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装绅弄鬼 >

第410章

装绅弄鬼-第410章

小说: 装绅弄鬼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后来他们似乎走夜路多了,惹到了什么忌讳,才偃旗息鼓,后来虽然还是在历朝历代定鼎前的乱世中如鱼得水,却是越来越神秘,更变成类似于白莲教一样的邪教类组织,消失在大众视野中。

    李医生唉声叹气:我也奇怪,为什么莫教授会搜集怪谈志异,做到这种程度。然后莫教授告诉我,卸岭门算不了什么。重要的是他们的发迹和没落,似乎都和隐藏在历史背后的一些超自然因素有关系,其中赤眉军对“太一神”的崇拜,更牵涉到我们这个世界的种种不合理之处,可谓以小见大。

    石苓人没说什么,于祖佳奇怪的问:“这个世界有什么不合理……不,两极分化、论资排辈、党同伐异、猫鼠同眠、以权代法……这些不合理的东西太多了。”

    李医生大汗:〃我们说的不是社会和谐稳定……你应该知道汉武帝宠钩弋夫人、巫蛊之乱的故事啊。

    〃李医生吁天呼地的说:〃不科学的男权历史都称:女人是祸水,从封神演义的妲己到冲冠一怒为红颜的陈圆圆,好像改朝换代都是女人的错。还说有两个姓赵的女人毁了大汉帝国,后一个是赵飞燕,前一个自然是毁了汉武盛世的钩弋夫人,而且她们的青云之上和香消玉殒,也都和巫蛊有关系。最初我不信,但据莫教授对相关传说的研究,这个钩弋夫人的确有神奇之处,说不定真的和卸岭门有关系。

    〃是吗?石苓人显然觉得很有兴趣。

    时间上推到那个热血沸腾的大时代。汉武帝刘彻踌躇满志的巡狩天下,他的确有理由骄傲,几代人的姑息养奸之后,是少年天子的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击溃匈奴、东并朝鲜、南诛百越、开疆拓土,宝鼎出土,泰山封禅、君权神授,天下诸侯俯首、万国来朝,方仙道人、奇才异能之士也纷纷来投,如此盛世,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封禅归来路过河间,观天相、占卜吉凶的侍从方士对武帝刘说此地肯定有奇女,武帝立即下诏寻找。果然如侍者所言,一会儿的功夫,随行官员就找到一位年轻漂亮的女子,据说此女天生双手握成拳状,虽年已十多余,但依然不能伸开。武帝唤此女过来,见其双手果真是紧握拳状,武帝伸出双手将这女子手轻轻一掰,少女的手便被分开,在手掌心里还紧紧地握着一只小玉钩。随后,武帝命人将此女扶入随行的轺车,将其带回皇宫,号为“拳夫人”,此女便是钩弋夫人赵氏。

    根据莫教授的调查研究,赵氏祖上也阔过,可惜这一代籍籍无名,甚至父亲犯法被处以宫刑,做了宦官,任中黄门,却也死于长安,葬于雍门。有人考据,认为赵氏是小儿麻痹才会双手握拳,但这无法解释武帝能展开她的手并且手里有玉钩,也有人认为握拳藏钩就是当地官员和随行人员取悦皇帝的一出好戏,赵父的宦官生涯使得赵氏的美貌被一些官员得知,于是趁着这个机会将赵氏送给皇帝,总之是众说纷纭。

    赵氏后被封为婕妤,居住在被方仙道指称为黄帝册封百神明庭的甘泉宫中,她的偏殿被命名为钩弋宫,所以也称钩弋夫人。太始三年前94年,生下儿子,取名弗陵,号钩弋子,即为后来的汉昭帝。据说弗陵和上古尧帝一样是怀胎十四月而生,于是称其所生之门为尧母门。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汉武帝偏宠赵氏,自然冷落了曾经的大汉皇后,卫子夫,尤其是现在卫青、霍去病都不在人世,卫子夫所持的太子储君也岌岌可危。

