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装绅弄鬼 >

第715章

装绅弄鬼-第715章

小说: 装绅弄鬼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九州之义。

    “九丘八索,帝王之书”,这里的九丘就是九州。《海内经》记载的,“有九丘,以水络之,名曰陶唐之丘……有叔得之丘、孟盈之丘、昆吾之丘、黑白之丘、赤望之丘、参卫之丘、武夫之丘、神民之丘。有木,青叶紫茎,玄华黄实,名曰建木,百仞无枝,上有九欘,zhu,下有九枸,ju,其实如麻,其叶如芒。大,tài皞,hào爰过,黄帝所为。”

    按《海内经》的意思,九囿实来源于炎帝节并,以大河绕之,名叫陶唐州、叔得州、孟盈州、昆吾州、黑白州、轩辕州、三危州、武夫州、神民州,他上拥有九州,九欘,下拥有九子,九枸。大禹之时,新一代九州之牧即九巫贡献文物典籍,可见大禹实际上是九州的统治者。而大禹的《山海图》是覆盖了整个亚洲、北非东部和美洲阿拉斯加。由此可见,通过治水、弑神,混血种大禹当时是威震世界的。而这一切,竟然发生在4100多年前!而且是在希腊人所谓的,古神的黄金时代!因为涉及古神秘辛,大禹九鼎铸成后,敬于宗庙,外人莫能一睹真容。九鼎从此成为政权的象征,也成为天下争夺的对象。

    本来我作为现代人,很不明白为什么要争夺九鼎,九鼎无非是九尊青铜,即使是九尊黄金,其价值也是有限的,天下英雄为什么要争夺它?现在我略有所得,或者……其实他们争夺的并不是那作为青铜的九鼎,而是九鼎上面的世界各地隐世不出的古神祖地和世界神异物产分布图。它们的价值比青铜王座价值更大。九鼎上面的亚洲地上神国版图、交通线、矿产指南、和大沙漠水资源图、动植物分布图是当时弥足珍贵的百科全书,有了它,就有了合纵连横、问鼎天下的基础。

    如此说来,在上古,这张《山海图》就是国家绝级机密!它是战争时的军事文物典籍,和平年代是金、银、铜、铁、锡还有一些世人现在不知道的稀有元素矿产等重要战略资源的藏宝图,是沙漠行军的水资源指南,还有其它宝藏和古神文明信息,正因为它如此重要,“大禹”才慎之又慎,铭之于九鼎。

    然而,九鼎却莫名其妙地失传了。《史记·封禅书》记载的,“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皆尝亨鬺上帝鬼神。遭圣则兴,鼎迁于夏商。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沦没,伏而不见。”大禹九鼎先后传夏、商、周三代,战国时,秦、楚皆有兴师到周王城洛邑求鼎之事。秦惠王时,张仪制定策略,希望能夺得九鼎以号令诸侯,至秦末失传。司马迁在《史记。周本纪》中说:“周君王赧卒,周民遂东亡。秦取九鼎宝器,而迁西周公于单心狐。后七岁,秦庄襄王灭东周。东西周皆入于秦,周既不祀。”意思是说周赧王驾崩后,周朝百姓就向东逃亡。秦国获取了曾害死秦武王的周朝九鼎重宝,将西周公赶到单狐。七年后,秦庄襄王灭了东周。东周和西周就都被秦国节并,周社八百年祭祀无人,就此灭亡,“秦取九鼎宝器”,这句话点明了西周灭亡后,九鼎到了秦国。

