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重振大唐 >

第141章

重振大唐-第141章

小说: 重振大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十分恭顺地表示听从,这也表明了大臣们对我的信任!
    待得利州城中诸事粗定,准备启程的时候,时间已过了三天。此时更由长安传来战报:果不出我所料,剑南节度使封常清只留了二万人马驻防潼关,自己亲率六万精锐助援长安!这封常清所率六万精兵更倚仗着精良的武器装备所向披靡,打得忠、永二王三战三败,最后二王一路败退下来,竟然再难以立足驻营,只得与皇甫惟明所部合军一处,兵缩原州,共拢有兵马十三万余众!
    封常清便以六万精锐据于原州之南,截住三镇军马的南下之路!而后,虑及敌势一时强大,且局势已经渐趋平稳,为了减少伤亡,封常清不欲急战力拼,便暂止出击,等候皇命!而陇右节度使李光弼眼见长安转危为安,且有剑南十三州的六精兵截驻原州以南。当此时刻,既再也无须投鼠忌器,又利于分击合围。便在兰州东南部陈兵二万余负责打接应,自己则亲领五万边兵阻梗在原州的东北面。这样一来,陇右军镇既完全截断原州至河西军镇的通道,又拦住前往朔方军镇最大的关口!然后,李光弼复又派人到长安代己请罪,说明此前按兵不动的原因,并请示进一步作战的任务。
    我知悉这等大好的局势,立即命令封常清和李光弼的两部军马。暂时多作交流严加提防原州之敌,必要时可以相机而行!并派人快马传令齐州李泌,尽快分兵二万入驻东都洛阳!我之所以如此安排,一是不想让我大唐的精兵多消于内耗;二则,十年前的殿堂一会。及后来对皇甫惟明这个人的调查了解,使我总认为河西军镇的所为,并不象是皇甫惟明的风格!需要我慎重地处理;三是在进一步结集优势兵力地同时,通过时间和形势的迫压,来瓦解三镇将士的斗志,以期减少些抵抗力;四是惟恐与原州三镇兵马决战时,三镇兵马有溃经洛阳的,来败坏古都洛阳。
    而当车驾抵至梁州时。一向丰腴健康的杨玉环偏生身染疾病,头眩而身乏,根本不堪行途的颠簸劳顿。眼见她如此情状。我在心焦国务战事的情况下,只得留下杨玉环在梁州城内疗病调养。并让原本负责御前安稳的一千名左亲卫及一干宫中的仆役,也留在梁州城内来护卫、服侍杨玉环。
    车驾又行走了二日,终于抵达了长安城。目注着长安不失繁华的街道,我竟有阔别经年的感觉。鉴于原州尚有十三万余众的三镇兵马,我要求群臣在国丧、登基事宜上,一切暂时从简从速。好在大唐的风气开放,臣民的思想特别开通。并不象宋朝理学派出来后,那么墨守成规,不知变通。所以一日之间,我既没参与细节上的具体运作,更没有和居住天策府中的妻子们相见,只是升座在含元殿,制定关于国丧及即位的大事项!
    第二天一早,我便登基坐殿。接受了群臣们简单的礼拜,并依从群臣的建议,取意国兴太平之意,改元为“兴平”,且诏告天下!先帝原有尊号为开元天地大宝圣文神武孝德证道皇帝,有礼官按照先帝一生的作为喜好,献上先帝的庙号及谥号。
    在大唐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只简称其谥号,如汉景帝、隋文帝,而不称庙号。入唐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一般来说,庙号的选字并不参照谥法,但是也有褒贬之意。而且庙号常常放在谥号之前,同谥号一道构成已薨帝王的全号。
    有庙号的皇帝也就是能“称祖称宗,永享太庙”,而没有庙号资格的皇帝,过了一定时期后,他的牌位要被撤掉,不得再享供奉。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开国君主的庙号一般是祖,继嗣君主有治国才能者庙号为宗。所以,礼官因先帝晚年性喜虚玄,便奉上他老人家的庙号为“玄宗”!
