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教育出版电子书 >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净空法师__第1601-1800集 >

第485章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净空法师__第1601-1800集-第48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作字帖临摹书法用。真是古时候写字写得好的,刻工刻得好的,真是费尽了苦心,目的是求正法久住,我们看到是「分别文字说四谛」。
  【决定义理说四谛。】
  这一定要有自己修证的功夫,没有修证的功夫,那个义理是佛说的,是祖师大德说的,不是你自己的。自己一定要有修有证,那你说出来的四谛、说出来的法是决定义,一丝毫疑惑都没有。在中国这样的祖师大德很多,都是有修有证。大家最熟悉的就是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你看他所说的,这也是他的学生把它记录、整理流传后世,叫《坛经》。《坛经》上所说的义理跟大乘教无二无别,真是『决定义理』。
  【善破於他说四谛。】
  这句有注解,『善破於他』有注解,「非外所动」也有简单注解,我们把注解念一念,「善破於他者,以因明比量等,真能破故。非外所动者,真能立故,不为他破」,这两句很重要,也要略略的跟诸位介绍。因为因明比量是科学的方法,是纯粹的哲学,就跟现在哲学里面讲的逻辑、辩证法是相类似的,用这种方法。所以逻辑这三段论法,你人不能不相信,可是今天我们时间到了,明天还有两个小时,我们把这一大段「俯同世间三昧门」就可以讲圆满,今天就学习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七五0卷)  2007/5/2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750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贤首品」第十二,「大用无方」第七段「俯同世间三昧门」,最后的三首偈。我们从第十五首念起,先把这个文念一遍。
  【分别文字说四谛。决定义理说四谛。】
  昨天我们学到此地。接著看下面:
  【善破於他说四谛。非外所动说四谛。或八部语说四谛。或一切语说四谛。随彼所解语言音。为说四谛令解脱。】
  最后一首:
  【所有一切诸佛法。皆如是说无不尽。知语境界不思议。是名说法三昧力。】
  第七大段最后一首是总结。『善破於他』、『非外所动』清凉大师有注解。讲到善破,这就是现在所讲的辩论,在哲学里面讲叫科学方法论,确实是纯哲学。清凉注解里面讲,「以因明比量等,真能破故」,这是说到佛法五明里面的因明。所以早年方老师把佛法介绍给我,说佛法是高等哲学,不是没有原因的,佛法里面的立论跟现代的科学方法论不谋而合。世尊在三千年前,因明,它三量,什么叫做量?这个量也是我们现在所讲的条件、前提,有大前提、有小前提、有结论。因明以三支为比量,有现量、有比量、有非量,这是一种说法,另外一种说法是现量、比量、圣言量,或者叫圣教量,有这两种讲法。我们两种都要介绍一下。
  我们学佛必须要采取圣教量。圣人的现量,我们凡夫达不到的。譬如圣人五眼圆明,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不但凡夫做不到,天人也做不到,甚至於阿罗汉都做不到。阿罗汉虽然有天眼,他天眼能力并不很大,比起我们六道众生,我们真是叫望尘莫及;他要往上面跟菩萨比、跟佛比,他就差的很远。以天眼所见,阿罗汉只能见到一个小千世界,佛经里面讲阿「少/兔」楼驮他的天眼可以见到大千世界,那是修得的,不是报得的,那是特殊情形。阿罗汉里面,现量最大的是阿「少/兔」楼驮,最大的,一般阿罗汉只能见到小千世界。小千就不错了,小千能见多大的范围?我们用黄念祖老居士的说法,一个单位世界是现在科学家讲的一个银河系,一个小千世界是一千个单位世界组成的;换句话说,阿罗汉的天眼可以看一千个银河系,我们六道凡夫望尘莫及,六道凡夫的天眼跟他们比是小巫见大巫。所以这个我们就得依圣言量、依圣教量。
  三量的建立,是就心法、心所法量知所缘的境界,量是度量的意思,衡量所缘的境界,就有三种不同。第一种是「现量」,现量是现前的,我们能缘的心对所缘的境,这当中没有障碍。譬如眼见色,我们看得很清楚,就在面前,当然你相信了;耳听音声,听人说话,听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现量,让你没有怀疑。第二种是「比量」,比量我们现在讲推论。这个事情并不在眼前,我们没有看见、没有听到,但是从理论上去推想,应该是这样的,不会有错误的。佛经里面的比喻,现在还是一样的,很好用。譬如隔一道墙,墙的外面,我们在院子里面,院子有围墙,围墙外面我们看不到,可是看到围墙外面有烟起来,你马上就能推想下面一定有人在烧火,如果没有人烧火它怎么会有烟?这属於比量。现代科学家用数学推论出许多宇宙当中我们见不到、也听不到的一些现象,甚至於发现行星。天王星、冥天星的发现,都是先从数学里面推断,讲行星绕地球的引力,推断出外面一定有行星,没有行星天王星不可能会受到影响。这样一推算,认为外面有,细心观察,发现了冥王星。这一类叫比量,也有相当的成就。
