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重振大唐 >

第134章

重振大唐-第134章

小说: 重振大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急忙下得城楼,纵身上马。吩咐程开芳再开战车通道,自引四千骑军出阵破贼,霞儿依随我的身后。
    其时,因为贼军的大部分将士惶然无主,不再进击,深知我惜兵之心的李泌也早已停止了却月阵的发动。
    现在,贼军可以说是四面临敌了,而他们最糟糕的是,将无斗志,兵无士气,在眼见帅旗被“霹雳”“劈”断的那一刻,贼军大部分将士已对安禄山再无任何的信心,甚而也记起安禄山有别于嫡系心腹寡薄而待的怨愤。如今既不知我四面人马的虚实,而战场内外到处都是“太孙殿下有令:蹲身弃械者无罪免死,犹然助贼者罪牵家门!”的高声,谁人又不顾及自己的父老家小?由此,我军的兵锋即便还没有到临,也已经有成片的贼军将士弃械蹲身。
    那二千骑的督战队原就是安禄山的亲信心腹,眼见情势大是不妙,再难有回天之力,只得急急纵骑回军,驰向原来的中军帅旗之处。
    “呛啷啷——”一连串收兵撤退的锣声响起,显然,安禄山眼见败势已定,再不退兵已难以身免遭擒,不得已怀恨而退。然而,满眼的贼军将士却没有多少兵马随令而撤!从这可以预见,安禄山已难成为我大唐的大患了。
    而如今,我却再没有放过贼军残部的想法!一则,贼军现在剩余的兵力不过三万左右,且远途而来,如今兵疲马乏士无斗志!而我军完全不同于齐州之战时的疲惫,不论兵力和斗志都占有优势;二则,安禄山既然领兵亲至,就尽量在条件允许下,不予以他喘息的机会,趁着军心所向、士气高振之时,穷追猛击,给他以重创!(电脑  阅读 w w   w。1  6  k 。 c  n)
    当下我凝气成音,传令道:“豹骑、万骑随本太孙追歼安贼!程将军收拾战场,安抚降军!本太孙回军之前,所有的事务皆由李长史决断!”令罢,我抖擞精神,便率四千轻骑直扑贼军原来的帅旗所在,左右二支骑军所到之处,几乎人人归顺,整个战场基本上是无拒而降,所以军势行进犹如破竹般顺利,这二万骑军也立即跟从我的号令,冲向贼军的中军帅旗处。
    我这三支部队可都是骑军,一般情况而论,对付骑军的有效方法,除也扎马钉,障马物和弓弩之外,别无良策,因此在败退途中,犹想顽抗的安贼心腹将校们,无不兵溃将退。
    快要接近目标的时候,却见约有一万余贼军横阻在原来的中军帅旗之前。头前部分是身穿重装铠甲的步兵组成的坚壁,一色的长枪队和盾牌手互相交叠;后翼及左右两侧虽则也是一色的长枪队和盾牌手互相交叠的壁垒,但却不再是重步兵排布的,而是轻步兵组成的;再往里是大约二千人的马军和二千左右的弓弩手,中间的情形却看不清楚。显然,这是安禄山的嫡系部队,要知道依照大唐的编制来讲,重骑兵领正八品上阶,轻骑兵领正八品下阶,重步兵正九品上阶,轻步兵正九品下阶,步卒从九品上阶。由于现时代的重骑兵越来越不被朝廷所重视,所以存在的重骑编制也比较稀少,而重步兵也几乎只在将帅嫡系中配置,更因为现在这种情形,只有是安禄山的嫡系心腹,才会如此死硬到底。因此,眼前的阵势,在让我心中戒惕的同时,也直让我认为,安禄山或许就在这里!
    这个步兵方阵不同于时下的混兵种作战方法,倒有些希腊步兵方阵的样子,不过因为事起仓促之间,且重步兵人数短缺,排布得实在是不够严谨,它在正面攻防上具有优势,但却缺乏机动性,行进之间颇为困难,而且侧翼防护力量薄弱,特别是备有二千马军的左侧翼,直可以以轻骑攻破!
