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闯王李自成新传 >

第264章

闯王李自成新传-第264章

小说: 闯王李自成新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名义上的舅舅祖大寿很早就发现了这个外甥身上的不凡素质,对他极为宠爱,广延名师,悉心栽培。才十几岁,他地一身骑射本领就已十分出众,校场上常常夺魁,在关外军中已小有名气。
崇祯元年(1627年),面对战云密布的关外,崇祯决定开武科取士,十五岁的吴三桂没有辜负父亲和舅父的教诲,最终以自己的实力夺得武科举人。此时,距其父吴襄夺得武进士才五年时间。不久,吴三桂又以父荫为都督指挥,从而开始了他的军事生涯。
这次武举已使吴三桂少年成名,很快让吴三桂名动天下的又一件事到来,在他十八岁时,吴襄带领数百人外出侦察敌情,忽然与上万名后金的八旗军队相遇。吴襄的数百人被满人重重围困。
祖大寿看见八旗军人多势众,担心满人是以吴襄为饵,目的是城中的大军,不敢派兵出城救援!
吴三桂眼看父亲被困,万分焦急,于是向祖大寿请战。祖大寿不允,吴三桂再三请求,祖大寿才只充许吴三桂只带自己身来的亲兵前去救援。
吴襄是祖大寿的妹夫,见到他被围,祖大寿又何尝不着急,只是城外有上万满人,若是派兵去救,不但无济于事,救兵恐怕也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只得硬下自己的心肠,可是却被吴三桂缠得不耐烦,又被吴三桂所激,才提出了这一条荒唐的办法。目的是把吴三桂吓退。
吴三桂身边只有五十余亲兵,要想用五十多人在上万满人中救人,简直是痴心妄想,吴三桂却想也不想,马上命令守城士兵开城门。
吴三桂虽然不是祖大寿的亲外甥,但祖大寿对这个智勇双全的外甥确实喜爱,有心不让吴三桂出城送死,话已开口也不好反悔,只得命令土兵开城门,放吴三桂出城。
吴襄身边虽然只有数百人,每人却都是一等一的精兵,满人虽然有上万人,可刚一接战时却因轻敌吃了一个大亏,数十名满人被明军所杀,这下满人才不敢大意,皇太极见吴襄的数百人在满人重围之下丝毫不乱,爱惜其才,想将其逼降,没有用全力进攻。
可明军的顽强还是出乎皇太极的意料,满人轮流进攻了一整天,付出了伤亡数百人的代价,明军死伤过半,却一直咬牙挺着,愣是没有攻破明军的内圈。
吴三桂的五十多人马一在满人的外围出现,就让满人大吃一惊,明军很少主动在野战中进攻满人,加上皇太极已知道城中明军不多,倾城而出也不是满人的对手,才放心与吴襄等人耗着,此时满人经过一整天的进攻,体力和士气都已下降,又毫无准备,被吴三桂带人一冲,满人竟然抵敌不住,连损数十人后,让开了阵线,吴三桂得已和吴襄会合。
明军得到增援,士气大振,鼓起余勇,杀出了满人的包围,天色已黑,皇太极做梦也没有想到明军只有五十多人来援,以为有大队明军埋伏,竟不敢追,让吴三桂从容退回城中。
一时之间,几乎大明朝的每一寸土地上,都传扬着“聪俊绝人小“纯忠极孝”、“夷夏震慑”、“勇冠三军、孝闻九边”的吴三桂孤胆救父的英雄事迹。
吴三桂凭此也是一路青云之上,成了朝庭最年轻的总兵,如今祖太寿和尤世威两人调往京城,整个山海关就以吴三桂的军职最大,而祖大寿也对这个外甥放心的很,吴三桂当仁不让的统领起整个关外的防务。
这样一个年轻,英俊,手握重兵的人脸上却少有笑容,大明的局势一天一天败坏,吴三桂看得忧心如焚,恨不能自己统领大军,将各路义军和什么唐军统统剿灭,可惜他却只能留在此防卫已不成气候的满人。
