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净空法师__第1601-1800集-第39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八十八品见惑放下了。八十八品,世尊通常把它分成五大类。这五大类你就要记住,第一个是身见,不再执著这个身是我。这一关很难,哪个人不把这个身当作我?你能看破身不是我。身是什么?身是我所有的,就像我穿的衣服一样,衣服不是我,是我所有的;身不是我,是我所有的。身有生灭,我没有生灭。一般人讲灵魂,灵魂还是迷,没有觉悟。觉悟的人知道灵魂也不是我。什么是我?灵性,灵性是我。灵性迷了就叫灵魂,灵魂觉悟了就是灵性,这是迷悟的差别。灵魂出不了六道轮回,这诸位要知道,灵性就超越了。
所以须陀洹的第一步就比四禅八定要高明太多,不执著;换句话说,跟《金刚经》上讲的四句相应,「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个无就是不执著,我、人、众生、寿者不再执著。这现象有没有?有,不执著,不执著就是无。所以诸位要晓得,无是无执著。凡夫执著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起无量无边的烦恼,造无量无边的罪业,感无量无边的苦报。这个事实真相只有佛讲得清楚,佛是智慧照见,所以他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我们学佛,首先就要把这个事情看淡。这从前章嘉大师教我看破。看不破,先看淡,逐渐逐渐淡化,到最后淡化没有了,就看破了。知道什么?这个四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见如来就是明心见性,若见诸相非相就见性。不但在这相上你不执著,你也不分别;不但不分别,不起心、不动念,那就本来是佛。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著,是菩萨,没有出十法界;於一切法里头不起心、不动念,超越十法界。
那要问,超越之后,我们这个身体还在不在?在,释迦牟尼佛菩提树下夜睹明星大彻大悟,超越十法界,身体在世间,还留在这个世间为我们大家讲经说法四十九年。要知道他那个四十九年,他住一真法界。跟我们在一起,他住他的一真法界,我们住我们的娑婆世界,不一样,境界不相同,受用不一样!这很深很深,我们一般人很不容易理解,是真的,一点都不是假的。
在中国,六祖惠能大师开悟之后也是住一真法界。他在我们这个世间,还跑到猎人队里头去避难一十五年,时间不算短。然后缘成熟了,这才出来弘法利生。他在猎人队里也好,以后出来弘法利生也好,他住一真法界,跟释迦牟尼佛一样。我们是住在六道轮回,不同。他是了了见性,我们是念念迷惑。我们要想转迷惑为智慧,向他学习就行。首先学习他的放下,他真是做得彻底,而且做了一辈子,慈悲到极处。
你看世尊在教学过程当中,这四十九年当中确实有国王大臣、长者居士以他们的花园、别墅供养佛陀,给他做讲经说法的道场,佛很随缘,也接受,没有拒绝。从这里你要去体现,体现什么?无障碍的法界。可是他接受,经讲圆满,这课程讲圆满,结束了,还给人家。我们今天讲,人家供养他可以接受,接受是使用权,所有权?所有权是你的,一生始终不据为自己所有,这个意思你要懂得。怎么知道?最后他老人家圆寂(过世)是在双树间,在野外,不是在房子里头。
你看他修行,最初的说法,都是在树林底下,真的树下一宿,日中一食,最后走的时候也在树林里,没有在房子里面。这个意思是告诉我们,心地里头舍得干净,一丝毫不沾染。实在讲,他就是在精舍、在讲堂里面他也是干干净净。你就晓得,他是做给我们看的,怕我们起了误会,初学的时候是苦行,到以后供养可以接受,接受就据为己有,那你马上就堕落,就又迷了。所以世尊最后一招,这个示现就是告诉你,他从来没有据为己有,这是智慧。
有据为己有的念头,我们常讲占有、控制。我常常劝同学们,对一切人事物不要有控制的念头,不可以有占有的念头,有控制、有占有是造业。处事待人接物,纵然你居在领导地位,你底下有员工,你要不要控制他?你要不要去占有,这是我的员工?不可以,不能有这个念头,有这个念头就错了。应当把员工看作什么?看作佛菩萨,决定平等,就像什么?像唱一台戏一样,一台戏不是一个人能唱得出来的,许多人,有唱主角、有唱配角,在台面上好像有很多阶级层次,后面一律平等。很可能是你的老师在台面上给你跑龙套,你扮演一个皇帝,他扮演一个太监替你办事的,那是你的老师。你用这种心态,平等,永远保持自己的清净平等觉,不迷惑。这是菩萨应世,在世间里头应化。所以他永远不染著,我们要学这个。
可是在眼前,我们的确烦恼习气很重,我们认真学《弟子规》,学三教的根本戒律,《弟子规》、《十善业》、《感应篇》。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做到六桩事情,一定要做到。第一个是包容,常常想到,「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是我们自己的心量,自性本来就是这样的,你要恢复,你才能有成就。现在为什么心量变得这么小?这是一个总纲,下面有五个科目。要学尊敬别人,我们不懂得尊敬别人,所以你干什么都不能成就,世出世法都不能成就。第二个敬爱别人,哪些人?「凡是人,皆须爱」,你记住这一句,《弟子规》说的,凡是人皆尊敬,凡是人皆敬爱;第三个是关怀,凡是人皆关怀;第四个照顾,凡是人皆照顾;最后是全心全力去帮助人,凡是人皆协助。
