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教育出版电子书 > 文明大起源 >

第4章

文明大起源-第4章

小说: 文明大起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3)人类自身的生理特点与智慧物质构成以及在地球上留下或正在创造的文明遗迹表明,人类是源自地球之外的文明星球。而人类起源于地球之外的外星球的理由恰好与宇宙起源密切相关。
依据中国古代的宇宙起源模式,宇宙是由混沌宇宙、星云宇宙和荒漠宇宙三种形式构成。混沌宇宙是一种无始无终的物质存在,由于构成它自身的微粒物质的缓慢运动和冷热变化,形成最初的物质团块和冰山,然后由这些物质团块和冰山在偶然的一个空间中相遇,形成最初的自旋,并从自旋中生成位居中心的恒星,它即是“双母子”生成原理。“双母子”之后被拉进太阳系的各大行星,都是被太阳恒星的引力所获,大的物质团块形成行星,小的物质团块形成卫星。太阳系的太阳恒星,九大行星和160多个卫星,都是在“双母子”引力作用下形成的。我把这种恒星带动行星和卫星的小星星称之为“原生态星系”。
比原生态星系大的星系也是在“双母子”引力作用下通过“碰撞”形成,所不同的是在原生态星系之中的“黑洞”中能生成恒星来,而大星系的源生态是星系之间碰撞形成,没有充裕的混沌宇宙物质,因而由原生态星系碰撞成的大星系中间,一直存在着巨大的黑洞,星系有多大,黑洞就有多大,我把这种大星系称之为“再生星系”。
再生星系的最初形态,是具有美丽旋臂的旋涡结构,然后发展演变成棒旋星系,椭圆星系和不规则星系。每一个再生星系由于它的生成顺序不同,年龄结构也不同。一般来说,居中的或接近黑洞的恒星年龄最大,然后是旋臂根部的天体年龄适中,旋臂外围散开去的天体和原生态星系是最年轻的。比如银河系中,我们的太阳系在猎户座较外围的位置上,因而在银河系中,太阳系还是较为年轻的原生态星系。
老化恒星系统被黑洞吞食,或自行爆炸后形成荒漠宇宙,荒漠宇宙的形成必然导致星云宇宙的内剑和膨胀,我们目前正处在荒漠宇宙的膨胀期。也就是说,星云宇宙的膨胀是由荒漠宇宙的出现和新星的生成出现的,而非大爆炸后一直膨胀不止形成的。
在星云宇宙生生灭灭,不断生成的过程中,人类从原生态的太阳星系中诞生了。人类之所以诞生于太阳系,是于原生态的小星系的形成与成长有关系;当太阳恒星开始燃烧,温暖到行星的“生命轨道”时,由于火星和地球条件与被太阳恒星的温暖,高级智慧生物首先从火星诞生;又随着太阳恒星的成长和“恒星波”的推移作用,火星被逐渐推出了“生命轨道”,而地球逐渐移入“生命轨道”,于是创造了火星文明的人类逐渐迁徙到地球上来生活。这就是地球上为什么出现过三次文明,地球动物与人类不同的根本原因。
人类起源于火星,至少有两次迁徙到地上来生活,这就是“元文明”和“前文明”的由来;在“元文明”和“前文明”之间横亘着两个大断代,据我的考察和研究,就是因为地球上发生了巨大的灾变,而灾变之前,“元文明”和“前文明”的人类早已预测到,并提前回迁到火星上去生活。因此,在地球文明的中间留下了巨大的空白。
绪论:人类及“人的问题”(12)
(4)宇宙高级智慧生物的智慧是由能生成智慧物质构成的特殊的“Z物质”生成,而非从低级到高级发展演变而来。
从目前发现的宇宙新物质和不确定物质存在的情况看,在人类形成的火星上具有浓厚的能够生成智慧物质构成的“Z物质”,人类在生成中大量吸收了这种“Z物质”,因此生成了目前的这种生物类型。而地球动物们是“后起之秀”,加之地球上很少拥有能够生成智慧物质构成的“Z物质”,因而地球动物们就形成了目前这种靠爬行、游动和飞翔生存的生物类型。
从古生物考古发现的情况判断,地球动物曾有过三次大的循环,即5亿年之前,6500万年之前和现代生物体系。而人类几乎在地球第一代生物生成之前就迁徙到地球上生活了很长时间,20亿年前的核反应堆的发现就是证据。人类第二次迁徙到地球上生活,大约在20万年至10万年之间;期间,人类经历了多次毁灭性打击,但终归未能彻底毁灭人类;现代人类就是人类第二次迁徙到地球上来之后的后裔,是经历了千难万险才幸存下来、发展至今的。从这个角度说,人类不是地球土生土长的“土著”生物,而是迁徙到地球上居住不走的“侵略者”。
然而,从发展的角度论,人类也只是地球上的“暂住者”,在不很久的将来,一旦地球资源耗尽,或发生什么毁灭性的灾害,人类又会迁徙到别的星球上生活。
人类从火星上诞生至今,在地球与火星之间几经迁徙:下一个迁徙的星球在那里呢?目前的航天技术正在考察下一个迁徙目标,我们对此满怀信心,拭目以待。
(5)人类起源于火星的另一个证据是,人类的大脑物质呈粉红色的,而火星表面物质是铁红色,两种物质的颜色相近。这不应是巧合,而应该是“铁证如山”的有力证据之一。
不仅如此,人类大脑物质的颜色和地球动物大脑的颜色基本一样,这同样证明在太阳系生物系统中,构成大脑的都是同一个物质,即“Z物质”。只因人类和地球动物在诞生的星球上“Z”物质的分布不一样,人与地球动物的大脑构成就有了差别。
当然,人类大脑的颜色与火星土壤的颜色有无内在联系,我想在探星火星的过程中就会有所发现。
(6)人类起源于火星的又一证据是人类智慧的起源。从智慧生成的“三要素”来判断火星的生存条件比地球差很多,因为求生的强烈欲望,才使具有智慧生成潜能的人类起动了潜在的智慧产生的可能性物质构成,开启了最初的智慧。随着人类智慧的诞生,人类的智慧生成体系逐渐完善起来,这就是智慧生成的基本原理,即需要、实用和审美三要素体系的最终完成。
