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装绅弄鬼 >

第653章

装绅弄鬼-第653章

小说: 装绅弄鬼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或者,无论是北欧的尘世巨蟒还是修蛇,它们的原型就是这一种巨大的、谜一般的怪兽,它就是泰坦巨蟒。史书上的这一条修蛇居住在洞庭湖一带,吞吃过往的动物,据说它曾经生吞了一头大象,过了3年才把骨架吐出来。相传天地初辟、洪荒初开的上古时代,帝俊,他是《山海经》至上之神,他亦是巴蜀的创世之神,帝俊有两个妻子,一个名叫羲和,住在东方海外的甘渊,生了十个太阳(金乌);另一个名叫常羲,住在西方的荒野,生了十二个月亮。他还有一个名叫娥皇的妻子,住在南方荒野,生了三身国的先祖。这位先祖一个头三条身子,传下来的子孙也都是这般模样。帝俊时常从天上降下来,和下方一些面对着面翩跹舞蹈的五彩鸟交朋友;下方帝俊的两座祭坛,就是由这些五彩鸟管理的。在北方的荒野,有一座帝俊的竹林,斩下竹的一节,剖开来就可以做船。

    在《山海经》中记载他的血脉繁衍之国有六:中容、司幽、白民、黑齿、三身、季厘等。《山海经·大荒东经》曰:“东荒之中,有山名曰壑明俊疾,日月所出。有中容之国”。《大荒东经》曰:“有中容之国。帝俊生中容,中容人食兽、木实,使四鸟;豹、虎、熊、罴”。帝俊之后裔,多有“使四鸟;豹、虎、熊、罴”的记载,根据这一标志,还可以联想到经中所记载的玄股、长肱、先民、毛民、蒍国、叔歜、北齐等国。除北齐外,其他皆为西南、西北民族的祖先。作为巴蜀之创世神来说,他就远胜于其他诸帝。

    尧的时候,由于十日并出,修蛇等也袭击人类,所以帝俊不得不赐给羿红色的弓,白色的箭,叫他到下方去拯救人民的困苦。天庭派出地上代行者后羿为民除害,在叫做畴华的水泽之处,杀灭巨怪凿齿。在北方名叫凶水之河,射杀九头蛇九婴。在东方的轻邱之泽,剿灭凶恶的人面犬身鸷鸟大风。至于射杀水怪契俞,在洞庭湖斩死巴蛇,在桑林擒下大野猪封希,不一而足。

    考据学认为后羿首先用箭射中了修蛇,然后一直追赶它到遥远的西方、将其斩为两段。修蛇的尸体变成了一座山丘,现称为巴陵。《淮南子》中的修蛇,是危害人民的怪蛇。而巴蛇的传说中没有讲它的罪孽,这是因为,《淮南子》是在东夷故地淮南写成的,这个地区长期流传着修蛇作恶的故事,认为它被斩罪有应得。而苗蛮地区产生的巴蛇传说,由于当地人的情感而没有多讲它的过错。洞庭是苗蛮集团活动的重要区域。东夷族的首领和传说中的神人后羿在这里杀死修蛇,可能暗示了上古时期东夷集团与苗蛮集团的一次冲突,苗蛮集团中可能有一个以大蛇为图腾神的氏族或部落,被东夷打败了。但苗蛮集团的人们崇拜大蛇的风习未改,并且长期怀念修蛇氏族、部落的古神,留下了有关巴蛇的传说。

    如果《海内南经》的巴蛇食象,说的就是一场战争,是何时何地何人呢?象与湘,其实都是同音互译词。另外据《摩诃婆罗多》记载,持国的都城在象城。象城在哪?象,湘也。俱卢族的持国为伯益一族,即《山海经中次十一经》倚帝山之狙如族。其中心地域也在贵州东南,与湘接壤。所以记载一场史前战争的《摩诃婆罗多》中的象城必然在贵州东部和湘西一带。类似于倚帝与益帝益称帝,是为益帝,俱卢与狙如,考虑到年代,正是禹死后,启通过武力征伐伯益,将其击败后继位,成为中国历史上由“禅让制”变为“世袭制”的第一人的时代。启的母亲是涂山氏,屈原在其《天问》中曾记载“禹巡治洪水,走遍四方,一次,偶然与涂山氏相遇于台桑,怀孕的涂山氏女生下了启”。父死子继的夏启是传统上被公认的中国第一个帝王。禹死后,启立即发动了对法定继承人的攻击,夺取了领袖的职位。

