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岩-第10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北宋的京城开封,无险可守。赵匡胤要迁京城,没有迁成。北宋并没有完成失去民心,由于无险可守而灭亡。北京多次被蒙古侵犯、被女真侵犯。”李岩想起日本侵略,北京也很快被日本占领。西安却没有被日本占领。还有南京也是这样,很快被日本鬼子占领了。
“如果京城在西安,从东北方向来的敌人,先有山西可以防御,后又有黄河,再是洛阳,潼关,可以防守。从北面来的敌人,也有长城和连绵的山地可以防御,从西北来的敌人,有西北的沙漠,长城,从南面来的敌人,有大巴山,有秦岭可以防守。有了这些情况,这里都可以防守,由于防守的距离很长,可以从容进行防守。就避免了马上被敌人灭亡的命运。”
“至于说到老百姓承认的京城所在地,北京有了正统的京城地位,我们也是可以想办法改变。朕建议将西安改为长安。老百姓就可以联想到历史上长治久安的朝代,使我们的长安成为有崇高的正统的京城地位。”
“至于修建京城需要花费大量的金钱,我们可以现在不修建京城,等我们的后代有了钱的时候再修建京城。”
“京城最好的就是能够在战乱的时候,有好的防守条件。在中国,最好防守的地方,就是这里。不要像赵匡胤,想搬的时候,搬不走。哪个时候,牵一发就动全身了。”
大臣们听李岩皇帝一一道来,点头的人很多。
李岩说:“大家说,还需要不需要迁都?”
这个时候,大臣们七嘴八舌地说:“再也找不出比这里更好的地方建京城了。不能搬!不能搬!”
宋献策说:“圣上!为了获得正统地位,请在这一次朝会上就改西安为长安!”
李岩皇帝说:“改西安为长安是一个大事,我们还是来站一次队。同意改西安为长安的,站东边。不同意改为长安的站西边。”
一会,大臣们就占完队,全部同意改西安为长安。
那个时候,大臣们的心目中,老百姓的心目中,常常把正统地位看得十分重要。通过改名,大顺就有了正统的地位。北京,是北面的京城,南京是南面的京城,就是成都,还像也是京城,唯有长安才是正统的京城了。
李岩见大臣们一致同意改“西安”为“长安”,李岩说:“长安就代表长治久安,让我们人人为长治久安而努力!现在朕宣布,从明天开始,改西安为长安。”
大臣们一致拍起手来!
散了早朝。宋献策就带着李大亮、顾君恩,坐着轿子,到李过王爷的王府去看李过。刚到王府,他们下了轿,就见到看门的老头跑上前来,拿着一封信,告诉宋献策:“宋军师,我们家王爷,叫小人看好王府,等宋军师来了,就把这个王府移交给朝廷。”
宋献策打开信封,拿出信笺,上面写着:
“宋军师:
“皇上朝廷任命小王去监管先皇的陵墓修建,并叫小王到米脂居住。这个府邸,就按皇上的命令,交给朝廷使用。现在,小王只带一些随身的衣物,其余的家具,器物全部交给朝廷。”
下面就是签名。”
宋献策说:“好了,大顺的内阁官署,就有地方了。”
“好!今天我们就进入内阁官署。”宋献策见这个地方可以接受了,就命令自己随身的侍从,拿他的名片,到京城城防,让他们派两百个士兵来,保卫内阁。
进了李过的王爷府,宋献策四下看了一看,就决定自己在李过的书房办公。让李大亮、顾君恩挑选了自己办公室。走着走着,就看见李过练箭的地方。弓箭有好几个。宋献策就拿起弓箭,见上面也有一个小字“过”。不是要破射杀皇上的大案吗。如果刺客的弓箭的“过”字一样,案子不是就破了吗?
于是又叫一个自己的随从拿着自己的名片,到刑部,找刑部尚书。
刑部尚书,听到皇帝不准在李过的王爷府去拿人,想通过用刑获得证言也不行了。现在刺杀皇帝的大案,根本没有进展。见宋献策丞相派人来请他们去找证据,真是喜从天降。
刑部尚书马上派了原来查案的几个能臣,骑着马到王爷府。看了李过留下的弓箭,上面也写着一个“过”字。就用白布包了弓箭,拿回刑部去了。
他们派笔迹鉴定专家,专门鉴定了刺杀的弓箭笔迹和王爷的弓箭,证明刺杀李岩皇上的人,与李过脱不了关系。
第八十七章 建立内阁
刑部最近很忙的,炮击先皇李自成的首恶阿济格要凌迟处死,阿济格吴三桂的尸体都要示众。吴三桂最后还要挫骨扬灰。还要侦破刺杀皇帝李岩的刺客,以及幕后操纵策划刺杀继任皇帝的这个重大事件的人。还要抓尚可喜来执行死刑。抓牛金星来审问他的罪行。
刺杀皇帝李岩的现场缴获了射箭的弓,上面刻有一个“过”字。从利益的角度分析,杀死候任皇帝李岩,李过就可以做皇帝,他的嫌疑最大。现场有与李过联系的东西,如果是其他人,就可以马上抓人,通过审问,刑讯逼供,就可以找出更多证据。可是皇帝李岩,变相阻止了这个方法。这个案子就不好办了。现在又从李过的王府找到了新的证据,加之李过已经离开京城。原来打狗要看主人,现在主人走了,就可以打狗不看主人了。他王府还有一些没有走的人,就可以抓来审问了。
李过走的时候,留下几个看门的,他们是西安本城请来看门的,所以留下来,没有走。先就要他们证明现在查找出来的弓是王府搜出来的。几个看门的见说的是事实,不承认刑部就要用刑。他们几个分别马上就证明弓箭的弓是王府搜出来的。马上签字画押。
