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重振大唐 >

第19章

重振大唐-第19章

小说: 重振大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最后写道:“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离家西入秦。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篙人。”诗中得展抱负的欣喜之意表露无遗。他进京后被授为翰林学士,虽然时常被召入宫,却都是为了助兴而作诗,被当作舞文弄墨的御用诗人。久而久之,他难展才能抱负、郁不得志的感觉愈来愈烈,终于忍受不了终日浮华的靡烂生活,愤然辞职,周游各地。
  在游历中,李白敏锐地发现,大唐存在着很大危机。正巧,永王李琳知他才学渊博,上门欲强征他为慕僚,李白当即抽身而退,孤身骑驴南下剑南,为了大唐百姓的安危,为了一展胸中的才学,前来探会于我,看我是否可以担当重任。闻及我身在姚州,便也直取姚州,却不料在此地相遇,便以诗相试。李白这一番的遭遇心态,大部分是我由他隐晦的言辞中猜度得来。我暗思着彻底收服李白的方法,要让洒脱豪逸、恃才傲物的人从心里敬服,着实不易啊!
  这时,李白感叹地说道:“原本太白认为,纵或有关殿下的传言有所夸大,但也必有相当的才智。于今看来,始知何谓‘见面更胜闻名’!如此,太白不惜身被大逆之名,相询殿下:可知大唐现有四患否?”声随意变,音渐沉肃。我整容以向,恭声问道:“敢问先生大唐有哪四患?”
  李白肃声道:“圣上不视国政,李林甫、杨国忠恃权横行,结党争势,决策、人事皆取决于奸佞且朝令夕改,致使朝政不振,政令不明,此为一患;平卢、范阳节度使安禄山,修建军城,称为‘雄武军’,暗储铠甲军械,暗组八千异族壮士,作为死士,名为‘曳落河’,怀有不臣之心,此为二患;我大唐储位未定,忠、永二王分掌节度使军政大权,暗备军资,广招才能之士,各培羽翼,日后必为储位掀起争端,此为三患;黑衣大食崛起,已联合吐蕃攻袭我大唐安西四镇多次,西域诸多属国倍受攻掠,此为四患。太白自辞出京门,足遍南北,此四患确是干连大唐心腑!望殿下早早预为筹谋!不然,大唐危矣,百姓危矣,殿下亦危矣!”他语渐激越,言罢,拜倒在地。看着李白异于史中所记的慷慨忧国的真切言行,我倍受感动,一时间,心脑之中已没有什么收服不收服,我上前紧握住李白的手,语出肺腑直诉心声:“先生实是忧国怜民的大才,李棠能获先生青睐,深感惶愧,不敢有瞒先生,李棠也深知国事维艰,自来剑南,片刻未敢掉以轻心,倾力积蓄财力,蓄马整军,然李棠深感螳臂挡车力有不殆,实是千头万绪分身乏术,却又无人得为力臂。今日得遇先生,并如此推心置腹,实是上天对李棠的偏爱!”我话语一顿,躬身跪地,热切地直视着他的双眸道:“请先生为了大唐的国运,为了大唐的黎庶,留在剑南,助李棠一臂之力!”言虽直白,意却恳恳。
  “太白抱一线希望前来剑南,先惊于殿下的才学,片刻竟赋诗二首,首首称绝,后道及天下大事,更震于殿下的明智果决忧国忧民。至此,太白再无半点疑虑,愿为殿下鞠躬尽,死而后已。”李白听闻我的话语,惊震万分,佩服已极,面对如此仁德明决的睿智雄主,李白终于下定了决心,通过诸葛武候的二句章词,表露了自己效忠的决心,这也让我心情激动万分,紧紧以手相扶,慨声道:“为我大唐社稷,为天下苍生,李棠愿同先生竭尽全力,虽粉身碎骨,亦在所不惜!”李白闻之心中欣喜万分,只觉幸逢如此明决雄主,得遇如此仁德伯乐,大唐盛世可待,自己多年的抱负可得伸展,不觉间热泪长流。
