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装绅弄鬼 >

第718章

装绅弄鬼-第718章

小说: 装绅弄鬼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南,与那里的炎帝后裔结合在了一起。后土上表请罪,辞去了中央土正的官职。祝融也因厌倦事俗而退隐,将火正之位传给族弟吴回。后土与祝融辞官,句芒、蓐收亦纷纷离职。颛顼请求四人临行与自己合力,隔绝了天界与人间的通道,绝地天通,避免因神人冲突,重演上古古神间的纷争。打造了“建木”神木,以防不测。按照《海内经》叙事顺序,建木入口在西蜀一带。此建木就是三星堆发现的青铜神树的原型!青铜神树的九株,实为九州巫神节杖,也是开启绝地天通的通道所需。一切都很顺利,颛顼志得意满,却不知这落入了当初五氏的算计。事毕,后土归于幽都,祝融安居南海,句芒、蓐收不知所踪。唯禺京留镇北方,安抚共工族民。颛顼四十二年,癸巳,前3748。颛顼于北方兴建玄宫,恩威并施治理共工遗民。

    北极玄宫为北方之宫,北方色黑,五行属水,加上颛顼以水德为帝,人们又称玄帝。无支祁等人不满,找到假死隐居的共工进谗。说颛顼号称玄帝,是向共工挑衅,要争夺水神的名号。又说颛顼在击败术器后,辱骂共工氏一脉,又重责后土。共工听闻后大怒,再次出山。与颛顼约战,再战不周山。颛顼本非共工敌手,绝地天通后更是疲惫,依赖轩辕氏传下的人皇之轩辕剑苦苦支撑。幸得伏羲与后土听闻消息,赶来劝解。共工随后土定居幽都,疲惫的颛顼则前往火云洞追随三皇,闭关隐居。其后,颛顼子孙经历十二任帝。共工遗民的主战派叛乱不休,兴起洪水与颛顼世人争执。颛顼氏政权后期,因大洪水的逼迫,全族迁往黄河以北的太行山和燕山及东北高地的平原,虽然大禹治水成功,儿子启建立夏朝。但内战导致夏朝衰落,失去了对中原地区的控制,被唐尧传承的帝喾高辛氏政权所取代,颛顼政权此后沦落为北方夷国。

    公元前2371年,古神炎帝一系老甲和黄帝一系帝喾在异国他乡齐心协力,建立夏后,或阿卡帝国,也就是在苏美尔复兴了夏王朝,统一了亚洲和北非,是为两河流域发现的阿卡德帝国!“阿卡德”实为“夏开帝”的旧名;萨尔贡、少皞、少康,实为帝喾一神,也是旧名之故。西方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据楔形文字泥板书,将少皞旧名成了萨尔贡,将夏开帝国译成了阿卡德帝国。阿卡德帝国远非西方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所认识的限于埃及、两河流域和天竺。他们摸到的只是夏后帝国的一条腿!帝喾的阿卡德帝国实际上覆盖了亚洲和埃及!后来炎帝一系因为大洪水而失势,阿卡德帝国落入帝喾之手。

    从此夏后帝国废弃炎帝一族的九州封建制度,采取分封制,帝喾分封八子镇守亚洲和北非八方,其中伯虎分封在黔贵一带,是为《山海经》的柏服国;仲熊分封在中国南方赣西一带,是为《山海经》的张鋐国,张鋐国是为“中国”名称之源,是为中国古史中的夏代的中康;毕竟赣西在上古并非蛮荒之地,颛顼帝时,那里是为颛顼帝帝都所在,赣西之名就来源于“颛顼”的上古旧名。季狸分封在后世的波斯、巴基斯坦和天竺,是为《山海经》的季厘之国。实际上季厘是乘厘之字误。因仲熊,粤东俚僚土话即张鋐是阿卡德帝国即帝喾的封国,仲熊、张鋐、斟寻,实为一。所以中国夏代之都城,依照张鋐国的历史,唐尧和夏代都城就在赣西!依柏服,伯虎、白虎、巴虎,巴人廪君一支国历史,夏之都城就在黔贵或湘西!依照阿卡德帝国的历史,夏代的都城就在西蜀或横断山脉。

