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立志传-第16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是说持续的袭击。”
“不,是持续的金融波动。”朱尔典有点不明白了。
芮恩施也是最近才明白,因为他的一个朋友投资赚了钱请他吃饭,在餐桌上大家闲聊的时候,谈到中国和中国的经济,芮恩施终于发现自己忽略了什么,杨洪森的战争动机是赚钱,什么才是最赚钱的生意,当然战争,没有什么比战争更能发大财的了。
朱尔典一脸不信地看着芮恩施,“可这太疯狂,难道这一切只是为了钱。”
他不明白杨洪森要这么多钱干什么,那是因为朱尔典没有达到杨洪森这个层次所以他不明白,芮恩施也就知道杨洪森需要很多很多钱,但是他用这些钱干什么或者说正在干什么芮恩施不清楚,真的不清楚。如果他只是单纯地将钱来压床板的话,那么黄金、白银不是更好吗?躺在整块黄金、银锭上的那种踏实感,绝对是守财奴们的最爱。
事实上杨洪森并不是守财奴,所以他必定是在进行着某项秘密的计划,而这个计划以现有的中国国力无法负担,那些只有通过其它的方法来募集资金。
有时候芮恩施怀疑事实的真相真如日本某些右翼分子所猜测的那样,“禽流感”是万恶地中国在实验室里研究出来的。
看看现在的“青霉素”价格吧!完全就是“液体黄金”。
朱尔典赶到上海还算及时,巴林准备对中国军队展开一次大规模进攻。到了上海后他才知道,巴林的疯狂举动因为有日本人在后面推波助澜。朱尔典关心起国际经济来了,远东的局势如果在平常时期也不算有什么,但是这事发生在和会进行着,中国宣布退出和会之后。
上海的战事经过海底电缆飞快地传到了巴黎,很快大家就知道了英、法正在通过军事行动对中国施压,小国们也在关注着,这明显是杀中国给他们看。
作为苏俄在远东的重要盟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列宁致电声援中国。
中国社论中用了一个大大地黑标题“谁才是真正的朋友?”
中国街头星条旗变成苏俄的镰刀和斧头,到处都在歌唱《国际歌》。
“威尔逊万岁”口号转瞬间变成“列宁万岁”
中国公认的亲美派系的头子是杨洪森,杨洪森的地位越稳固那么美国在华利益就越有保障,威尔逊对华政策让国内亲美派人士倍受打击。
威尔逊打算趁机替换一位更有魄力地代理人,这条信息把国务卿蓝辛吓了一大跳。
杨洪森可不是威老大说换就能换的,就算要换那也要有人敢站出来才行。
中、日间私下又秘密地勾搭了起来,中国不愿与日本开战,难道日本愿意在这个时候与中国开战吗?李德尔斯此次到达东京他只负责与日本谈钱的事,杨洪森给了他很大的权利。
东京方面对他的到访十分重视,准备借此机会与中国谈和。
最近几年,日本的日子也不好过,先是与美国在太平洋搞冷战,接着准备转移内部矛盾在中国发动热战,结果把衣服裤子全烧了,日本的军费年年增长,别看日本经济增长强劲,但是日本百姓的生活水平并未因此提高,他们依然背负着沉重的负担。中、日战争又可以重新开幕,刚喘口气的日本百姓又要为国家生存、民族振兴继续勒紧裤腰带了。当百姓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时,而资本家和贵族去过着大鱼大肉的日子,这样真的是太不合理了。
第十卷 春天狂想 第五章
更新时间:2009…3…26 11:15:59 本章字数:3278
东京方面对于李德尔斯给他们带来的惊人的礼物完全没有回过味。
不过出乎各方的预料,中、日突然和解,让英国人吓的一跳,这两个国家在搞什么飞机,结了这么大仇的居然也能和解了。
协议的内容让英、美两国都没看不明白,因为日本放弃了山东的利益,承认北朝独立等等。他们心里纳闷怎么日本人变的这么大方了。
威尔逊相信公布的和解协议只是整个协议的一部分,双方必定还签有另一份协议,
多数远东政治专家分析这是两个刺猬之间亲密拥抱,是两国军事中形成的“恐怖”平衡。不管双方达成了什么协议,既然内容没有伤害各自利益的话,那么就必定有某位的利益将来或者已经损害。
和会上没有解决的问题,中、日在私下解决了,这让威尔逊倍受到打击。
孙中山在回国的途中看到了中、日协议的部分条款,他对最后协定的赔偿数字还是比较满意的。
日本百姓对内阁与中国《和解备忘录》持欢迎的态度,至少他们不能担惊受怕了。虽然日本未获得一寸土地,但是他们得到了经济上得到了补偿。
英、法制订了对中国的经济制裁方案,威尔逊考虑是否通过加入对华制裁行列对中国政府施压,迫使中国代表回到和会。
英、法担心中国过于强大影响到其远东的殖民地安全,实际上中国已经影响到他们的安全了。英、法已经私下达了对华武器禁运,在英、法的拉拢下意大利加入了对华武器禁运的队伍。
和会期间英国加大了对远东走私的打击力度,虽然此举将会损害部分人的利害。
在华的外资银行都与“走私”系列有联系,个别银行与南京政府签订有秘密协议。比如上海汇丰银行,投资走私贸易便是其重要的业务之一。
在苏伊士运河,英国海关查获“微星”号货船上价值300万英镑走私军火和机械设备。向中国走私军火其实也并不算什么,只要相关人等能落到实惠也就过去了,关键是“微星”号货船上带的那套机械设备,各国向中国出口设备就如同大炮口径一样都有严格的限制性规定。再此次英国打击走私的决心。