  “棠哥,怎么了?”一声娇呼唤醒了心神激荡的两个人,我和李白相视而笑,相扶站立起来。
  “噢,没什么,来,皎玉”我若无其事地招呼皎玉公主过来,“这是我的行军司马李白。”李白面色一变,便欲谦辞,我微一使眼色,李白当即不再作声。行军司马是节度使府的高级职务之一,相当于前世中的参谋长,有时可以代行节度使职权。我之所以要把李白放在行军司马这个位置上,不只是因为这个位置能显出对他的重视,还因为李白本身虽然具有大才,却天生豪逸过于猖介,不愿与庸人共事,不善协调人际关系,这也是李白不能一展雄才伟略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他不能做政治搞行政管理,才安排他做军事筹划的军师角色,相信以他高度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思维,一定会胜任的!何况通过前世的历史记载得知,李白具有敏锐的军事判断力。
  我手指粉面依然娇红的皎玉公主道:“先生,这位是李棠的好朋友,南诏国的皎玉公主。”李白连忙整容道:“太白虽则狂傲,却还明礼,既已效命殿下,当遵从上下尊卑,请殿下不要如此谦以自称。”接着,依着我的意思对皎玉行礼道:“大唐剑南节度使府行军司马李白见过皎玉公主。”
  皎玉听到我语气亲呢的介绍,娇羞地向李白还礼道:“皎玉不敢当,李司马客气了。”
  “不要再客套了,大家都不是外人。”我意有所指的一句话,让李白明白了我和皎玉的状态,皎玉只是用那双秋水般的美目白了我一眼,两人都不再言语了。
  我招揽了千古诗仙李白做为属下,心里高兴至极。再次起程时,整个骑卫队似乎也感受到我的高兴,纵马急驰,当真是春风得意马蹄啊,费时不久便回到了益州城。
    正文 第三十三章 振翼剑南(上)
     更新时间:2009…10…9 15:20:08 本章字数:2302
  我吩咐众人下去休息,只与李白陪同皎玉公主进入节度使府的客厅,却见师父张果正陪着三人津津有味地谈论着什么。而三人之中竟有我安插在皇宫中的密谍首领牛贵儿!这牛贵儿才四十多岁吧,却两鬓斑白,老态已显,不复十年前的精明利落模样。他曾是奶奶武惠妃的心腹亲信,在他心中,我既是他唯一的主子,又是他在世上直若子侄的唯一亲人!此时,牛贵儿强抑十年重见的激荡心情,双眼隐含不易察觉的水雾,欣然地看着我的到来。
  余下两人都作文士打扮,那年约四十的中年文士满脸的忧思,象是操劳一生的农夫,沉郁而又木讷,但在眉宇之间却显出绝非寻常人的大家风范;而那年约三十许的文士,面容俊秀,行止沉稳而又儒雅,宛若世家子弟。
  “子美,你怎么也在这里?”忽然李白失声说道,我心中一跳,,心里直接蹦出几个字--诗圣杜甫杜子美!那年长文士沉郁的脸上显出一丝笑意,别有深意地笑道:“太白,真是人生何处不相逢啊!”另一文士也惊喜莫名:“看来我们真是同道中人啊!”三人相视附掌而笑,我看出了端倪,他二人很可能和李白一样,心忧大唐暗含的危机,寻访应对的方法策略。我不由暗叹:多少文才惊世,且怀济世救民之志的热血英才贤能,当此暗流涌动乱世降临的时候,本应大展身手叱咤风云,却因未逢伯乐,郁郁不得展其志,妻儿难保落魄至极,散落消糜在支离破碎的山河间!杜甫乃是晋代名将杜预之后,他的祖父是著名诗人杜审言。杜甫从小对则他远祖杜预的军功特别景慕,又崇拜自己祖父的文才,因此杜甫琴棋书画、跃马试剑、兵法韬略也都无不通晓,平生抱负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只是在外飘游十余年,却未展一分才学!
