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重振大唐 >

第198章

重振大唐-第198章

小说: 重振大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高尚连忙退后一步道:“古语有云‘穷则变,变则通”谋大事者如何不通权达变?陛下一代雄主,才识犹在不危之上,怎么能勘不破其中的奥妙?不危如今对陛下忠心无二,望陛下抛开这不必要的顾虑!”
    高尚闻声知义,连忙向我剖诉忠心。
    正文 第三百三十章 驾离瀛州
     更新时间:2009…10…9 23:01:51 本章字数:2043
    莺飞绿红,和风薰薰,金乌日暖,春意深沉,不觉间,时令已渐渐步入了初夏。在这凉意全无的日子里,车辚辚、马嘶嘶,连绵大军旌旗飘展地护拥着我,行进在回返长安的途中。
    自高尚和我约定了传令信物,与高秀岩在我的指令下,分别投入史朝信麾下以后,果不负我所望,发挥了他应有的功效。当令狐潮秉承我的意思前往幽州时,史朝信一一答允令狐潮所说的要求,并随后提出调用船只的请求,其借口显然是高尚所教授的:大唐东北域外部族众多纷争连连,综观四周,惟有在海外选一安宁之域,才可以无争地安身立命。
    要知道现在大唐的水军声名达传于世,航海的水平很是高深,舰船制造技术已经达到了成熟阶段,特别是船体结合部的粘合密封技术,更是在世间首屈一指。大唐由此建有船体庞大,雄伟坚固,甲板筑有高楼栅寨,能在海上抗风斗浪、设备齐全的楼船;造型小巧灵活,速度快,主要用于突袭、侦察、通联络的艨艟;水兵可以梯级排列迎敌,戈船者则隐蔽于船内,通过掉孔划船,梯级复式结构的斗舰;速度快捷,往返如飞鸥,用于突袭和冲击的走舸;用于指挥调度和军事侦察,机动性很强,进止、回军、转阵其疾如风,非战斗用的游艇;配备一种特殊的浮板平衡装置,可使舰船在遇到大风浪时保持平稳,用于在气候恶劣的条件下海上作战具有巨大的海鹘船。这样,大唐的水军已经发展成为比较强大的独立军种,专门从事海土的战斗!
    倭奴国的造船技术则要落后得多,即便是遣唐使船也非常脆弱,船身前后拉力小,一旦触礁,或因巨浪而颠簸,便马上会从中间断开,且多为单层船只。而代表倭奴国最先进的造船技术的遣唐使船尚且如此,其批量生产的战船技术水平便可想而知了。当日与倭奴国白江村一战,大唐水军单凭着船体的坚固,就撞沉了倭国战船无数,扬帆航海对于异国外族为说相当凶险,而对我大唐水军来说,却没有多大的顾忌,这也是史朝信对扬帆东瀛之地不怎么排斥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然,利益的驱动才是占在第一位,高尚临行向幽州之前,曾向我提及如何诱使史朝信发兵东瀛:不过六万左右的部众实不足以与奚、契丹等多部族争霸,而且,太临近大唐边境攻城略地,不仅最容易使得大唐朝庭干预、节制,甚至还可能出兵镇压,实不如远离唐域,东渡东瀛,在这海外一域,经营自己的一方势力,进可平灭倭奴,临朝称帝,退也可当个不须看人眼色,可以恣意而为的一方霸主!
    按照我的指示,令狐潮故作犹豫地沉吟了好久,才态度勉强地应允了史朝信的请求,并要求史朝信部在海州的港岸等候,我早已经下令调用一批船舰在那里交割。其中主力楼船只有六艘,而且在船舰之上只准备了六万人马一个月的口粮。
    一般楼船可分为上下几层,下层可装铁石压舱,中层可住宿生活,上层和两舷则可分层排列作战,居高临下使用弩、炮,往往能克敌制胜,且船体高大,结构坚固,乘风下压往往能犁沉敌船。而主力楼船的作战配置是:上层配置强弩兵,中层配置弓、弩兵,下层甲板配置炮车兵,船舷周围则配置拍竿兵和弓、弩兵,底层配置水手操船,威力的是强大。我想倭怒奴国的战船那么简单落后,相信调派给史朝信六艘主力楼船就已经足够他横行东瀛海面的了,而只提供史朝信部一个月的口粮,只是想保留他们的战力而已,只要这些残暴的叛军余部抵达东瀛,他们自会筹粮于民,掠杀四方,把自己憋抑的暴恹之气,完完全全地发泄在倭奴身上!