满人绝不会认可吴三桂以为自己不成气候的想法,在朝庭的目光更多关注在唐军和江南的义军身上时,皇太极已率领了三万大军悄悄靠近了广宁中屯的前线,这两年多来,满人没有了进关的抢掠,日子过得极苦,可是在皇太极的领导下,不但没垮,力量还有了长足的进步。
皇太极一边靠着从朝鲜掠来的物质休生养息,一面派出大量的人手到锡霍特山脉,甚至远到库页岛,大量捕捉生女真,补充进他的队伍里,这些生女直还完全没有开化,甚至抓到野兽都直接生吃,可是战力却惊人,不但人人善射,而且力大无比,面容凶恶,抓捕他们时满人虽然受到了一点损失,可是所得远大于所失,补充进野人女直后,满人的战力更是惊人,这些野人女直有了好的兵器,一人可以顶上数名满人。
现在满人的力量虽然比不上全盛时期,可是战力却尤有过之,皇太极才有雄心再次率军与明军作战。
    第七卷 博奕 第十一章 忠臣孤子
     更新时间:2009…8…19 22:35:21 本章字数:4280
   和几年前进攻朝庭有多种选择不同,如今的草原再也不是蒙古人和满人的天下,归化以西全部被唐军占领,归化以东也常有唐军的大军出来扫荡,满人虽然对昔日在归化城下惨败于唐军之手恨之入骨,也并不服气,认为唐军只是靠火炮偷袭才侥幸取胜,纷纷叫嚷着要报仇。
皇太极却是清醒的,他虽然自信可以和唐军对阵,但唐军和大明比,无疑大明更弱,柿子当然是捡软的捏,皇太极深懂这个道理,他避开以前常走的路线,直接打山海关的主意,既使攻不破山海关,也可以将广宁中屯到宁远城,山海关一带的物质掠夺。
若是攻打唐军,打下了也只是得到昔日的草场而已,白白损耗自己的兵力,尽管众将对唐军不服气,还是听从了大汗的命令,先攻打明军。
广宁中屯卫所属,西起葫芦套,接宁远海防,经大笔架山海岛和小笔架山海岛等处,东至广宁右屯卫海口,即河东堡。
锦州城是广宁中屯卫城,位于小凌河与哈喇河之间,北依红螺山,南临辽东湾,地处险要,势踮形胜,几经战火损毁,又被明军顽强的建了起来,是明军关宁防线的前锋要塞。
在明将尚可喜,耿仲明未叛之前,明军的防守只需重点防住锦州,宁远北面的锋线即可,尚可喜,耿仲明叛明之后,不但给满人带去了大批地火炮。船只,还有各种工匠,使得满人的攻城能力和水军战力大为提高。辽东湾上千里防线,满人处处可登陆,明军不得不分兵防守。锦州的兵力已捉襟见肘。
祖大寿。尤世威二人调走后口辽东可用兵力减少了三分之二,锦州地兵力更是减少到只有三千五百人,要让吴三桂已不到二万人来分守这上千里防线,锦州的三千五百人已算得上重兵云集,吴三桂不亏是一员良将,他虽然认为满人已经衰弱。但还是不敢麻痹大意。
此时守卫锦州城的是副将孙仲寿,他地哥哥孙祖寿曾在袁宗焕挥下任总兵,多次击败满人对辽东地入侵,在崇祯二年。清兵攻入京师附近,袁崇焕被下狱,满桂受命总理关、宁将卒,屯兵安定门外。满桂认为:“敌劲援寡,未可轻战。”崇祯却让他立即出击,这一役,孙祖寿和主将满桂一起战死。
孙仲寿虽然对朝庭处死袁崇焕,强令满桂,孙祖寿出战,以致战死不满到极点,但对满人地仇恨还是让他留在关外继续和满人作战,这天,孙仲寿正在巡城,突然看到远处烟尘滚滚,那是大队骑兵奔袭的迹象,看样子离城不到十里。
孙仲寿大吃一惊,急令附近正在耕种的辽人返回城中,并传令全城警戒,锦州已有三年多没有经历战火了,最近的一次仗还是发生在崇祯六年,不过,尽管朝庭已对满人放松了警惕,生活在这里的人却并没有忘记战争,听到告警声,所有正在干活的辽人马上返回,许多人已拿起了刀剑,聚到了城墙上。
