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教育出版电子书 > 幼儿集中精力练习 >

第6章

幼儿集中精力练习-第6章

小说: 幼儿集中精力练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无意识到,你都在当合格或不合格的老师,你随时随地都在给孩子提供着榜样,你的一言一行都成了孩子模仿的范本,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为幼儿期的孩子与你朝夕相处的时间最多,你为孩子提供什么样的土壤,就将有什么样的苗苗在生长,与其推卸责任说不懂教,不如拿起书本来多学点家庭教育知识,多去家长学校听听课,多给自己灌输点正确的现代的、科学的家教观。

  六、让老人带孩子,省心又省力。

  借口自己工作忙,把养育孩子的任务交给老人,既放心又安全,既省心又省力。然而老人的教育观念多陈旧、传统、固步自封,他们大都无法承担早期智力开发的任务。而且,从非智力方面来说,由于祖辈容易娇惯、溺爱孙儿,易使孩子养成许多不健康诸如任性、自私、为所欲为的性格的品行。同时,祖辈抚养的孩子,他的情感需求由于得不到满足,易产生情感和人格的偏差,导致产生诸如心理和行为障碍、对人对物缺乏爱心、易产生暴力倾向和行为等问题,这样既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也影响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情和关系。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对父母的情感需求,是其他任何感情所不能取代的。

  眼下,持以上各种不正确的教育观的父母不在少数。看来,教育孩子还是要先从教育父母开始,及早树立正确的家教观,才能不误己子孙。

  ——发表于2004年下半年

  家庭教育的几个误区

  虽说近几年来,国人的家庭教育意识增强了,可是依然有许多父母不重视家庭教育。就拿我周围的人来说吧,和他们谈到孩子时,可以了解到他们要么不重视家庭教育或重视不够;要么没有现代家教观或是错误的、陈旧的家教观;要么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实施家庭教育。他们的观念往往表现为以下几种:

  一、孩子太小,教育是以后的事。

  认为刚生下来的婴儿什么也不懂,教育为时过早,这是缺乏早期教育意识。其实孩子一出生,就有了最初的认知能力,0~3岁是许多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印度狼孩的启示说明了教育环境的重要性,如果这个时候不给他适当的刺激,不提供良好的环境,孩子的智力将得不到充分的、有效的发展。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认为,如果以一个人17岁时的智力水平为100,那么他4岁时智力水平已达到50,在4~8岁可以发展30,在8~17岁之间只能发展20了。可见,婴幼儿期是智力发展的高速阶段。而没有早期教育意识的父母,由于不懂得去挖掘孩子的大脑潜能,将白白错过孩子的智力开发黄金期,实在是一种大脑资源的浪费。

  二、树大自然直。

  这种思想的支配下,许多父母往往对孩子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任其发展,放任自流,结果等小树苗长歪时,要纠正也难了,那时父母再怎么反省都迟了,教育是没有回头路可走的。因为,幼儿期是形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健康人格的重要时期,幼儿没有生活经历,分辩是非能力较差,行为自控能力较弱,为控制力也极为有限,需要父母一定的约束和管教,需要用心去塑造孩子的心灵,培养孩子的健康情感。许多孩子ご蠛笕战ケ┞冻龅男矶嗖涣计沸校缫庵静患幔ε率О埽黄鸫煺垡约白运健缘赖鹊榷际钦庵炙枷朐斐傻亩窆?br》

  三、教育孩子,无师自通。

  不少父母认为教育孩子是非常自然而且无师自通的事,投资和花精力学习“如何成为合格的的父母”是十分荒唐和没必要的,加之多少从父辈那儿传承下来的一些传统教育观念,使某些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上遇到困惑和烦恼时,既不虚心向别人咨询,也不通过书本或媒体去寻找答案,更不主动寻找学习方式去接受家庭教育课的“培训”,结果由于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没有及时进行亡羊补牢或正确地疏导,阻碍了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有的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人生悲剧。

  四、教育是学校的事。

  这是在推卸责任。美国教育家M?S?斯特娜说:“教育不应该在学校由教师开始,而应该在家庭里由母亲开始。”家庭是孩子教育的大本营,学校不是培养孩子的唯一场地,学校是学习书本知识的主要途径,而家庭是施行早期智能开发,培养兴趣点、引发求知欲,培养良好行为道德习惯、健康人格等的场所,具有开启鸿蒙的功能。把教育孩子的希望全部寄托给幼儿园和学校,既不懂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也没有家庭教育的紧迫感,是极不明智的做法,也为时太晚。学龄前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占的比重非常大。

  五、我不是老师我不懂教。

  这是把教育看得太神秘了,把智力等同于知识,以为教育就是教知识,而知识只有老师才能教好。殊不知,教育的内容非常广泛,小到一个话题的交谈,大到意志力的培养,攘括了智商和情商两大方面。其次,不管你有无意识到,你都在当合格或不合格的老师,你随时随地都在给孩子提供着榜样,你的一言一行都成了孩子模仿的范本,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为幼儿期的孩子与你朝夕相处的时间最多,你为孩子提供什么样的土壤,就将有什么样的苗苗在生长,与其推卸责任说不懂教,不如拿起书本来多学点家庭教育知识,多去家长学校听听课,多给自己灌输点正确的现代的、科学的家教观。

