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重振大唐 >

第13章

重振大唐-第13章

小说: 重振大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殿下当真是天纵奇人!臣等唯愿誓死效忠!”除了师父张果在一旁惊叹之外,连带着封常清,大家敬服的无以言表,惟齐声拜倒。
  我倒有点不自在,连忙请大家起来,干咳了几声继续说道:“今后到了剑南,这支万骑将做为本王的卫队之一,称作‘骑卫’由朱将军统领;再挑一千精壮组建‘刀卫’由吴将军统领;选挑精锐组建‘拱卫’由王将军统领。常清总摄军政,务必操练好骑、刀、弓。以后这三千精锐将是我们纵横天下的基础!”不觉间我的话语渐渐激昂,听得大家心绪涌动血脉贲涨!
  王忠嗣终于以“阻挠军计”而获罪,正式免去河东朔方节度使一职,降任为一州刺史,令他即刻上任。因为我在丧中避居,没能与他交谈会面。
  为了早日动身启程,我不得不面对杨玉环。自从父亲去世之后,杨大美女消瘦了不少,她不再似往日的神采娇艳媚态入骨。一惯丽艳娇娆的她,素衣素面不施粉饰,清秀之余更有一番动人之处,形只影单之时更是倍添楚楚之态。我从没有想到,杨玉环竟也有如此清丽的一面,更让我顿生爱怜之意(郑重声明:本人心理上也是成年男性)。
  此时的她凭栏做远眺状,迷朦的眼睛却告诉我,她正陷入往日恩爱缠绵的回忆中。她却不明白,越是如此地对比回忆,越感觉到今日的凄楚,倍觉孤独寂寞。
  眼见她如此神伤自怜,我不免感慨,前世的历史上,她千般宠爱集一身,何曾受过如此的冷落寂寞?!如今剑南之行在即,若不带上她,一是她如此境况实是可怜,二是如此美女放在长安难免不出什么变故。想到此,我走转上楼,柔声(不是我发骚,是关切)说道:“大郎不日即将远赴剑南,你可愿一同前往?”
  杨玉环听我如此的说,略为丰腴的身子一震,缓缓转过头来,深深地看了我一眼,半晌才慢慢说道:“唉!人生无常,昨日成双成对,如影随行,今天阴阳相隔,殊途陌路。满目春景冷似秋啊!大郎远赴剑南?那里路途遥远,你一定要小心身体啊!”
  我惶疑地问道:“怎么,你不去吗?”
  杨玉环又转回头去,她望着楼外的花草,幽幽地说道:“你父已去,我心已如灯灭,只盼留在这里,时常看到这熟悉的景色,就好象你父犹生一样,没有了他,我在那儿不都一样吗?”其情悲苦,其语真切,让我不禁对她有些刮目相看了。在我内心深处,一直把她当做放荡娇娃,不想她对父亲却是如此地情深意重,也有情真意切的一面。
    正文 第二十一章 玉环?太真?(下)
     更新时间:2009…10…9 15:19:56 本章字数:1894
  见她如此模样,我轻声叹道:“惆怅东栏丽花绚,如寄易逝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未可心依忆,一寸相思一寸燃。”我纯是有感而发,这算是我和后世的李商隐合作的诗句(有他写的四句,我也改写了四句)。诗中描述了感情所给予人的迷惘、执着、寂寥和温馨,在感叹春光易逝人生如寄的同时,也表明了世间感情的珍贵,而人世间珍贵的情感,却也是伤神销形的利器!整首诗中包含了极为复杂微妙的内涵。
  杨玉环讶然地望着我,美目熠熠生辉,整个人焕发出惊人的神采。这一刻,我忽然明白过来,杨玉环到底是什么样的女人:十八岁的她既不是天生的淫妇荡娃,也不是从一而终的贞女烈妇,她只是个心无城府不耐寂寞的情绪化女人。她现在的悲凄感触,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快就淡忘得几无影踪。
  “大郎真是让人捉摸不透,明明只是个四五岁的孩子,却经常给我以经历沧桑的感觉,小小的年龄竟有大人不及的才学。”她玉手轻抚着我的脸颊,表情带着异奇,她温柔地说道:“不过,我心里十分繁乱哀怆,我特别想静一静,我已经打算进入道门,既能平静心绪,又可为你祈福。”
  望着她那难得一见的清丽绝俗的容颜,感受着这少有的温柔, 我心中起了丝丝涟漪。突然间,我真切地感受到,我对杨玉环一直有着强烈的占有欲望,只不过碍于父亲和年龄,我在潜意识里把这个念头压制住了。此刻在去留未定的关头,它猛地跑了出来。而且,我并没有因此而产生什么负罪感。也许是因为长期以来,我只把她当作父亲生命中的一个过客而已,对于杨玉环真没有一丝亲情的感觉。并且,在这个时代,吐蕃、突厥、回纥等国家,弟纳兄妻、子娶后母是寻常的事,即便是大唐的外嫁公主,也未得例外。这也是玄宗皇帝敢于纳杨玉环入宫的原因之一(当然,容貌的艳丽是最大的原因)。更何况,我还具有前世的思维方式,怎么能想不开这个问题呢?
