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重振大唐 >

第190章

重振大唐-第190章

小说: 重振大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守城将士送去饭食。独遣派婢子来临北城楼代为看探陛下!”
    任灵儿的这一番话语传到我的耳中,我心里在为亲亲皎玉儿的明智之举感到欣慰不已,也为她地细心关顾而暗暗感动。如今,可说是强敌在前而援军遥遥。虽说我的英名闻于世。虽说我是一代帝王,但在这般局势下,我麾下万余将士纵然忠心护主,虽百死而不惧不辞,他们的情绪却仍不免有些波动。而这丝情绪上的波动就很可能影响到他们的士气和斗志,他们的战斗力也会由此不自觉地有所下降。
    《孙子兵法》上说“士气惟先”,一个优秀的军事统帅。必须想方设法笼络人心,鼓舞士气,使士兵可以为之生,可以为之死,由此产生锐不可当的斗志!皎玉儿她们的所作所为,恰恰可以激励人心,振作将士们地精神!而自己这些后宫地妻妾不亲自陪伴于我,独独遣派江贼出身的任灵儿看探于我,更是大有深意:既可以做为体恤将士为国废私的表率。激励将士们的斗志,又可以在危亡关头,由精于水性的任灵儿协同亲卫们护卫我的周全!
    我暗暗庆幸自己当初有姚州之行,邀天之福得此美眷智妻!只是,作为我真正的结发原配,皎玉应该明白,如果真地有什么危亡的时刻,我又岂会真的舍她及她的姐妹们而去?
    我轻轻地吁了一口气。目光一扫城墙以外。这时,叛军的木筏纵是时有被炮石击沉者,终是格不住数量众多,眼看着敌筏越来越近,我方将士在文若海的号令下,已经箭矢齐飞,惟有床弩静待串糖葫芦的时机。当下,我转目任灵儿说道:“嗯,朕自会用膳,灵儿倒不须劳心。朕希望灵儿代朕向皎贵妃传两句话——”话语至此将尽未尽之时,我注向丹凤眼的目光满含一片温柔之色。
    虽在兵凶战险时刻,任灵儿在我柔脉的目光下,也禁不住心如撞鹿。她勉力避开与我相触地目光,螓首微垂,轻声言道:“但不知陛下是何言语,请陛下告知婢子,婢子一定传到!”不知道这个近日来态度大有转变的二八美女到底怎么回事,语音竟有些涩然,按常理本应该红晕轻显的娇面上,却闪出一抹苍白之色。
    我当然无暇探究任灵儿异常的神情,我点了点头,微一沉吟,我轻声吟道:“青山烂,秤锤浮,黄河枯;白日参辰见,北斗回南面,三更见日头!”这两句似诗非诗似歌非歌的断词残句让任灵儿微微一怔,她惑然地看向我,眼中竟然还隐有一点泪痕。
    我虽心里有些疑惑她的眼泪为何而流,却仍只对她肯定地说道:“就是这两句话,还望灵儿一定替朕传到!”任灵儿恭应了一声,而后乖觉地说道:“小婢定当遵命!只是陛下也不要忘了尽快用膳啊!”我看着她那双丹凤眼心里一暖,不禁再次轻轻地点了点头,任灵儿轻施一礼而去。
    我让她传转给皎玉儿的两句话,确实是断词残句。当日在剑南节度使府我和皎玉儿郎情妾意,终于春风首度,两人恩爱非常。当时皎玉、儿以汉乐府《饶歌》中的《上邪》,向我情真意切地表白自己地生死不渝。我感动之余,便以一首未传世的《菩萨蛮》相酬:“枕上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水面上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枯。白日参辰见,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
    “青山烂,秤锤浮,黄河枯;白日参辰见,北斗回南面,三更见日头!”正是其中避免任灵儿知晓的简洁隐语,我就是要借助这两句话,向亲亲的皎玉儿表达我祸福与共、生死相依的决心。
    正文 第三百一十五章 攻防之间
     更新时间:2009…10…9 22:57:22 本章字数:2107
    目送任灵儿离去,转视城外,但见叛军的最前锋已离城十丈余。因为炮石在这个距离上已是难以为力,所以达到这个距离左右的叛军渐渐聚拢一片,准备集中力量攻坚。十丈多的距离几乎可以说转眼即至,文若海却一无惊惶,深知我心般地下令床弩发射!