  第三种叫「非量」,非量是错误的判断,确实他是有判断,但是判断错误。错误就打问号,不敢做决断,所以也叫它做似现量、似比量。现量当中不敢判断它的真实性,加一个相似,就是还没有做最后的决定,比量当中也不敢做最后决定。譬如我们看到墙外面有人在生火,它有烟上来,这可以说是能肯定的。但是你说这下面现在有没有人?那就不一定。也许他升了一把火,人走了,但是火是真的,火是真现量;现在有没有人?是似现量,不敢说是真有,可能他烧火之后就离开了。类似这种情形,这都是像现在西方哲学里面的逻辑、辩证法,是属於这一类的。
  在佛法里面,佛告诉我们,阿赖耶识、末那识、意识这都在内,都不在外。在三量里面,阿赖耶识跟前五识只有现量,阿赖耶识也是现量。第七识执著,佛说第七识确实是非量,换句话说,全是错误的,执著这个身是我,错了。而第六意识是分别,分别可以说三量具足,第六意识有现量、有比量、有非量。这是就六、七、八识来说。用这种方法跟人家辩论真的是能立、能破,善破於他,驳倒别人错误的知见。佛用这个方法来说四谛。
  另外『非外所动说四谛』,外是外道,外道我们一定要很清楚的认知,外道决不是轻视人,决不是批评人,不是的;外道是心外求法,佛称之为外道。哪个人心外求法?没有明心见性的人,全都是心外求法。这个范围太大了,阿罗汉还没有明心见性;换句话说,菩萨以上,菩萨还不是普通菩萨,明心见性的摩诃萨,他不是外道。为什么?他应化在世间叫随心应量,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他用的是真心,他不是妄心。不为外动,非外所动就是不为外动,不会被外面境界所迷,不会受外面境界的影响,这个说四谛也是法身菩萨以上才能办到,一般人做不到。
  底下第十六首偈,『或八部语说四谛』,八部是鬼神,天龙八部。他们的语言不一样,这是我们能够理解的,正如同我们世间人住在这个地球上,语言不相同。一个国家,在我们中国,我们中国有多少种语言你知不知道,很复杂。我小时候住在福建建瓯,建瓯人住在城里的人跟乡下的人说话就不一样,所以我很小就知道福建话很复杂,同是一个省,听不懂。广东跟福建不远,你看广东话跟潮州话不一样,跟湄州的客家话又不一样。如果你仔细去调查,广东至少有十几或者是几十种不同的语言。现在交通方便,资讯发达,大家逐渐都讲普通话,容易沟通。你要晓得,一百年前没有资讯,交通不方便,确确实实人民有真的老死不相往来。有人在乡下出生,一生没有进过城市,他一生的活动空间就是他那个乡村周围不太远的地方,外面世界多大不知道。到城里去过几次,他见过世面了,就很受人尊敬。所以方言不一样。八部鬼神也不例外,这是天龙八部,佛要度他们,一定要用他们的语言,这样看起来佛是什么语言都能说。
  底下一句,『或一切语说四谛』,这就是包括佛什么语言都能说。佛有没有学过?不需要学,为什么不需要学?你要记住,「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自性所现的,自性所变的,所以只要你见性了,你就全通了。没有见性之前有障碍,见性之后,什么障碍都没有,所有的空间维次消失了,不存在。空间维次从哪里来的?给诸位说,从分别执著来的,起心动念没有空间维次,一分别就有了,就产生不同的空间维次。十法界依正庄严,十不是数字,《华严经》上的十代表圆满,代表无量无边。这个事实科学家也是靠数学推演出来的,数学为科学之母。从数学理论上来讲,空间维次是无量无边的,但是现代的科学家确实能够证实,黄老居士告诉我,有十一种不同的空间维次,科学家能够证实。这个证实不是现量,是比量,这个比量是正确的,没有错误,不是似比量、似现量。
  我们学佛学了这么多年,也深深的能体验到,真的是无量无边。我们同样此时此处我们得人身在人法界,我们共同在这个教室里面学习经教,我们的空间是不是同一个?也许你说是,我们是同一个空间维次,好像电视机,我们同一个频道。其实不然,各人有各人的空间维次,各人有各人自己的频道,只是我的频道跟你的频道差不多,相差有限,所以可以互通。这要很细心、很冷静,你能体会到,然后你才能发现,在一切时、一切处频道都在产生变化。所以真的是不一样,各人住各人的空间。《楞严经》上讲的同分、别业,这有道理。我们大家在一起互相能够交流,同分,这是共业。别业不一样,别业是什么?我们的感受,我们同样在听课,同样在看一个节目,每个人感受不相同,有人受喜悦的感动,有人受悲伤的感动,不一样,甚至有人根本就没有感动。为什么同样一个境界里会有这三种明显不同的现象?别业妄见。
  同分见、别业见都是虚妄的境界,不是真实的。真实的只有能现能变的真性,大经上讲法性,也讲佛性,明心见性,所以见性了,问题解决了。要怎么样才能见性?放下就能见性。放下见思烦恼,真要学,不学不行,不学活在这个世间太可怕了。为什么?你免不了生老病死,你到老病死的时候怎么办?没有人能救你,佛菩萨也救不了你。有一个能救,觉悟了,怎样觉悟?放下,至少要把八十八品见惑放下。简单的说,身见要放下,不要再执著这个身是我,不要再执著你现在所拥有的一切,我所。你要常常想到佛经上讲的真话,「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这世间一点一滴你都带不去,什么能带去?你的善心善行、你的恶念恶作可以带去,那是业感。你有善心善行,你将来生三善道,你有恶念恶作,你将来生三恶道,这是决定你将来到哪里去。这个东西能带走,其他的什么都带不走,什么也帮不上。我们懂得这个道理,人生在世要做好事,带得去,做坏事也带得去。为什么叫做好事?不要到三途去,你不做好事就堕三途。所以头一个要把我、我所放下,这才能入佛门。
  我们这些年来,在许多地方看到冤亲债主附身的不少,现在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