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重振大唐 >

第12章

重振大唐-第12章

小说: 重振大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封常清见状乘机说道:“殿下乃万金之体,臣等岂能受此一拜。况且,殿下天降奇人,常人所难及。古来圣主名王,又有几人不是历尽艰难险阻,才能成就霸业,臣等又岂是短视之人!”
  吴东生、朱信东、王林齐道:“殿下,封典军所言极是,自从与殿下相处以来,殿下恢宏的气度,惊世的才略,俱都令臣等敬服,臣等甘为殿下效力,愿唯殿下马前是首,绝无半点怯退!”他们对我如此推崇,虽在意料之中,我也禁不住地有些感动,毕竟我再怎么睿智,生理上还是不到五岁的娃娃(那就赶快长大呀)。
  “老道百年世间经历,也难得见到主从间如此相得的场面,”师父手捻长须,感慨地说。
  大家欣然相视,连日来的忧虑劳累,仿佛都已消融不见,彼此之间的感觉更为亲近热切了。
  “未知殿下现在有何计较?”一向寡言实干的王林,出声问道。大家都明白现在的处境,听闻此言,都不由地眉头一皱,将信任的目光投向我。
  我在入殿之前,就已有了大体的谋算。微一沉吟,我思索着徐徐言道:“诸位相知贴心,本王也不必讳言了。现今,忠王、永王勾结宦官,营结朝臣,明枪暗箭地排除异己,谋夺储位,如今的情形堪忧。”
  我看看他们满面思索的样子,以激昂自信的态度继续说道:“不过,本王不会默默沉寂,早就有了对应之道,再不济,也能得一立足之地,稳步徐图。况且,圣上还非常眷顾本王”
  我的整个计划不光是为双亲复仇、为争夺皇位,更为了振兴大唐!他们是不可能了解前世历史运行的轨道,所以我没有把具体的打算说出。
    正文 第十九章 东宫定策(下)
     更新时间:2009…10…9 15:19:56 本章字数:2312
  大家看着我自然流露出来的异于年龄的成熟和自信,不由从心底涌出拜服的感觉。这时,柳泳由殿外走来,看见我依如平常的样子,不觉泪含双眼,却又强抑住了内心的波动,沉稳地向我一拜道:“恭贺殿下身体康复!”然后起身禀道:“圣上得知殿下已经可以下榻行走,便令奴婢传圣上口谕:明日太子、侧妃出殡,福王年幼体弱,不得参加,令在勤政务本楼陪侍圣上。”
  众人一愣,他们单从一夜白头就已知道,我对父母的感情特别深厚。因此,看着我闻言哀郁的样子,他们却不知如何排解,气氛不觉转入沉闷。 
  “棠儿,人逝不能复生,现在多难少安,不要沉哀迷痛,一定要心神清明智珠在握,好好审时度势把握住情势!”师父再次轻轻地提示道。
  我豁然清醒过来,黯黯地点了点头。不经意间,发现柳泳有些焦急地看着我欲言又止。我用目光扫了扫众人,对柳泳说:“这里都是心腹之人,有什么话毋用避讳,直说便是!”大家都知道柳泳是我的随身亲信,现在我如此的说法,让他们心中有种被信任的感觉。
  柳泳却仍然含糊地恭声道:“据报,今晨开元殿早朝,圣上与朝臣们曾商讨太子储位的事情。”
  柳泳的慎谨让我有了发挥的余地,不是我阴险,这是为上者必备的基本手段之一(我从前世的网络上学的)。
  我的童声中带着严厉地说:“本王不是已经说过,在场的诸位都是本王的心腹,不要有任何避讳吗?!”从来没有人见过我发脾气,大家见到我现在如此的声色俱厉,从内心感到凛然和感动。凛然是因为感受到我谕令的严明,感动是因为我没有丝毫猜疑的信任。
