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明-第10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朱亮道:“我省的,大哥你放心吧。”
朱震点了点头,又看了郑心兰一眼,嘴角动了动,想说些什么,但实在没什么好说的。便大声叫道:“好了,你们都回城去吧,我也该动身了。”
说完,朱震翻身上马,大喝一声:“上马准备!前进!”
五十名亲卫骑兵在朱震的号令下,如同打仗一般,齐刷刷的翻身上马,只听得“啪”的一声,五十骑拥着朱震绝尘而去!
五十一骑一直奔跑了五十余里,才把速度放慢下来。朱震问道:“刘峰,这里离德州还有多远?”
刘峰是这五十名亲兵的小队长,挂着千总的官职,为人比较机灵,所以朱震把他带在身边。在京城里,肯定有许多见不得人的事要去做,这就需要一个机灵人。他听到朱震问自己,连忙回道:“大人,这里应该是平原县,里德州还有二百余里。”
朱震心里计较了一番,王明在德州三个月,招募了一支五千人的军队。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战斗力虽然比不上洛阳带出来的老兵,但是比起大明卫兵绰绰有余了。
王明回济南负责情报工作后,便举荐了原德州守御所一个叫王成正的小军官代替自己的位置。朱震没见过王成正,不知道他有什么本是能得到王明的青睐,但是对于王明的眼光还是十分认同的。罗刚毅便是王明发现的一匹千里驹。
据王明所说,他领兵到德州时,德州城早就有一支千余人的军队在镇守城池了,这只千余人的小军队正是王成正的招集起来的。金虏占领德州时,他便把德州以及附近几座城池的逃兵聚集了起来,再加上招募的一些精壮难民,居然有一千多人,等金虏走后,便率这一千人进驻德州,把德州官员、官绅控制起来,要求他们筹集军费,养活这一千人。官绅们见这人也不太过分,而且有只军队镇守这里,自己也安全些,便答应了他的要求。
及至王明领三千精兵到德州城下,王成正自知不敌,便爽快的打开城门,迎接王明进城,并表示愿意效忠王明。王明便微笑着说道:“我只是怕德州没有军队驻守,金虏北归是再来骚扰百姓,现在有王大人率兵镇守,我来是多余了。”王正成马上听出了王明的话外之音,马上表示愿意解散那一千人。王明大喜,便接受了他的效忠,接下来他积极配合王明的工作,梳理城里的官绅,安抚百姓,却又不过问军队训练,表现出来的才干很快就被王明看中。
王明以三千精兵为基础,收编了王成正手下一千人,又四处招募了逃散的明兵和流浪的难民约一千人,组成了一只五千人的军队。编制成后,才让王成正回到军队,并任命他为千总。
一个很聪明的人!朱震听了王明的述说后,便兴起了来见一下的念头,所以朱震准备趁这个机会去看看这个人,也顺带检查一下那五千新兵的战斗力。
五十一骑快速奔跑着,二百余里只用了一个半时辰,便远远的能看到德州城池了。这座充当济南北面门户的大城果然雄峻不烦,而从当年德王不屑在德州建立王宫,又可以看出明朝皇室生活是多么的腐烂。
朱震一行来到德州城南门口,那守门的士兵见这一行人都是大明士兵打扮,便上前来问道:“兄弟们是哪位将军标下,来我德州有何贵干?”
刘峰走上前去,说道:“总镇大人奉旨进京述职,途径德州,特来检查工作,请兄弟马上通报王大人,让王大来速来迎接!”
本书首发 。
您的留言哪怕只是一个(*^__^*) ;都会成为作者创作的动力,请努力为作者加油吧!
正文 第159章 京师(三)
更新时间:2009…7…2 14:55:53 本章字数:137
第15章京师(三)
正文 请假条
更新时间:2009…7…2 14:55:54 本章字数:132
请假一天,明天一定更新两章。
有书友问我为什么更新得这么慢,我现在做一个答复,下学期要毕业了,这学期我报考了高级程序员和计算机三级两个证书。从开学开始,便在进行培训。5月1日开始,学校晚上就不会停电了,那时候我晚上奋战一两个小时,把速度加快。
正文 第160章 京师(四)
更新时间:2009…7…2 14:55:55 本章字数:2705
夜色很快的吞噬了大地,几炉篝火在一片黑暗中映照出一小片光明来。朱震没能在天黑之前进城,只好在城郊将就一晚,他吩咐士兵生起篝火,取出随身带着的熟食,分了下去。大家围着篝火,便开始用起晚餐来。
正在他们吃得味道正浓时,一阵“嗒嗒”的马车声传进他们耳朵。正不愧是京城,这么晚了,还有马车经过。朱震心想。那马车越来越近,借着篝火的光亮,朱震看清楚那辆马车很普通,也没有大队人跟随,除了驾马车的车夫,车辕上还坐着一个人。一两只跟着两个随从的普通马车,主人应该不富也不贵了。
那辆马车在离朱震一伙二丈远处停了下来,车夫拉开车帘,和车里的主人说了几句话,便下了马车,向朱震一伙人走了过来,抱拳对着朱震说道:“这位将军,我家老爷也是朝廷命官,现在回江南省亲。只是我们人少势孤,今天晚上能否在将军旁边休息。”
回乡省亲的朝廷命官?为什么不早点出城,偏偏到了天要黑了才出城,到了夜晚只能露宿荒郊?朱震听了,心里露出疑惑。但嘴上还是说道:“请问贵主人尊姓大名?我和朝中许多大臣都相识,你说出来说不定我们还是故人呢!”