    又按照《史记。秦本纪第五》记载的,“五十一年,……于是秦使将军摎攻西周。西周君走来自归,顿首受罪,尽献其邑三十六城,口三万。秦王受献,归其君于周。五十二年,周民东亡,其器九鼎入秦。周初亡。”《史记》这段话记载的是东周灭亡后九鼎到了秦国。《史记。周本纪》与《秦本纪》是相呼应的。都说周朝灭亡后,周鼎到了秦国。然而,这里有二个疑问,一是周朝的九鼎是安放在洛邑的,而洛邑当时是东周公所在地,秦国灭掉的是西周公,怎么就获得了东周公的九鼎。此外秦与洛邑相隔350公里左右,中间又有秦岭龙脉阻挡,周初灭商时,周朝不能将九鼎运到丰镐,秦国又怎么能将庞大而笨重的九鼎越过秦岭龙脉运到秦国?关于周鼎在洛邑。我读过《左传。臧哀伯谏纳郜鼎》记载的,“武王克商,迁九鼎于雒邑”,又见《史记。周本纪第四》记载的,“成王在丰,使召公复营洛邑,如武王之意。周公复卜申视,卒营筑,居九鼎焉。”另外周灭商迁九鼎时,九鼎曾经公开展出过。事见《史记。周本纪第四》,《史记》记载得很详细:“武王到纣死之处,亲自射击他的尸体,连发三箭然后下车,以轻剑刺其尸体,用黄钺砍下商纣王之头,挂在大白旗上。然后到纣王宠爱的二妃之宫,妲己等二女已经自缢。武王又连射三箭,用剑刺,用黑钺砍下二妃之头,挂在小白旗上。武王作罢回到军营。次日,清理路面、社坛及纣王宫殿。又封纣王之子禄父于商之旧地。武王认为商朝初定,就让弟弟管叔鲜、蔡叔度‘帮助’禄父治理商代遗民。此后又命召公从囚犯中释放箕子,命毕公释放关押的老百姓,表彰商容之闾。命南宫括把鹿台之财和钜桥之栗分给百姓,赈济贫民。命南宫括、史佚公开展出九鼎宝玉!”

    这三则史料,明确指出了周灭商后,迁商九鼎于洛邑。可见周鼎确是商纣九鼎,并且就存放在东周的洛邑。既然秦国灭掉的是西周,那就不可能得到当时得到远在350公里的东周的九鼎,虽然有可能周代营建洛邑后,周鼎后来又被迁到了丰镐?其实这同样不可能。要知道,周鼎存放洛邑是由于九鼎太过庞大笨重,不能运到丰镐才营造新都放置九鼎的。洛邑与丰镐之间远隔350多公里,中间是山脉阻挡,周人以前不能将九鼎运到丰镐去,以后一样不能!所以西周君逃亡前,真正的周鼎应该一直在洛邑。况且,九鼎不是小家伙,想拿就拿,想走就走的。九鼎每一鼎至少在10万斤左右,九鼎就是九十万斤!虽然史册没有明确记载九鼎之重,但后来秦始皇时有十二铜人可资参考。

    按照《正义汉书五行志》所述:“二十六年,有大人长五丈,足履六尺,皆夷狄服,凡十二人,见于临洮,故销兵器,铸而象之。”这是秦始皇时,甘肃临洮发掘出十二尊巨像的历史记载!巨像长五丈,足履六尺是什么概念!秦始皇集全国之铜铸造金人十二,《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述:““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三辅旧事》一书也载“铜人十二,各重三十四万斤。汉代在长乐宫门前”。此金人之重量可作九鼎之参考,禹集九牧之金而铸九鼎,每尊鼎的重量绝不比金人轻!

    我寻思,按照《山海经》,大禹统一了亚州和北非!其疆域比秦朝不知大多少,九牧之金绝对比秦始皇的多得多。另据史料记载,当初周灭商时,为搬运九鼎,动用了相当兵力。我读过《战国策。卷一》记载的,“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周赖大国之义,得君臣父子相保也,愿献九鼎,不识大国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梁。’颜率曰:‘不可。夫梁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晖台之下,少海之上,其日久矣。鼎入梁,必不出。’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楚。’对曰:‘不可。楚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于叶庭之中,其日久矣。若入楚,鼎必不出。’王曰:‘寡人终何途之从而致之齐?’

