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重振大唐 >

第16章

重振大唐-第16章

小说: 重振大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羞意嗔态使得张虔陀更为神魂颠倒,哎,真是个宝货,我与皎玉公主现在这种微妙的情愫,便是盲人也能感觉出来呀,他竟连盲人也不如,兀自沉迷在皎玉公主的美色之中,一点觉悟都没有。难怪在前世的历史上,他会被南诏军民斩杀,如此麻木迟纯却又贪婪成性、荒淫无度的呆瓜,又怎能逃脱被人斩杀的下场呢?真不知道他是怎么当上太守的!
  一行众人进得城来,堪堪将至府衙门前,远远看见那太守府衙,气势却甚是骇人,竟有十六位卫士分立两旁!我的节度使衙门也不过是十二位护卫而已,可见这张虔陀不只是贪淫,而且在地方上还很是跋扈!
  这时皎玉公主一勒马缰,美目凝视着我的眼睛,娇声言道:“殿下!请且暂别,皎玉不再到府衙了,这便回转驿馆,恭候殿下赐教。”看了看犹自神迷美色的张虔陀,我目光凝蕴着情意,灼灼地直视她的美目,颌首答道 :“如此,稍后本王定当再拜会公主!”皎玉公主微垂眼睑,玉面梨涡顿现,娇靥四周腾起醉人的嫣红,轻嗯了一声,却也不与张虔陀打声招呼,玉手一抖马缰,率众缓缰而去。
  张虔陀频频视顾,若有所失地看着那迷人的身影渐行渐远,浑然忘却我的存在。我心中暗想,没有眼色的东西,若不是你还堪大用,本王爷就毙了你!“毙”这个字眼一蹦入我的心间,我不由思绪飞扬:在前世架空历史小说中,有许多现代人回到前朝的故事,要么带着枪支弹药,要么带着火机电脑,只有我身无一物,莫名其妙地来到唐朝。唉!也许是命运对我的磨练,这样更有成就感。 
  “咳,嗯--,张大人的府衙倒是森严的很呀!”我收回自己的感慨,轻声地惊回张虔陀的三魂六魄,他稳着心神,连声说道:“姚州地连外域,微臣只不过是为了彰显我大唐的国威罢了,殿下请!”看来,他倒也不是完全的迟纯麻木,在没有女色外物侵扰的时候,还是有着几分机灵的。
  朱信东着自己的副将率领骑卫驻入府兵的营地歇息,自己和柳永陪侍着我,步入太守府的客厅。
  一位身着胡服的四旬男子,正不安地在厅中来回踱步,旁边有两位官员默然相陪。
  这异族男子的身形非常魁伟,生得隆鼻浓眉,他宽大的额头,浓黑的虬髯,无不给人以威猛豪爽的印象。整个人在那烁烁明亮的虎目开阖间,有一股慑人的威势显现。我想,他大概就是南诏国的一代雄主阁罗凤,一般人是不会有这样的威势的!
  “咳咳,有劳王爷久等了,这是我大唐的剑南节度使福王殿下!福王千岁,这就是云南王。”张虔陀有些尴尬地介绍说。看来,在正经的场面上,张虔陀在表面上,还是显得比较尊重阁罗凤的。因为南诏是唐朝的属国,他又接受了唐朝册封的“云南王”爵号,所以张虔陀称阁罗凤为“王爷”,而不用以“陛下”的尊号来称呼。
    正文 第二十七章 南诏国主
     更新时间:2009…10…9 15:19:58 本章字数:2160
  那两位官员急忙礼拜参见,口中称道:“臣姚州别驾(判官)张备(刘幼)拜见福王千岁”,我微然一笑,亲手将他们掺起道:“两位免礼,快快请起。”
  阁罗凤闻听剑南节度使当面,双眼立时神彩飞漾,语含欣喜地说:“久闻福王殿下声名,由‘抓周识轻重’、‘岁半习诗文’、‘一句改王名’、‘赋诗定皇储’、‘轻解汾州题’、‘巧辨黑白罐’、‘忧亲夜白头’等事上可知,福王千岁真是仁孝睿智!我等外臣实所不及,却不意竟在此相见!”因南诏份属唐朝属国,而我又是真正的嫡系皇孙,所以,阁罗凤口称“外臣”。我心里暗,靠!阁罗凤,我的丈人啊!自己的亲戚哪用得着如此疏远见外?!表面却依如常礼地逊让:“王爷过奖了,小王见浅识薄,倒让王爷见笑了。本来,我们两地紧邻,小王早该前往聆听教益。然自父母见背,小王实是悲不堪情,懵懵十载,碌碌而过!今日得见云南王,确是小王之幸!”