  做为我的亲随,柳泳虽然不知具体状况,却也能揣摩到我是别有用意,是在借题发挥。因此,他立即跪倒请罪。
  我沉肃地说道:“念你初犯过错,不予责罚,且将具体情况说出来,一人计短二人计长,让大家商讨一下。”
  柳泳告罪起身道:“据宫内内线报:今晨,右相李林甫、左相裴耀卿带同十余名朝臣在含元殿奏请立储之事。最大理由是,前太子被刺之事,乃吐蕃或突厥所为,意在动摇大唐国本,制造混乱。为了打击及遏止它们的企图,应尽快储。”众人尽皆沉吟起来。
  我想及我的满头白发,不由一阵苦笑,看着师父也满脸的烦愁,我心中暗暗筹谋。
  蓦然,我脑中灵光一现:退一步海阔天空!既然我成为皇太孙的可能极其微小,而朝廷各大势力现在都忙于争夺太子位,玄宗皇帝因我父母新丧对我特别疼惜,我何不趁此难逢良机,出掌一方!若在平日,很难做到以四岁之龄,出镇一方。即便是玄宗皇帝同意,忠、永二王及其党羽也会百般阻扰,现在他们只会在旁怂恿,以求减少竞争对手。这样,我就真正拥有自己的势力,从而可以为今后的一切打定基础了。
  再仔细地把前世的历史对照一下,我发觉这样一来竟比当皇太孙更实际、更合算!心结一解,我不由眉头尽舒。
  大家早就发觉我在沉思,他们一面也在思索着,偶尔用可以信托的眼光看着我。此时见到我打开了眉头,他们心中一亮——看来,殿下已有所得!
  “棠儿,现在有了什么打算?”师父看着出大家眼中的敬服,欣慰地代为询问。
  我微微一笑,这是自汾州往回赶以来,我头一次面带笑意,由此可知我是多么地欣喜。我恭声地说道:“与其临渊慕鱼,不如退而结网!”
  **************************
  第二天,天空中就飘洒起了细雨,沉闷的雷声时时响起。一早,玄宗皇帝就着内侍来召。一路上,听着隐约传来的父母出殡的哀乐,我的心中充满着万种悲凄。
  其实,唐朝的葬仪十分在乎排场,甚至讲究“吊者大悦”。寻常人家死了父母,临到下葬的时候,亲戚朋友都要到来,死者是入土为安,活人则痛饮一场。而王公贵戚出殡,不光有长长的执仗队伍,还有各色各样的丧乐,表演给观众听赏。此外,还有奢华的祭盘。并且,“祭器”、“哀歌”都可以进行展览比赛,特别的热闹,几乎可以说已成为大众的一种娱乐方式了。
  但是,作为拥有前世记忆的我,现在只有入骨的思念、悲戚、愧疚和仇恨!就在这种心绪下,我来到了勤政务本楼。
  玄宗皇帝正在楼上怔怔地远眺着哀乐传来的地方,心境看来是非常地凄伤。
  我走上前去,身不及三尺的身体紧偎在玄宗皇帝的身旁。为了我的将来打算,我只有动用心机了!玄宗皇帝知道在皇宫之中,只有我这么大胆。他长叹一声,却没有回身,只用手轻抚着我的臂膀,一时间悄然无声。
  良久,沉浸在感伤中的玄宗皇帝忽然感觉有几点水滴落在自己的手上。他转头寻视,正看见我悲怆哀哭,却又强抑凝噎的样子,心下怜惜不已。
  “大郎!唉!大郎!唉!朕却不能让他们安心的走!”玄宗皇帝喃喃地说,充满着无奈和自责。这句话的所隐藏的意思我非常了解。作为昔日皇权斗争的胜利者,他心里也明白,幕后黑手不完全是敌国所为,也可能是他的儿子们。但是,步入晚年的他,追求的是安逸享乐,再不复当年的锐意明察,再没有那种魄力胆量了,深怕牵一发而动一身,失去眼前的安宁。
  一声闷雷响起,风吹雨斜,听着幽凄的哀乐悲歌,看着隐隐难辨的出殡长队。此时此境,不再是作戏,我由内心深处涌出一阵悲酸凄楚,心神俱哀,不由悲吟:“天雷嚎哭哀云幽,凄风泪雨悲无收。触目惊魂悠万里,浑愿此身在梦州!”
