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教育出版电子书 >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解-净空法师_共51会 >

第126章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解-净空法师_共51会-第126章

小说: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解-净空法师_共51会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啤棺滞袅恕S锰安_痴的心,用做生意贪图利润的心,那这怎么行!
  我们居士林,李居士告诉我,从前居士林有一些董事管这个道场,但是他不懂佛法,他管这个道场是把它当作一个公司行号来管理,这个道场每年要收入多少钱,这个钱如何叫它生利息,如何叫它能够多多的生财,目的在此地,没有想到办道,所以这个道场基金累积得就很多。李居士当了家,把这些钱全部拿来花掉,有很多人看到的时候非常不愿意,他们眼睛当中李木源居士是败家子,但是看到今天道场这么样的兴旺,我相信他们也会慢慢觉悟过来。一切供养是供给你办道的,居士林每一天三餐免费供养大众,谁敢做?没人敢做。这个善门一开,往后怎么收拾?哪里来这么多钱来供养?所以你没有智慧不行,你没有信心你不敢做。
  李居士有智慧、有信心,开张以来从来没有买过米、买过菜、买过油,大家知道居士林做这么一桩好事,现在世界第一家,没有第二家。每一天三餐一年到头一天都不缺,不管你信不信佛,你到这边来自助餐都有得吃,我听说还有全家人都带来吃,所以住在居士林附近,家里可以不要开伙,不过到这边是吃素,你喜欢吃素你就来,你不能吃素那就没法子。许许多多的同修自动的送米、送油、送菜,吃的东西堆积如山,吃不了。吃不了又怕坏掉,所以送老人院、孤儿院,一车一车往外送,吃不完。吃的东西,吃得很好,我去吃过几次,他们有的时候要特别给我做几个菜,我说不必,下面的菜端上来,我吃吃看,吃得很好。真正是布施供养,这个福报大了。不是一般人天天在打算盘,斤斤计较,你那个能得多少利益?布施,愈布施愈多,你布施财,财多,布施法,法多。所以居士林这个道场,今天大家去参观,你看它那边兴旺,人旺、财也旺,为什么会这么兴旺?布施,种福。
  所以一个道场我们去观察,第一要观察它有没有道风、有没有学风,这个道场学的是什么,修的是什么,是不是认真在学习、认真在修持。如果这个道场大众是认真学习、认真修持,这是如法的道场,在这个道场修福,果报才跟经上讲的相应。是不是完全相应、圆满相应?不见得。那是为什么?看看你是不是「善男子、善女人」?福田没错,真正的福田,如果你是以一本万利这个心到这儿来种福,你得福小,跟佛经上讲的不相应,你一定会得福,但得福不大。如果你真正发菩提心,不为自己,为众生、为佛法常住世间,绝不为自己的利益,那所得的福就跟经上所讲的一样。所以种福,第一个是真实的福田。第二个你有真正的善心,这个福报才是圆满的。所以他后面,这个地方注解里头说,「以佛菩萨等,教人出苦,是众生敬田」,他这里说了「敬田」跟「恩田」,注解诸位同修自己去看。
  注解里头有几句话很重要,我念一念好了,第二十面第二行,从第二句看起,「《大论》云」,《大论》就是《大智度论》,《大智度论》上有一段话说,「财为恶心因缘」,为什么?财常常能引起人的贪心,贪心是三毒之首,无量无边的烦恼都从这个地方生的,所以贪是恶心因缘。「常应自舍」,一个聪明人,有智慧的人,他知道贪的祸害,所以他能够常常舍,能把贪心放下。「何况施得大福,而不布施」,哪有这个道理?贪是祸害,施是大福。你布施,远离祸害,又得福利,有智慧的人他怎么会不做?「悭为凶衰相,为之生忧畏」,「悭吝」是你有的舍不得布施,不肯做好事,这是凶衰之相,带给人的是忧患、是恐怖。有钱的人惟恐自己的财富失掉,天天患得患失、忧心忡忡。我常常听人家讲,商场里作大老板的,每一天晚上不吃安眠药就不能睡觉,什么原因?忧虑过度,这不是财害了他吗?安眠药吃多了,哪有不得癌症的道理?它起副作用,真的是凶衰相,佛说的话没错。「洗之以施水,则为生福利」,这是首偈,这里头有两首偈。用什么样的方法把你的忧畏洗刷掉?布施,布施可以为你生大福大利,「故得福无量也」,为什么不肯布施?