  于是我便说道:“你一人在长安也是孤单的,还是陪大郎去剑南吧!剑南气候温暖,风景宜人,你可以在那里安心静养,也省得我在外面了无依靠。”我试图改写她的命运,并为接近她而找了个不甚牵强的理由。
  杨玉环听我如是说,便蹲下身来,轻轻地抚着我的头(我感觉着有些郁闷),默思了一下,不觉微微笑道:“大郎天生聪慧,平时从来不用人操心,如今倒说要依靠于我?你是不是怕我一个人孤单冷清?”说着,她眼里带了些哀戚,稍一停顿,她又继续说道:“不用担心我了,我会回到以前的寿王府内,潜心修道,为你祈福。道名我也已经取好,叫做‘太真’,你就放心吧!”说完她转过身去,望着天空中的浮云,动也不动,也不再言语一声,仿是一尊没有生命的石像一般。
  我心中却涌起滔天巨澜。要知道在风气开放的唐朝,大部分女道士几可与倚门卖笑的娼妓相比,只是在最初接触的方式上,略微显得高雅一些罢了。著名的文人白居易就曾经说过:“男道士是越老越好,女道士则是越年轻貌美越妙”。想想看,我怎么能放心她独自入道?况且,前世的历史上显示,杨玉环正式接受册封前,进入道门与玄宗私通四年,起的道名就是“太真”!
  “你应该听过张果的名头吧?”无奈之下,我只能改变一下策略。自从父亲遇刺身亡后,她就独处东楼伤情,没有再过问过东宫的任何事务。所以,她不知道张果是我的师父,更不知道师父已来到了东宫太子府。
  “你说什么?是恒山的张老神仙吗?”杨玉环果然有了反应。师父的名头果然响亮,无怪玄宗皇帝曾再三下旨请邀。
  “是啊,他老人家现在正在剑南,你若有心向道,可以尊他老人家为师啊!何必自己在家中闭门造车,曲解道家精义呢?”我看着她略显犹豫的样子,打铁趁热地说:“府中典军封常清性爱游历,曾与张果老神仙在恒山相遇,言谈之间,颇为投机。不如让封常清做个引见,他老人家绝对会收你为徒!”为了把她带离长安,我可真是胡侃乱扯。
  杨玉环神情游移了一下,复又转为黯然,她轻叹了一声道:“我现在实在是没有情绪,也没有心思气力面对外面的一切。我只想静一静,让我稳一稳心神好吗?”语中蕴着惶茫。
  我无语,做为四岁的我,又能怎么样做呢?总不能制造浪漫说I IOVE YOU来抚慰她吧?现在的境地状况,再说什么都是无趣的很,我只有默默地走开了。我想,她或许是一切皆有命,半点不由人,要不她怎么还叫“太真”!我对自己也有些灰心,做为自诩学识无双的我,竟连个有用的办法都没有!
