人之路,不久之后,他就遇到了好友涂绍煃进京,在涂绍煃的帮助下,总算凑足了刘印的钱物,将书刻了出来。
涂绍煃和宋应星同拜于舒曰敬门下,当年乡试时是涂绍煃排在宋应星之后,名列第四,不过,涂绍煃的官运比宋应星好多了,现在涂绍煃是山东莱州兵备道,他积极主张开发矿床,兴办工业,用来资助朝庭地财力,由于涂绍煃生财有方,现已调任广西布政史,这次进京之后,就要往广西赴任。
涂绍煃开矿,练治多要用到宋应星《天工开物》中提到的方法,他也希望各地都能依靠矿业筹措到足够多的经费来用于军事,而不要把赋税都压在农民身上,应此不但大力资助宋应星刘印,他还购买了数十部书送给他朝中的同僚,见宋应星困苦,又自作主张,替他在京城买下一院大院,让宋应星一搬了进去,并给留下了一笔可观地资财,宋应星的生活才得到了改善。
完成了《天工开物》,宋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