  不肯布施是因为不知道布施的好处,所以他不肯布施。知道布施的好处、布施的利益,你就会欢喜布施,常行布施,尽心尽力的布施,福报无有穷尽。这个现象,团体里面诸位看看居士林、看看净宗学会,这个事实摆在眼前的;个人,你们可以看看李木源居士,你也可以看看我。我学佛就学布施,章嘉大师头一天跟我见面就教我修布施,我也真听话,他老人家有智慧,看到我没有福报而且又短命,怜悯我劝我修布施。我今天有这么一点福报,是这一生当中修布施得来的,与过去生中不相干。我们现在是明了佛法,懂得一点因果。我这个人过去生中大概是修慧不修福,有一点智慧,所以老师说什么我一听就懂,这一生是非常艰苦,我们过这些苦日子,你们连作梦都想不到。
  昨天在居士林,永师来跟我说,他到大陆上看,看到印光法师那个房间关房,晚上没有灯,看书、写字桌子靠著窗口,借外面的光,他看了很感动。我们今天有这么多照明的设备,还嫌弃,现在人物质享受的福报太大了。我告诉他我们小时候念书,念中学的时候在贵州,抗战期间,晚上上自修点的是油灯,一根灯草,那个光比蜡烛小多了。一支蜡烛如果用油灯来点,差不多要五根灯心,点燃那个光度才等於一支蜡烛;一根灯草,我们那时点桐油,光度只有一支蜡烛的五分之一,我们就那样读书,你们想不到。现在人有福不肯读书,我们那个时候穷到那样还喜欢读书。后面也是《大智度论》里一首偈子,我们把它念念,就是注解的末后一行,「《大论》云。人修布施者,名闻满十方,智者所爱敬,入众无所畏,命终生天上,久必得涅盘」,佛讲的是真话。佛教菩萨生活,六波罗蜜就是菩萨的生活,第一条就是布施,布施就是舍、放下,你就得清凉、就得自在,就开智慧。人不肯布施,心眼很小,念念为自利,这个人怎么可能开智慧,不可能的。再看底下这段经文:
  【若能回向法界。是人福利。不可为喻。】
  我们先看注子里面说的,这段注子只有三行,「《大论》云,佛说二种施中」,二种施就是财布施跟法布施,「法施为第一,以财施果报有量,法施果报无量。财施欲界报;法施三界报,亦出三界报」,这是先引《大智度论》里面所说的。然后再说,「若不求名闻财利力势」,你布施不是为求名,也不是为求财、为求利、为求权力地位,你什么都不求。「但为学佛道」,佛道是什么?真实智慧,真实的解脱,只为断烦恼,只为断忧虑,得清净自在快乐,这是佛道。「弘大慈悲心,度众生老病死苦,是名清净法施」,这就如理如法了。我们以清净心,以无所希求心,帮助一切众生,特别是帮助一切苦难的众生,这是清净法施。
  法布施里面有财布施,我们出钱出力是财布施,我们存的心是法布施,没有丝毫希求的欲望。念众生苦,帮助一切众生,是我们自己应当尽的义务。帮助哪些人决定没有偏心,平等布施、清净布施。所以我常常劝同修们,眼光要远大,佛法的弘传,利益众生,最低限度我们要以全世界众生为对象,不是某一个地区,你一定要把心量拓开。如果是一个地区,这个地区好,另外一个地区贫穷落后,这个世界永远得不到和平,所以必须全面的顾到,全面的教学、全面的提升,令一切众生都能够破迷开悟,社会才能得到安定,世界才能得到永久和平。虽然一切众生过去生中种的因不相同,这一生的缘不相同,觉悟就行了,彼此互相能够照顾,互助合作,免除一切争端,就避免一切灾害了。
  我们接著再看小注,「若不尔者,为市易法」,这就是说你没有大慈悲心,你为什么到佛门来布施?听说佛门里面讲「施一得万报」,这个生意好做,哪个生意一本万利?原来佛门布施一本万利,赶紧来布施,存这种心就是市易法;是以做生意、做买卖,求利心切,这下看准了,一本万利,可以赚大钱,这个心是决定错误的,不相应。下面又说,「复次菩萨,知诸法实相,如涅盘不尽」,菩萨有智慧,了解世出世间一切法的真相。涅盘是梵语,它的意思是不生不灭。不生不灭是真的,不是假的。凡是有生有灭都是假的,不是真的。「福德入诸法实相故,而亦不尽」,怎么入?与诸法实相相应。怎么相应?心相应,你布施的时候起心动念与诸法实相相应。相应的现象是什么?清净不染,清净平等,虽行布施而不染著布施。布施是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所以无论修什么样的布施,实在说佛法讲所有一切法都是布施,布施涵盖了一切佛法。佛教人不外乎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这三大类,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所修学的不超越这三大类。能够以清净心、真诚心,服务一切众生、服务社会、服务人民,就是布施;要有布施的心,只有服务而不求利益。所以佛菩萨是一个义务智慧教育的工作者,佛的学生亦复如是,这是智慧的教学,义务的教学,所以得福不可思议,这就入诸法实相。「故福利不可为喻」,这是真实的福报、真实的利益,没有法子比喻。
  『回向法界』,回向就是服务,最近讲《华严经》正好是这些鬼王、天王来代表十回向。大经里面所讲的十住、十行,成就自己的智慧能力、智慧德能,智慧德能成就之后,就要为大众服务,为大众服务就叫做回向,回自向他,将自己的智慧德能贡献给社会,贡献给一切众生,这叫做回向。法界是范围,这个范围太大太大了!不是一个国家、一个星球,而是尽虚空、遍法界,这个心量多大。所以他的福德利益那就无量无边,跟诸佛如来果地上无二无别。这一段是讲你造佛像、造菩萨形像、造转轮圣王像所得的福。再看底下这段:
  【复次地藏 。未来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遇大乘经典。或听闻一偈一句。发殷重心。赞叹恭敬。布施供养。是人获大果报。无量无边。】
  前面这一段是说能布施的人,能修福的人『善男子、善女人』。后面这一段是讲他修福得福,这是遇到大乘经典,或者是『听闻一偈一句』,闻遇大乘法少,可是他听了之后他就能发心,发真诚心,『殷重』就是真诚,欢喜赞叹,恭敬布施供养,这是他所修的。诸位在此地一定要注意到,第一个他是「善男子、善女人」,具足善根福德的人,不是普通人,就是刚才讲《观经》上所说的净业三福,他统统做到,他是这样的人。遇大乘经纵然是一偈一句,他深解经义,佛在《金刚经》上教人「深解义趣」,一偈一句虽然少,深解义趣那就不少;换句话说,他真听懂了、明白了。
  唐朝时候,禅宗的惠能大师,那是个苦力,他靠卖柴生活,现在这个社会见不到。抗战以前,抗战初期,大概在六十年前的样子,我住在福建,那时候的生活还有很多苦力,卖柴、卖水的,没有自来水,挑水,到河边、井边上挑水在外面卖,一担水那时候是三个铜板,相当於一分钱,那时用铜板。卖柴,在山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