接着就审问与李过来往的武林高手,哪些射箭的武艺最高。通过几个人回忆,也不费力气就说出了几个。把最近没有来的排除了。有一个人,轻功特别好,箭也射得特别好,最近几天还在王府来过。
刑部画像的,就根据王府的几个人说的样子,画了这个人的样子,又拿给这几个人看,又修改。画像出来了。又把这个人的家问清楚,就到他家里去抓人,没有抓着。又叫来地保,把这个人的亲戚详细问清楚了。就分别各带一百几十个人去抓人。在他亲戚家中把他抓住了。见他手上还有箭伤。
这个家伙见被抓住了,没有说的,承认是他刺杀李岩皇帝,但不承认李过指使他。后来刑部就说出看门的证明他经常到王府的事实。最近几天前也来过。就只得承认是李过批准了去刺杀李岩候任皇帝的经过。
为了办成铁案,又把这个家伙,蒙上脸,叫当时看见这个射杀候任皇帝的士兵来证明,纷纷说就是他。
刑部没有通过用刑,就把这个案子破了。
等李大亮顾君恩把自己的办公室选好;宋献策就召集李大亮顾君恩来开会。
宋献策说:“皇上已经把建立内阁的事情交给我们,我们就要争取用最快的速度把内阁建立起来。圣上已经下了旨意,下面办事的由李丞相原来的后方行政署为基础建立起来。这就要麻烦李丞相先写一道命令,我们马上送到驿站去。让后方署快一点到京城来。”
李大亮就拿起原来李过的纸笔,写了一道命令:
命令
大顺抗清前线军民总司令部后方行政署:
我们到陕西前线进攻的部队,在总司令的指挥下,已经完全消灭清军入关最后的主力部队。李岩总司令已经被推举为大顺皇帝,现在已经登基。后方司令我也被任命为丞相。皇上的旨意,我们后方行政署到京城建立内阁下面的机构。在接到本命令后。全体行政署的人员,必须在次日向京城出发。
此令!
大顺朝廷丞相
后方行政署长:李大亮
九月二十日
李大亮写完,就从随行的人员身上掏出后方行政署署长的印章。
宋献策和顾君恩一看,李大亮的行政署署长的大印,也是木头雕的。由此可以推断,李岩总司令的印章也是木头雕的。但是宋献策顾君恩不敢笑话他们。如果他们不是让李岩当了皇上,大顺朝廷可能只有陕西省还不完全的地盘。李岩他们将有满洲、蒙古、京师、山东、山西、河南广大的地区。有权威,一声令下,几十万大军闻声而动。没有权威,金印下达的命令,也没有木头印好使。
李大亮写完,写好信封封好。宋献策就接过信封,对自己的随从说:“将李丞相这封信,交给驿站,以六百里加急的形式,送到山西。”
宋献策的随从马上接过信封说:“是!”马上出去,骑上马到驿站去投递这个信件。
宋献策见李大亮亲自写这个命令,知道李大亮没有书办,就问:“李丞相,你没有书办吧!”
李大亮说:“确实没有,我们在打仗的时候,也找不到好的书办,包括总司令,都是自己亲自写文件。”
宋献策说:“老弟帮你找三个吧!”
李大亮拱拱手说:“那就有劳首相了。”
宋献策说:“今天朝廷决定了,皇上也定在明天就改西安为长安,我们明天就要把“更名通告”发下去,在长安城和附近张贴。这个工作就由顾丞相负责。”
顾君恩点点头,又问:“《通告》”主要说些什么呢?”
宋献策说:“主要要讲一讲更名的原因。”
李大亮说:“原因,我看就按皇上讲话的原因去组织材料,进行构思。”
顾君恩说:“这样就好!”马上下去安排自己的手下去写《通告》。
李大亮说:“我看这个更名通告,要在全大顺张贴,至少各州县要张贴一张。皇上的目的,是破解我们现在的西安没有正统京城地位。西安改为长安,就把现在的长安与历史上长安的正统地位连接起来。我们以长安为京城,就有了正统的地位,很有利于我们的统一战争。”
宋献策说:“李丞相说得好哇!”,以前李大亮与宋献策接触得少,他还对李大亮当丞相,心里怀疑李大亮是否有丞相的水平。几句话,就使宋献策对李大亮刮目相看了。
顾君恩派人去写西安更名的《通告》交代后几个丞相又来商量。
宋献策说:“皇帝交代了几个文件,我们今天需要审核了,叫皇上审批了,就交给下面去印刷张贴。一个是先皇去世的卜告。”
顾君恩就掏出已经写好的《卜告》,一字一句地念。三个算是通过了。
接着就审核新皇登基的《喜报》,从先皇去世,先皇没有儿子,大臣会议一致决定李岩侯爷,大顺北方抗清前线军民总司令李岩将军继任皇位。已经在九月十九日举行了登基大典。特向天下人民报喜。
三个审核通过了《喜报》。
再是消灭了清军入关的全部主力的《捷报》。
从李岩被毒害,到李岩以天下为己任,以李家的将军为主,带领仅仅四万六千人的军队北上抗清。接着讲到固关消灭清军的几次战斗。山西北部的战斗,京师拦腰切断清军的战斗,固安的战斗,北京的战斗,四下收复失地的战斗。山海关的战斗。李大亮带领后方部队到山东的战斗。部队会师,接到先皇为国捐躯后,又向陕西北部,兵分两路,一路支援高一功,一路到安塞包围清军的阿济格吴三桂尚可喜等清军。到最后消灭全部入关清军,消灭投降伪清国的汉奸部队。敌人的主将叶臣阵亡、多铎阵亡、多尔衮自杀、伪清国皇帝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