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教育出版电子书 > 好习惯是培养出来的 >

第5章

好习惯是培养出来的-第5章

小说: 好习惯是培养出来的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不尊重孩子,蔑视孩子的事例数不胜数,虽然父母们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比如,当你看到你的孩子端了一杯水,你就会害怕孩子把这只杯子摔碎,这实际上就是蔑视孩子的一种表现。一只杯子难道比孩子的尝试和探索具有更大的价值吗?你是给孩子探索的机会呢,还是只心疼你的杯子?    
    研究显示:与9个月至3岁的幼儿多交谈,会使这些孩子日后变得更聪明。在父母与子女之间关系平等,彼此尊重,且保持沟通交流的家庭里,孩子的智商会比别的孩子明显高出很多。    
    科学家发现,在所有家庭中,家长在防止孩子们发生危险及麻烦方面付出的努力,是相似或相近的。但在与孩子耐心地交谈、细致地回答孩子提问及互相尊重方面,知识分子家庭与普通职工家庭有所不同。    
    作为家长,必须给予孩子足够的尊重。鲁迅说的好:对于孩子,小时候不把他当人,长大以后也成不了人。    
    习惯培养也是一样,要取得好的效果,父母首先要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要给孩子足够的尊重和信任。    
    儿子已经上小学了。老师找了母亲,说她儿子最近总是迟到。妈妈没有责怪儿子,只是温柔地问他迟到的原因。孩子说他发现在河边看日出太美了,看着看着就忘了时间。第二天,母亲一早就跟儿子去河边看了日出。她说:“真是太美了,儿子,你真棒!”这一天,儿子没有迟到。晚上,妈妈在儿子的书桌上放了一只好看的小手表,下面压着一张纸条:因为日出太美了,所以我们更要珍惜时间和学习的机会,你说是吗?爱你的妈妈。    
    这位母亲的做法是值得广大家长借鉴的,她知道,要让孩子改正坏习惯,要用巧妙的方法,粗暴的训斥是难以取得好的效果的。    
    但是更多的父母为了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很少顾及孩子的真实想法,只要自己认为某个习惯应该培养,就安排孩子去做。这种不考虑孩子的兴趣、能力、个体差异的做法,往往把孩子变成了习惯的奴隶。在父母的安排下,孩子要做这个,做那个,要这样或那样,但孩子很少知道为什么,或者虽然知道为什么,却不是孩子能够接受的理由。    
    父母们在培养习惯的时候,首先要尊重儿童,要把儿童放在主体的地位去思考问题。    
    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首先要相信儿童,相信他们有接受教育的能力。有的父母认为孩子还小,不能接受父母的要求,或者目前培养习惯还早;也有的父母对孩子管得既宽又细,在为了孩子好的名义下,要么过度保护孩子,要么过于死板地要求孩子,这样的想法和做法,从根本上说,都忽略了儿童的接受能力。    
    这样做,一方面可能使孩子受到过分的限制,使孩子的能力得不到适当的发展。另一方面,孩子也会在过度的限制中,厌恶习惯,逃避习惯培养。同时,父母的过度限制或保护,还在悄悄向孩子传递一个信息:你不行,你不能。在这样的心态支配下,孩子要培养良好习惯,难度就会更高一些。    
    当然,相信孩子们的接受能力的同时,也要正视孩子们的接受能力。如果“拔苗助长”,则同样违背了孩子的生长规律。儿童时期是生长和发展的时期,所以,为了成人自己的目的,而不管儿童的能力和需要,是一种扼杀的行为。尊重儿童,就是尊重生长的需要和时机。我们可悲的一种错误,就是急于要得到生长的结果,而忽视了生长的过程。    
    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还要深入了解儿童,根据儿童的天性来培养习惯。父母帮助孩子培养良好习惯,要根据孩子的个性去进行。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如果不能对孩子有足够的了解,习惯培养很容易走弯路,走错路。明明孩子的性格是内向的,却非要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外向的人,这是比较难的,也是违背孩子的天性的。如果孩子是个慢性子,父母却要改掉孩子“爱磨蹭”的不良习惯,恐怕也会让孩子痛苦、父母难受。因此,父母在帮助孩子养成各种好习惯的时候,要考虑孩子的性格、兴趣、爱好,不要轻易把自己的愿望强加在孩子身上。    
    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还要用适合儿童的方法去培养儿童。儿童的个性不同、年龄不同、生活环境不同,智能组合等都可能会有所不同,因此,对孩子进行习惯培养的时候,要考虑用不同的方法。有的孩子爱运动,父母可以在运动中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有的孩子喜欢画画,父母可以考虑让孩子在画画的时候培养孩子专注、爱思考的好习惯;孩子喜欢唱歌,父母可以让孩子在唱英文歌曲中学到英语知识或者与他人交往的能力等。只有这样,父母才能在习惯培养中得到孩子的承认,也才能有好的效果。    
    父母要建立这样的意识:孩子虽然年幼无知,毫无经验,体小力弱,需要自己的保护,家长对孩子的一切负有责任,但并不表示有权指挥孩子。尊重孩子,也是尊重你做父母的权利。父母要适时给孩子一些成长的空间,给他保留一定的自主权,这样他才不会有强烈的失败感。


