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金牙海盗 >

第156章

金牙海盗-第156章

小说: 金牙海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海关,并备前屯,充当其后盾。在袁崇焕的精心治理下,宁远“商旅辐辏,流移骈集,远近望为乐土”,成为一座进可攻、退可守的军事重镇。
  随着宁远城守的日渐巩固,明军防线不断延伸。天启五年(1625)夏,孙承宗遣将分据锦州、松山、杏山、石屯及大小凌河各城。这样,自宁远又向前推进二百里,从而形成了以宁远为中心的宁锦防线。
  四年来,孙承宗重用袁崇焕等一大批忠直的文武将吏人才,边防大备。“自承宗出镇,关门息警,中朝宴然,不复以边事为虑矣。”不但扭转了原先的那种颓败之势,且整个形势变得越来越好。正当他锐意恢复之际,却遭到了来自魏忠贤的打击。
  孙承宗功高权重,誉满朝野。魏忠贤为长久把持朝柄,一心想把孙承宗也拉到自己一边,故进行过多次试探,但均遭到拒绝,由此怀恨在心。天启四年(1624)十一月,孙承宗西巡至蓟、昌,报请以十一月十四日入朝贺万寿节,并面奏机宜。魏忠贤得知,恐其拥兵“清君侧”,大惧,“绕御床哭,上亦为心动”,当即命内阁拟旨,以“无旨擅离信地,非祖宗法”为名,令其返关。孙承宗无奈,只好返回。事后,阉党利用这件事攻击孙承宗“拥兵向阙,叛逆显然”,但熹宗没予理会。
  天启五年(1625)八月,柳河之败,导致了孙承宗的去职。山海关总兵马世龙,误信自后金逃归的“降虏生员”刘伯澋幕埃杀闪樱∫荩蟹獍堋Q说辰杌√獯笞鳎Чヂ硎懒⒉污浪锍凶凇K锍凶谄隙瑁郧氚展佟>旁拢迪纭
  孙承宗辞职以后,兵部尚书高第出任辽东经略。高第为一文人,既不懂军事,也没打过仗。他一到任上,即一反孙承宗的部署,下令拆撤宁锦防线。关外驻防将士除镇守宁远的袁崇焕拒不从命外,其他诸城均撤一空。因而使孙承宗数年心血毁于一旦,明朝在山海关及其关外的军事形势顷刻陷入一场新的危机。只是由于以袁崇焕为首的广大将士的浴血奋战,才使明军在天启六年正月、天启七年五月相继取得“宁远大捷”和“宁锦大捷”,奇迹般地挡住了后金的凶猛进攻,从而不仅使宁锦防线经受住战争的考验,且使明朝避免了由于高第的错误军事决策而导致的军事大溃败。
  崇祯二年(1629),皇太极率军避开宁锦,假道内蒙,从喜峰口突入塞内,相继攻陷遵化、迂安、滦州、永平,直指北京。且行反间计,使崇祯帝囚系并最终杀害了袁崇焕。此事所谓“己巳虏变”。一时,明廷乱作一团。而袁崇焕的下狱,又导致军心涣散,将士东归。在此危难之际,明廷再次起用孙承宗,“诏以原官兼兵部尚书守通州”,统筹全局。孙承宗首先晓以大义,安定了军心。其后协调各路军队,联合行动,经数月艰苦作战,取得“遵永大捷”,并于崇祯三年(1630)五月将后金军驱逐出关。
  孙承宗再任辽东经略后,仍坚持以积极防御为主的方针,继续加强宁锦防线,决心重筑被高第毁弃的大凌河、右屯二城。崇祯四年(1631)七月,令祖大寿等率兵四千守大凌河,又征发一万四千人筑城。八月六日,动工筑城才二十天左右,大凌河城墙刚刚修完,雉堞仅修完一半,后金突然兵归城下,并于当天开始围城,明军仓促闭门拒战。“承宗闻,驰赴锦州,遣吴襄、宗伟往救”。但宁远巡抚邱禾嘉“屡易师期,伟与襄又不相能,遂大败于长山”。至十月,大凌河已被围三月,守军粮尽援绝,祖大寿假降奔还锦州,“城复被毁”。大凌河失守,引起了明廷内部的互相倾轧,“延臣追咎筑城非策,文章论禾嘉及承宗”。孙承宗连疏引疾,求退。崇祯帝为平息朝议,准其归籍,孙承宗第二次被排挤下台。
  崇祯十一年(清崇德三年,1638),后金(清)兵深入内地。十一月九日围攻高阳。赋闲在家的孙承宗率全城军民与之血战。三天后,城破,孙承宗被俘,因拒不投降,被活活勒死。死后谥号文正。著作有《高阳集》。