    谥者,“行之迹也”,先帝曾经德被苍生,营铸了开元盛世,礼官便为先帝谥号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算是对他老人家一个生平的评定了!又因为玄宗皇帝的谥号中,有称为大明孝皇,故礼官取“照临四方曰明,静民则法曰皇”之意,又尊玄宗皇帝为“唐明皇”!
    待这一些重要的事务结束以后,我不及再理会余下的细务,严嘱金吾大将军白孝德严守长安,自引一万豹骑往与封常清会合。
    文若海所部豹骑比我的车驾早了半日抵达长安,经过近两日的休歇,豹骑将士个个精神饱满,特别是得知自己所效命的皇太孙,已然正式坐了大唐的龙庭,将士们更是士气如虹斗志昂然。此际跟从我出军原州,当真是盔明甲亮,战马如龙,整支骑军显得非常的威武雄壮!
    封常清的部下兵将陈于石城、丰洛一线,距原州约有三十里左右。闻得大唐新皇亲领一万豹骑前来,封常清自是不会稍有怠慢,急忙率同部下将佐出离营寨的五里外迎接。
    近半年不见,封常清的外貌虽然没有改变,整个人的气质却显得更为沉稳,言行之间威棱时现,再没有一丝一毫的猥琐之气。封常清目触到我满带关切的双眼,心内一热,又目及我身着的赫黄袍,面上更是不禁泛出激动之色。
    正文 第二百二十章 拥兵原州
     更新时间:2009…10…9 16:53:34 本章字数:2046
    “臣剑南节度使封常清见吾皇万岁万万岁!”封常清当即跪伏在地,颤声说道。这被我拨于囚牢而起于兵营的元从老人,眼见着自己的主公终成为大唐的一代帝王,大唐黎庶的福祉和自己的纵横抱负也有着落,心中的欣喜之情又岂是笔墨所有形容其万一!
    我眼望着随着封常清拜下的将佐中,有张恒远、陈步通、于明江等几位旧人,心中百感顿生,真是世事如棋,谁人能真正测知前途如何?想当初,我在张恒远、陈步通、于明江这些人的护卫下要远赴太原,准备拜见一代军神王忠嗣。但奔至纷州时,因父母的变故而返,当时的心情是多么惶怯无依,最后甚至设法暂退剑南,以避躲锋芒!
    如今思来,仿若昨天,哪曾料想到自己竟在十年后,通过发展剑南、智连南诏、姚州大捷、回返长安、备位东宫、荣掌天策、铲除二佞、掌玺监国、凛行新政、兵发渤海、安贼逆叛、二王起兵、圣上出行等等时局事件,如许快速地崛起,进而登即帝位!
    我抑住内心的激荡,连忙赐他们平身。封常清起身谢恩之后,接着恭声请驾道:“圣上一路劳乏,且到臣的营寨中休歇!”我点了点头,大队人马开往石城。
    来至石城,我才知道,所谓石城,其实是一个只存有一堵石墙的残破古寨而已,名之为城实在是牵强得很。不过,封常清依墙为寨,在他的精心布置下,这营寨倒似铁壁一般严密!
    “常清,现在原州的情况如何?”我稳坐在中军帐,问向一旁恭立的封常清,封常清当即答道:“据探马所报,这几天来,原州城中好象一直十分平静。直至昨天夜半。原州城中突然火光、喊杀声四起,持续了一个多时辰方才停止,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故!”
    略顿了顿话锋,封常清继续说道:“依臣忖想,忠王处事果断,永王志大才疏,而皇甫惟明又是忠王的旧友。夜来之事,可能是忠王联合皇甫惟明谋夺了永王军队的指挥权,原州城中才有了夜半的动乱!”嗯,真是英雄所见略同,我的心中也存有这样的想法。
    如今,河西、朔方、河东三镇的大部分兵力全在原州这一城之地,忠王量仗着我方现有兵力有所不及,难以真正地围困于他,他就果断地联合河西兵马,趁着缩据一城的时机,夺取了永王的河东兵马!这样一来,十三万兵马的军权集于他一人之身,就形成了大的战斗力,免除了军令不一,军队进退失据的危险。但是,仅仅依靠原州一城,绝对无法满足这三镇十三万人马的补给!即便忠王他们有些自携的辎重粮草。也不可能再在原州停留。特别是忠王夺取了永王兵权的计划实施完成后,忠王绝不会空坐孤城,等待我方调齐兵马将他们围困堵截!
