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重振大唐 >

第214章

重振大唐-第214章

小说: 重振大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今晨,身在倭国的张思扬飞鸽传书,接连地禀报了三条重大消息:
    一,史朝信大军,已然攻克平城京,已将倭国君臣的人马迫于倭奴国最东北部的出羽国,使得倭国君臣局促一隅,与一直抵抗倭国侵略的毛人部落(东虾夷)全线接触,职兼紫薇令、中卫大将的藤原仲麻吕在万不得已之下,将残余兵将一分两部,以拒防史朝信大军和东虾夷。而与史朝信结盟的隼人族已派使者前往东虾夷商讨合作对敌事宜,至此倭国君臣危在旦夕,陷入随时可能遭到两面夹击的境地;二,倭国君臣一方面在气急败坏之际,病重乱投医地接连派出三批使者,分别向大唐、新罗以及黑水国紧急求救。另一方面,正式改国号为日本,借此派使者前往东虾夷再使伎俩,声称同为日出之国一脉,承认东虾夷是一国政权,许以两国分治东瀛之地,冀望东虾夷协御外侮,至不济也要做到按兵不动不要相攻,完全忽略己国主帅在史朝信部攻来前,曾被封为征夷大将军,对东虾夷施行侵略的事实;三,眼见几乎再无力量拒抵史朝信大军的进逼,为了贯彻执行我的计划,高尚及高秀岩等人见势知机,以天气渐冷,将士接连征战需要休整养歇为由,备言倭国穷途末路,孤立无援,再也使不出什么花样,劝谏史朝信不若俟寒冬一过,再一战而就。并投机史朝信潜存的野心想法,劝其自立。
    于是史朝信勒兵停战,筹备称王大典!综其三条,我认为出兵的时机已然成熟,加之原先计划东渡出征的人马已经完全到位:在三天前,西南安抚司的三万军马抵达楚州,它的主将正是十余年前伴我出行纷州的张恒远。于是,我决定立时出兵。
    “启禀陛下,众位文武已奉诏在辕门外候见!”我的随身太监、天策府内府总管陈靖急步走进大堂,见我伫立在桌案之前,眼望着大堂外的飞雪曼舞,一副神游物外的模样,对于自己的到来好象一无觉察,他的脚步不由一缓,微一躬身,轻声地奏禀道。我微一点头,疾步走桌案之后,随即简洁地吩咐道:“宣!”
    随着陈靖的一声传见,随军的文武官员鱼贯而入,参拜完毕,分列大堂的两旁。我目光一扫,大堂之上行营都统兼东瀛招讨使郭子仪、东海经略使李光弼、唐北安抚左副使吴东生、西南安抚左副使张恒远、行军司马员俶、车驾检校官赵修、前锋游弈使李恩成、书记官高适、军中长史岑参及东海经略司防御使张成德恭敬地垂首听旨,因为这些人都可算是我信得过的心腹臣属,所以,我便开门见山地说道:“倭奴国连连派员求救,如今兵马齐备,且局势正利于出兵,因此,朕决定未时(下午一点)启航东征!众位爱卿以为如何?”
    此言一出,堂下的文臣武将更为肃然,事先经过我的点拨说明,心中已无困惑的郭子仪、李光弼、吴东生、员俶和张恒远纷纷请旨出兵。
    作为参与战事参谋筹划的行军司马员俶更上前说道:“史贼罔顾皇恩,不思悔过,负险恃海,杀生虐民,拥兵自立,违天逆命,大唐将士正该袭行天罚,静扫海隅,除蠢尔之群凶!臣等请陛下降旨罚罪!”
