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军事 德军篇-第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近战。
虽然德军装备了两千余辆“追猎者”坦克歼击车,但是由于它是轻型反坦克炮,又是战争后期才投入使用的,根本无法阻挡如潮水一般涌向德国本土的苏军和盟军坦克集群,所以“追猎者”坦克歼击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没有发挥很大的作用。
二战期间瑞士军队就在38(t)的基础上研制过自行反坦克炮,二战结束以后,从1947…1952年,瑞士又从捷克进口了158辆由“追猎者”改装的坦克歼击车‘,定名为G13自行反坦克炮,它在瑞士陆军中一直服役到1970年。
38式或许是二战时德国最出名的装甲战斗车辆之一。大多数人都被它充分倾斜的装甲构成的流畅外型所吸引。战后许多坦克战专家认为它正是纳粹德国应对潮水一样涌来的盟军谢尔曼坦克和红军T…34坦克的唯一办法。评价38式驱逐坦克的战斗力时,最重要的因素是充分倾斜的前装甲和威力强大的主炮。
事实上,最初研制38式驱逐战车的目的还是定位于一款“传统“的突击炮。由此引发了纳粹官僚之间的争权。谁也不愿意放手一种可以带来大量骑士章得主的武器。炮兵总监宣布它是新型突击炮(Sturmgeschutz neuer art)或者38(t)型突击炮,这样就可名正言顺的将它划归炮兵部队管辖。而作为装甲部队总监的古德里安,并没有调动突击炮部队的权限,所以他下令把此新型武器称为基于38(t)底盘的轻型反坦克歼击车(Leichte Panzerjager auf 38(t))。
最后古德里安在所有权之争中胜出,所以38式驱逐战车的官方称呼是:Panzerjaer 38 fur 7。5cm Pak39(L/48),Sd。Kfz。138/2。44年9月11日,改名为38式驱逐坦克(Jagdpanzer38),废除了后面的(t), 其编号仍为Sd。Kfz。138/2。
习惯上我们总称呼38式驱逐战车为“Hetzer”, 事实上这个称谓是给计划中的E…10轻型驱逐战车(纳粹纸上计划之一,计划中的E…10配备400马力的引擎,最高时速为70公里,当然它的命运和纳粹大多数纸上计划一样,仅仅停留在蓝图阶段)。为什么“Hetzer”会成为38式驱逐坦克的外号至今是个谜。可追溯的首次记录是 Wa Puf 6 处在一次与BMM厂的概念设计会上,显然捷克人误解了军方的措辞,把自家产品的竞争者的名字当作了自己产品的官方称谓。国防军军属第743自行反坦克营于44年7月31日首次抵达华沙镇压起义时,他们最初的兵力报表提到他们拥有28辆Hetzer , 预计8月3日还有14辆Hetzer划归其下属第三连。在8月3日上递的兵力报表,“Hetzer”就被改称为le。Pz。jg。38t。古德里安在12月4日上递给希特勒的简报中,想当然的把Hetzer解释为部队给38式驱逐战车的呢称。此后将错就错,Hetzer成为了38式驱逐战车的代号。
设计发展
一开始德国军方并没打算在38t的底盘上生产突击炮,它的诞生和四号突击炮一样,是应急措施:43年11月26日盟军在三号突击炮的总装工厂阿尔凯特(Alkett)大约投掷了1424吨高爆燃烧弹,这一天的轰炸使阿尔凯特厂失去了1/3的生产能力。陆军最高指挥部(OKH)开始寻求在BMM厂生产突击炮的可能, 另一个举措是把已生产好的三号突击炮车身放到四号坦克底盘上,拼凑出四号突击炮(在此之前,德军并没有三号突击炮的称呼,只有Sturmgeschutz这一种称谓,此后为了区分2种底盘的突击炮,才有三号突击炮和四号突击炮这一叫法)。最高指挥部在43年12月6日报告希特勒,BMM厂没有大型 的起重装备和空间来组装24吨级的四号突击炮。希特勒批准了调查BMM厂有无组装轻型反坦克歼击车的可能。最初计划的轻型自行反坦克歼击车全重13吨,最高时速在55到60公里之间,正面装甲只有60毫米,但有足够的倾斜角度,侧面装甲只需抵御火炮的破片杀伤即可。