    我算算时日,大概在今天史朝信就可以再增实力  任沃兴一众的加入。对于史朝信接收任沃兴一众数百人,我是绝对有信心的。一方面史朝信的部属虽因所在之地河多海近的缘故,算是也略通水性,但总归不是掌舵行船的行家里手,有世代作为水手营生的任沃兴部来投靠,可说是解决了史朝信的燃眉之急;再说任沃兴是有名的江贼,应该很让人相信,叛贼只会忖想任沃兴是为了躲过大唐漕运水师的清剿,没有人会探查和怀疑他的根底和目的。因此,史朝信没有理由拒绝不纳。
    另外通过了解,致使四位节度使迟援的圣旨来源一事,已水落石出。据高尚解说,当日安禄山深受玄宗皇帝庞信,竟昏了头似地给了安禄山十数道空白的加印制书,以任由安禄山封赏有战功的部下!高尚、史思明便利用这些御制的制书,稍一润笔加工,即变成诏令诸军按兵不动的圣旨。而朝云也在郭子仪等攻袭渤海国将士的陪护下,回到了我的身边。
    如此一来,我驾幸瀛州城已经没有任何意义,我便将与相关人等联系的信物交付于张思扬,着实地叮嘱了他近一个下午的时间。最后命令柴可然率领一个团的亲卫在海州和东瀛之间,建立一个联络线,全力配合张思扬行事。
    海州素以“淮海巨镇”和“东海名郡”著称,不论是汉代还是唐代,海州还都是丝绸之路的海上枢纽,完全可以说是一个繁大的港口。
    而据我所知,海州就是我前世时的江苏省连云港市!据《太平广记》所载,在中唐书法家李邕作海州刺史的时候,海州的港口一次可停靠十条大船,装珍货数百万,货场码头泊位的规模的确是很大!而且,它的东面方向正对着东瀛的九州地区,可算是大唐距离东瀛最近的港口,所以我把通往倭奴国的渡口选在了海州。
    正文 第三百三十一章 漫路思旧
     更新时间:2009…10…9 23:02:03 本章字数:2078
    随着长安渐行渐近,易玉卿越来越有有些惶惶不安了。对于她怕被别人认识出来,近乎近乡情怯似的这种心态,皎雪双玉同我一样心知肚明,但却又无法在明里宽解于她。而我现在更是担心的人和事,并不是心里忐忑不安的易玉卿,而是以梅花自比的江采苹!
    要知道,在当前的局势下,纵使宫内有人识出身姿窈窕的易玉卿,便是占去玄宗皇帝大半爱宠的杨玉环杨贵妃,也不会大着胆子乱嚼舌根。而曾与杨玉环相处过的朝中大臣们,我也不会在短时间内让他们见到深居宫中的易玉卿,只是我如何对待现在仍然独居在兴庆宫的江采苹呢?
    江采苹,人如其名,显得那么淡雅清新,且聪慧非常。犹记与她在龙池水畔亭前论言梅花与荷花的品性,以及结成对付李林甫的互援同盟的往事,如此秀外慧中的雅女子,我怎么能忍心任由她移居上阳宫孤独终老?江采苹若是知道易玉卿姐弟相称地随侍我身边,她会怎么样想?而我却也不能明目张胆地继续任由江采苹留在长安宫中,按制而论,洛阳上阳宫才是她最应该去的归宿,我用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呢?