    其实,由于此时的人们并没有多少人觉察到倭奴国的豺狼性情,而我当然也不会毫无保留地说出自己针对倭奴国的全部计划,所以,军中文武对于史朝信所犯的罪过都相当的愤慨,特别是把倭国男子尽皆阉割一事!对此做法文武臣僚都感到匪夷所思,更有些文武直斥史朝信刁钻毒辣,使人无根无嗣,甚至言道一阉之下,又得需多少的医者和伤药来善后!当时我听了暗暗只觉好笑,只有我才完全体会到高尚的想法:
    在高尚的思想中,倭奴既是大唐养不熟、喂不亲,甚至伺机反扑的毒狼,那他们的生命实在没有什么可珍贵的,所以入倭之初,他以节粮为由,凡男必杀。及至后来,高尚见史军征杀之间,也颇有伤亡,兵力渐渐恐有捉襟见肘,为了使史朝信保有一定的兵力,来贯彻执行我所制订的清倭计划,又见倭奴男丁的体质也不算弱,登时起了废物利用的念头,为了节省搬运粮草军械等一切气力活的兵员,也为了增加倭国人对史朝信部的仇恨和反抗的力量,高尚便说服史朝信,停止杀戮只做阉割,让这些阉奴充当出力的牲口。而为了节省军中有限的医药,也为了能筛选出不至于浪费粮食的强壮倭奴人充做兵奴,加之他本心并不在乎倭奴们的生死,所以被阉割的倭奴们哪能里有什么医者、伤药相就,都是一刀之后,用草灰或香灰一按了之,弃之一边生死由命罢了。
    按说,高尚既曾是安系心腹,投入史系之后,又不曾与史朝信发生过什么瓜葛,史朝信应该与史系老人孙孝哲、田承嗣之流亲近信任才是,史朝信怎么会对高尚如此偏听偏信,甚至可以说是言听计从?原本我对此是颇为疑惑的,后来通过史朝信对高尚的一次酒后真言,我才知道其中的原因……
    正文 第三百六十二章 出兵东瀛
     更新时间:2009…10…9 23:12:08 本章字数:4108
    史朝信虽野心勃勃,心狠手辣,但在政治手腕和军事才能上却是个不折不扣的庸才,自他犹如天降馅饼般的拥有活命之机后,心机深沉的史思明自然为史家准备了以防万一的后路,当初史朝信手下聚拢的六万兵马倒有四万余人是出自史思明的事先安排。而史思明也深知自己小儿子才能平庸,在史思明的心中,高尚是个有着谋反大逆罪无可赦且足智多谋的人物,惟一的出路只能是一条路走到黑,自己小儿子绝对可以依赖高尚的智慧。所以在瀛州大战之前,史思明曾严嘱史朝信,如若一旦哪天史朝信真的执掌了史系军队,一定谨听高尚的建言,这就是史朝信偏听高尚的原因。
    “据微臣所知东瀛是由九州、四国、本州以及毛人四岛组成,如果要扫踏整个东瀛,又怎能少了水军参战,因此,微臣的所辖的东海水师请求参战!”出列奏言的却是东海经略使李光弼,当初我设置东海、南海两大经略司的本意就是在于靖海安边,这两大经略的建设重点也就在于海战、海防的力量,而东海经略由于是建立在东牟守捉和东莱守捉两个水师精锐以及沿海船厂的既有基础土,较之以原长乐经略和五府经略为基础而建的南海经略司不遑多让,战力早已初步凝成,因此,李光弼甚是期望在东瀛一战一显身手!
    东瀛的情况我当然是熟知的,倭奴在史朝信发难之前,占有九州、四国、本州三岛,东瀛的苦寒之地毛人岛却是东虾夷人的地盘。不过,当日史朝信没有船舰的支撑,能单单依靠渔猎为生的隼人族渡过海域的断隔,横行三岛,难道我就不能利用倭国残余的水师来清扫东瀛?况且,我还有一支精通水战的奇兵——任沃兴部可资驱使!
    如今,虽说大唐渐行繁胜,国库日盈。但西域方向黑衣大食咄咄逼人蠢蠢欲动,相信用不了多久,就得与之大干一场,我岂能加大唐军力、财力的消耗?做为有着前生经历的我来说,有几人能比我更深切地知道战争打到最后,拼得就是财力、战力!
    当下,我微笑着说道:“有道是‘好钢用在刀刃上”如今东海水师虽然初步完成整心,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战力,但这还远远不够,李爱卿还得必须加以时日地精心操练!此次东征东海水师权作运输功用,东瀛四岛之间的过渡,朕自有对策!今后东海水师一旦真堪大用,重见龙朔雄姿,朕自会令李卿纵横四海,为大唐开土拓疆!”
