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净空法师__第1601-1800集-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过失?那不是外面的,是你里面的烦恼起现行,与外面不相干。外面就是蕅益大师所说的「境缘无好丑,好丑起於心」,境是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人事环境、物质环境是平等的,没有好丑,一切好丑是从你自己分别执著里头起的,你要没有分别,没有执著,外面境界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跟我们的十法界是一不是二,不是说离开我们这个法界,另外有个一真法界,那你就完全错了。所以祖师教我们,圣人除心不除境,除什么心?除妄想分别执著的心。只要这个东西除去,外面境界是一真法界,外面境界是极乐世界,你才能见到真实。你的妄想分别执著要不除掉,你永远见不到真实。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六0二卷) 2006/8/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602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贤首品第十二」,前面我们学到清凉大师《疏钞》里面引用《瑜伽师地论》所说的,四种因,四种缘,四种力。今天我们接著看下面的疏文。「若具上因缘,及初三二力,当知不退」,这是一小段。这说明退跟不退转,清凉大师所说的不亚於李长者的开示,也说得很清楚。如果具足像《瑜伽师地论》讲的因缘及初三二力,就是四力里面自力跟因力,我们就晓得因力是过去生中曾经学习过,宿世善根福德因缘,具备这个条件我们就晓得这个人不会退转。
「若因二四力,心不坚固」,如果他发心,四力里面第二个是他力,第四个是加行力,这里头没有自力、没有因力;这样的人发心,他心不坚固,遇不善的缘很容易退心。我们明白这个道理,就晓得为什么有人发心之后勇猛精进,他不会退转;有些人发心会退,业障重的、习气重的禁不起挫折,稍稍有一点挫折他就退转。另外有修行功夫比较得力,甚至学佛出家多年,几十年,在佛门里面也很有地位,做到方丈住持,如果遇到重大不善的缘也会退心。
谛闲老和尚曾经跟大家讲过一个故事,这是他自己徒弟的事情,早年跟他出家的。这个徒弟喜欢参禅,谛老和尚是学教的,天台宗的传人,老法师非常开明,并不限定出家的徒弟都要跟他学教,所以你学禅他也不反对,而且还送你到禅宗道场,镇江的金山寺,在当时是中国禅宗最盛行的一个道场。刚刚去,当然是禅堂里面的初学,清众,学得很不错,也很用功。这十几年之后,居然在金山寺当上首座和尚,这地位很高了。丛林里面的首座就如同大学里面的教务长一样,管教学的,地位仅次於方丈。地位高,徒众也多了,尤其是在家皈依的,供养也多了,所以福报现前是不是好事情?未必是好事。早年那种谦虚卑下的心态没有了,变成什么?傲慢心生起来。
诸位要晓得,不但是佛门,儒家都说「学问深时意气平」。什么叫学问?什么叫功夫?真正有功夫的人,真正有学问的人,表现在外面的态度决定是「诚敬谦和」这四个字,真诚、恭敬、谦虚、和睦,决定是如此。我们在典籍里面看到,孔夫子、孟夫子待人接物,确实这四个字做到了。我们在经典上看到,世尊、佛菩萨也做到了。你再看看祖师大德们,谛闲老和尚做到了,他这个徒弟没有做到。
徒弟地位一高,福报现前,傲慢就起来。傲慢起来了,护法神就走了。护法神不讲人情的,主要看你有没有道;你有道,他真护持你,你道心要是退了,烦恼现前,这贡高我慢是烦恼现前,护法神离开了。这一离开之后,冤亲债主就找上门来了。冤亲债主时时刻刻在他周边找他麻烦,因为他有护法神,所以冤亲债主沾不到边,没有办法害他。护法神走了,冤亲债主贴身,就是我们一般人所讲的鬼神附身,冤亲债主找上门来。所以这个首座和尚,真是叫无缘无故的跳水自杀。金山寺在长江里面一个小岛上,四面是大江,跳水,被人救起来,过几天又跳水,又被人救起来。这寺庙里的方丈和尚就著急了,这不是好事情,怎么首座和尚无缘无故跳水要自杀?这就赶紧通知他的师父,师父在天台山,通知谛闲老法师。
谛闲老法师得到通知之后,这也无可奈何,总是他剃度的,这就去了,到金山寺去一趟;了解之后,金山寺的方丈希望谛老把他带回去,就是他神经不正常,怎么常常想自杀,影响金山寺的道风。带回去,那时候坐船,坐船到宁波,一路上平安无事。到宁波之后,给他安置,在寺庙里面也给他一个寮房。因为他毕竟是做过首座和尚的,地位也很高,不能把他当清众一样看待,所以也给他一间寮房。告诉大家,他曾经发生过几次这种事情,宁波那边虽然没有长江,但是也有河,那个河里头也能走小船,也能淹死人的,就是告诉大家要小心,怕他再出事情。
住了一段时期,有天早晨吃饭的时候,没有看到他出来,谛老就派人到他寮房去看看,怎么这时候还没起来?敲门,没有人答应,他就觉得奇怪,就把门把它搞开了。搞开之后,房间里没有人,看到后面窗户打开的,从窗户走了,就赶紧报告谛老。谛老说:不好,你们要赶紧去找,可能又出事情了。过去在金山寺,他跳过两次水被救起来,我们这旁边河也很多,我们分头到河边去找。不知道什么时候出的事情。找了很久,真的找到了,已经死了。大概总是半夜的时候出去跳江去,尸首浮上来。也没有法子,就把尸首带回来,给他诵诵经做个超度再来安置他。