地球环境远远优于火星。地球动物们就是依赖于优越的地球环境而无忧无虑地生活着,因此在主观上也没有启动和开发智慧之类的可能性要求,地球动物们没有智慧的根原由此也可得到见证。而人类从条件恶劣的火星迁徙到环境条件十分优越的地球上来,凭他们在火星上拥有的智慧,可以轻松自如地在地球中生活。从这个角度来说,人类迁徙到地球上之后是大大地懒惰甚至是堕落了。目前的科技水平还比较低的原因。恐怕在优越的地球环境与人类的懒惰直接相关。比如世界上的好多民族在“自给自足”原始农业状态下能高枕无忧地生活数千年甚至上万年,就是典型的例子。
绪论:人类及“人的问题”(13)
(7)由于人类对地球环境的依赖和开发,形成了不同地区的不同文明模式和不同文明程度的人类群体。住在生存条件艰苦的环境中的人群,他们对智慧开发的欲望很强烈,因而能出现很杰出的科学家、政治家、企业家等等;而居住在生存条件优越的地方的人群,总是生活得“无忧无虑”,满足自得,相比他们对智慧开发的欲望就淡薄一些,杰出人物出现的概率也会少很多。
“条件决定”论曾经是被人们批判的对象,但是不带任何学术偏见和政治主张,公正地评价,人类智慧的开发程度与之生活的环境条件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即使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居住在条件艰苦环境中的人群基本有两种发展趋向,要么一直“穷下去”,不求进取,要么奋起拼搏,做出正常人想不到的优异成绩来。在这两种发展趋向中,往往是后一种占据主流。
(8)因此,人类文明程度的评价标准不是西方学者所谓的“三大件”,而是人类的智慧开发程度和综合运用的水平。
凡是制造了一件石器、木器或铁器的单个工具,都是人类的行为,它里面包含着人类的智慧,因此它们是人类文明的成果,这一点,在现代文明的标准和框架中是无法容纳的,这恰恰说明目前流行的西方文明标准的巨大偏颇和局限性。
人类的文明由单个器具的发明,复合工具的制造,综合思想的产生和文明模式的形成这样一些由低到高、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变化过程。因此,以智慧开发为衡量的文明标准才符合人类这种高级智慧生物的本质属性,西方人奉行文明“三大件”只表明文明发展的某种程度,并不能真正衡量出人类智慧的开发与利用的水平,因而是不可取的。
(9)星云宇宙既不是“静态的”,也不是没完没了膨胀不休的,而是通过自身能量的消胀和相互的引斥力,是生成性的。潜藏在星系之中的巨大的黑洞就是宇宙天体的“母亲”。没有黑洞“母亲”,就不会有难以计数的恒星天体,也就无法生成宇宙中最基本的原生态星系和再生星系。
同样的道理,人类与人类的智慧都是生成性的。人类生成于父母的“合子”之中,人类的智慧生成于需求,实用和审美的原理之中,没有生物的生成,就不会有人类,没有智慧的生成,就不会有人类的文明,更谈不上进步和发展。
因此,从天到地再到人,生成是宇宙世界中的一切有机物和无机物运动的根源,也是我们所感知的世界之所以是这样一个世界的根本原因。
生成是没有穷尽的。因此,人类的发展和宇宙的演变也是没有穷尽的。
3。本书发现:三大基本原理
本书在阐述以上观点的基础上,发现了关于宇宙起源、智慧生成和文明成长的三大原理:
“双母子”原理:
中国古代道家哲学始祖老子在《道法经》第四十二章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二,三生万物”。其实,老子的道论就是中国古代宇宙生成原理的雏形。以太阳系这一原生态星系的生成为例来阐述,它的生成原理是这样的:在无始无终的混沌宇宙中形成了很多物性相反的物质团块,有两个物性相反的物质团块在偶然的一块时空中相遇,形成了最初的自旋,这即是“道”。“道”在自身的运动中形成了原生系星洞,星洞中被固定的混沌物质成为恒星的基础物质,它从原生态星洞中生成,这便是“一”;“道生一”实际就是俩行星母体生成了它们共同的儿子―恒星。之后“双母子”俘获了地球行星,此为“一生二”,又俘获了火星,此为“二生三”;火星之后,万物生成了,此为“三生万物”。
绪论:人类及“人的问题”(14)
简言之,“双母子”原理就是由行星母体生成恒星,然后所有俘获的行星围绕恒星运转的自封闭星系生成原理。
这一原理,不仅在原生态星系的生成中适应,在再生星系的生成中同样适应。因此,可以认为是宇宙天体和星系生成的最基本的原理。
智慧生成原理:
智慧的生成是由生成智慧的两方面要素共同合作而成;智慧的生成首先依赖于智慧的物质构成的先在物质条件和合理的结构构成;其次,拥有智慧物质构成先在条件的智慧生物,面临艰苦环境中强烈的求生欲望,然后设法满足欲望,这一过程就是智慧生成的开始。但作为智慧的生物,他不仅仅停留在满足某种生理需要的最初阶段,他将这种不断重复的生理需求变成自己的某种创造,从而将不断重复满足需要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变成自己随心所欲的创作,而这种创造不仅实用,而且还能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