  孙承宗遗留的军事著作有《车营扣答合编》。这是他在督师蓟辽,经营辽西防务时,筹划反攻辽东与其属下讨论军事问题的记录整理而成的。全书共一百零八个问答,由《车营总说》、《车营百八扣》、《车营百八答》和《车营百八说》等四部分组成,通过问、答、说、图等对车营编组方法、营阵布列、行军作战、后勤保障等问题,作了详细的分析和解说。在作战指导思想上,很重视发挥火器的作用与各兵种的协同动作。如说:“用车在用火”,“用火在叠阵”。所谓“用火”即是发扬火力;所谓叠阵即步、骑、炮重叠配置,彼此协同,长短相补。战斗队形也要因地制宜,灵活机动地使用方、圆、曲、直、锐等各种队形,向人们展示了火器和冷兵器并用时代,步、骑、炮等诸兵种协同作战的雏形,在军事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抗倭设定 汤克宽(?—1573)
     更新时间:2009…4…3 14:51:54 本章字数:1039
  汤克宽(?—1573)明嘉靖年间抗倭名将。邳州(今江苏邳县)人。是武将世家,他的父亲汤庆,做过防守长江的江防总兵官。汤克宽骁勇善战,原已做到副总兵,驻扎金山卫,嘉靖三十一年,倭寇由台州北上,流窜各地,汤克宽作战失利,被参革职。王舒不以一时的成败论英雄,保他为浙西参将。 
  汤克宽官至都督佥事,广东总兵官。后随俞大猷入粤,为破倭寇,留驻广东。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柘林兵变时,汤克宽弹压连连失利,遂遣人澳门洽助。葡人出兵相助,平定水兵之乱。万历初年(1573年),调防蓟镇。鞑靼攻古北口时,他率军迫击,遇伏身亡。 
  汤克宽还擅画山水,亦写墨梅、花卉又兼工生草书、诗和画。
  明朝时期东南沿海抗击倭寇的战争。14世纪,日本内战中溃败的武士,流窜明沿海,烧杀掳掠,给当地民众带来深重灾难。明军在东南沿海民众配合下,进行了长期的抗倭战争。公元1419年(明永乐十七年),明将刘江曾在辽东望海涡(今金县东北)大败倭寇,使倭势渐衰。15世纪后期,日本封建主和寺院大地主支持倭寇侵明,至16世纪中叶倭寇猖獗,成为明朝严重祸患。明廷先后命名将朱纨、张经、胡宗宪等督办抗倭军务,颇有成效。公元1555年(明嘉靖三十四年),抗倭名将俞大猷、汤克宽等率军在王江泾(今浙江嘉兴北)歼灭倭寇1900余人。明军乘胜追击,在苏州平望等地又歼逃倭千人。接着,俞大猷率军进剿平湖,歼倭1600余人。公元1560年(嘉靖三十九年),参将戚继光,针对沿海卫所兵战斗力低的情况,亲自在义乌等地招募矿夫、农民4000多人,训练成闻名的“戚家军”,并根据对倭作战特点,创造出攻防兼宜的“鸳鸯阵”,屡次打败倭寇。公元1561年(嘉靖四十年)4月,倭寇万余、战船数百艘,大举入侵台州,戚继光率军九战皆捷,全歼倭寇。9月,总兵卢镗、参将牛天锡等分别率军在宁波、温州歼倭1400余人。次年,戚继光率6000精兵援闽,捣毁倭寇在横屿岛(今宁德东)等地巢穴,斩倭2600余人。公元1563年(嘉靖四十二年),福建巡抚谭纶、总兵俞大猷、副总兵戚继光,分别率兵围攻倭寇,斩杀2200余人,溺死无数。同年冬,倭寇万余人围攻仙游。次年2月,戚继光率军驰援,大战城下,倭寇败逃。戚家军乘胜追击,在同安、漳浦斩倭数千人,溺死焚死数千人,逃走者仅千人。至此,入侵福建倭寇基本荡平。此后,俞大猷和戚继光又分别率军剿平流窜广东沿海的倭寇。公元1566年(嘉靖四十五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消除。
    抗倭设定 卢镗(1505—1577)
     更新时间:2009…4…3 14:51:56 本章字数:1576