    于是大汉征和二年,发生了著名的“巫蛊之祸”。其中颇多谜团,最后的官方结论,是皇后卫子夫、太子刘据因受苏文、江充、韩说等人通过绣衣御史这种秘密警察渠道的诬陷不能自明而起兵,兵败后自杀,造成宫廷人伦惨剧。重臣霍光进言巫蛊之事多为诬陷,太子谋反实属江充、苏文陷害威逼所致。汉武帝得知真相,懊悔万分。一怒之下将江充灭门;苏文处极刑;高寝郎田千秋因上奏为太子辩白,被任为大鸿胪;司马迁经霍光保举,出任中书令。

    尘埃落定之后武帝一直没有立太子,毕竟武帝一生虽然有6个儿子,长子刘据立为太子自尽,次子齐怀王刘闳早逝,其余为燕王刘旦、广陵王刘胥、昌邑王刘髆和少子刘弗陵。巫蛊之祸后,可以继承皇位的四人还各有问题。譬如燕王刘旦在刘据死后傻不愣登上书自请入京,希望立为太子,被武帝大怒之下削其三县。

    广陵王刘胥为人骄奢,好倡乐逸游。昌邑王刘髆是李夫人之子,李广利的外甥。李广利和丞相刘屈氂是儿女亲家,二人一起策划谋立刘髆为太子,事发后李广利投降匈奴,被新单于所杀。刘屈氂被腰斩,汉武帝去世的前一年,刘髆莫名其妙的去世。让人心寒。

    唯有年仅五六岁的刘弗陵壮大多知,被认为极像武帝少年之时,值得期待。武帝有心立之,却因其年稚母少,恐女主颛恣以乱国家,犹豫不决。导致了另一起人伦惨剧,立子杀母。

    红颜祸水、钩弋夫人死因的记载《汉书》和褚少孙在《史记》补记里记载的稍有不同。班固在《汉书》里记载汉武帝在甘泉宫修养期间,钩弋夫人随侍在侧,犯了过错,武帝斥责钩弋,后来钩弋夫人忧死于云阳宫,就地下葬。褚少孙却在《史记》里补记道:武帝在甘泉宫让人画了一张周公背成王朝见大臣的图,并赐给奉车都尉霍光,于是左右大臣知晓武帝预立少子为太子。数日之后武帝斥责钩弋,钩弋褪下簪珥连连叩头。武帝命人将其拉走送到掖庭狱,被拖走的钩弋回头求饶,武帝说:“快走!你活不了了!”之后钩弋死于云阳宫。使者夜间抬棺将其下葬,并把她的住处封掉。绝代佳人,就此凋零。

    之后就是历史的必然,武帝在弥留之际立刘弗陵为太子。拜奉车都尉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四天后武帝驾崩,年仅八岁的弗陵即位,是为汉昭帝刘弗陵后改名刘弗,霍光“缘上雅意”追封李夫人为孝武皇后,追封钩弋为皇太后,在甘泉宫赵氏所葬之处发卒二万人修云陵,后称女陵,邑三千户。诏右扶风置园邑二百家,长丞奉守如法。追封去世的钩弋之父为顺成侯。顺成侯的姐姐君姁,赐钱二百万和奴婢第宅。诸兄弟以亲疏来决定赏赐多寡。但赵氏没有人得到官爵,除了早已去世的赵父。之后历史上再也没有赵家人的踪迹,不过莫教授似乎有新的观点。

    (本章完)

第一百五十六章 赵家人() 
”你知道钩弋夫人为什么握拳吗?”

    “书上说是天然所至。○”

    石苓人说。”错了。”

    李医生分析道:”要是畸变,应该多请名医诊治几次,不就好了吗?不比遇上一个虚无缥缈的真命天子简单?”

    “这我可没想过。”

    石苓人说:”不过我对这些陈芝麻烂谷子的宫心计不感兴趣,能否再讲些卸岭门的情况。”

    李医生感伤的说:”其实我导师告诉我,钩弋夫人握拳的原因就跟卸岭门有很大关系。

    原来还准备就此写一篇论文呢,可惜他还没写出来就不知所踪了。我才知道他已经过世了。”

    ”那钩弋夫人为什么握拳?”石苓人显然感兴趣了。

    ”具体我还真不知道。”