    公元前2292年,帝喾之孙、以祖父青阳命名的帝挚青阳氏之子——位于亚述的唐尧继续统治埃及,在《山海经》中称长右族,因为帝挚横死,苏美尔帝国势力收缩,年仅9岁的混血种唐尧临危受命,继承长右族首领,也继承了统治古埃及的王位。唐尧是为中国古史中的帝尧,帝尧姓伊祁,名放勋。伊祁放勋实际就是,它的意思就是埃及人之王。帝尧继承埃及王位共98年,取得帝位时间共56年,是为阿卡德帝国的纳拉姆辛。此时帝喾的继承人,被分封于今波斯、巴基斯坦和天竺的沙尔沙利乘厘继承了阿卡德帝国帝位,但此时阿卡德帝国已四分五裂,乘厘帝不被承认。“谁是王?谁不是王?”诸侯各自称帝,世界大乱。沙尔沙利实为《山海经》中狌狌、双双、猩猩、三桑之译音,也就是商汤之祖族。乘厘帝实际就是中国古史中的舜帝!公元前2250年,被分封于埃及的唐尧练兵秣马统一了亚洲和北非,正式取得阿卡德帝国帝位。

    公元前2231年前后,古神战风云再起,西亚和两河流域洪灾肆虐,帝尧率领埃及和亚述军队从埃及迁徙中国,驱逐参加中原大战的军阀鲧族、共工族、三苗族、驩兜族,占领舆论阵地批之为“四凶”,唐尧之后,即公元前2194年,位于今波斯的沙尔沙利乘厘取得阿卡德帝国帝位,是为中国古史中的帝舜,也就是天竺教的帝释天。乘厘、舜帝、帝释,也是同音互译的结果。帝舜在位50年,统一了亚洲,流放古神旧贵族,第二代“四凶”混沌、穷奇、梼杌、饕餮,让他们与神战污染导致的怪物魑魅自相残杀,因为大清洗成为残余古神的众矢之的,虞舜至公元前2144年巡游而突然驾崩。帝舜之后混乱了17年,至公元前2127年,夏后氏的新一代领袖,颛顼的混血种孙子大禹凭着治水大功取得帝位,并光复亚洲和北非。大禹因为治水旧伤,于公元前2082年逝世,在位45年。大禹之后传位伯益,掌控白夷,黔贵的伯益在位13年。公元前2072年,伯益取得大禹帝位,那么问题来了,《古本竹书纪年》认为大禹曾和益共同治理洪水,大禹之后,“传”位于益。

    “后”是夏代帝王的称呼。益当了帝王,自然称后益,但禹的儿子启不认帐,不称益为“后”而称其为“伯”。“伯”非“公、侯、伯、子、男”之“伯”,这五个爵位是西周才有的事。“伯”为五官之长。《礼记》记载的,“五官之长曰伯。是职方。”可见“伯”为当时的职位名称,为五官之长,相当于后来的相。大禹死后,传位伯益,故为“后益”。所以益、伯益实际上是同一人。按《史记。夏本纪》的说法,大禹死后,将天下托付给益,启守丧三年后,益又将帝位禅让给夏启,自已僻居箕山之阳。“以天下授益。三年之丧毕,益让帝禹之子启,而辟居箕山之阳。”但《古本竹书纪年》却提供了一个截然不同的说法:“益干启位,启杀之。”说益干涉启即位称帝,启杀了他。到底启是怎样获得天下的,权臣益和少年天子启之间的关系怎么样……一言以蔽之,无非是巴蛇吞象。

    《古本竹书纪年》所述“益干启位”,可见启自认为根正苗红,不服接班人,在益称帝后自已也称帝,他的都城当然不在益所在的阳城。天无二日,国无二帝,启称正统帝自然引起后益的兵戈相见,于是最后的神战开幕,结果是“益干启位”,启就杀了益。司马迁的记载和《竹书纪年》的记载有矛盾。《史记。夏本纪》所述: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