“微星”号货轮事件成了一个典型案例,英国对华进行《经济制裁》,法国随即加入《经济制裁》的队伍,很快一些欧洲小国也加入了其中。美国是中国的最大的贸易伙伴,英、法对美施压,美国若不同意的话,那些英、法将拒绝加入联盟。威尔逊公开场合称将考虑对中国进行经济制裁。
日本人幸灾乐祸地看着事态的发展,“让中国人去折腾吧。”
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认为,此举将为造成远东剧烈的动荡,结果被他说中了。
法属印度支那越南国民党政府提出自治,殖民地当局拒绝,越南国民党人在西贡组织了大规模游行,法国殖民地军队对游行进行镇压,造成1500余死亡的“五·一二西贡惨案”,越南国民党脱离殖民地政府宣布独立。越南国民党虽然是一个年青的政党,但是他们身后有中国政府的支持,而且他们拥有着数万人的武装力量。惨案的发生越南的民族情绪一下燃烧起来,再加上有人在一边煽风点火,越南独立战争爆发。
消息传到巴黎后,和会暂停一天。
比起迟钝的法国人,英国人早早就行动了起来,向远东派去了海军和陆军。虽然英国一些高层人士叫嚣着要严厉打击中国,但是却有些力不从心。
东欧的布尔什维克主义正在泛滥,对苏俄干涉才刚刚开始,此时不宜分神。
法国人请英国出兵,嘏美国的态度则极为暧昧。
战争啊,这可都是钱啊,华尔街的国际银行家巴不得地球上天天都有战争,所以顶杨洪森。
中、日秘密苟合将威尔逊从危机中拯救了出来,威尔逊一个推手就把中、日苟合揽到了自己的身上,威尔逊言词极为恳切的又将中国代表团给叫了回来,不过孙中山未回巴黎,而是经由西班牙去了美国访问。
威尔逊至始至终都未从困境中走出来,对于英、法要求对华进行经济制裁,威尔逊举棋不定。国内对中美关系极为看中,而且这个时候孙中山又在访美途中,美国的加入将可能进一步刺激中国人,所以此事他就这么拖着。
“五·一二西贡惨案”后,越国民党主席潘佩珠与法国殖民地政府交涉,结果被强性扣留。中国政府要求法国殖民地政无条件释放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潘佩珠遭到无理拒绝后,中国军队由滇越、桂越边界进入越南,开始了对法自卫反击战。
英、法一直认为中国军队不过是虚张声势,他们不会进入法属印度支那,等中国军队真的进来了,殖民地政府唯有求援一途。
法国在殖民地采取重点防御策略,边境地区的法军数量本就不多,现在更加空虚了。
一直以来中国驻边军队不要说越境,就算是法国军队进入中国境内实施抢劫,当地政府也都会极其礼貌地将这些大爷们款待好后礼送出境,不敢制造一点点国际纠纷。
当中国人开始制造国际纠纷的时候,他们被吓坏了,法军溃败的速度是惊人的。
在越南人民的心目中,中国一直是宗主国,所以当中国军队进入后,一些贵族带头欢迎。
中国的军队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随军队一起进入越南的粮食。
中国主力部队正沿着滇越铁路逼向河内,而法国殖民地区政府也将主力兵力收缩于河内一线,准备与中国决一死战。
英国军队在中缅边境试探性进攻遭到中国军队顽强后反击不得不停止了军事行动。
法国政府对越北的局势深表担忧,法国在越南北部扔有六万人的武装,这其中法军有1。2万人,其余均系“伪军”,在这些“伪军”中能算得上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当属那近2万人的殖民地警察部队。根据驻华情报机构所得到的消息,进入越北的中国军队约有15万,不过都是由原桂军、滇军、川军、黔军组成杂牌师,总司令是李烈钧。
法国人并不认为中国的杂牌师会比殖民地上的“伪军”更强大,他们对于决定越北命运的大会战的胜利充满期待,充满信心,……
法国外交部就此事向中国政府提出警告,中国政府的态度更为强硬,法国的强硬派希望政府出兵远东。此时,英国人态度有所改变,由于新疆、西藏事件,中国国内反英情绪十分高涨,再加上海虹口中英军事冲突,两国间关系变得极为紧张,比起远东的中国,苏俄才是心腹大患。
中国战略研究专家东条认为,南京政府欲借法国之力铲除地方实力派,加强中央集权的力度,所以南京方面很可能会将战争扩大。东条最后认为,不排除中国政府动用化学武器的可能。
法国人最怕的不是中国动用化学武器,而是担心中国对法国进行恐怖袭击。
经历了一次大战后的法国,急需要休养生息,迅速从战争中调整过来,而不是一头扎进另一场战争中,国会中反对的声音也不少。
英国建议法国考虑将潘佩珠释放。
法国方面决定将此事拖延至河内会战之后,英国认为法国过于乐观了。
殖民地政府已经不断要求增派援军,法属海外军团陆续开赴远东。英国由于不愿全面卷入热战中,向南京政府发出外交警告的同时英国与盟友日本频繁接触,英国希望日本在远东能承担起更多的义务。可日本人也不笨,对于英、法的许下的空头支票待价而沽。
英国拉拢美国力图劝说中国回到谈判中。
法国政府也在高唱和谈,不过这只是为了迎合国民的需求。
这次抵抗者们纷纷走出来,正是一举将他们扫清的大好良机。
正如他们所料的那样中国人拒绝了,议会通过提案向印度支那派遣援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