  六、转移教育责任。

  借口自己工作忙,把养育孩子的任务交给老人,既放心又安全,既省心又省力。然而老人的教育观念多陈旧、传统、固步自封,他们大都无法承担早期智力开发的任务。而且,从非智力方面来说,由于祖辈容易娇惯、溺爱孙儿,易使孩子养成许多不健康诸如任性、自私、为所欲为的性格的品行。同时,祖辈抚养的孩子,他的情感需求由于得不到满足,易产生情感和人格的偏差,导致产生诸如心理和行为障碍、对人对物缺乏爱心、易产生暴力倾向和行为等问题,这样既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也影响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情和关系。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对父母的情感需求,是其他任何感情所不能取代的。

  眼下,持以上各种不正确的教育观的父母不在少数。看来,教育孩子还是要先从教育父母开始,及早树立正确的家教观,才能不误己子孙。

  ——发表于2004年3月10日《当代家庭教育报》

  发表于2004年下半年丛书

  我教儿子学跳绳

  也许是独生子女养尊处优的缘故,现在的孩子做事没有恒心毅力,缺乏自信心,害怕困难和失败。一有点小困难就想打退堂鼓。我的孩子也不例外,为这事我真伤透了脑筋。一直想不出什么能让他成功一次、增强信心的办法。

  机会终于来了。一次,上小学三年级的儿子咨询我:“妈妈,我要参加校运会,报什么项目好呢?”我一听颇为高兴,可不,自他上学以来还从来没参加过什么运动项目呢。我忽然想起跳绳,这项目容易学,见效快,也许是体验成功的一次好机会。他却一脸沮丧地说:“我可不会呀,跳三下就死了”。我极力鼓励,并搬出榜样,告诉他上哈佛大学的刘亦婷姐姐当年如何在运动会上成为跳绳冠军的。在我的“怂恿”下,他勉强接受了我给他安排的跳绳计划。

  为增加跳绳的趣味性,我不顾自己身体疲劳,和他轮流跳。开始,他显得手脚不灵活,跳了几个就断了,泄气了。我说:“万事开头难,什么事一开始由于不熟练,当然难些,可是练到后面就容易了,这叫‘熟能生巧’。”在我不断的鼓励下,第一天总算坚持下来了。“坚持就是胜利,如果你能天天坚持,一定会成功的。”末了,我没忘记加上这句话。

  以后,我们轮流给对方掐算时间,看一分钟能跳几个,并记录下来,我偷偷地虚报数,让他觉得下一次总是比上一次跳得多,我规定当天的跳绳次数要打破记录。这样,既保证了练习时间,又让他实实在在地看到自己一点一滴的进步。八天过去了,他从一分钟只能跳10个到一分钟跳170多个。突飞猛进的成绩让他惊喜不已:““妈妈,我真的跳了这么多吗?”,看来孩子当初确实是缺乏信心,害怕困难。在我的不断鼓励下,他更有信心了,跳得更勤了。终于,终于拿回了全校跳绳比赛第二名的奖状。

  一张小小的奖状,在大人眼里并不算什么,然而对于一个从未亲自体验过成功的孩子来说,则是莫大的激励,是对他付出努力的最高奖赏。其意义远远超出了跳绳本身。亲身实践比空洞说教来得更有说服力,通过这次跳绳,锻造了他的恒心、毅力、培养了他的信心、耐心。每当他在学习上、生活上遇到困难、畏缩不前时,我就搬出他的业迹勉励。渐渐的,我他比以前更自信了,学习也更努力了,遇到困难也敢于去克服了……

  “什么事只要努力,就能成功。”如今,这句我告诫他的话贴在了他的床头,成了他的座右铭。

  ——发表于2004年第4期《少年儿童研究》

  《父母三“缺”》

  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而父母的教育观念左右着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影响着孩子的成材与否。当一个合格称职的父母并不容易,我认为现在不少父母有“三缺”:

  一、缺少反思意识——外视而不内视。

  父母的眼睛总是外视——始终把目光聚焦在孩子身上,而从来不内视——内省、反思自

  己的教育方式。孩子听话,让人省心则无话可说,一旦出现问题了,却不管三七二十一,觉得孩子这也不对那也不对,都是孩子的错,从来不在自己身上找找原因,不去寻根朔源,不去反思一下教育方法是否不对头?教育方式是否过于严厉或放任?自己是否做到表里如一,言传身教?自己是否给他创造了良好健康的家庭环境?只会一味地埋怨现在的孩子个性太强啦,不好管教啦等等。比如,孩子对学习没兴趣,为什么会没兴趣?是什么导致没兴趣?怎么才能调动他的兴趣?孩子身上出现的问题往往在家庭中找得到根,父母身上寻得到影。父母应该有反思意识,静下心来反思一番了。

  二、缺少欣赏眼光——看坏而不看好。

  赏识教育的实践者周泓老师培养周婷婷成才的感人故事证明了欣赏对孩子的重要性。欣

  赏,是孩子成长中的阳光,是孩子积极向上的动力,然而不少父母却缺少这种欣赏孩子的眼光。只看到孩子的缺点,看不到孩子的优点,对缺点耿耿于怀,对优点熟视无睹。一味地埋怨和指责,以为自己是侦察兵,以发现缺点、时时提醒为已任,以为挑“刺”就可促其健康成长。其实,这是一个教育误区,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性中最深切的渴望就是获得他人赞赏。”因而孩子需要的是被人肯定、被人欣赏、被人表扬。孩子是愈“扬”愈高,愈“抑”愈低,孩子的成功是“捧”出来的,“捧”出了自信心,也就捧出了孩子的成材。我们应当用显微镜找孩子的优点,用望远镜看孩子的缺点;弱化缺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