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重振大唐 >

第238章

重振大唐-第238章

小说: 重振大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拥有相对广袤的疆土和善战的铁骑,又怎么会甘于平庸雌伏?一俟其认为时机成熟,一定会有所行动,甚至再效昔日大食、吐蕃联军共击大唐之事!至时,大唐北方、西方、西南大半个边境纷纷战起,大唐是否承受得起如此规模的战乱?大唐的子民又会经受到什么样的命运?
    目前,大唐内患已清;替代突厥汗国而崛起的回纥正巩固国力训吐蕃因为需要稳定其国内局势而暂时蛰伏;西域诸国主动求援,甘愿竭力协助大唐出击大食。当此天时地利的大好时机,朕怎么会袖手不前!当今天下尽皆知道,朕今日初纳回纥公主充陈后宫,而西北安抚使高仙芝此时大概已然在西域与敌交战,此次御驾西域必然出大食贼兵意料之外。如此一来,既可以减少些进兵的困扰,攻敌不备,使得大唐军队在西域军威更张,又彰显朕心顾大唐属国的危亡利益,是个不沉迷于安逸享乐的君主。如此,天下的国、族更会臣服于大唐天朝,所以朕才决定明晨起兵!”
    我这一番长篇大论,说得裴宽、郭子仪等人连连点头,陈希烈、杨炎二人在甚是惭愧之余,更觉自己适才的言行略有逼驾的意味,二人连忙伏首谢罪道:“陛下圣明!微臣鼠目寸光见事不明,还请陛下恕罪!”
    我见自己御驾西域的事情算是搞定,心中大是轻松,自不会再加一丝薄责,只微微一笑道:“所谓‘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为臣者也当如二卿一般,但认为有不当之处,立以阻谏。二卿何罪之有?快快请起!”
    随即,我正容吩咐道:“今夜中书、门下及兵部、户部、军器监的官员,留于太极殿的东、西两侧的门下内省、中书内省和舍人院,连夜整备好西征事项;豹骑将军李恩成、唐北安抚副使吴东生、西南安抚副使张恒远整肃兵马,明晨京都豹骑、西南安抚司的铁壁军与神机军、唐北安抚司的横野军与定远军随朕进军西域!”
    陈希烈所执的中书省,执政事之笔,有出令之权;李泌所掌的门下省,辖着城门钥锁、天子印信,对我所颁发的诏书有封驳权(即审核权);兵部和户部、军器监的官员,分别负责兵员、武将的调派,以及粮草、衣甲、军器的供应。为了尽快做好西征的准备,也为了有不宿在银玲寝宫的理由,都被我安置在太极殿两侧的衙门里连夜办公。
    以我想来,豹骑、铁壁军、神机军、横野军、定远军总共有六万人马,加上总兵力已达十一万的西北安抚司兵马,且都是经过战火淬炼的精锐之师,就算西域各国不出一兵一卒,这十余万精兵也完全可以重创大食贼兵!其实,若不是目前大唐的国力正处在恢复的阶段,在军事土我只能速战速决,绝对不可旷日持久的缠战;若不是要防止吐蕃、回纥冷不丁地乘机侵犯大唐;若不是从我执政开始就削减了一些军费开支,我真想一举灭了大食这个所谓的帝国!
    是的,我执政以来就采取了一些削减军费的措施:监国理政之时,我首先把两京兵马裁去近三分之一;平灭忠、永二王以及范阳、平卢叛乱后,重新梳理天下十大节度的兵力;我即帝位后,以募兵制取代了先前名存实亡的府兵制,既节省了戍边往来于途的大量人力财力的消耗,也加强了军队的战力;天下靖平后,我把大唐兵马据边而分,各安抚司虽大部分兵力过逾十万,大唐的总兵力却似增实减。
    我这一切作为,都是为了减轻国库的负担,增大国力的恢复速度!要知道,玄宗皇帝在开元初年,大唐每年的边疆军费大约耗钱二百万贯,但到了开元末年,却又增加到一千万贯,到我执掌天策府时,大唐每年的边疆军费竟变成了一千五百万贯!这些大幅度增加的边疆军费,不论是因为边帅私蓄军资人马、府兵空饷贪污,还是因为马政瘫痪,需要高价购马以供军需,其结果就造成了国库的干瘪,也间接造成了一些苛捐杂税的产生!