  既然杨玉环不愿一同前往剑南,我也无法可想了,我暗暗令宫中的心腹密探们多加看顾,其它的,只有让她自求多福了。
    正文 第二十二章 弹指十年(上)
     更新时间:2009…10…9 15:19:56 本章字数:2172
  清雨晨降,清凉的细风微荡着雨丝,传送着清新的气息。树木又绿新枝,花草初绽着嫩蕊,天地万物都约好似的,都展露着新欣的容颜。恍然间,又是一个春季到来了,时光真如白驹过隙,弹指已是十年飞逝而去。
  我已经逐渐成长为英俊的少年了(呵呵,大实话啊)。而且,也许是“万应灵丹”的缘故,十四岁的我竟似十七、八岁青年的模样。现今俊朗的容貌、英挺的身材、尊贵的身世、强势的权柄,世人所梦寐以求的一切,我几乎都已具备,而更让人为之叹慕的是,我所独具的那份气度,既显露出挥洒自如的儒雅,又散发着沉稳恢宏的威势,愈加衬托出我的卓而不凡,使得寻常人从内心滋生出自惭形秽的感觉。并且,我的逍遥神通也已臻大成了,满头发丝已经恢复了乌黑油光。
  本来,做为坐镇一方的节度使,兼管一方的军事、行政、经济大权,而我为了方便自己实力的快速提升,当初动身来剑南之前,趁着玄宗皇帝对我疼惜不已的时机,奏准玄宗皇帝,特许我在剑南地面,可以自行任免正四品以下的官员。并钦任了跟从我赴蜀的诸人:封常清为剑南节度副使,由正五品迁升为从三品;吴东生、朱信东、王林均为防御使,成为正四品上阶的武官。按照大唐官制,上州刺史为从三品,其下佐官有别驾,位列从四品下,长史和司马,位列从五品下;中、下州刺史皆正四品下,其下佐官品级稍低一阶。剑南节度使掌执十三州中,只有益州是上州。也就是说,除了益州刺史,我可以任免任何剑南官员。而益州刺史是由宗室宁王遥领,如此一来,可以说,整个剑南已是我囊中之物!
  (注:唐朝制度,刺史品高俸厚,为了优待宗室人员,凡兼职刺史者,可以不赴任所、不理政务,由其“上佐”代行职责。“上佐”就是州里的别驾、长史和司马。)
  来到剑南节度使的驻地成都以后,为了获得相对稳定的发展空间,我制订了一个基础计划,交由封常清他们实施。同时,为了巩固玄宗皇帝对我的信任,争取始终把我安在剑南节度使的职位上,有更长的时间铸建自己的势力,我以遣哀释怀为由,避居节度使衙门,从不出门半步,专心学习政务和武功。加强对唐朝政务的了解,有利于针对利弊实行切实的运行方略;而修习武功,既可强健身体,又能自卫防身,有张果这种几近绝迹的“仙师”在侧,我又岂能放过如此大好时机?“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嘛!
  不过,我的计划中增强实力的意图,可以说是难逃有心人的眼睛。但是,他们绝不会想到,我的目标绝不是一城一地,割据地方,而是一统大唐、纵横天下!
  而我之所以这么不甚隐晦地做,因为这个计划,是我构建和扩大自己实力的基础。并且我想,既然要发展,就一定会引起忠、永二王更重的嫉恨,那何必再过多地顾忌他们?有我慎谨地应对,师父又在身侧,岂怕他们那些所谓的明枪暗箭?在整个大唐朝内部,我心中真正的劲敌,只是朝中的李林甫、军中的安史而已。
  在我前世的历史上,忠王之所以成为一代帝王,几乎完全是因人成事,他的才略尚不及其子李豫一半,最后的命运,竟是被家奴惊吓而死,简直是土狗一条;而永王夸夸其谈志大才疏且自不量力,在民心尽失威信全无的情况下,竟然妄想割据称尊,结果他自己的军队却临阵降敌,可见他也只是瓦鸡一只。如果没有李林甫对他的大力扶持,他只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