那个车夫犹豫了一下,说道:“鄙主人姓王,名讳上应下熊。”
王应熊?朱震突然想起郑老爷子留下的人脉来,其中一个重要的人物也叫王应雄,是郑老爷子的门生,博学多才、能言善辩。而且性格刚毅,现在正任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便问道:“莫非是礼部尚书王应雄王大人!”
那名车夫道:“正是,将军认识我家老爷?”
朱震笑道:“你去禀告王大人,就说下官山东总兵朱震求见!”
那名车夫听了,脸上顿时露出喜色,高兴的说道:“将军便是朱震大人?我家老爷常常提起您了,我现在便去告诉我家老爷。”
车夫屁颠屁颠的跑回马车,拉开车帘,说了几句。便见车中伸出一只手来。车夫扶住那只手,把车中主人搀扶了下来。那人约莫五十来岁,身着一套儒袍,在火光下呈青色,脸上也满是笑意。他快速向朱震走了过来,笑道:“是朱震贤侄么?”
朱震走上前去,把王应熊引到自己原先做的位置旁边。疑惑的问道:“王大人为何要晚上出城了?”
王应熊苦笑道:“贤侄不是外人,我也就不相瞒了。老夫昨天已经被罢职了。”
朱震听了大吃一惊,王应熊被罢职了?而且听他的口气,还有许多人不想让他离开北京城。未及朱震多想,王应熊叹了口气,说道:“不来了,不来了,我这把老骨头,再也经不起这样的折腾了。”
朱震道:“这是为何?”
王应熊道:“贤侄知道我这是第几次罢官吗?”
朱震道:“不知道。”
王应熊道:“崇祯六年四月,皇上突然任命我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到今天一共十年,我被罢了五次官,贤侄你说,我还经得起这样的折腾么?”
“十年被罢了五次官?”朱震苦笑道:“郑老爷子说王大人唯一的缺点就是性格太过耿直,容易得罪人,由此可见,王大人得罪的人真的很多,十年居然被五次罢官,历史上也少见了。”
王应熊道:“而且,我每次重新被皇上启用,朝中总会有大臣要倒霉,我六年四月第一次任礼部尚书、六月我便以贪墨、结党两大罪状弹劾周延儒,周延儒被罢官。八年九月我第二次皇上第二次启用我,不久副督御史王志道便被我弹劾罢官。几次下来,弄得皇上一提要召我回京任职,朝中便人人自危了。上一次是十五年冬月,皇上第五次召我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今年四月,我再次把周延儒弹劾罢官。本以为这次皇上会留我在京城多呆些日子了,没想到才过了四个月,又要让我走了。”
朱震苦笑道:“王大人难道还没明白,皇上在把你做刀子使呢!他想对朝中大臣开刀子,便把你召回去,用完了,自然要把你收起来。下官琢磨着,大人你连夜出城,怕是朝中有人怕下次皇上再召你回京,对他们不利,不想你离开京城吧。”
王应熊苦笑道:“我有何尝不知道呢?也只能怪我自己,每次都告诉自己,不要在去朝中趟这滩浑水了,但是皇上圣旨一下,我又屁颠屁颠的跑了回去。大概是有官瘾了。”
朱震道:“不过话又说回来,皇上用完你后,便把你罢官回去,那也是在保护你。王大人你想想,依着你的性子,若是在朝中呆上三五年,只怕不是被罢官那么简单了。”
王应熊道:“贤侄你就不要安慰我了。上月老师来书,说贤侄已经和郑家联姻,让老夫在朝廷帮你打点一下关系。现在我被罢官,只怕帮不到贤侄了。”
朱震道:“大人客气了,您虽然被罢官,但是对于朝中的情势,比我看的透多了,所以还是要向大人请教的。”
王应熊道:“贤侄,你是老师的的孙女婿,叫我一声伯父就好,不要一口一个大人,把人都叫生疏了。”
朱震道:“伯父教训的是。小侄此次进京,有哪些要注意的,还请伯父多多提点。”
王应熊摸了摸胡须,笑道:“贤侄舍得用钱,朝中大臣基本上都收了你的好处,所以到不会与你为难。再说陈演,上任四月以来,虽然没有一丝拿得出手的政绩,但他善于勾结宦官,揣摩上意,深得崇祯信任。听说你和他的关系不错,有事他自然会帮你周旋。但是有一个人你是要注意的,就是礼部右侍郎魏藻德。”
朱震奇道:“魏藻德不是陈演的党羽么?”
王应熊道:“贤侄猝起山东,对官场上的勾当还是不了解啊!陈演、魏藻德结合,那是应为他们头上有周延儒这座大山压着。现在周延儒这座山被搬了,这层关系自然也不可靠了。陈演此次去山东,魏藻德趁机而入,博得了皇上的信任,隐隐露出了入阁的野心。陈演回来后自然不满,两人的关系开始出现裂痕了。当初陈演之所以会力挺贤侄,就是因为周延儒一党不赞成贤侄升官。后来陈演去了山东,肯定和你有些见不得人的交易吧,所以朝中都认为你是陈演一党的重要人物了。若是魏藻德想扳倒陈演,在你身上正好做文章,你要知道,皇上最忌讳的就是臣子结党了,而朝中大员和地方将领结党,更是忌讳中的忌讳!”
本书首发 。
您的留言哪怕只是一个(*^__^*) ;都会成为作者创作的动力,请努力为作者加油吧!
正文 第161章 京师(五)
更新时间:2009…7…2 14:55:56 本章字数:138
第161章京师(五)
正文 第162章 京师(六)
更新时间:2009…7…2 14:55:58 本章字数:2398
翌日,朱震派了十名亲兵护送王应熊南下,只带着剩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