  正当我暗自嗟叹时,李白介绍道:“福王殿下,这两位是太白的好友,襄阳杜甫杜子美、南阳岑参岑子明(注),皆是治世之贤才!”语中隐含举荐。我高兴地接口说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子美先生非凡的胸襟和壮志的豪迈,令人万分佩服,《兵车行》更是体察民情,道尽民众的苦楚(注)。”转而向岑参道:“‘瀚海栏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子明先生诗中充满奇思妙想,刻画事物生动而又精细,着实让人钦佩!”岑参是唐朝边塞诗人中的杰出代表之一,曾二次深入边关,渴望建功立勋,也是极有抱负的人,惜未得重用。
  看着我对他二人的诗作品性如此的了如指掌,众人一片震惊,碍于由朝廷前来传旨的中使就在身侧,大家未敢多发一言感慨,杜甫岑参二人只是连声谦逊。“未知圣上遣中使大人前来,所为何事?”我感觉到人不畅言的原因所在,便向牛贵儿说道。
  牛贵儿尽量隐抑着目光中的殷殷,声音带丝波动地说:“圣上有密旨相宣,请殿下一人在静室接旨。”我心知他必是借机独处,我正也想了解情况,便与众人招呼一声,而后和牛贵儿步入密室。
  到及密室内,牛贵儿立即拜倒在地,激动非常:“福王殿下,奴婢给主子请安了。”两行浊泪顺颊而下,我扶起他来,上下打量着他,良久,我轻声地说:“十年契阔两茫茫,却没想到会在剑南重逢,唉,你老了许多了!”
  “老奴虽老,却时时以殿下为念,十年来,老奴苦心经营,为殿下打造了一张坚实灵敏的内宫信息网!”牛贵儿布着泪痕的脸上一片欣然地说道。我心内着实感动,拍拍他的肩膀,我转而询问道:“你现在在宫中还好吗?”
  牛贵儿感动地说:“谢谢殿下关心奴婢,现在奴婢依然是掖庭局有令,不过品级却是等同边令诚的三品。”声音一转,他有些不安地说道:“这次圣上派奴婢前来,是让殿下早作准备,今年的千秋节,圣上一定要殿下到达长安。奴婢心念殿下,未作明言,让殿下急赶回府,奴婢罪该万死!”千秋节是皇帝的生辰节日,玄宗皇帝是八月初五出生的,所以千秋节就是八月初五。
  我轻拍着他的肩头,想及在姚州脱身的一幕,轻叹一声,勉收思绪,强为一笑道:“无妨,本王若知是你传旨,会更急切地赶来的!”接着我问道:“圣上身体可好?”
  牛贵儿恭声回道:“圣上身体安康,现在的精神活力犹如惠妃娘娘在世时一样。不过,虽有太真妃、梅妃相伴,却也时而想及殿下,对殿下甚是挂念。”牛贵儿提及太真妃的时候,小心翼翼地看着我的神情,生怕引起我的不高兴,我表面上若无其事,内心却有一丝刺痛,杨玉环对于我来说,也许只是一个遥远而又绮丽的梦境而已。
  微一摇头,摆掉烦乱的思绪,我说道:“为了免除朝中奸佞的猜疑,本王也不能久留你,就由常清送你一程吧?你要好生保重自己的身体啊!”牛贵儿黯然地点了点头,躬身随我而出。按照唐朝礼仪,中使代表着皇帝的威仪,我虽尊贵,却也必须亲送中使。在城门口,在我殷殷的目光中,在封常清的陪同下,牛贵儿依依地踏上回京的路。
  当我回到客厅,正在侃侃而谈的众人立时住声。我笑问道:“怎么,小王一到大家就嘎然止声?”师父一片怡然自得地捻须微笑,皎玉款款情深地看着我,美目中凝着钦服倾慕。杜甫和岑参则一脸的敬服地看着我。
  “殿下,恕臣等大胆,正在评论殿下!”李白语带恭敬,神情却略为猖介地说。看看众人的表情,我遂笑道:“小王才鲜德薄,又有什么可评论的呢?”
  “草民不是因舞文弄墨而沾沾自喜的短视酸儒,殿下的雄才大略,凡有识之士皆能感知。如若不然,草民二人也不会远路来投,万望殿下不弃冥顽,坦诚以待,草民二人愿效死力!”杜甫肃然说道,看来,李白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