  阁罗凤闻言心中更喜。要知道,南诏穷山恶水,长年云遮雾掩,大部分地区贫苦落后。阁罗凤之所以没有任何保留地充当唐朝在西南边境对付吐番的前锋,是想借助大唐旺盛的国力,先进的生产技能,期望能改善国民的生存条件,来改变自己国家的贫苦命运!为此,他甚至于模仿唐朝的行政体制,地方组织多是军政一体,将南诏分为二都督府、六节度使、十崄(相当于大唐的州府),并派谴自己的王权继承人凤伽异到唐朝学习。然而在大唐地连南诏的姚州,南诏军民却经常受到很多大唐官吏、兵将的勒索欺辱。阁罗凤为了实现自己心中的大计,极力约束激愤的南诏臣民,但他内心又何尝不义愤满怀呢?如今,作为管辖包括姚州在内,共十三州军政大权的我,对他如此谦和有礼,他怎么能不高兴呢?
  张虔陀在一边陪着笑脸,看着我们融恰的样子,心中龌龊地暗思:南诏不过是依靠我大唐立国的附属蛮夷,福王殿下怎么对它的国主如此谦和礼遇,莫不是看上阁罗凤的女儿了?忆及皎玉公主的风姿,他不禁垂涎三尺。心念间,不由神游物外,琢磨着如何把皎玉公主搞到手。看着他隐忍不住的贱笑,我暗暗担心。据前世史书记载,好象这个家伙沾污阁罗凤的妻女,才迫使阁罗凤叛杀了他,成为吐蕃的属国。安全起见,必须把皎玉公主带离这个险地,我可不想头顶绿油油!至于丈母娘,嘿嘿,我就鞭长莫及了,反正她是阁罗凤的继室,并不是皎玉公主的亲娘,南诏对唐朝的背叛,毕竟得需要强力的导火线。
  “外臣在此已搅扰张大人很久了,就此告退,福王殿下如有空暇,不若同往驿馆一叙,外臣也可多瞻殿下的风采。”阁罗凤看着张虔陀贪婪淫贱的目光,心中的怒愤暗暗涌动,张虔陀多次勒财索物,他倒也可以忍受,但张虔陀从骨子里看不起南诏人,对南诏人肆无忌惮地欺凌,甚至对他这个南诏国主,也只有在公众场合,才能得到张虔陀表面的尊重,这让他心里非常难受。而最让阁罗凤难以忍受的是,张虔陀经常淫辱南诏臣民的妻女,并以“上告朝廷,南诏欲反,欲与吐蕃共谋大唐”为挟,回止阁罗凤的理论、抗议。如今,在循例前来谒见云南都督之前,刚及二八妙龄的唯一爱女皎玉公主,痴缠娇赖地要跟从众人入唐,想一览大唐的锦绣奇丽。阁罗凤对皎玉公主从小就非常溺宠,无奈之下,也只有带她入唐。谁料,途经姚州,云南太守竟似苍蝇般地粘上了爱女,阁罗凤这才想及张虔陀的禽兽品性。阁罗凤只好用珍宝温玉衫来转移张虔陀的视线,并密使皎玉公主先行。现在,张虔陀淫贱的目光投射过来,他怎么能不恨愤?为怕自己按捺不住情绪,阁罗凤选择了回避,并对我发出了邀请。
  我对这个邀请当然是求之不得,越是加深彼此的认知程度,对以后局面的控制就越有把握,可千万不要让南诏投入吐蕃的怀抱!于是,我应声回道:“小王正要敬聆云南王惠教!”
  “福王千岁!微臣尚有边民事务,需与云南王磋商,不若殿下先行一步,皎玉公主不也曾约见殿下吗?云南王随后就到。”张虔陀带着谀笑地说。我当然知道他的小九九,还不是打女色财物的主意,这个死到临头不觉死的呆货!