设计工作进展非常快,12月17日就拿出了基于38(t)坦克底盘的轻型反坦克歼击车改装线图,希特勒批准了这一设计,并认为这是最BMM厂生产能力的最佳利用方案。全尺寸木制模型在44年1月24日和26日分别送交希特勒和兵器局过目,此时的模型已经具有38式驱逐战车的最大特点:低矮的轮廓。最终选定的主炮是用在四号驱逐战车的 7。5厘米Pak39, Thomale上校立刻预定了3辆38t反坦克歼击车,要求在在44年3月前送部队测试。
38式驱逐战车项目进展快的甚至有些匆忙,从提出概念到量产不到4个月。因为所有的行走部分基于早已服役的38(t)坦克,所以没有必要再进行小批量生产以做进一步测试,战局吃紧也是一个原因。
44年1月28日,希特勒强调陆军在44年最紧要的任务是尽快大规模生产38式轻型突击炮。其实就在设计图递交希特勒审阅的第二天,1月18日,兵器局已经决定生产1000辆38式轻型反坦克歼击车(注意此处的称谓混乱,并非是疏忽大意,而是当年纳粹德国的管理就是如此混乱)。兵器局已经做出一个雄心勃勃的生产规划,预计在45年3月时月产量要到1000辆(可与后文的实际产量表做对比,)。见附表1:
工厂 44年4月 44年5月 44年6月 44年7月 44年8月 44年9月 44年10月 44年11月 44年12月 45年1月 45年2月 45年3月
BMM 20 50 100 200 250 300 350 400 400 400 450 500
Skoda 0 0 0 0 10 100 150 200 300 400 450 500
附表1:38式轻型反坦克歼击车计划产量表
这个生产规划过于乐观,捷克的这两家工厂各自的月产量从没超过300辆,实践证明对BMM厂生产能力的估计比较准确,但此时的BMM厂最高产量为每月151辆,Skoda则除了几辆原型车外就没为德军制造过一辆全履带装甲车辆。一共有4家厂商得到了38式轻型反坦克歼击车的相关生产合同,位于Pilsen的Skoda, BMM, 布雷斯劳的Linke Hoffman和科马托的Poldihutte。
BMM的定单很快增加到2000辆,底盘流水号为Fgst。Nr。Serie 321001到323000。维修型和Starr型底盘也在此序号内。Skoda的流水号则是323001到325000。计划中BMM完成头2000辆后将从3235001继续生产2000辆。
BMM厂44年3月生产的最初3辆38式轻型反坦克歼击车于4月送交兵器局。随后在希特勒50岁生日前(44年4月20日)造出了头20辆以供展示,展示结束后立刻把这20辆拉回工厂,因为这20辆尚未组装完毕,部分装甲部件仍未安装。BMM厂在5月和6月都达到了计划的产量数,50和100辆。在7月由于炮座没能及时运递造成产量降低。BMM厂虽然宣称这些坦克已经组装完毕,也通过了兵器局的审查,其实并非如此,这些坦克仍未装配防漏垫圈,空气过滤器,化油器,火花塞,2个车内油箱连线上的阀门和配线(governor and layout of the)等装置。
兵器局无奈之下降低了对BMM厂在8月到12月间的产量要求,让工厂有时间组装出可操作的38式轻型反坦克歼击车。Skoda厂按计划在6月完成了头10辆的生产,由于缺乏有经验的技术工人,Skoda厂的产量此后一直上不去,月产量最高不过153辆,这与计划相去甚远。