    大禹曾和益共同治理洪水,大禹之后而传位于益。在后是夏代帝王的称呼。益当了帝王,自然称后益,但禹的儿子启不认帐,不称益为的后而称其为的伯。在伯非的公、侯、伯、子、男之的伯,这五个爵位是西周才有的事。在伯为五官之长。《礼记》的五官之长曰伯。是职方。可见的伯为当时的职位名称,为五官之长,相当于后来的相。大禹死后,传位伯益,故为的后益。所以益、伯益实际上是同一人。

    无论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还是禹授益,而以启为吏,及老,而以启为不足任天下,将传天下于益,益代禹立,拘启禁之,启之人因相与攻益而立启,启反起杀益,以承禹祀”;总之,斗争很激烈,而几经波折,“叛乱”的夏启曾遭益的有力反击,一度处于劣势,甚至被拘禁,终于因有大禹的经营和培植,夏后氏根基更深、实力更强,在拥护者的支持下,夏后氏及其拥护者联合起来对益发动战争,终于杀益,使启夺得领袖的权位。

    按《史记夏本纪》的说法,大禹死后,将天下托付给益,启守丧三年后,益又将帝位禅让给启,自已僻居箕山之阳。在以天下授益。三年之丧毕,益让帝禹之子启,而辟居箕山之阳。但《古本竹书纪年》却提供了一个截然不同的说法的益干启位,启杀之。说益干涉启即位称帝,启杀了他。到底启是怎样获得天下的,益和启之间的关系怎么样,这一点留到以后再说。我们现在关心的是阳城在哪里。从上可知,自禹之后,定都阳城的有二个帝王,这就是大禹、益。《古本竹书纪年》说的益干启位,可见启在益称帝后自已也称帝,他的都城当然不在益所在的阳城。

    天无二日,国无二帝,启称帝自然引起后益的不满,于是的益干启位,启就杀了益。司马迁的记载和《竹书纪年》的记载有矛盾。《史记夏本纪》说,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的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到底哪一个符合史实呢,中国史籍中没有答案。但《尚书夏书五子之歌》和《史记》的五子之歌提供了一条线索。据《尚书》及《史记》的五子之歌记载,夏后启死了以后,他儿子太康即位,帝太康丢了国家,兄弟五人,游于洛汭,写下了《五子之歌》。在夏后帝启崩,子帝太康立。帝太康失国,昆弟五人,须于洛汭,作五子之歌。《史记》及《尚书》的记载有点莫名其妙。太康怎么丢了国家?失国这样的大事竟然一笔带过!太康兄弟五人为什么又滞留洛汭?《五子之歌》又是一首什么歌值得笔之于史?其实五子之歌中的五子是大禹后族。他们各自立国,最后却丢了国家,兄弟五人与母亲被迫流亡阿富汗十二年,在流亡过程中创作了《五子之歌》以示警。《五子之歌》实则为亡国之歌!逃亡十二年后,第十三年,兄弟五人开始复国,与伯益后族展开了一场大战!

    双方的盟国有九个之多,大战的结果,双方最后几乎同归于尽,只剩下10个人生还,剩下的只有老弱病残与妇女!历史一下子被打到了所谓的母系氏族王朝!最后夏后启在一片废墟中复国了!这段惨痛的历史,祖先不愿意提及,司马迁也不知道真相。时间抹平了一切,历史几乎被后人彻底遗忘!所幸有天竺的《摩诃婆罗多》记录下了这段历史!《摩诃婆罗多》记录的是一个五兄弟与老母流亡十二年,最后复国的故事。主要内容与《五子之歌》惊人地一致!但《摩诃婆罗多》更详细!