    “陛下,长安在即,封大夫向陛下请旨,剑南的人马是否要扎驻在城外?”我正在扰头不已之时,颜真卿纵马行至我的身侧,恭敬地轻声问道。临动身起程前,我下令皇甫惟明及李光弼就近整肃军队,哥舒翰率部回驻北庭任所,以保证大唐西北的安稳。所以一路行来,除了原来一齐为攻伐渤海国而出两京的将士之外,只有封常清率剑南十三州的兵马随侍一侧。如今,想是封常清见长安在望,惟恐部下在国都长安过于逗留,便间接地通过颜真卿,征询我的建议似地提醒我。
    我看向落后八九步的封常清,而今的封常清更形沉稳,面色之间一片恭谨。我敛住神思,向颜真卿笑点头道:“哦,朕知道了!”说话间,我轻勒马缰,与封常清并辔而行,封常清神色一惊,仿佛是不经意地将马速也缓了下来,比我落后了一个马头的距离,不敢与我并辔而行。我心中微微叹息,随着时日和身份的变迁,封常清比以前更讲究上下尊卑了。想想十年来朝夕相处的那份亲切,看看封常清的恭谨神色,我心中泛起一阵迷茫失落,但觉得往日的祸福与共的“战友”,除了恭恭敬敬的唯唯谨谨以外,再没有知心朋友般的亲切了。或许,除了我的妻妾以外,以后能和我互吐心声的人几乎都没有了。
    我索性再令身边的亲卫去召请朱信东及王林二人前来,这两人连同封常清可是跟从我最早的老人了。吩咐已毕,我微微扭头转向封常清,语气亲切地问道:“如今大唐暂时无虞于战事,常清且令部下的人马在此分路回返剑南,常清可随朕同返天策府,朕要和一众贤卿畅谈国事再论战功!”封常清在马上微一躬腰答应,而后告退依照我的意思安置自己的部属去了。
    我信缰徐徐而行,眼见前方不远处有一片村林,便奔驰过去下马休歇,并等待封常清、朱信东及王林的到来。亲卫们刚刚布置好警戒未久,封常清、朱信东和王林三人先后前来一一参拜。我比较随和地招呼三人坐下,眼望着身前风尘满面的老属下,个个恭敬拘谨,我心中的失落感再度泛起。
    这三人都是跟随我十余年的老臣,一直忠心耿耿紧密地团结在我的周围,辅佐着我将乱象渐起的大唐江山,慢慢地整治到太平清明。如今大唐内部一片安宁,盛世欢歌将复重现,而我们倒显得生分了许多,这不由我不心中感慨万千。
    轻吁了口气,我缓缓说道:“朕之所以没有召请李泌、郭子仪等一干也是心腹的文武前来,实不过是想和十余年前的旧友谈谈心!”我这一句话让封常清等三人心头一怔,还没有来得及表达自己的惶恐,就听我继续轻轻地说道:“十余年前,朕得蒙三位爱卿的耿耿追随,心忧社稷,密计前途!所谓苦心人天不负,几经周折,终于心愿渐偿!现在三位爱卿可算是兴唐的大将,朕也贵为一代帝王,如今思来,恍如梦中!
    但朕却觉得三位爱卿无论在什么场合,对朕除了恭敬之外再没有往日那种朋友般的亲切了,只不知三位卿家可有这种感觉?”
    封常清、朱信东和王林相望了几下,似乎料想不到我如此而言,一时不禁呆然无语。我轻叹了下继续说道:“朕知道,你们是为了君臣之分,上下之礼!可是朕自四岁与你们三人相交,风雨同舟,患难与共,这份情谊,又岂是一般的君臣之义这么简单?!朕希望,只要不是很正规的场合,大家不要那么恭敬生份,好吗?”
    相信这一番话,绝对不会从历史上任何一位帝王的口中说出来,也唯有我这具有前生思维的人才会在情绪有所感触下说出来,这话里的字字句句的意思,在当前的这个时代里却代表着逾于山重、比之海深的情谊和恩宠,所以一俟我的话语停歇,封常清、朱信东和王林三人当即跪伏在地,连连叩头,封常清当先言道:“臣即蒙陛下赦于牢狱,又得陛下看重以心腹相托,如今陛下这恩比天高的一番话,使臣只觉得即是肝脑涂地,也难报陛下活命之德,知遇之恩!”
    朱信东、和五林激动之余也含泪言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