44年10月,盟军两次空袭Skoda厂区,投掷了大约417吨,Skoda以此作为未能完成10月生产配额的理由,逃过兵器局的责难。随后在11月,BMM和Skoda的总产量跃升为403辆,12月3次总计约375吨的高爆燃烧弹轰炸使总产量略有下降。生产在45年1月达到顶峰时也不过生产了434辆,这与计划中的800辆产量相去甚远。Skoda厂根本不可能达到兵器局要求的月产500辆。1月以后的定单数有所下降,只追加了2100辆38式驱逐战车(此时已正式更名为38式驱逐战车)。鉴于实际生产能力和需求的脱钩,兵器局为此计划在45年6月开始生产38式驱逐战车D型,使用柴油引擎的简化型以求增加产量。从2月起,产量持续下降,这和布拉格被轰炸不无关系,而3月和4月生产更是雪上加霜,不仅电力供应和零配件短缺,BMM厂也首次遭到大规模空袭,3月25日一共378吨高爆燃烧弹投到了BMM厂区。
为了应付日益严重的空袭,总装工作不得不迁移到别的厂区进行,如1945年4月17日发自milowitz的报告:因为需要在milowitz重新安置加工钢铸件的机器和运送85个捷克工人,虽然有48辆38式驱逐战车从BMM在布拉格的厂区运抵milowitz,但其中只有9辆38式驱逐战车和2辆38式维修车完成了总装和通过验收。预期他们能在4月18日开始运转,通过12到14小时轮班制,在24号以前剩下的39辆38式驱逐战车应该能完成总装。BMM在布拉格厂区的生产已经大为降低,预计24号前只能完成10辆。除此以外,位于schlan厂区的组装线应该能完成15辆的组装工作,这样布拉格一带的总产量可以达到62辆。而Skoda在Pilsen的工厂在14号之前只发出24辆,而预计它能在24号前完成50到60辆的总装。最大的问题是Pak39主炮的总装滞后(位于德国的厂区被轰炸)。
1945年4月29号的报告显示,自4月15号以后,已有103辆38式驱逐战车投送部队,预计月底还再有20辆下线。5月的生产计划未能确定,因为只有15门Pak39可用,而且其中部分还缺乏观瞄设备和方向机(Traversing gear)。为此打算拆卸milowitz学校的8辆Starr型上的观瞄设备和方向机。为了应付Pak39的短缺,BMM开始计划在38式驱逐战车底盘上安装7。5厘米Stuk40。Stuk40由Skoda组装,因此不存在短缺的问题。计划5月中完成生产线改造,在5月底完成90辆搭载Stuk40的38式驱逐战车。
Skoda厂也遭到重创,500吨在4月24日投到了厂区,因此5月初只生产了很少的38式驱逐战车,但生产记录未能保存下来,具体数目不详。
无论如何,总共超过2800辆38式驱逐战车在战争的最后一年走下生产线(见表2)
月 兵器局计划生产数 兵器局验收数 BMM产量 Skoda产量
44年3月 0 0 3 0
44年4月 20 23 20 0
44年5月 50 50 50 0
44年6月 100 100 100 0
44年7月 175 100 100 10
44年8月 175 171 150 20
44年9月 250 124 190 30
44年10月 330 290 133 57
44年11月 350 403 298 89
44年12月 380 327 223 104
45年1月 430 434 289 145
45年2月 350 398 273 125
45年3月 350 301 148 153
45年4/5月 250 不详 70 47
总数 超过2047(包括各种变形车) 超过780
技术特征
基本特征
38式驱逐战车被设计成低投影轮廓,其高度只有1。845米(加上顶置机枪也不过2。1米),不算侧裙宽度为2。526米,加上侧裙也不过2。63米。不算炮管车长4。766米(加炮管6。27米)。开火高度离地仅1。402米。
上前装甲厚度60毫米,垂直角度60度;下前装甲厚60毫米,垂直角度40度,采用镶嵌式焊接上下装甲板以增加强度。前装甲板的布氏硬度为265…309之间,采取E22同样的特化处理;后装甲板是低合金SM(Siemens…Marteneit)钢,布氏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