    嗯,现在摆在忠王面前的选择有两条:要么,忠王他们攻袭石城、丰洛一线,再次兵打长安,以控制大唐的中枢,谋图正统地位,博得天下臣民的拥戴,进而君临天下;要么,忠王他们退守朔方,表面臣服,实际却拥兵自重,另外待机而动!
    但是,以目前的形势来看,无论怎么选择,进行起来都相当地不容易。并且对于心胸狭窄而又处事果断的忠王来说,只有攻袭石城、丰洛一线,再次兵打长安,才是他当皇帝的唯一一次机会。否则,他将一生与帝位无缘!忠王他毕竟年岁渐老,再没有多少时间等待!而野心不熄的忠王也因此就很可能会凭借手中的十三万大军,选择攻袭石城、丰洛线,再次攻打长安!纵有富有智谋的广平王再怎么劝说,恐怕都无济于事。
    思想至此,我向封常清问道:“长清此来,不知携有多少便携的床弩?南诏所铸的陌刀已装备了多少将士?”虽然我心中疼惜那些附从二王的大唐边兵,但为免二王祸乱天下,给大唐造成更大的损失,我不能存妇人之仁,只有先一步一步地算计好应付的方略再说。要知道,只有在保住自己的既有利益下,才能在既有的基础上发展。
    封常清没有一丝思索犹豫,直接回答道:“禀奏陛下,此行之前,臣得陛下提点,所以携有三十具床弩,并配有陌刀队一万五千人,其中南诏所铸陌刀仅三千把!陛下莫不是耍强攻原州城?”床弩本身就原是攻城的利器,而陌刀队又是步卒中的锐锋,既利于攻又可于守。青州之战时,我方若是有陌刀队辅助半月阵,那可真是攻守兼备的最佳组合(现在陌刀在军阵上的威力还没有引起广泛的关注,只有剑南及安西两镇拥有独成编制的陌刀队)!所以封常清回答完我的问话,不禁随口反问。
    我摇了摇头,目光一扫帐下诸将,缓缓说道:“朕料那忠王必不甘心就此罢手,一定会卷土重来,再扰长安!而他现在或许已完全掌握了三镇兵马的指挥权,在令行禁止上,能做到步调一致,所以忠王这一次一旦发动攻势,势必不同于上次,一定是凌厉非常!朕只是关心我方将士的装备情况!”
    正在这时,有小校入帐禀报:“陇右节度使李光弼派有信使求见!”我知如今备战时刻,信使往来其中必然有紧急的军情变化,我连忙令来。
    不一会儿,有二人步入中军大帐,伏地而拜。一人年不过三十,长得五短的身材,一脸的精明之色;另一人却年近五旬左右,一身的风尘一脸的憔悴。我一见此人心头不由一跳一呆。这人或许是饱受风霜的缘故,虽然形容已渐显老态,但我却依然清楚的地认识到,他正是十年前在含元殿力保忠王为储,使我诗定储位的一代名将——皇甫惟明!
    正文 第二百二十一章 皇甫惟明
     更新时间:2009…10…9 16:53:48 本章字数:2082
    此时的皇甫惟明无复当年含元殿上的豪直彪悍,只见他忧形于色地向我参拜道:“罪臣河西节度使皇甫惟明拜见陛下!”眼见本应在原州城内的皇甫惟明,出现我的面前,并且向我跪拜称臣,我心中一动:莫非我原来的看法是正确的?但在面上我却佯若无事地上前将他虚扶起来,同时避重就轻地轻叹一声说道:“十年一别,皇甫将军倒是苍老了不少,朕犹记得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