    龙朔雄姿,就是指高宗皇帝龙朔三年的白江之役!想当年我大唐船坚兵勇,百济、倭奴联军被大唐兵马杀得人仰马翻抱头鼠窜,大唐水师的精良装备及其战斗力,的确是配得上“海上霸王”称号!而自玄宗皇帝始,军队建设重点完全放在步、骑这两大兵种上,大唐水军几乎成了一个虚名,只有东牟守捉、东莱守捉和长乐经略算是精锐的水师,余下分归各州府的水军早已不见当年的威势!
    虽然如今在南洋、印度、红海之滨、两河流域,都可看到大唐的楼船巨舰,可谓遍泽大半个世界,但这精良先进的造船术和航海术所应用的地方,却不是军事用途,而全都是作海上贸易之用!这也是我几个月前为什么设置凌驾于地方各州府之上的东海、南海两大经略司的用意:
    海上战力和航海技术一定尽力保留在世界最先进、最强大的行列,这才是重振大唐盛世的有力保证之一,也是后世万年稳固之本。李光弼听我拒绝中带着期许的话语,纵然心有不甘沦为运输大队长,却也知我所言非虚,原来的守捉精锐水军早被自己当作骨干,打散融入在整个东海水师之中,自己水师现有的官兵战力确实有待于提高。
    而圣上对东海水师的期许,更使他心里火热,暗暗卯足了劲,决心一定搞好东海水师的建设。所以李光弼当即躬身恭敬地言道:“微臣谨遵陛下圣谕,一定竭力打造出龙朔年间的大唐水师!”
    我嘉许地点头,看着李光弼退侍一旁,然后向堂下众臣解惑道:
    “此去东瀛是应倭奴国孝谦天皇的请求,帮助倭国安民平乱,锄除虐民害世的史朝信。如此来论,为了平灭内患战乱,倭奴国的水师一定会不惜一切代价,为我军撑起跨渡三岛的责任。而史朝信所部将士,虽不畏水,但却基本没有船舰水军,他唯一的一支勉强可称为水军的任沃兴部,原是朕当日为防史朝信不臣横行,特意潜下的密探之一。至于史朝信的盟友隼人部东凑西拼的水军,偷运兵员倒还可以,但它绝对难以应用到正面对战上!所以,我军自不必再劳师动众地出动尚在建设中的水师,相信在倭奴水师和任沃兴的联手下,不会妨碍我大唐骑军跨岛作战的行动!诸位爱卿还有什么建议、看法吗?”
    堂下群臣互望了一眼,并没有人再出列奏言,显见群臣再无异议,做为军中除了我之外职任最高的郭子仪便躬身说道:“恭请陛下颁旨发兵!”适才我已经说出了开始启航东渡的时间,所以我也不再迟疑,直接说道:“既是如此,前锋游弈使李思成!”李思成连忙出列躬身待令。我望着这个年近四十的精壮汉子,令道:“朕命你充作先行,负责前哨行进及探敌事务!”李思成应诺退下。前锋先行,可是军队最紧要的部分,我不得不谨慎地再次叮咛李思成。要知道,如果前哨行进的探敌事务稍有懈怠的话,那就只有等着损兵折将吧!
    “唐北安抚左副使吴东生、西南安抚左昏使张恒远听令!”我第二道军令点汾州旧友吴东生和张恒远。吴、张二人也连忙出列躬身听令。
    我直接下令道:“朕命二位卿家为左、右都督,各率所部兵马分作左、右二军,分为两翼拱卫中军!”吴东生和张恒远躬身接令,然后回侍原位。
    我目光一扫众位臣子,殷殷言道:“余下众卿且随中军而行!朕希望众卿家各安其职各尽其责,尽快行动为民破敌为国争光!”众臣僚齐齐躬身恭应,再拜退下,各忙己事去了。
    由于为了贯彻执行我刚到楚州时“随时可以启航”的要求,所需要的船舰、粮草早已整备完毕,十万大军各部的安置方略也筹谋多日,所以在三军造饭用餐已毕后,各部人马集汇成队,有条不紊地分批次登船,没有用多少时间,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