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教育出版电子书 >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1401-1600集 >

第590章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1401-1600集-第59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方便到了究竟圆满。
  我们初发心,虽然是在凡夫地,我们自己知道,发了这样的大心做不到,这跟四弘誓愿是一样的。四弘誓愿,每天早晚课我们都念,众生无边誓愿度。可是在现实生活里面,这个众生我喜欢他,那个众生我讨厌他。你喜欢他,度不了他,为什么?那个喜欢是烦恼;你讨厌他,也度不了,那个讨厌也是烦恼。所以诸位知道,七情五欲,在佛法里头用烦恼这个名词全都把它包含了。七情就是七大类情识用事,这七大类头一个就是欢喜,第二个就是发脾气,喜怒;第三个是悲哀,我们一般讲伤心;第四个是乐,快乐,都是动了情。再下面是爱,这个爱里头有感情。宗教里面讲的爱,那个爱的意思是慈悲,因为它是理智的,不是感情。爱下面是恶,恶是讨厌。最后一个是欲,欲就是欲望。这叫七情,情识用事,七大类。
  欲是外面的,财色名食睡叫五欲。想想看,我们虽然发心、发愿了,现实生活当中起不起七情五欲?只要七情五欲生起来,愿就没有了,你的好心、你的善愿全部都被盖覆住,现在人讲全都打败了。所以累劫修行,我不讲多年,为什么?我们每个人都知道我们有过去世,过去世还有过去世,无量劫来生生世世修行都没有成功,怎么知道没成功?如果成功你就不再轮回,你就超越三界六道,超越十法界,你成就了。既然还是在六道里面打滚,就是累劫的修行为什么不成功?我们要明了,就是七情五欲没有放下。有时候也放下,不彻底,境界现前,老毛病又犯了,七情五欲又起来。
  七情是我们里面的病,五欲是外面的诱惑,内有病毒,外面境界一感染就发作,这是我们功夫不得力的真正原因,我们不能不知道。知道了,明白了,就叫做看破,这一点非常之难。看破就是觉悟,觉悟之后就要真干,干什么?放下。放下,诸位要知道,不是在事相上放下,事相上放下,这一愿就没有了。是在什么?是在心里面放下。放下什么?心里头放下七情五欲,初步功夫。七情五欲放下了,诸位要知道,你就超越六道轮回,证阿罗汉果。如果你是修学大乘的,大乘圆教的,像《华严经》的位子,你就是七信位的菩萨,真的彻底放下。
  世间一切所有必须要认清楚,幻妄不实,不是实在的,不但是这个身体,我们讲的虚空世界,都不是真实的。《金刚经》上讲得好,可是老是记不住,就两句话,「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相是现相,所有一切现相都是虚妄,这个道理很深。为什么放不下?因为不了解诸法实相。就是你没看破,你不知道诸法真实相,你把虚妄相以为是真实,坚固的执著,这就吃了大亏。这个坚固执著,外面的相是随著你的心在转的,心有坚固执著,外面的现象就变成六道轮回。六道轮回本来没有,从哪来的?坚固执著来的。放下执著,轮回就没有了。永嘉大师讲得好,「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大千是三千大千世界,就是六道轮回。所以觉悟就没有了,迷执它就有,迷了才执著,觉了就不执著,觉了就彻底放下,放不下就是迷,没有觉悟。为什么不放下?由此可知,菩萨的弘愿要帮助别人得究竟无余涅盘,是不是先要自己得到?自己没有得到,你怎么能帮助别人得到?
  我们继续看下面的论文,「以随顺法性广大」,这个愿是法性,法性没有边际,法性不可思议。这个心一发,「遍一切众生」,遍是周遍,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这是说发心的学人,或者我们尊称为菩萨,发心的菩萨,这个心一发,他对待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平等无二。所以我们自己要时时刻刻警觉到,我对於一切众生有没有做到平等无二?这就是我们学习的标准,我们要向这个方向、目标去努力,对一切众生「平等无二,不念彼此」,彼此是对立的。我常常讲,真正修行人,头一步的功夫,要把自己内心深处与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对立的念头放下,这就是此地讲的不念彼此。你心里头还有彼此的念头,就是对立没有放下,还是对立。对立是什么?对立是执著,执著就是轮回心。轮回心,你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没有一样不是轮回业。轮回业里头有善、恶、无记,善业感三善道,恶业感三恶道,你怎么能出得了六道轮回?
  我们要问,念佛人临命终时往生,他有没有对立?我告诉你,凡是真正往生的人,临命终那一念不念彼此才能往生,如果那一念里头还有彼此,就不能往生,这是一定的道理。祖师大德常常提醒我们,一念相应一念佛,一念里面没有彼此,因为彼此是二念,你想对不对?换句话说,一念没有对立,有对立不是一念。这个彼此往深处去讲,临命终时还有生、还有佛,佛生,佛跟众生,二念,有彼此,我是众生,彼是阿弥陀佛,能不能往生?不能。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哪里还有彼此?