    吩咐完一系列的军政事务,我看看外面的天色,暮色已是深沉,大概是酉时正中,归巢的鸟雀渐渐稀少。我吩咐身边的亲卫:召请西域诸国的使者前来禁内,于凌烟阁一叙。
    凌烟阁位于充作我书房用的甘露殿东侧,原本是太极宫内三清殿旁的一个不起眼的小楼。后来,三清殿改建成神龙殿之际,太宗皇帝眼见当初一同打天下的众位功臣,大部分谢世,身边已然所剩无几。
    感念之下,便命刑部侍郎阎立本在凌烟阁内描绘了二十四位功臣的图像,皆真人大小。又令黄门侍郎褚遂良将这二十四人的姓名与事迹题之于上,太宗皇帝时常前往怀旧。凌烟阁因此而名传天下,图形留于凌烟阁,更成为大唐褒奖功臣的一种最重要的方式!
    正文 第四百零六章 凌烟阁上
     更新时间:2009…10…9 23:27:58 本章字数:2117
    我在在凌烟阁欣赏初唐二十四功臣的画像,有亲卫在阁外轻声通传道:“启禀圣上,康、安、曹、石、米、何、火寻、戍地、史、吐火罗、厩宾等西域十余国使者奉召前来见驾!”我向随侍一旁的总管太监陈靖微一挥手,陈靖立即高声传进。
    见礼已毕,作为西域昭武九姓中的宗主国的康国使者,恭敬地出言问道:“不知天可汗宣召臣等前来有何令谕?”因为我是在傍晚时分相召,且是在禁中大内相见,西域诸国不知道我为何如此紧急相召,他们心中颇感到神秘之余,却也有些惴惴。
    我微微一笑,手指壁上一熟绢青巾抹额、锦袍玉带垂腰的功臣说道:“‘高昌兵马如霜雪,汉家兵马如日月。日月照霜雪,回手自消灭!’这名位列凌烟阁二十四位功臣之十七的潞国公侯君集,众卿可曾听闻?”此语一出,西域诸国使者不由心中一震,不禁仔细打量起我所手指的一人高的画像。
    潞国公侯君集,幽州三水人。虽出身行伍,自入秦王府后才开始读书,但却聪颖异常,经过努力,他竟能典选举,定考课,出将为将,入则参政,为时人所叹美。数从征伐,军功累累。曾与李靖会于大非,“平定吐谷浑,但论及其军功之最,却是他堂堂正正地平灭高昌之战!
    高昌国,境内三州五县二十二城,处于天山南路的东部,是大唐通向天山南北的要冲,为西域通道之咽喉地带。
    而西域诸国往往输来香料、羊马、毛皮等物,再从大唐购走丝织品、瓷器、铜铁器等。这样,经阳关至高昌再通往西域的通道,就成了一条黄金捷径。高昌国俨然成了一个转运中心,西域诸国的通使、朝贡之物以及商贾之物源源不断从此奔向长安,高昌国也因此获利不少,且有着如日中天的声望!
    然而,高昌国主却以为自己远离大唐近千里,假使唐兵攻伐,军队人数多,路上就不能有足够的军需供给;如果兵发三万以下,高昌国就有能力制之。加之沙漠艰险,唐军即使能来也疲惫至极,根本不用顾虑的存在!便愚蠢地暗中和突厥人勾结,并扣押西域诸国投向大唐的商人和贡使!西域通道渐渐阻绝,各国使者来京,怨声载道,纷纷要求大唐严惩高昌国。
    太宗皇帝为此大怒,虽然有许,多大臣以为行经沙漠,用兵万里,恐难取胜,而高昌界处绝域,得之难守,不如不伐。但太宗皇帝仍命侯君集为交河道大总管,率数万人征讨。高昌国主闻报唐军已将到达高昌国界,而自己引为奥援的突厥军队终不敢援,惶骇无计之下,未见唐兵,竟活活吓死!