    什么是万箭齐发?什么是横扫千军?眼前就是一个最好的诠解!各钟大小的床弩随着勾挂牙发的锤击,难以计数的破甲箭挟着尖厉的啸声纷纷而出。需要五人乃至达百人才得绞轴张弦的床弩所蕴带着劲力岂是儿戏?而当初我曾命令封常清在剑南尽力打造床弩,并大批量生产破甲箭,以多备无患。如今封常清深恐万一瀛州有失,特地多多地搬运来各种类型的床弩和破甲箭,这也使得箭雨的持续有了保障!于是,一串串新品的人体葫芦不断出现,或仆在筏上或翻于水中。
    所谓有矛必有盾,悍不畏死的叛军在付出相当的代价后,竟然采取了一个比较有效的办法:每个木筏上的将士几乎将所有的牛皮盾都叠加在木阀头前,大部分人拼命张弓回射,只留有几个人以两三面牛皮盾遮挡着头上飞临的普通箭矢!这样一来,至多最前面的一两个人身被破甲箭而死,纵然头顶上有普通的箭雨飞临,伤亡的人数却大大地降低了下来。
    看着叛军一挫再进,我不由对敌军前军大将的应对得法而暗暗佩服。我低下头仔细地观察了一下眼前的水面,对满耳的筋弦声和惨嚎声直若未闻。只见城墙边上的水痕离城墙垛口只有一尺左右,除了水面固有地波荡外,在我二十息之内。基本上并没有多少的变化。我松了口气的同时,不由得又暗暗地叹了口气:这漳津河水终于渲泄完毕,眼前的水面也不会再有涨幅。只是援军到底何时才能到来?
    猛地突觉身边一亮一热,我才惊觉叛军已抵近浇上松油和脂油的竹立牌、木立牌和垂钟板防线,豹骑将士正奉文若海的命令点起火炬,准备引燃这道竹木防线。叛军当然也发现离城三尺左右,布有一道七尺左右宽的障碍物,却以为只是类于鹿角桠槎等拒进的物件而已。
    其时,为了更有效地抵御外族突进的骑兵侵袭,大唐的军队除了南方兵之外。长柄有力地陌刀已经成为军队常有的装备之一。而大唐的步兵除了重装步兵和轻装步兵之分以外,细分起来还有以格斗见长的刀盾手、长枪兵、陌刀队以及发射武器为主的弓弩兵,只是各节度军镇对军队的装备侧重点有所不同罢了。叛军原隶于我大唐东北的范阳、平卢节度,军中自然备有一些陌刀队。当下,木筏之上的陌刀队赶紧备好陌刀冲锋在前,想以此劈板斩牌,渡临城头。 www。16 k。cn
    “掷!”随着文若海简洁有力的一声喊,近百把火炬在空中连翻了几下,直直地落在竹木牌板上。油火相遇登时间火势蔓延起来。原本尽力前冲地叛军如何能立时停止木筏地冲行之劲。两相碰撞之下,竹立牌、木立牌和垂钟板更被叉竿、钩竿深深地插在其中,更加固定在城墙之外。而在冲撞力的作用下,有许多叛军被抛到火油板上,连挣扎都没有几下就燃烧起来,登时有阵阵异样的味道弥散在空中。
    文若海趁着火板相隔的空挡,连忙催促将士们远炮近矢。并佐加以床弩,发射所有能发射的武器攻敌。一时间,伤敌无数。而赖于蔑篱笆、皮竹笆、护城遮架等各种遮挡矢石的器械,我军的伤亡却几近于零!我趁着这个空隙轻吁了口气,抬头看了看天,现在已近黄昏了!我地心头再次泛起疑惑:四大节度使的队伍怎么还不来呢?我的援军究竟遇到了什么,竟使他们拖延到至今也了无人影?
    当着众多的将士我当然不能面现忧容,那样会降低自己军队的士气。我佯作观察水势地低下了头,暗暗地叹了口气。目光不经意地在墙边水面一瞟,心神不觉一震:城墙上的水痕竟突出一节!这说明淹城的漳河水正在渐渐消退!我心里不由一凉!