  诸位常常念中峰大师的《三时系念》,你看中峰大师在《系念》里面的开示,「弥陀即是我心,我心即是弥陀」,「净土即是此方,此方即是净土」,这是什么?这是不念彼此,平等无二,这叫一心称念,这样念佛他怎么会不往生?然后想想我们自己何以功夫不得力?就是这八个字做不到,做不到与法性不相应。法性里面平等无二,法性里面没有彼此,所以大乘比小乘圆满、究竟、快速,道理在此地。小乘教虽然能做到,不彻底、不究竟。严重的彼此是执著,还有轻微的是分别,分别有彼此,没有彼此就没有分别。起心动念还有彼此,那是最微细的。极其微细的彼此也没有了,无明破了,十法界没有了,这个时候的境界变现出来的叫一真法界。一真这个念头都没有,叫不起心、不动念,这是「究竟寂灭」,如来所证的。
  下面我们看长者的开示,「菩萨发如是心故,则得少分见於法身」。菩萨发心,发像前面讲的大愿平等心,这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所以少分见於法身。才破无明,才见法身,这是什么地位?十信圆满,十信位修圆满,把起心动念放下了。诸位要知道,无明就是起心动念,六根接触外面境界,不起心、不动念,这叫断无明、证法身,见法身了,从十信就契入初住位,初住即发心住。「随其愿力,能现八相成道,利益众生」。所以初住菩萨(这是讲的圆教)就成佛了,天台大师讲的六即佛,这个位子是分证即佛。十信位是相似即佛,不是真的,有一点像佛,不是真的。可是初住是真的,这怎么个说法?用心不同。从初住以上,用真心,真心就是菩提心。而十信菩萨他还是用妄心,为什么说他用妄心?他有起心动念,他有分别,他有执著。
  虽然阿罗汉以上,你看十信菩萨,从初信到六信,执著没有完全放下。是在放下,初信位放下一些,二信位又放下一些,放下执著,执著很难放。三信位还在放,四信位还在放,五信、六信还在放,到第七信位完全放尽,执著没有了。你就晓得,从初信到六信都是在放。执著全没有了,对於世出世间一切人事物的执著都没有了,就到七信位。七信位没有执著,他还有分别,还有执著的习气;执著真的没有了,有执著的习气,他有分别。
  这个时候,因为习气没有法子断,那是要靠时间自然的断,这个东西没法子用功,用不上力。他有分别,这是断分别,分别没有断尽,这是八信。八信是什么?辟支佛;八信是辟支佛,在那个地方放分别。实际上七信位就开始把分别放下,八信再放下。到九信,分别没有了,真的放下,分别的习气还在。到这个位子,给诸位说,见思的习气没有了,分别的习气还有。他再放下最后的起心动念,就是妄想,这是九信菩萨。九信菩萨在断念,在日常生活当中,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在学不起心、不动念。哪一天真的不起心、不动念,给诸位说,他就是十信。
  十信心满就是初住,那时候所带的是起心动念的习气,那叫无明习气,也叫做无始无明习气。前面跟诸位说得很多,不碍事的,这时候才叫做分证即佛。所以在四圣法界里面,十法界的四圣法界里面,相似即佛,不是真佛。这时候才是真佛,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就有能力示现八相成道,众生有感,他就有应。
  感应要靠缘,所以我们在修学过程当中要跟众生结缘。缘,无论是法缘还是世缘,世间缘里面,无论是善缘是恶缘,总而言之,一定要有缘。没有缘,你跟他产生不了关系,换句话说,你想帮助他,帮不上忙。你要跟众生结缘,恶缘也行,恶缘反正是很别扭,但是到最后还是会得度。善缘,善缘很容易得度,逆缘是要经过一番挣扎,最后他觉悟。你们这两天看《俞净意公遇灶神记》,俞净意就是不善的缘,恶缘,经过一番折腾,到最后觉悟了。所以没有缘不行,我们要跟一切众生结缘。你真正了解这些事实真相,我们跟众生结法缘,这个好。为什么?法缘里面没有魔障,世缘里头有魔障。善缘生欢喜心,恶缘生瞋恚心,所以很麻烦,自己一不小心就又要堕落。但是结法缘好,法缘永远保持自己心地清净不染污。
  我们再看下面的文,「然是菩萨未名法身,以其过去无量世来有漏之业未能决断,随其所生,与微苦相应,广如彼论说」。这段文我们要注意,这段文说什么?十信位菩萨,还没有入住,他在这里做什么?他在这个地方断起心动念。我们知道,断起心动念是很难的一桩事情,九信菩萨开始断。断有伏断,用什么功夫?用禅定,定能伏。还得要用智慧,智慧才能转,转烦恼为菩提,那就真的断了,灭断。所以十信位菩萨的断无明烦恼是伏断,他还没有入住。如果智慧开了,转烦恼成菩提,那就是决断,决定断了,他就到初住。十信菩萨还不能称法身菩萨,为什么?因为他还在十法界,他还没有到一真法界。《论》上说得很好,为什么?「以其过去无量世来有漏之业」,有漏之业就是妄想、就是无明、就是起心动念,没有完全断掉,伏住,我刚才讲他是伏断。禅定功夫很深,智慧没有现前,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他功夫还没到此地。所以叫「未能决断」。
  「与微苦相应」,微苦就是无明没有破的苦处,也就是说起心动念没有能够把它转成般若智慧。烦恼即菩提,转过来就是菩提,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智慧没开,这是他与微苦相应。智慧一开就脱离十法界,就不叫十信菩萨,就称之为法身菩萨,法身菩萨是初住菩萨。「广如彼论」,广是详细的,详细的在《起信论》里头说得很清楚。由此可知,此地只是略略的引用。
  「计其少分得见法身,即是信满,入十住位菩萨」。我们问十信位菩萨有没有明心见性?在我们想像当中能体会得到,他见性或有或无。有时候确实起心动念没有了,起心动念没有了就见性,可是怎么样?不久他又起心动念。又起心动念,见性就又不见了,法性又不见了,又迷了,他在这个边缘上;换句话说,不稳定,也就是功夫不熟。已经到了,不熟,这时候又用不上力,所以他得见少分法身,这是信满,就是十信圆满。「入十住位菩萨」,十住位是初发心住,入十住初发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