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记-第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清。我们三人走到养心殿,发现有个珍宝馆,门票又是3元。我嫌太费钱,不愿去,而胜天认为里面全是稀世珍宝,是平常百姓一辈子也见不到的宝贝呀!我坚持不去,气得胜天说:〃您们不去,我去!〃说完便一人进去了。我和菊兰便在外面等候。好大一会儿工夫,胜天出来却说:〃门票我已经买好了,来北京就是看景的,您们真的再不去,就干脆明天回去吧!〃我和他妈实在无奈,只好进去看了看。里面的金银玉宝很多,我们认也认不得,既不知道叫什么名字,又不知道能干什么用,只觉得这些奇珍异宝都是封建帝王压榨和剥削劳动人民的罪证,激起我满腔愤恨!
2000年元旦节饭后闲谈中,争胜主张让咱家早一天安上电话。他认为父母都已是七八十岁的老人了,4个儿子都没在身边,如果有个电话,父母有了紧急事,便方便多了。争胜还把需要联系紧急事情的单位和个人的电话号码都登记起来,放在父母手边,等将来有了电话再使用。电话号码中包括:医院医生的,公安局的,食堂、饭店的,邮电局的,村委会的,送煤气的等等。
我认为安电话有许多坏处:花钱呀,麻烦呀,叫人呀,跑腿呀等等,坚决反对装电话。争胜说:〃现在已经发展到了信息社会,你和我妈没有电话怎么能行呢?〃我就是不同意,说:〃即使要安电话,也要等咱们国家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安。听说那时会便宜得多,要少花好多钱哩!〃
第21节:农民日记(19)
2000年元月17日胜天和秀春坐矿务局医院同事的小汽车,高高兴兴地回路井来,说要给家里安电话,而我却冷冰冰地说:〃咱不安。〃胜天笑着说:〃我早就听争胜说咱家要安电话,却怎么不安了呢?〃多亏他妈说:〃咋能不安,要安哩!〃胜天又说:〃我已把电话机和电线都拿回来了,咱现在不讨论安不安的问题,只商量怎么安的问题。〃他妈说:〃那就安。〃我说:〃听说咱中国快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了,那时进口物资便会大降价,省钱得多!〃胜天和秀春说:〃那指的是大批量的进口物资,咱国内的电话机和电线多的是,省不了钱的!电话机我已拿回来一个,我姐那里还有一个。电线我也拿回来四五卷,若不够,我再买,不要你花钱。〃说着,胜天立即取出450元现款,给了新录,要他找邮局立即安电话,越快越好。他把事情安排完毕之后,便同秀春匆匆坐上同事的小车回韩城了。
2000年元月20日新录先给了邮局380元钱的安装费。那时,路井城里基本没有人安装私人电话,也没有装什么光缆线。村民要安装电话,就要从路井街上的邮电局拉一条专线,直接通到家里。这段距离长达1500多米,拉起线来难度比较大。
2000年元月23日新录叫来邮局的魏师来咱家安电话,魏师却说已交的380元安装费内不包括买电线的钱,并说化肥厂电杆上的线已满了,他只好把线接在公路西边加油站前的电杆上。魏师说他一个人忙不过来,提出要另花钱雇电工上杆接线。新录便说:〃我就是电工,会上杆接线。〃西玲也跟着跑来跑去,取东取西,拉线支杆等,忙个不停,直到天乌黑,有云没月亮,还不能停工,吓得她妈急忙在后院磕头烧香,求菩萨保佑。晚上7点钟,才暂停了安装,总共用了5卷电话线!
2000年元月27日上午11点,电话拨通了,我和菊兰十分高兴!我们若有个头疼脑热,缺盐少菜的事,要是能和西玲、新录打电话就好了。于是,我便让新录从家里往西玲家又拉了一条专线,把两家的电话串联起来,设置了密码。这样我们两家人就可以随时随地通电话了。
2000年元月28日晚上,我和菊兰把西安热工研究院争胜的电话叫通了,争胜特别高兴!随后我们又和韩城的胜天通了话,得知他下午2点钟要去西安参加全省煤炭系统优秀技术尖子的会议。下午5点,我又接到引玲的电话,说:〃江涛单位春节从2月4日至14日放
10天假,我们准备除夕那天从韩城回来。〃晚上,我们又和丰胜、万胜通了电话,儿子们都说电话安得太好了,太及时了!