    我确实是不喜反忧,心里冷然发凉。作为有着前世记忆的我,当然记得宋朝兵家总结的引水攻城地真正奥妙:“只懂得引水浸城,借势而攻,实是对水攻法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如果先浸其城,再去浸水,水去之后。水浸所致的软松一面失去水力的依恃,城墙反倒旋及崩塌!”
    “历代少淹河攻之法都是乘水使兵,高尚、庄严怎么知道这水攻之妙?唉,任到什么时候,都不要小看天下之士啊!只是眼前要发生的状况,我该如何应对呢?城墙一旦倒塌,我军整个暴露在叛军的眼前!什么床弩、炮车各种占有优势的守御武器不复存在,我很难想象在叛军炮车的攻击下,在十倍于我的步骑精锐地攻击下,我万余将士如何抵敌!当然,具有强大武力的我可以从容而去,但我的妻妾呢?我的臣僚呢?忠心于我的将士呢?”我心下忧急万分地思忖着,对眼前的情形反不怎么在意了。
    我沉思再三,只觉得依照情况的发展,要脱离这极不利的情形,只有寄望于两点:一,我的四镇援军及时赶来;二,敌阵中有高秀岩和李庭望在最恰当的时机内,突然不约而同地反戈助战!不过,第二点成功的可能性显然要差得多了,只能多耗些时间罢了。嗯,我这援军到底是怎么了呢?
    忽地,我心里一亮:既然叛军在深知有如此破城妙法的情形下,仍然不遗余力地派兵不计牺牲地猛攻瀛州城,这就说明他们也没有把握阻止我方援军的到达,为了在我方援军的到来前,尽可能地擒拿或控制住我,叛军才利用一切可能成功的机会来攻城!嗯,当前无论情况如何变化,尽力拖延时间,固守待援才是最正确的选择!
    正文 第三百一十六章 一时之胜
     更新时间:2009…10…9 22:57:35 本章字数:2103
    不知不觉之间隔设的竹木牌板已然火势渐减,而城外的水位已经降了三尺,天色也渐渐暗了下来,死伤惨重的叛军不待火焰全熄,便重新大批量地集结攻来。我知道,随着水位的下降,这一次可能是叛军趁水而攻的最后一轮努力,我心里不由喜忧参半。
    豹骑的将士们一直凭借着众多护城遮架的有力掩护,炮石、箭矢几乎没有停止过的远攻近射,顽强地拒抵着叛敌的行近。这个时机,眼见叛军在低于四尺的劣势下逼临城边,文若海一声令下,燕尾炬、行炉、游火铁筐等以火攻敌的火器纷纷掷向敌筏。燕尾炬和游火铁筐直接伤敌并不是很多,但加以脂蜡的游火铁筐在燕尾炬的辅助下,却使许多木筏燃起,而熔有铁汁的行炉更是威力超强,铁汁所溅洒的木筏上,叛军无不一片惨嚎盲乱!叛军在忙乱之间,怎么能再保持攻守有度?一时间,光被箭矢的趁隙而入,就勾取了叛军将士的大批性命。
    忽地,远处传来震天响的战鼓催进声,一声声叱进的喝令随之不绝于耳。所谓军令如山,作为常年征战的范阳、平卢叛军更是遵听惯了号令,知道遵令而行对整个战局的重要性,所以虽然叛军依然有惨嚎慌乱,但在此同时,却尽力地向瀛州城墙挺进!
    终于,在悍不畏死的坚持中,叛军抵临城墙!此时,漳津河灌城的水位又下降了尺余,叛军将士站在木筏之上只高出城墙一个人头而已。这个高度相对于叛军而言,虽然着实的不利,但叛军们却恍若未觉。眼见目标已经就在身前,纷纷发出兴奋的喝嚎声,动作敏捷地向上跳跃,试图扳墙而逾!
    而在文若海的命令之下,一千五百名将士依然不停炮止弩,剩下地一千豹骑将士全部凭着蔑篱笆、皮竹笆、护城遮架等遮挡器械,手执着自己惯用的铁槊或横刀,向妄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