大家正在议论、讨论这个事情,他的女儿来了,女儿哭哭啼啼到寺庙来。谛老看到,问她怎么回事情?原来他这个徒弟出家之前结过婚,生了一个女儿。他要出家,太太不答应,他一定要出家,太太跳水自杀,留下这个女儿;女儿现在也长大,也都结婚了。到庙里来告诉老和尚,昨天晚上做了个梦,梦到她的爸爸妈妈来看她,告诉她,今天他要去上任。老和尚一听,上任,上什么任?她说她爸爸去做土地公,妈妈做土地婆。谛老忽然就想到,他们寺庙前面正好刚刚建一个土地庙,说不定就是这个土地庙的土地公、土地奶奶?所以,好吧!这超度佛事就到土地庙去做。做的时候,谛老就讲:如果真的你是当上土地,你也得显一点灵给我们看看!说了这个话没多久,果然,在这做佛事的台前面就起个小的旋风,很小的旋风在台前面转,老和尚点点头。
这是一个参禅的徒弟,功夫很不错,到最后这个谜底才揭穿,冤亲债主是谁?原来就是他跳水自杀的太太。金山寺十几年,太太不敢沾边,是因为他修行有功夫,有护法神护持。当上首座和尚,一念傲慢心起来,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大和尚!福报现前就贪恋享受,护法神走了,太太找上身了。太太跳水自杀,所以他那个自杀不是他的意思,是他太太带他去自杀的,最后还是跳水自杀死的。太太找到他,让他去做土地公,太太去做土地奶奶。谛老常常讲这个故事警惕我们!佛法里常讲,「因地不真,果招迂曲」。他发心是发得真,到这地位福报现前的时候,他受不了,变质了。像这种情形,自古以来就不在少数,现前我们环境里面当然就更多。
戒坛里面,戒和尚常常告诉我们,「初发心时,成佛有余」,你初发心真的发的是真心,但是保不住。所以佛门有个谚语常说「学佛一年,佛在眼前」,真有恭敬心;「学佛二年,佛在天边」,跟佛距离就远了;「学佛三年,佛化云烟」,没有了;四年、五年之后,所谓是老油条,毛病习气都出来了。我们听到古人这种说法,在自己学佛这几十年当中的所见所闻,自己很庆幸没有堕落。没有堕落是什么原因?每天没有离开经教,不敢违背世尊跟祖师的教诲,这才能保住。所以福报可不是好事情。
我这一生从小贫寒出身,没有过过好日子。学佛之后也不例外,生活非常辛苦。到讲经有一点成就了,这供养慢慢也多了,敢不敢享受?不敢,为什么?我们在经教里面、古人典籍里面看到退转的例子太多,怕自己受不了,所以一生不建道场。建道场一定做住持,这傲慢心一生起来,自己不知不觉就会被拖下水,所以不敢。
供养多了,不敢用。怎么办?又不能不接受,不接受,信众说我们供养三宝是种福田的,是个善心善意,我们一定要接受,接受之后如果做得不如法,要背因果。古德所谓「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这话是真的,决定不是假的,那怎么办?我从印光大师那里学到了,你看印祖接受四众供养,自己一分钱不敢乱用,做什么用?印经,好!全都印经。在苏州报国寺立了一个弘化社,就是佛经流通处,自己排版。大概有个小的印刷厂,还算不错,现代化铅字排版,书印得不错,校对很好,很少有错字,在近代来讲称得上是善本书。统统做这个事情去了。
我看到印祖的行谊,我学会了,所以所有一切供养统统拿去印经,少部分,提出很少部分做布施医药、放生。现在放生有很多困难,就是放这些鱼类都不安全,水污染,那怎么办?我们就改了,多做护生这一方面的工作,像印《护生画集》、劝人吃素,这方面的书籍我们大量的来流通,做这些好事。我将来修行不得力要不能往生,这十方供养我的,有人替我还债;我没有用这个钱,我的钱都替大家做好事,辗转功德,才保住这一生没有堕落。
这一生当中,在一般人来看是过得很辛苦,我可以说是比较辛苦,实际上我过得很快乐,没有忧虑,没有牵挂,一生干干净净。这就是自己从经教、从祖师大德行谊上学到如何保护自己。不敢涉及名闻利养,要走向名闻利养就保不住了;不敢离开佛菩萨的教诲,天天读经,天天跟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们在一起学习,这里头有乐趣。佛法常讲的「烦恼轻,智慧长」,这方面多少有一些体会,自己也能觉察到,年年都有点进步,这就是不退的原因。如果不是走这条路,那就很难讲。退的缘实在讲太多太多,连自己都不能够预料到。我们看到很多修行功夫很好的人,护持佛法很得力的人,巨大的名利现前时,他就迷惑了。应该是像谛老和尚参禅这个徒弟一样,也许他的改变、退转不是自己的意思,冤亲债主找上身,硬是把你拖下水,你有什么办法?末法时期,成就大难大难!不是容易事情。
我们再看,「今经即初及三也」,这是我们现在读的这部经,这经上讲的发心就是初跟三,四力里面,初,种性具足之力;三,慈悲心重之力。我们看《钞》里头有注解,「今经即初及三者,文中无人劝故」。第二是赖佛菩萨善友摄受,这个没有,没有人劝;「不言因加行故」,没有加行。所以只有自力、因力,只有种性具足,多起悲心,这就是肯定他不会退转。
下面我们再看疏文,「又起信论智印经,有七因缘,如彼应知」。《起信论》、《智印经》里头讲七种因缘,提出来给我们做参考,这也应当要知道。这一段清凉大师也有注解,我们看注解,「又起信下」,就是这段的注解。「论云,信成就发心者,依何等人,修何等行,得信成就,堪能发心」。这是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