上篇:习惯决定孩子命运循序渐进

    有一段时间,慈善机构的募捐活动总是响应者甚少,当心理学家查尔迪尼在替慈善机构募捐时,他附加了一句话:哪怕一分钱也好。结果募捐到了比平时多一倍的钱物,这就是著名的“门槛效应”。    
    “门槛效应”也可以称为“层递效应”。它的基本内容就是:向别人提要求,要想获得别人的响应,就要由低要求开始,然后才能逐渐提出更高的要求。    
    当你向人们提出一个很简单的要求时,人们通常很难拒绝,因为他们怕被别人认为是自己不通人情。当人们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小要求,就仿佛跨进了一道心理上的门槛,如果在此基础上再提出一个更高一点的要求,那么,这个人为了认识上的统一,或为了给人留下前后一致的印象,就倾向于接受这个更高的要求。    
    习惯的培养也是如此,先让孩子承诺完成一件比较容易的任务,待到任务完成后,接着再提出更大的要求。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如果运用得当,这个效应同样有助于达到预期的引导目的,最终使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父母的角色就像是孩子登山时的向导,拖着又踢又叫的孩子快步登山,或者给孩子指出攀上峰顶的途径,为人父母的你会选择哪种呢?    
    我们经常说做事情要按步骤进行。在培养习惯的时候,也应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心理接受能力,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循序渐进地进行,这样才会取得好的教育效果。    
    有的父母认识到了培养孩子的习惯的确很重要,因此就特别心急,总希望能一下子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具有所有好习惯的人。在这种心态的支配下,父母们往往很焦虑,一会儿让孩子做这个,一会儿让孩子做那个,甚至不顾孩子的年龄特点,给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但是在孩子还未完全掌握一种能力,还处于不成熟的阶段时,如果家长急于进入更高的阶段,只会让好不容易才萌发的能力慢慢丧失,非但不能培养良好习惯,还有可能引起孩子的反感,使孩子抵触父母的要求。    
    有一位母亲讲了自己的经历。她说:有了孩子以后,我就一心希望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杰出的人。我知道,对于小孩子来说,习惯养成特别重要。人们都说习惯培养好了,孩子长大一些就省事儿了,就不会那么累了。    
    于是,几乎从孩子一出生开始,我就着手培养孩子养成各种好习惯。别人家的孩子都是大人给喂奶,我却尽量让他自己拿着奶瓶子喝奶;别人家的孩子由大人扶着学走路,我却一开始就让他自己走路,孩子为此摔了很多跤。我也很心疼,但是我都忍耐着。因为我知道,在孩子学走路的时候,不摔跤是不可能的。当他上小学以后,我教他的第一件事是学习查字典。别人都说我教得太早了,孩子的拼音还没学好呢。可我当时想,什么事情都不能落后,边查边练不是挺好吗?    
    这样做了一段时间以后,我发现孩子的性格有了变化。这种变化并不是我希望的那样——孩子具有了独立性。相反,孩子变得很爱哭,一让他写作业,他就闹情绪,有的时候和我起急,有的时候和自己较劲,要么摔了铅笔,要么弄破了本子,有的时候还小声哭泣。    
    没办法,我只好带孩子去咨询专家。专家们认为,孩子是因为承受了太大的压力才会这样的,他们说都是我没有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给他很多要求,让他感到自己无法达到这些目标才会变成现在这样的。    
    的确是这样,很多父母都在“为了孩子好”的心态下,给孩子提出过多过高的要求。这样不考虑孩子的年龄、心理发展以及个性特点的做法,很容易导致拔苗助长的后果。    
    习惯培养要讲究科学性,要按照科学的规律去培养孩子的习惯。这种科学规律包括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比如说,父母要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依据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培养孩子的好习惯。这些习惯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要有不同的要求。    
    例如,我们要培养一个人“做事有始有终”的习惯,对幼儿园的孩子来讲,我们应该要求他们在玩的时候自己把玩具拿出来,玩完以后自己收好;对小学生,就要要求他们看书做作业的时候认真仔细,写完以后自己检查,然后自己收拾好书本才能去玩;对于中学生来说,就应该要求做事有责任心。从收玩具到做事有始有终,再到责任心,有了这样比较细致的要求和层次,培养起来就比较容易进行,孩子也比较容易接受。    
    父母在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培养孩子的习惯时,除了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和性格特征外,还可以根据北京教育学院关鸿羽教授的建议,遵循下面几条原则:    
    ——运用“循环说”理论    
    行为习惯的形成需要长时间的循环反复,是螺旋上升的。低年级训练过的,到了中高年级还要经常重复训练,否则很难巩固。因此,如果孩子小的时候已经培养过某些习惯,父母依然不要放弃,可以选择不同的时间进行循环,每过一段时间就有意识地强化一下。    
    ——运用“阶段说”理论    
    习惯形成各有不同的关键期,小学低中高年级有各自的训练重点,可以抓住各种习惯形成的关键期来进行教育。父母要分析孩子在不同阶段的特点,选择适合孩子本年龄阶段的习惯进行培养,不能心急。    
    ——运用“中心扩散说”理论    
    行为习惯是一个纷繁复杂的体系,要把所有的行为习惯都在短时间内培养好是不可能的。因此,父母在培养孩子的习惯时,就要抓主要的习惯进行培养。重点习惯培养好了,就可以带动孩子形成其他好习惯。


上篇:习惯决定孩子命运拥有宽容和耐心

    北风和南风打赌,看谁的力量更强大。他们决定比试谁能把行人的大衣脱掉。    
    北风先来。他鼓起劲,呼呼地吹着,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