    侯君集帐下的诸将纷纷建议,趁高昌国主发丧时起兵突袭,侯君集却全军整装,光明正大地击鼓而进,以威力巨大的撞城车和抛石机正面对敌攻战!巨石飞空,高昌守兵顿成肉泥;尖车推城,高昌三州五县二十二城纷纷克下。是役,侯君集平灭高昌,带着俘虏的高昌新王及将士而还,不禁与高昌国勾结的突厥人胆战心惊,连西域诸国都戒惕非常,此后数十年,即便拼着与后来的白衣大食不睦,也不敢对大唐怀有二心!
    对于我的询,问众使者纷纷点头,如今高昌虽已灭国百年,但这贴身切肤的旧事,西域诸国的使者们却又怎能不知?只是我此时乍然提及此事的用意何在,这让西域诸国的使者们心中既是惶惑,又不敢直言而问,只得先向侯君集像摆出把景仰之情。康国使者和吐火罗使者则责无旁贷地回答道:“侯国公之大名响传西域,天可汗所诵之句,原本就是西域臣民传诵其事的歌谣,臣等自是听闻!”
    西域乌浒水上游即,缚刍河流域即是吐火罗地区,其地原本分有二十余国,高宗显庆年间,以其境内的阿缓城置月氏都督府,授其王为吐火罗叶护、拖怛王、使持节二十五州诸军事,由此,吐火罗在吐火罗地区为尊。因而,在西域诸国使者之中,一般以康国使者和吐火罗使者为首领。
    我摇头轻叹道:“在西域之地康国的军力虽然最为强盛,除了商人几乎全是赭羯(意为战士)。但开元初年,大食破其城国,国王乌勒伽投降并缔结条约。只是其忠唐之心终是未变,于开元七年复上表请唐助其反抗大食。天宝三载大唐封其子康国王咄曷为钦化王;
    曹国虽曾数度屈服于大食人,但也一直到上表大唐请击大食,其力堪怜其心可嘉,是以,天宝三载大唐赐曹国王为怀德王;安国王别顿之遗孀可敦多次抗击大食入侵,现在其孙屈底波即任安国王位,矢志抗御大食;石国也曾两次陷于大食之手,但其国主累次土表请讨大食,开元廿七年,大唐封石国王为顺义王……”
    我一一历数西域各国的情形,真是如数家珍、一无漏缺,令西域诸国使者敬服之余,他们也立时间明白我的一丝用意:西域虽远离大唐千里之外,但大唐帝国的君主对其情况一直了如指掌,假若有人对天朝天可汗心有不忠,只怕昔日的高昌国就是一个榜样!
    有了这一点明悟,他们却也更暗暗戒惕,前朝的潞国公侯君集是光明正大地击鼓而进,而今的西北安抚使高仙芝却是个特别擅长奇袭突击的主,若是谁暗中有了背叛大唐的举动,不知不觉就成为这个“山地之王”的攻袭目标,保不准什么时候遭受灭国亡族的下场!
    看着这些使者们的神色在不自觉间露出一丝慎谨,我立知自己的话语起到了敲山震虎的效果,便语气一转说道:“……朕知道,单纯以忠心而论,卿等任何人绝不弱于潞国公,只是面对大食贼力有不逮而已。如今,大食贼集结十余万兵马,再次东侵,朕不只派卿等赞为山地之王的高仙芝出击,朕还要亲征西域!卿等准备如何协同击敌?”
    正文 第四百零七章 弊忧取益
     更新时间:2009…10…9 23:28:16 本章字数:2134
    其实,我心里非常明白,西域诸国在几十年以来,都仿佛是墙头草一般,在大唐和大食的势力夹缝中求生存,若不是有高昌国的前车之鉴、大食国对于西域采取的重税措施以及大食国狂热的宗教侵蚀,相对近临大食国边界的康、安、曹、史、火寻等西域诸国,早就改换门庭投入大食国的怀抱了!。
    我之所以使西域各国使者心中戒惕非常,是想通过他们这些传音筒”把背叛大唐的严重后果先行传达给他们国族中的当政者,以减少类似葛逻禄般的叛变。黄石公《军势》曰:“使智,使勇,使贪,使愚。故智者乐立其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