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职场十年:修炼-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每湟氖虑椋囊宰晕康氖窃谡飧龉讨校鸩接钟辛诵矶嘈碌奶寤幔翰按蟮乃枷牍倘涣瞬黄穑悄芄唤呐率遣荒敲次按蟮模踔潦瞧椒驳乃枷氡涑上质翟蚋瞬黄稹8匾氖牵桓雒挥心芰枷氡涑上质档娜耍渌枷肟赡芨咏诳障搿R蛭」苄矶嗫蒲е妒强梢酝ü淖盅暗模嵌杂谏詈蜕缁岬睦斫夂腿鲜叮幢匦氪邮凳翟谠诘刈銎椒驳氖碌敝腥ジ惺堋R残砟愀形虻降囊磺斜涑晌淖趾螅悄茄募虻ズ推降腥嗽谟米熘馗醋磐幕埃腥嗽虿灰晕弧?墒怯泄咨硖逖榈娜耸悄芄环直娉觯牡览砗陀镅裕泶镎呤怯眯母形虻降幕故窃谛问缴涎У降模谑导姓饬秸呔透斜局实牟畋鹆恕D切┢降图虻サ牡览肀澈螅皇切〈厦鞯穆襞钦媸档纳谌忌铡�
像周博士那样能够将深邃的思想和果敢出色的操作能力统一在一起的人,在现实中我发现实在不多。可能是因为一个人一旦拥有了一种突出的能力,便由于害怕失败等各种原因,而不愿意再去学习锻炼新的其他的能力。结果,有的人长于〃思想〃,以旁观者的超脱去评价别人的辛苦,而不知道用心的当事者感悟到的真谛可能远比他自认为懂得的要多得多;也有人忙于行动,满足于自己的时间被不知是否重要的事情全部占满,以逃避独自面对自己心灵时产生的空虚和尴尬,不习惯清闲片刻以反躬自省,去感悟一下世事纷纭背后那些并不复杂的道理。
真正能够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在一起的人,即做到〃知行合一〃、〃理事圆融〃,我认为就是天才乃至伟人了…如果他的思想超越了自我的局限。
(编辑后发表在《it经理世界》2001年3、4期合刊)
1994年年底,周博士离开了trw回到台湾再次创业,我失去了和他的联系。2000年,trw的原亚太负责人方先生(也是台湾人),在北京看到了我在杂志上发表的这篇文章。尽管我用了笔名,文中也没有透露周博士的全名,他还是一眼就看出文章是我写的。他把文章复印后发给了在台湾的周博士。一年后,我在北京见到周博士的同事,得知周博士把那篇文章在公司内部张贴了出来。有我这样一个真诚的崇拜者,周博士可能也颇感自豪吧?
负面情绪放大效应
秉性的转变之二平等与尊重
初战告捷的喜悦并没有持续多久,因为我们必须面临设计真正产品的挑战了。原理样机和产品还是有根本性差别的。
最后的产品,图像处理需要设计一个专用芯片,而不能再用价格昂贵的fpga。这首先涉及相关的知识产权问题,由于离开国内之前,这个项目并没有定下来,所以有一些合同条款需要补充谈判。总工程师是一个典型的传统知识分子,我不好意思让他太费心,自己便硬着头皮冲到了前面。
其实在此之前,我根本就没有任何谈判经历,更别说与国外企业的谈判了。对方有公司的法律专业人士作支撑,而我们总共只有六个人,还全是搞技术的,并且主要在做产品的开发工作。英文的法律语言,常常一句话长得可以有十几行,准确地理解其含义已经让我有些头痛,我们提出的修改建议还必须使用同样的语言风格。人在压力之下或许会有超常的发挥。在谈判的过程中,有一次对方看到我提出的修改文字后,有些好奇地问我是否学过法律。好在合同大的方面已经没有问题,谈判没有拖太长的时间。不过这段谈判,我却首次体验到了律师做事的风格:提出的建议一定把自己保护得天衣无缝,不管对方是否能够接受。这一点我至今也做不到,不知道是否因为我太过书生气,可是律师也应该算是知识分子吧。
产品开发开始以后,我便把微控制器编程的任务交给了吴志聪。我主要做一些管理工作,中间也帮助解决一些我搞得懂的技术问题。由于是产品样机,需要实现的功能远远超过了1月份开发的原理样机,软件控制功能也复杂很多。吴志聪的经验不足,工作进展有些拖延,我对他也逐步表现出了不满情绪。大家的工作氛围有了一些微妙的变化,而我自己却浑然不知。
有一天,李平找到我,〃谢耘,大家感到和你一起工作比较有压力,这种状况好像不太对吧?〃他客气地提醒我。话很短,语气也不激烈,可是却让我愣住了。是呀,我们这个担负着整个公司希望的队伍,只有六个人,而公司远在国内,很多事情一时都帮不上忙。我们把吃奶的劲使出来,还未必能够完成任务,我有什么理由用一种消极负面的态度去对待别人的工作?没有谭自强的经验,我们怎么能在2月初完成原理样机?没有李平他们前期产品开发的基础,我们要花多少时间去解决产品外观等问题?即使吴志聪缺少经验,但是他任劳任怨,谁给了我权力可以蔑视他的辛勤劳动?我即使有天大的本事,也不可能自己把所有的事情都包下来,更何况至少当时在经验上,我在许多方面还不如别人。
作为一个管理者,我的职责是完成公司的任务,而要完成任务,我必须想方设法让大家把自己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要做到这一点,我应该给大家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和氛围。在出现问题的时候,我可以依靠的只有眼前这几个人,我应该做的不是去指责和抱怨,而是要建设性地帮助大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和做学生有着本质的区别:作为学生,你只要自己努力,就能够学好,但是在工作中,没有大家的配合,你通常只能一事无成。