你只好好的学这六条,这六条真正学到了,就是《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落实在这五个科目上。这五个科目,头一个是总,后五个是别,真学佛!你们想想看,释迦牟尼佛是不是这样?这五个科目具足。诸菩萨,再看看历代祖师大德是不是这样?是这样。回过头来再看看中国,孔子是不是这样?孟子是不是这样?是,没有一个不是。从真诚清净平等觉里面流出来,这是什么?这叫真正的自爱,真正的自觉,自爱爱他。如果没有这五个科目,这爱他落实在五个科目上,觉他也是落实在五个科目上,没有这五项,你不自爱、你不自觉,你没有智慧,你只有烦恼没有智慧。
你要是明白了,真做到了,人家问你,什么是佛法?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是佛法;什么是菩萨行?尊重是菩萨行,敬爱是菩萨行,关怀是菩萨行,照顾是菩萨行,协助是菩萨行。你们想想我说的这个话比较简单,你也好懂,就是六波罗,就是普贤十愿。我们用六波罗蜜的名词,用普贤十愿的名词,人家听不懂。能听懂,人家是什么?那是宗教。我说这六句十二个字,大家听了欢喜,容易接受。关键是我们自己要做到,你能做到,世出世法里面你一帆风顺,没有人不尊重你。中国古人讲「敬人者,人恒敬之」,你能够尊重别人,没有人不尊重你;你敬爱别人,没有人不敬爱你。你有施,人家就有报,这是智慧。你能够认识是智慧,你能够做到叫觉了。
我们自己想成就,希望佛法久住世间,广利众生,你天天发这个愿,自己没有去做,这个愿叫空愿;就是现在人所说的,是你的理想不是事实。愿,古德说得好,「以行填愿」,愿是先导,在前面领路的,你得要走才行。你要有行动实践你的愿望,你那个愿望才是真的不是假的,是事实。从这几个科目里头去学习,学习真正的佛法,就是学不执著、学不分别,先学这两样,真菩萨。不起心、不动念那个难,不分别、不执著就是禅定。真正到没有执著就是阿罗汉,超越三界,超越六道。学佛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圆满,小乘;然后再提升,不分别,菩萨,四圣法界;最后再不起心、不动念,超越十法界,超越十法界之后就是华藏世界,就是极乐世界,这个要懂。
在现前,我们这么多年来,在国内、在国外,遇到许多超越常识的事情,鬼神有没有?有,真有,我们接触得太多。在外国,现在流行最热门的,美国魏斯医生的四本书,他这四本书,《前世今生》是第一本,第三本是《返璞归真》,最后一本是《回到当下》。中文的翻译本我看过,我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四本书看完,我做了一个节录,现在这节录做成一个光碟,大家可以看。他是用催眠的方法给病人治病,疑难杂症全都解决。深度催眠,这人能够回到过去世,说出他过去世那一生的状况。再深度,推到他再前世,曾经有一个人回到过去好像八十多世,四千多年八十多世,把这一世的病根找出来。
他一生当中告诉我们,肯定人没有生死,他的书告诉你,人不死,生死是躯壳、是身体,他讲灵魂,灵魂还是活著的,还是一样在生活,他又会去找一个身体,就是我们讲投胎,又去找个身体。灵魂的生活也很活跃,灵界朋友很多,并不寂寞,透过很多的讯息。第二桩事情告诉我们,我们这一生没有了的事情会带到来生,这就讲什么?报应,欠命的要还命,欠债的要还钱,因果报应,丝毫不爽。你懂得这个道理,我们多待人好一点,来世很多人对我们好。我们处处给人为难,处处找人麻烦,来世无论干什么事情,你都障碍重重,没有人肯帮助你,业因果报丝毫不爽!这很能给我们启发,让我们知道应该怎样做人,应该怎样处世。这个光碟我们这边有,可以赠送给诸位。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休息几分钟。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我们接著看下面一句:
【或以所行方便门。】
智慧起用就是『方便』,方是方法,便是便宜,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最合适的方法。最合适的方法就不是一定的,所以它是活活泼泼,因人不同,因时不同,因地不同,因事不同,这就是真实智慧应用。佛家常说的,「慈悲为本,方便为门」,你就晓得,八万四千法门都是方便门。「方便」,头一个是对自己,也就是说许许多多的方法,哪个方法对我最适合,这很重要。我们自己能不能成就,关键就在此地。
法门譬如药方,所以佛经上也常常用这个做比喻,佛是医王,大夫,法就是处方。这个大夫是个好大夫,每个病人来,给他的处方一定是药到病除,他的身体就好,就恢复健康。每个人的病不一样,每个人的处方不一样。同样一个处方,下药的分量不一样,煎煮的时间长短不一样,它效果就不相同。所以这一定要懂得,佛法是活活泼泼,没有一个死的方法。如果自己不懂得,自己没有能力认识哪个方法、哪个法门能够适合自己,自己不知道,也没有高人来指点,那怎么办?佛很慈悲,在这种状况之下,佛有一个特别的方法,那就是什么?什么样的病都合适,什么样的根性也合适,「三根普被,利钝全收」,这个方法就是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所以佛说这叫「阿伽陀药」,阿伽陀就是什么病都治,只有好处,没有副作用。
在清朝干隆年间,那时候佛法盛,真的叫盛极一时,都是些高僧大德。灌顶法师,他的号叫慈云,慈云灌顶法师通宗通教,著作等身,他留下来的著作大概有四、五十种,非常丰富,收在日本《卍字续藏》。他有一部《观无量寿佛经》的注解,叫《观经直指》,我们过去学习《观无量寿佛经》,看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