满人来得好快,十里地功夫,好象一眨眼就已来到,孙仲寿站在城头挺立不动,看着烟尘越来越近,旁边的一名亲兵惊叫一声:“看,前面还有人。”
已经可以看到满人的身影了,三年来,满人又一次出现在锦州城下,城外漫山遍野全是满人的旗帜,在满人地前面,正有二匹孤骑,他们好象是暴风雨的孤舟,随时会倾覆,马上的骑士拼命的鞭打马匹,向锦州城冲来,而身后,是成千上万的满人,他们嘴里呼荷有声,开弓向前面的两名骑士射去。
绝大数箭支都落在两人身后,但也有几支向他们的后心插去,马上的两名骑士身手却很灵活,他们背后好象长了眼睛,一低头,伏下了身子,箭支顿时从他们的头上飞了过去,城中的士兵都发出了轰天般的叫好声。
孙仲寿知道恐怕就是这两人首先发现了满人,想跑回城中报告,才引得满人不得不暴露行动,对他们追杀,否则,城中若是不备,被满人悄悄接近了城池,凭城中的数千名士兵,恐怕一天也守不住,他不由暗暗感激前头的两人,可惜他非但不能派兵去救两人,甚至城门也不能开,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他们两人死在满人的铁箭下。
两人越来越接近了,他们的面目都清晰可见,都只有二十来岁的样子,左边的一人年龄稍大,已蓄起了胡子,右边的人脸上光洁,只是他们的面容都有七八分相象,孙仲寿对两人越看越觉得似曾相识,只是怎么也记不起在哪里见过他们。
一名亲兵道:“大人,他们的面貌好象何都督。”
孙仲寿心中一动,仔细看去,右边的那人太年轻,还看不出和他以前的好友何可纲有什么相似,可左边的一个,若是再加个二十岁,却活脱脱和当年的何可纲一模一样。
何可纲是当年袁宗焕帐下副将,崇祯二年,袁崇焕下狱,何可纲随祖大寿东走,后来崇祯下旨赫免辽东诸将,何可纲重归于朝庭。
崇祯三年,永平、滦州失守,何可纲率军与满人在古冶乡及双望大战,杀退了满人向前的进犯。四月,枢辅孙承宗令何可纲督诸将营在双望诸山,以缀永平之师。令祖大寿诸军直趋滦州。滦州被明军收复,满人弃永平,何可纲遂入其城。论功,加太子太保、左都督。
崇祯四年,朝庭筑城大凌河,何可纲偕祖大寿护兵筑城,八月大凌河城刚一竣工,皇太极率军十万来攻,何可纲等人坚守不下。数月之后,粮尽援绝。城中连死尸也都食尽,众将无奈。商议诈降,唯独何可纲誓死不从,祖大寿只好命两人将何可纲掖出城外杀了。何可纲颜色不变,亦不发一言,含笑而死。
祖大寿等人归降后。借口家小在宁远。自己要返回把家人接来。皇太极竟然充了,这绝不是皇太极心胸多么开阔,对祖大寿太过爱惜之故,明知祖大寿是诈降还放他回去,其实这都是何可纲之功,皇太极派出地使者亲眼看到祖大寿将不肯投降的何可纲杀了。皇太极自然以为祖大寿等人已毫无退路,才故作大方,放祖大寿等人回去。
祖大寿得脱牢笼后,当然不肯回去。再次与满人作对,估计皇太极得到这一条消息时应当会气炸了胸膛吧,他英明一世,却被一个祖大寿骗过,而绝不是象后世的清史一样给皇太极脸上贴金,说他明知祖大寿一去肯定会不归,还放他回去。
祖大寿回到宁远后,才得知了何大纲地真正心思,当时众人毫无办法,大凌河再无一物可食,不降,只能全部饿死,若是都降,皇太极对众人必定防范严密,假降也要变成真降,他才甘愿以自己的一死,来换得同伴可能的生存机会。
祖大寿心中对何可纲负疚,在他死后曾派人寻找何可纲地家人,可是他地家人早已不知去向,此时孙仲寿见竟然是何可纲地儿子,怎忍让他们再死在自己眼前,可是若开城门又实在太过危险,若是满人借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