其实,当你向别人宣泄自己负面情绪的时候,尽管当时你可能得到一种轻松甚至是满足,可你负面的情绪一定会在别人那里引起一定的反应,而且通常会是同样负面的反应。如果你是组织里的一员,这种负面的反应将会在你所处的组织中扩散,最终通常还会以某种形式反馈给你自己。更为糟糕的是,反馈回来的可能比你当初释放的要强烈许多倍。这种循环,对于工作是没有任何好处的。如何用一种积极的、正面的态度去对待你周围发生的事情,确实是一个人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这不只是心理的成熟,更需要对这个包括你自己在内的世界,有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和认识。
李平的提醒加上当时在国外特定的环境,引发了我最重要的一次秉性的变化。以至于后来回国后我的一个同事跟我开玩笑:〃我女朋友的性格要像你这样该多好。〃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秉性的改变确实非常困难,但是如果你真的意识到其必要性,也并非不可能。当然这需要一段相当长的时间,特别是对于成年人。
十年过去了,至今我也不敢说自己的狂妄和傲气已经烟消云散,但是至少我在不停地提醒和反省自己,希望自己能够真正平等地与人相处,能够给别人带来的是尊重、支持和帮助,而不是阴霾、抱怨或指责。只有播撒阳光,才能收获果实。
李平的这次批评,尽管并不严厉,但是对我的成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后来经历了不同的工作环境,逐渐感到真正时时做到平等与尊重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当我们面对领导或权威而诚惶诚恐,当我们面对下级,展示自己居高临下的关怀、大度或者颐气指使,当我们对平级同事百般挑剔,当我们因为自己拥有或者欠缺某些能力、知识、经验、地位、权力或财富而产生优越感或自卑感,当我们因为自认为或者事实上拥有的良好道德修养及社会责任感而自视为社会良知、社会精英……我们需要承认,在这些意识的背后,或多或少地都可以看到不平等的心态,或对己对人缺少尊重的成分。
平等待人,便是平等待己;在一些场合不尊重他人,通常意味着在某些场合对自己的不尊重。
平等和尊重,不应该只是对他人的要求。
无意的点拨
秉性的转变之三学习倾听
我们这代人的经历,使得我们对政治有着天生的兴趣。大家混熟了之后,有时也会和pete他们胡侃一阵政治。有一次pete带着大家外出看完电影后,到一个酒吧喝酒聊天。聊到政治话题的时候,李平感叹道:〃谢耘,你真的应该去搞政治才对。〃我在清华大学做了三年半兼职政治辅导员…清华大学的毕业生后来从政的,大部分是这批人。
李平出此感叹,我没有在意,不想在一边的pete附和道:〃iagreethatyoucanbeagoodpolitician。(我也认为你能成为一个好的政治家)〃这倒是让我吃了一惊。
〃whydoyouthinkso?(你为什么这么想)〃我问道。〃ifindthatyouareagoodlistener。(我发现你是一个不错的听众)〃〃whyisitsoimportantforapoliticiantolisten?(倾听为什么对政治家那么重要)〃我们是在一种完全不同的政治环境中长大的,我们理解的政治家形象,好像最重要的是指点江山,而非倾听他人的呼声。我一时无法理解pete的观点。〃becauseapoliticianhastofacepeoplefromdifferentbackgroundswithdifferentopinions。(因为政治家必须面对来自不同背景有不同观点的人)〃
这是我第一次听到美国人谈论政治家应该具备的素质,也是第一次听到有人认为我是一个不错的听众。
其实每一个人都有一种自我表现欲,尤其是自认为比较出色的人,这种倾向常常会妨碍一个人去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和看法。我确实不认为自己以前是一个善于倾听的人,但是当时的环境,逼迫我不得不去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和建议…因为我是外行,却要领导内行去完成任务…谭自强是当之无愧的电视技术专家,李平有着足够的产品经验,更不用说trw的人了。从项目管理、产品开发到电视技术,我几乎都一无所知。我之所以成为他们的〃领导〃,惟一的原因是我读的书…大部分其实也没有什么用…比他们多,并且有一段留学经历和一段做学生工作的经历。
pete的无意点拨,使我从自发进入到了自觉地学习倾听的阶段。开始有意识地学习如何理解不同人的不同意见,而不是只喜欢宣传自己的观点,或倾听和自己相同的看法。
其实不论别人的话是否正确,甚至包括那些针对你的,你认为不公正甚至是刻薄的批评意见,都一定有其形成的原因。如果我能够理解他人的推理前提和过程以及其背后的原因的话,就会有收获,得到很多益处;没有必要只较劲于他人的话本身正确与否,简单地选择接受或排斥会失去许多宝贵的学习机会。
当然,懂了道理并不意味着我总能按道理做到,七年以后,依然有人说我太固执己见。值得庆幸的是,也有同事告诉我,我的一个优点是能听不同人的意见,是一个〃听劝〃的人。
秉性的改变,是需要时间磨砺的,绝非是一朝之功。在禅宗的故事里,讲过不少已经〃顿悟〃了的修行人后来再度误入歧途的案例,其缘由是否也在于缺少世事的磨炼?
朋友的故事
〃9·11〃发生不久,在北京外国人喜欢的聚会区三里屯,我和一个50多岁,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