    这时,文若海与向铁也率部赶到,我量仗着这个步兵方阵行进困难,当即命令:二人所部凡有伏远弩的将士,暂时统归我带领;文若海领所部迅至敌阵的右侧翼,发起攻击;向铁领所部迅至敌阵的左侧翼,发起攻击。命令下罢,不消片剖,有四千身带伏远弩的将士集于我的身前。我的用意是利用两支骑军在敌阵侧面扰乱阵形,正面用伏远弩远程打击敌阵,一待敌阵中的贼军不堪单方面地受袭,一定会有所举动,文若海与向铁则可趁势在敌阵左右两侧打开缺口,然后我们三面夹击以溃敌阵!
    不过,破阵之策虽然已经在胸,可我心中依然忧虑重重:敌人不过万人而已,我却以二倍有余的兵力破之,实在是令我警惕!我长期以来,一直在意重骑兵铸建起来非常麻烦,需要花费很大的人力、财力,又缺少机动性、没有持久作战能力、笨重而又不能十分地防护等等多方面的缺点,却没有注意到它存在的优点:虽然它比轻骑兵的移动速度差得很远,但比起步兵,这个优点还是十分突出的;而重骑兵马身上和人身上的重甲,不但为其提供了比较出色的防护能力,还使其拥有强大的破坏力和冲锋能力。现在我才发现,假如我现在有一支二千重骑,绝对可以轻松搞定这残缺不全的希腊步兵方阵,根本不用调用这么多的兵力!嗯,今后,我敌对黑衣大食的部队,绝对会有机会面对希腊方阵、马其顿方阵,甚至于罗马方阵!一等安贼之乱平息,我一定要着意构建重骑部队!
    要知道,伏远弩的射程在当世可称得上第一,大约有三百步左右的有效打击距离!四千架伏远弩连连齐射,纵然有盾甲防护,却也有疏漏的地方,不多会儿,敌阵已是受创不轻。最要命的,是光能挨打不能还击——谁也没有想到,我在极短的时间内,想到了这么绝的破阵之法!
    正文 第二百零七章 安贼之死(上)
     更新时间:2009…10…9 16:47:41 本章字数:2093
    终于,敌阵动了——不采取行动的话,无异是自寻死路!贼军也深知我在它左右两侧布置的骑军,随时准备乘隙而攻,竟然直接让头前部分的重步兵昂然前进,二千马军随后而进,二千左右的弓弩手也控弦举步,后翼及左右两侧的长枪队和盾牌手也依次相随!丝毫不再顾及阵法的完整、自身和后队防守上的不连贯!
    我心下一震,看来这支部队是存了鱼死网破的必死之心了!更隐隐有一丝不对劲的感觉。我不及细想,连忙应付眼前的阵势。因为这支部队的行进速度并不快速,当下,我命令总共八千的骑军将士依着敌军的速度后退,保持敌人攻击不到的位置,而持有伏远弩的骑军将士照常向敌阵放射弩矢。我还是想等文若海与向铁在敌阵左右两侧打开缺口后,再行出击,这样做不只是稳妥,最主要的是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伤亡。
    文若海与向铁不约而同的选择攻击马军和弓弩手的连接部分。轻步兵在一马平川的阔野里,当然难以与骑兵抗衡,只是接近徒劳地直挺着盾牌和长矛,给于我军的伤亡很是微小。倒是敌阵中弓弩手所施放的箭矢,给我军造成一定的伤亡!
    在骑兵的长槊冲击下,敌阵终于被一截两段。而两位统军大将好象有了默契一般,文若海带领一万豹骑攻向敌阵的马军和重步兵的身后,向铁则挥军直冲残存的轻步兵和弓弩手。我急令手下停止伏远弩地发射,以免误伤同袍,并令所属八千骑军全部挺槊驻马待机而冲!