附文:
60年农民日记震撼人心
(全文选自2007年2月11日《南方日报》)
蒲荔子
陕西农民侯永禄写了60年的日记,记录了他以及他所在乡村60年的生存经历,平凡琐事震撼人心。本报记者专访社会学专家,挖掘其价值
60年农民日记震撼人心
核心提示
一位陕西农民,写了60年的日记,记录了他以及他所在的乡村60年的生存经历。在他死后,这份原汁原味的历史记忆得以与读者见面。平凡琐事中的震撼人心,人间烟火中的规律呈现这本中国青年出版社推出的名为《农民日记》的图书,赢得了普通读者、历史学者和社会学者的关注。本报记者专访作者侯永禄之孙侯亮、该书责任编辑谢慈仪以及社会学专家,去挖掘《农民日记》的价值所在。
一年多以前,中国青年出版社编辑谢慈仪拎着一袋复印资料,在北京一处公交站场等车。车迟迟不来,她于是拿出复印件中的一本,边看边打发时间。她看得入神,旁边一名等车者也凑过来,目不转睛地看着,直到他的车开来。
谢慈仪随后打了一个电话给一个叫侯亮的年轻人,告诉他说,她决定出版这本书。至此,侯亮辗转五六年的工程终于落实;2007年1月,侯永禄的《农民日记》正式出版。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导檀传宝一口气读完了整本书,并告诉记者,他推荐所有识字的中国人读这本书。
第22节:农民日记(20)
见证六十年乡村历史
〃自父亲撒手去世之后,我们一家孤儿寡母,日子一天比一天难熬〃
这是侯永禄的第一篇日记,写于1940年年末,当时他9岁。
从那一天起,侯永禄用各种颜色的笔,各种颜色的纸,记录下自己琐碎的日常生活,一天不落。在他漫长而琐碎的记忆中,在油盐柴米、居家度日的细节里,1940年以来的中国乡村历史的血肉呈现于斯。在他巨细无遗的描述中,在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文字里,见证了一个民族的发展脉络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三反〃、〃五反〃、互助组、合作社、人民公社、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不同时代背景下的〃三农〃问题,折射出一个家庭、一个村庄、一个民族的命运
翻开书的第25页,他在1949年农历10月几天的日记里写道:〃新中国成立了。合阳县的村村乡乡都举行了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位于最南端的路井乡格外热闹。除召开大大小小的庆祝会、座谈会、报告会之外,庄稼人用民间'社火'来表达自己发自内心的喜悦之情。
〃一大早,我到西庄子叫来赵妈,又到乾字村和东明村叫来两个姐姐去街上看'社火'。路井城周围村子的人源源不断地涌向街头,有步行的,有骑牲口的,有三三两两的,有成群结队的,路井街上,一片节日景象。各茶坊酒肆、商店当铺都挂上了一面面有着五颗星的国旗,大街小巷贴满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打倒蒋家王朝,人民当家作主'等红红绿绿的标语。
〃再往后,跑旱船的,踩高跷的,扭秧歌的,打腰鼓的人们载歌载舞,尽情宣泄着多年来压抑在心头的不满情绪。〃
在1960年11月21日,他写道:〃陈书记在公社召开的常委扩大会议上又传达了上级精神,要自力更生,不向上要,用'核压挖清节'来解决困难今后要安排好群众的生活。安排后8个月的粮食标准的思路是'三低、二平、三提高'。最低15斤,最高18斤。〃
他用平实而丰富的细节,真诚地记下了自己的见闻与情感。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导檀传宝告诉记者,他几乎是一口气读完了整本书,那个时代重新回到自己的眼前。而作为一个人文社科学者,他更看重这种原汁原味的历史带给自己的震动。他说,这本书的细节,还有那些限于篇幅或其他原因未能出版的资料,提供了一个看待中国历史的方法论问题。〃以前的小说家、历史学者,对当时的很多历史都有反映,用的方法不一样,但都有很多毛病。这个毛病就是他从主观出发,反映历史的一个侧面,变成盲人摸象。尤其是'伤痕文学'以来的文艺界,尤其是余华,虽有很多值得肯定的发掘,但不是从原汁原味的经历和记录中寻找历史的真实,而是站在个人的立场,尤其是消费社会的角度。〃
在他看来,《农民日记》用真实的史料,比较客观地反映了历史进程和当时人们的想法。〃我现在到处推荐这本书,把它放在床头,作为研究时的参考。我准备再买一本,给我父亲看。〃
一代人的辛酸与欢欣
对于普通读者来说,或许更会被日记描写的个人生活所打动。侯永禄一字不识的母亲,知道识字的重要,节衣缩食,送他上学读书。在学堂和后来的师范学校里,他知道了《三字经》、《百家姓》、《朱子治家格言》、四书五经,知道了孔子、孟子及〃仁、义、礼、智、信〃,也知道了陕北延安他的文字与见识,比一般村民更有智慧,这些贯穿日常生活的素材,在侯永禄的笔下,既朴实敦厚,又生动有趣。
若是陕西人,定会熟悉那些秦腔秦味儿的村言土语。记者一路看下来,已记住不少。有〃死水怕勺舀〃形容〃坐吃山空〃。还有〃大包干〃时的顺口溜:〃铃一响,心乱咧!社员就像猪贱咧,只怕大工分叫队长相好的满占咧!〃
若是农村人,定能想起令人忍俊不禁的乡规民俗。日记中有一段写的是农村说亲的事情,非常精彩。在侯永禄13岁的时候,其母亲就央人给她说亲。说亲的人去了,先神秘地把侯永禄家说得好比天堂,却又并不道明,直到女方家长一再追问,他才叹口气说:〃唉!世事就是这样,各为各成,各家说的各家话。人家说媒的都是向着男方,都给男方办事。只有娘家人最体心,才会替你着想。有多少人要我给他娃找媳妇,我都不愿说给咱焕儿!只好把别的姑娘给说上去。这次确实是方圆几十里都选不来的,才来给咱娃说的。〃〃到底是谁家,你快说呀!〃老汉干咳嗽了一声,银焕妈忙说:〃焕儿!快来呀,快给你四哥烧喝的去!这一会儿净说了话了,把这事给忘了〃随后,他又说了那边一通的好。等到男女成亲,女方家长才发现,他说的房子是空的,他说的地没人种,整个就跟现在说的〃有房(租房)有车(自行车)〃一个样。
第23节:农民日记(21)
其中还写到他如何教育自己的子女,在困难时期,他被乡亲称为〃钢公鸡〃,一分钱都要算计着花,但得知孩子看了一场1毛钱的电影没交钱时,他却坚决要孩子马上把钱交回去。
檀传宝教授生于1962年,对这些细节也很熟悉。他说,侯永禄教育孩子的细节,让他印象最深。〃他很严厉,强调规矩、品德,强调父母的榜样,这在今天看来有过的一面,但也有很积极的东西。什么是教育?教育并不是完全在学校里上课,家庭、父母对孩子品德的培养更为重要。教育的结果,可以从他孩子的发展上得到验证。他家几个子女学习都很好,品格也很完整,老时,他主动要和孩子分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