  阁罗凤对张虔陀的最后两句话一愣,有些疑惑地看着我,我却没有解释,直接接口说道:“既是如此,小王就暂且先行。”言罢,我微一躬身,领着侍卫两边的柳、朱二人,在众人的恭送下,出了太守府衙。我之所以急于出府,是为了让这两个“生死之交”的关系,进一步催化。
  在驿丞的引导下,我们一行三人来到了南诏众人暂居的庭院,门口的两旁分立着八名侍卫。其时,南诏的军事编制实行在平民当中,所有的成年男子都是战士,百人设总佐,千人有治人官指挥,万人是都督理事。家中有马的平民就是骑兵。出战时国家政权不付给养,全靠掠夺为军事费用!因此,南诏的民风极是尚武彪悍。而南诏国的王宫侍卫,则是全国五年筛选一次的武学高手,并享有国家的供养。由此可知,这院门侍卫的武力绝对不容小视。
  在我的示意下,柳泳上前说道:“有劳诸位传禀一声,大唐剑南节度使福王殿下前来拜见!”
  “福王千岁,奴婢在这儿,已经等候多时了!”不待门口侍卫出言,一声银铃般的话音从院门里传来。
  @@@@z 这几天单位设备检修,劳累异常,为了保持隔天更新,我不得不紧赶,我只觉得时间好紧啊!此时,我真正体会到新手的后悔:没有经验,不知道把作品写很多章节后再上传!希望后来新手引以为鉴。
    正文 第二十八章 公主三题
     更新时间:2009…10…9 15:20:03 本章字数:2176
  一位襦裙半臂穿戴的美婢,手端着笔墨,步态轻盈地由门内走来。
  “婢女小弦拜见福王殿下”这美婢躬身依着唐礼向我一拜,同时,声若莺音地说:“公主早闻福王殿下才高智深,特令小婢在门内恭候,请殿下一展学识”
  靠,莫非是苏小妹三难秦少游的故事?难得住就隔墙,过了关就上床?嗯!我喜欢,绝不让古人专美于前!不对,现在是唐朝,应该是起个模范带头作用,那就放马过来吧!
  “怎么,想考较考较本王?呵呵,希望公主不要失望才好”我平和地笑道:“请出个题目吧!”
  小弦俏脸微红,脆声地说道:“总共有三道题目。第一道题目是,请依今早的相遇情形,赋诗一首。”说罢,一双亮莹的妙目闪闪地看着我。
  微一沉吟,我决定自己作诗三句,再以李商隐的名句做为点睛之笔,垫入末句,以期更进一步地打动皎玉公主的芳心。我右手挥毫蘸墨,运笔于纸,同时口中朗声吟道:“朝来清雨浥轻风,紫衫轻罗姚城东。明眸频传春山意,心有灵犀一点通。”对于我所写的毛笔字,我非常有信心。自从习学古文字以来,我几乎没有刻意学习过诗词歌赋。我想,盛唐以后的名篇绝句多不胜数,等待我筹谋的事务又太多,又何必为此费心劳神呢?我只是苦练书法而已,毕竟这是我的最弱项,在这个时代,字写的好坏绝对是关系到颜面的问题啊!经过十余年的练习,现在我的书法水平绝对是一流!
  随着我的吟诵,小弦的盈盈妙目转为痴迷的望着我,我轻咳一声,小弦惊觉地羞红了脸,扑闪着长长的睫毛,怯生生的说:“在我们南诏国都太和城流传着一个上联,却无人能对出下联,第二道题目就是请殿下对出下联。这上联是‘九日旭阳耀旮旯’。”说罢,目光微带着羞怯,期待地看着我。
  我暗暗好笑,这个上联只求文字的苛难,在文意的典故上却很牵强,也只是在南诏罢了,若是在文风鼎盛的长安城,定会被人批评的体无完肤。不过,对仗起来也确是很有些难度,我有些伤脑筋了。正在这时,院内又过来几位婢女,为我们三人献上茶汤。我对这个时代的茶非常的不习惯,这哪有我的前世那样,只泡茶叶来得好喝。嗯?!茶叶,叶,十口叶,十口?嗯,十口古,十口田,有了!我依靠着笨法子,灵机一动,想出了下联,虽然稍有点牵强,在字面上倒也十分对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