    在《摩诃婆罗多》中,奇武王死后,儿子坚战尚小,族弟持国把持朝政,称为持国王。而持国王是一个瞎子,般度族的坚战长大后,俱卢族的持国王不愿还政坚战,而想让自已的儿子难敌继承王位。坚战有大批支持者,建立了自已的国家,并举行了马祭称帝。后在与持国王的儿子难敌的赌博,坚战输掉了自已的国家,连老婆也差点输掉了。按照赌规,兄弟五人及老母被迫流亡十二年。在流亡过程中,难敌几次设计陷害坚战,火烧紫胶宫,坚战得到情报,从地道中逃走了;在流亡过程中,兄弟暗中积蓄力量,终于在第十三年与难敌展开俱卢之野大战,双方参战兵力达180万,最后只剩下十个人生还,几乎同归于尽。

    满目疮痍中,坚战最后称帝,此后五兄弟心灰意冷,在传位给弟弟阿周那的儿子继绝后,五兄弟遁世,出走大雪山,最后死于途中。这个故事与夏后启和益,以及太康兄弟的故事惊人地一致!这说明夏后启、后益的《五子之歌》所反映的历史与古天竺的《摩诃婆罗多》的主要情节所指是同一件事!《五子之歌》是《摩诃婆罗多》主要情节的简化版!《摩诃婆罗多》反映的也是上古历史。只不过《摩诃婆罗多》将公元前3100年至公元前2000年以来的全部历史揉合到了一代人坚战的身上。

    这就是《五子之歌》与《摩诃婆罗多》的最大区别。同时据《摩诃婆罗多》记载,坚战在位三十六年,后传位于继绝。而据《古本竹书纪年》记载的是的益干启位,启杀之。即位三十九年,亡年七十八。《古本竹书纪年》或许将司马迁所说的居丧三年也算在内,减掉这三年,正好是《摩诃婆罗多》中记载的坚战在位年数36年。所以《摩诃婆罗多》中的坚战主要地近似于中国古史中的夏后启事迹。《摩诃婆罗多》记载的坚战五兄弟揉合了中国史册记载的帝舜、大禹、夏后启及太康兄弟的事迹,它是一个复合体。我们不应将坚战框定为舜帝、大禹、夏后启或太康中的任何一个,虽然事迹以夏后启为主,但反映的其实是一个整体,即般度族。而持国、难敌则是俱卢族。掌握了这二点就行了。

    其实这二者就是巴蜀的音译。蜀在上古与的竹同音。在南方有的方言中,蜀、竹、度是同音字。般、巴同音。所以般度族就是后世的巴蜀。同时,音同宝敦,宝敦就是现在发掘的宝墩法理一带所在地。宝墩,就是般度、巴蜀的音译词。而持国一族的俱卢族,就是《山海经》中的彩桥国的音译词,实际上是一个国家。据《山海图》和《海经方国》复原图,俱卢族实际上就是《山海经中次十一经》倚帝山的狙如族。据《山海图》复原图,其地在今贵州东南部。根据《摩诃婆罗多》,夏后启坚战、后照属般度族,也就是巴蜀族。

    所以夏后启失国应是逃到了巴蜀宝墩一带!并在宝墩积蓄力量十二年,最后联合其它国家与伯益及其盟国展开了上古世界大战。最终夏后启战胜伯益称帝。由此可见,伯益所在的贵州应该就是大禹的都城所在。俱卢之野大战后,夏后启又派兵征服了四方。据《山海经》,夏后启到达了两河流域、兴都库什山脉,在兴都库什山脉的大运山舞九代。由这一点可以肯定,大禹和夏后启实际上统治了整个亚洲包括北非!据此分析,大禹横跨亚非拉的夏朝大帝国都城要么在现在的绵阳,要么在贵阳!

    以时间推理,既然巴蛇吞象,是不是隐喻着逃到川西的夏启成为巴人吞并了象城湘?这也就是《摩诃婆罗多》说的俱卢之野大战。俱卢之野就是狙如之野,据《山海图》复原图,其地就在现在的贵州东南和湘南一带。引申得出,国都和九鼎是在一块的。夏后启战胜伯益后自然得到了大禹九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