    到底哪一个符合史实呢,中国史籍中没有答案。但《尚书。夏书。五子之歌》和《史记》“五子之歌”提供了一条线索。按照《尚书》及《史记》“五子之歌”记载,夏启死了以后,他儿子太康即位,帝太康丢了国家,兄弟五人,游于洛汭,写下了《五子之歌》。“夏后帝启崩,子帝太康立。帝太康失国,昆弟五人,须于洛汭,作五子之歌。”《史记》及《尚书》的记载有点莫名其妙。太康怎么丢了国家?失国这样的大事竟然一笔带过!?太康兄弟五人为什么又滞留洛汭?《五子之歌》又是一首什么歌值得笔之于史?其实五子之歌中的五子是大禹后族。他们各自立国,最后却丢了国家,兄弟五人与母亲被迫流亡大月氏十二年,在流亡过程中创作了《五子之歌》以示警。《五子之歌》实则为亡国之歌!逃亡十二年后,第十三年,兄弟五人开始复国,与伯益后族政府军展开了一场大战!双方的盟国有九个之多,大战的结果,双方最后几乎同归于尽,只剩下10个人生还,剩下的只有老弱病残与妇女!历史一下子被打到了石器时代,应了爱因斯坦的戏谑!最后夏启在一片废墟中复国了!这段惨痛的历史,祖先不愿意提及,司马迁也不知道真相。

    同样的,《蜀王本纪》所述:“蜀王之先名蚕丛,后代名曰柏濩,后者名鱼凫。此三代各数百岁,皆神化不死,其民亦颇随王去。鱼凫田于湔山,得仙。今庙祀之于湔。时蜀民稀少。后有一男子,名曰杜宇,从天堕,止朱提。有一女子,名利,从江源井中出,为杜宇妻。乃自立为蜀王,号曰望帝。治汶山下邑,曰郫化,民往往复出。望帝积百余岁,荆有一人,名鳖灵,其尸亡去,荆人求之不得。鳖灵尸随江水上至郫,遂活,与望帝相见。望帝以鳖灵为相。时玉山出水,若尧之洪水。望帝不能治,使鳖灵决玉山,民得安处。鳖灵治水去后,望帝与其妻通。惭愧,自以德薄不如鳖灵,乃委国授之而去,如尧之禅舜。鳖灵即位,号曰开明帝。帝生卢保,亦号开明。望帝去时子圭鸣,故蜀山氏后人悲子圭鸣而思望帝。”《蜀王本纪》明显采自民间传说,但民间传说完全走样了。

    望帝与鳖灵实际是伯益、大禹,巴人的方言旧名,这不是巴人间的战争;故事的结局并不是望帝跑了,而是伯益被杀了。虽然如此,但民间神话也不是空穴来风的。从这一点上看,《蜀王本纪》与《山海经》的记载是相符的。只是在具体细节上出了纰漏。时间抹平了一切,历史几乎被世人彻底遗忘!所幸有天竺的《摩诃婆罗多》记录下了这段历史!《摩诃婆罗多》记录的是一个五兄弟与老母流亡十二年,最后复国的故事。主要内容与《五子之歌》惊人地一致!但《摩诃婆罗多》更详细!在《摩诃婆罗多》中,奇武王死后,儿子坚战尚小,族弟持国把持朝政,称为持国王。而持国王是一个瞎子,般度族的坚战长大后,俱卢族的摄政王持国王不愿还政坚战,而想让自已的儿子难敌继承王位。坚战有大批支持者,建立了自已的国家,并举行了马祭称帝。后在与持国王的儿子难敌的赌博游戏中,坚战输掉了自已的国家,连老婆也差点输掉了。按照赌规,兄弟五人及老母被迫流亡十二年。在流亡过程中,难敌几次设计陷害坚战,火烧紫胶宫,坚战得到情报,从地道中逃走了;在流亡过程中,兄弟暗中积蓄力量,终于在第十三年与难敌展开俱卢之野大战,双方参战兵力达180万,最后只剩下十个人生还,几乎同归于尽。

    满目疮痍中,坚战最后称帝,此后五兄弟心灰意冷,在传位给弟弟阿周那的儿子继绝后,五兄弟遁世,出走大雪山,最后死于途中。这个故事与夏启和益,以及太康兄弟的故事惊人地一致!这说明夏启、后益的《五子之歌》所反映的历史与古天竺的《摩诃婆罗多》的主要情节所指是同一件事!《五子之歌》是《摩诃婆罗多》主要情节的简化版!《摩诃婆罗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