    李医生说,”也就很早以前听莫教授唠叨过这么一嘴。

    他说:钩弋夫人原来是养在乡间无邪的少女,整天理应嘻嘻哈哈,无忧无滤的,为什么献给汉武帝后就变成了宫斗高手呢?其实是因为本人的七魄被做了手脚——在献给汉武帝前,被方仙道进行了厌胜之术——我记得莫教授还说过:了解清楚钩弋夫人为什么握拳,也就能找到汉武帝后期——失道的原因了。”

    “失道是什么意思。”

    “就是帝王从王道明君变成霸道暴君啊!对了,没人告诉过你吗?这两个道其实是同源的。汉家自有道,王霸道杂之,后来成了一正一邪,相互克制的两种帝王心术。”

    于祖佳叹气:“我们这些大老爷们从来不看宫廷剧,也不是考据党,当然没听人讲过。按照你的说法,汉武帝前期还是个明君,他是什么时候转为暴君的呢?”

    “大概是天下一统,海晏河清之后,这方面历史学家各执一词,有认为是人性的弱点的,有说是童年潜意识补偿机制的,还有人说是因为被方士集团蛊惑导致心态变化的,原因应该很多,我也不是历史学家,没考证过。需知汉朝最初对方士集团是敬而远之,毕竟秦始皇迷信神祠与盲目的求仙,造成上有好者,下必甚焉的现象,于是当秦二世的末期,朝野都笼罩着一片神鬼迷信气氛,所以首先发难的陈胜、吴广,便利用黄灯野火而作狐语,作为起义的号召。

    汉高祖的初兴,也是借用斩白蛇而起义,祠蚩尤而衅鼓,到了定鼎以后,便下诏制定太一神的五帝之祠,崇尚神道。汉文帝也一度相信赵人新垣平的望气之术,笃信鬼神而立五帝坛。汉武帝即位之初,就是对此深恶痛绝,任用儒生,偃术修文。

    不过汉武帝晚年求仙问道也是有据可查的,他当时身边聚集了许多炼丹师、炼气士,大概是方仙道和黄老派,当时的方士,大多数都是这两派的,相互之间经常切磋,有吵有和,总体还是一个群体。但从巫蛊之乱之后——两派开始对立。相互之间势不两立,互相斗法,结果两派都衰落了。新兴组织如张道陵的天师道,或者说正一盟威道才开始起来。”

    李医生说:”你想想,秦皇汉武是否都是有许多相似之处?两个人都相信升仙、转世、不死——其实是一个意思——长生。

    我记得和莫教授有一个讨论,他还说,他怀疑汉武帝其实应该早就沉迷仙道,是官方史书为尊者讳当代相传给传误了。但史书终究是留下了一鳞半爪的真相,耐人寻味。不信你看,司马迁记载说:“蹄氏观神君者,长陵女子。以子死,见神于先后宛若,宛若祠之其室,民多往祠。平原君往祠。其后,子孙以尊显。及今上即位,则厚礼置祠之内中,闻其言不见其人云。显然汉武帝因为外戚影响,也开始敬信鬼神之祀,汉初承文、景两个朝代以来的休养生息,朝野安定,国家经济财政从表面看来,已甚富庶。汉武帝英年挺发,要想建功边陲,洗刷自汉高祖以来的外侮耻辱,自然对柔弱为用的政治策略不满。他首先变更祖宗传统的思想,以奠定其领导的方针,自然而然就走上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路线。但汉初以来至武帝时代的儒生,上焉者,专以传经训诂,考据典故,疏释经文为事;下焉者,但借孔、孟以来的儒学相号召,专门从事功名的竞逐,已非孔、孟原来儒家师道的真面目。

    这在开国不久,如蒯通等人的思想上,已经表现得极其明显。到武帝时代,或以儒学为主,参杂道家、阴阳家的思想,倡天人之际的新儒家学说,犹如董仲舒之流。或以因应人情,阿附人生,极尽乡愿作风,以乱儒家礼法的黄老术为尚,如公孙弘等辈。真能发扬孔孟儒家思想学说,以王道为政为目的,以君师之道自任者,几已绝响。故当时的朝野,虽一尊孔子,其实,齐鲁巫风仍然弥漫于朝野上下。

    史书也记载,武帝因酷好神仙方士之术,初见到秦国故地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