  卢镗(1505—1577),字声远,明代汝阳人。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由世荫嗣职福建镇海卫,历升至福建都指挥佥事。
  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闽浙沿海倭寇海盗为患,与当地富豪权势之家,内外勾结作乱,攻城掠地,抢夺民财,十分猖獗。朝廷命都御史朱纨巡抚浙江兼节制福州、兴化、漳州、泉州、建宁五蛮横无理军事。朱纨任命卢镗率军讨平鼎山,双屿贼寇,又率兵由海门进击福州、建宁,明令禁止与倭寇海盗往来,违者立斩,以绝倭寇内应,倭乱很快平息。因此举损伤了奸豪势家坐地分赃的利益,于是他们联合朝中当权者诬陷朱纨等滥杀无辜。嘉靖帝大怒,下令究治朱纨死罪,朱纨含冤自杀,卢镗等逮捕入狱,定成死罪。从此,闽浙沿海不设巡抚,海禁复驰,倭乱再起,到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从沿海蔓延至闽浙粤腹地,其势焰已不可扑灭。这年七月,朝廷不得不任命佥都御史王妤提督军务,巡视浙江及福、兴、璋、泉四府。王妤到任后,即奏请赦免卢镗,仍以都司在福建备战抗倭。卢镗获释后,即在福建沿海各府县招募乡勇,筑垒修寨,练兵设防,近海得安。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通倭头目汪直勾结诸路倭寇连船数百,大举骚扰浙江沿海各府县。卢镗奉命赴浙江嘉兴剿贼,因兵力悬殊,战败失利,被御史赵炳然弹劾,责令戴罪军中。
  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兵部尚书张经总督浙闽军务,擢升卢镗为参将,分守浙东海滨诸府、县。三十四年(1555年),倭寇海盗2万多人屯集淞江卫枯林。五月,张经遣卢镗督率保靖援军与俞大猷所督永顺援军分进合击。大败倭寇于王江泾,斩寇首1900余级,焚溺死者甚众。卢镗又督保靖士兵及蜀将陈正元部击贼张庄,烧毁其寨垒。八月,海盗林碧川出没台州(今属浙江)外海,卢镗遣都指挥王沛在大陈山海滩大败林贼。贼兵弃舟登山顽抗,官军尽毁其舟。卢镗督师会剿,生擒林碧川等,余寇尽灭。后来,倭寇又掠浙东沿海诸县,进剿中兵败失利,指挥闵溶战死,卢镗再次被夺职戴罪。
  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兵部右侍郎兼总督江浙事务的胡宗宪荐擢卢镗协守江浙副总兵,倭寇海盗攻陷仙居,又进犯台州(今浙江省),卢镗在彭溪将敌击败,擒获据大隅岛海盗头子的弟弟辛五郎。又与胡宗宪共同剿灭占据海岛的通倭海盗徐海、陈东、麻叶等部。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卢镗在舟山(今属浙江)召见日本使者妙善,让他协助擒拿汪直,汪直从此与倭寇发生矛盾,后终被诛杀。倭寇进犯江北,卢镗率兵驰援,于海门将寇击溃,又击毁北洋倭船20余艘,余倭敛舟龟缩三沙(今属上海市)。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倭寇复流劫江北,屡袭官军,卢镗与协守浙江副总兵刘显围敌于刘家庄,一举歼灭。而凤阳巡抚兼督江北军务李遂,却弹劾卢镗等纵贼为患。卢镗这时已提升为都督佥事兼江南、浙江总兵官,嘉靖帝闻奏,令夺职视事。后通政唐顺之都督江浙军务,极力引荐,复职如初。三十九年(1560年),廷论诛汪直有功,晋都督同知。四十年(1561年),倭寇再举进犯浙东,卢镗与参将牛天赐破敌于宁波、温州。后来连续水陆十余战,歼敌1400多人,浙东倭乱遂平。总都胡宗宪以荡平功奏报朝廷给卢镗增加俸禄、赐赍金帛作为奖赏。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