    颜率曰:‘弊邑固窃为大王患之。夫鼎者,非效醯壶酱甀耳,可怀挟提挚以齐至者;非效鸟集乌飞,兔兴马逝,漓然可至于齐者。昔周之伐殷,得九鼎,凡一鼎而九万人挽之,九九八十一万人,士卒师徒,器械被具,所以备者称此。今大王纵有其人,何途之从而出?臣窃为大王私忧之。’齐王曰:‘子之数来者,犹无与耳!’颜率曰:‘不敢欺大国,疾定所从出,弊邑迁鼎以待命。’齐王乃止。”这段史料记载了一件有意思的事:秦国出兵西周,索要九鼎,西周公慌了手足,大臣颜率就出了个主意,请齐国出兵相救,许以九鼎酬谢。齐王就出兵解了西周的围。

    后齐王索要九鼎。西周公又慌了,这时颜率又出了个主意,他亲自出使齐国,说九鼎太重太大,不好搬运,如果老人家指示一条捷径,以便于搬运九鼎。齐王实在是找不到搬运的路,只好作罢。在这里,颜率说周灭商时,为搬运九鼎动用了八十一万人马,虽然是夸张,但至少说明了九鼎是个大家伙!搬运非常不容易!周灭商纣时,动用相当人力物力,才将九鼎从奄,也就是现在的河南偃师迁到洛邑,今洛阳,那可都是平原地带,不需要翻山越岭的,可搬运了不到35公里就再也搬不动了,不得不就地营建洛邑专门安放九鼎!既然周朝不能将九鼎运到丰镐,在古神甚至混血种都避世不出的时代,秦国靠着凡夫俗子又能够运到那里吗?显然是不可能的!综上分析,可以认为秦灭西周公时得到的九鼎应该是仿造的,而且块头小了很多。

    可惜司马迁纵然看出这点,他也不知道九鼎到底在哪里,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他又记载:“始皇还,过彭城,斋戒祷祠,欲出周鼎泗水。使千人没水求之,弗得。”司马迁的记载是矛盾的,可见他也莫衷一是。从《秦始皇本纪》可知,秦始皇肯定也发现了他的周鼎是高仿的,或许有人提供了信息:周鼎沉没在泗水里了。所以才有秦始皇派一千余人在泗水打捞周鼎的举动。这次打捞一样是匪夷所思的。泗水远在山东,距洛邑相距400公里左右,以周初国力之强尚不能远距离搬运九鼎,在战火纷飞的战国末期,亡国之君东周君又如何能在逃亡路上将至少九十万斤重的九鼎搬运到 平板电子书里之遥的泗水呢?再者,搬运九鼎是件非常浩大的工程,东周君逃亡时搬运九鼎能神不知鬼不觉,不给世人留下一点线索。这可能吗?由此看来,周之九鼎其实也不可能被运到山东泗水一带!

    那么,唯一的结论是:周九鼎仍在洛邑!问题又来了,为什么周朝灭亡后秦国未能在洛邑发现九鼎?很可能被东周君就地处理了!至于怎么处理的,不知道。或许是就地掩埋,或许是投入了洛河或涧河中。疑在涧水的可能性大。按照《史记。楚世家第十》载:“昔成王定鼎于郏啵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v艿滤渌ィ天命未改6x轻重,未可问也。”由此可知郏辔成王定鼎之地,其地就在后世的洛阳市内,中有郏水,即今洛阳之涧水。涧水应为郏水之旧名。而且涧与泗字形近,真相可能是九鼎没于涧水,世人传抄过程中误为泗水。

    或许是东周公预料周朝必将灭亡,为不让九鼎落入敌手,于是决定就地处理,但无论是就地掩埋还是焚毁,都是项大工程,掩埋要挖土方,还要搬运,费时费力。焚毁也不容易,要融化这至少九十万斤的大家伙,得多少燃料?得多高的温度?融化后的青铜块也是件巨无霸,秦国人不可能发现不了这些痕迹,而这些在史书上竟然没一点记录。可能吗?相比较而言,就地推入涧水,倒不失为一个最简单便捷的方法。因此,周鼎沦于涧水,这是最可能的答案。即便是东周公将九鼎推入涧水,也要一支庞大的队伍,要完全保密,是绝不可能的。世人将九鼎沦于涧水记录在案,可那时没有印刷术,全靠手工抄写,抄来抄去,涧水就误抄为泗水。这或许就是司马迁《史记》言秦始皇求鼎于泗水信息的由来。分析至此,周鼎在哪里或许有了答案。真相如何,白虎神这个老古董自然不知道。但我想,如果周鼎真的沉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