  这是我平生第一首真正属于自己写的诗。入唐以来,我认为所处的环境非常艰难,就把心思几乎全用在如何改变环境的上面。我想,如果需要吟诗作赋,完全可以信手拈来一些千古名篇,无需为赋新诗来发愁。如今我的心神完全沉浸在“哀”的感觉中,却自然而然地吟出这未经雕琢的诗句。
    正文 第二十章 玉环?太真?(上)
     更新时间:2009…10…9 15:19:56 本章字数:2200
  玄宗皇帝听着我吟诵的诗句,脸上交织着感伤、疼惜还有些许愧疚,他叹了口气,柔柔地说:“大郎,爷爷我会好好地照顾你的!不要再哀悲伤体了。”这一刻,玄宗皇帝终于完全放下了皇帝的尊崇。他略一停顿,心神微一游移,又道:“爷爷让你做皇太孙好吗?”目光中满是疼惜。
  “爷爷陛下,大郎痛失父母,每日里追思不已,常常触景生情。因此恳请爷爷陛下,置大郎于长安之外,大郎实在是受不了这锥心之痛了!”我悲悲切切凄凄惨惨的诉道。现在,无实际利益的名位又有什么用处?况且旁边还有人虎视耽耽。这个时节,我可不能真正坐在风口浪尖上!
  玄宗皇帝心下惨然,看着眼前这个从小待若明珠地乖孙,心中愈加怜惜。
  我进一步地再次细加说服:“大郎虽然年不到五岁,但父母养育深恩却时时萦心,思人睹物倍感悲怆。恳求爷爷陛下交些事务,以遣大郎的哀思恋念,即便大郎处理事务有所不当,也有福王府的属官协助指正。”
  “大郎,以你的才智,爷爷还是比较放心的,要不你到剑南养息吧,那里风景秀美,四季温暖。”爱疼之下,玄宗皇帝微一思考地开口道:“并且,那里的事务比较稳定,大郎就去剑南做个节度使吧!好吗?”
  我心暗暗高兴,想及朱信东、王林等人,我又说道:“此去遥远,而且现今情势险恶,大郎想多带些随从。”未及我把意图完全说出来,玄宗皇帝已经点头赞同道:“对,对!”他稍一沉吟说道:“不若让随行汾州的万骑人马,统归大郎属下。嗯,从即日起,他们就不再隶属万骑建制。并且以后大郎可以多带一千人护卫,这样,爷爷也放心乖孙的安全了”闻言,我更是欣喜,这真是意外的收获啊!
  回到崇教殿已是夜深时刻,封常清、吴东升、王林却同师父谈武论道共同等候我的消息。
  我把情况详细地告诉了他们,大家特别振奋,封常清欣喜地说:“剑南虽说是兵力只有三万九,位于十大节度之六,但是它物产丰沃,民众富足,区域广大,却是首屈一指的天府之国”
  朱信东兴奋地接道:“正是,我等用心地将它发展壮大,到时,进可兼具天下,退则可独善一方!”他口无遮拦的说。我连忙轻咳两声,他顿时醒悟自己的忘形,不好意思地看了下大家。
  我接着说道:“剑南不只丰沃,而且因为它西拒吐蕃,南防南诏,我们更可以名正言顺地练兵。”
  封常清的情绪更高涨起来:“按律,殿下可以配备二千人的卫队,再加上圣上恩加的一千人,殿下可以拥领三千人的卫队。臣等可以将这三千人训为死忠精锐的中阶军官,以成殿下先前的打算。”
  我看着他们欣喜激动的模样,心潮也随之澎湃:“不只这样!现在这个时期的战法战术,轻骑兵、陌刀手、弓弩手是最重要的军队力量,大唐就是因倚重它们,才得以纵横天下!”这一句才刚一出口,看着大家满目的震惊、崇敬,我猛地醒悟过来:这是前世军事学家的评诉,当世就没有几个人真正意识到。如此精辟的话语,怎么让我这四岁的小孩说出来呢(装佯,原先不是很摇骚吗)?
  “殿下当真是天纵奇人!臣等唯愿誓死效忠!”除了师父张果在一旁惊叹之外,连带着封常清,大家敬服的无以言表,惟齐声拜倒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