    对于这些安禄山的嫡系心腹,文若海与向铁都明白应当不同于寻常贼军对待,容不得半点心慈手软,特别是这敌军方阵如今不顾败亡的大局,仍夹杂着“与敌偕亡”不改悔的亡命样势前进。作为军旅中人,怎不知这绝对是你死我活地不死不休之局?而现在敌对的兵种,实在来说,只有马军可堪与我方互为对手;轻步兵和弓弩手在与骑军的近战中。却几与土狗瓦鸡一般,犹若秋风落叶之势!所以,在我军一不容情、二不可敌的冲锋下,不过一刻,敌阵完全混乱。
    此时,文若海已领着一部分豹骑兵冲至了重步兵的后翼。迫得森立如壁的重步兵有相当的一部分调转应对。而在仓促之间,它这兵种的优势也没有能完全发挥出来,文若海就已经冲到了他们的面前!我见机立时率军直冲敌阵正面的重步兵——两面夹击,使他们不得相顾呼应!
    事实证明,我的整个策略是正确的,没有经过多长时间的争战,这个跟错了人的方队就不复存在,只有满地的残肢断臂和醒目的赤血,在展示着战争的残酷!而我军也在此战中折损了三千余人!
    我来到原来贼军帅旗所在的位置,只见地上有片片残甲血迹。料想是身中羽箭的人被炸的原故。这时,我终于知道自己为什么隐隐有一丝不对劲的感觉:安禄山布下的这个方阵,是为了吸了我军的注意力,借此拖延时间以求远遁!唉,好个刁毒的家伙!眼见情势大大的不妙。竟能如壮士断腕般地丢车保帅,真是有大狠心!不过,安禄山能如此地当机立断,为求平安逃脱,果决地实施这么血腥的金蝉脱壳,我自认不如!
    我回顾青州城外的战场,只有东南方向依然喊杀震天,我知道抄于敌后的赵安国部与撤逃的安禄山嫡系部队遭遇上了。连忙一马当先。兵锋直追贼军撤逃的东南方向,豹骑和万骑也尾随而发。
    及至战阵,却发现与左护卫军拼杀的几乎都是步卒,只有二千左右的马军在战阵中与左护军中的二千骑军对抗厮杀。
    我忖知,安禄山见势不妙在施展金蝉脱壳之计后,又撇下这万余军队抵抗左护卫的截击,他自领轻骑逃逸。当然,其中也有阻滞我方追击的用意。我想,这万余贼兵也算是安禄山的嫡系心腹,战力也当非比寻常。为了减少损失,我连忙吩咐向铁所领的万骑加入战场,自己兼领文若海的豹骑共一万三千余骑穷追安禄山,力求将他擒下!
    在这征尘扑面,冷见入骨的行进中,我的心里却是一片火热激动:安禄山勾结外族,突发叛乱,贼势一时颇大!而我以切入情理的攻心战术,出其不意的奇袭和“霹雳”所造成的震慑,以少搏众击溃了贼军十万余大军,当真有些出乎我自己的意料之外!特别是心念一动下的“箭射帅旗”一事,简直是神来之笔,既完完全全地振奋了我方士气斗志,又直接让贼军中怀有观望和投机心理的人认为天不佑安,天命尽在于我,而选择投降于我方,从而,使敌我的势力此消彼长,完全扭转了战场上的强弱之势!
    嗯,看来,无论我这次能不能擒获安禄山,今后我都可利用“霹雳劈帅旗”一事,以使安禄山的势力得不到膨胀发展,让安氏势力集团再也无以和我抗衡!要知道历史上的安史之乱之所以能成为大唐的大患,除了安禄山手握三大军镇的兵力外,投机趋附者的加入推动也是其中的一大原因。
    而原本我所倚仗的剑南十三州的八万精兵和精良的器械,在这次对抗安禄山十余万大军的三数场战斗中,并没有调用上,我依然还保留着充足的军事实力,这也让我欣喜不已。由此而看,即便大唐西北三大军镇的兵马只遏止住忠、永二王,并不援助我一兵一卒,我也完全有把握扑灭这安贼之乱!
    我在飞驰中思想着,陡觉气机激荡,大有壮山河、吞世宇的感觉。我心下微微一惊,连忙暗暗潜运不动玄功。熟知历史,且又经历过自满教训的我当然清楚,愈是这个时候,我愈更是应该遇事谨慎,万不可再有遗疏之处,一定要沉稳处事!我的每一个决定,可是关系到千家万户的福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