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1401-1600集-第57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圣同居土里面有三辈九品,上三品的功夫成片,给诸位说,可以自在往生,想去就去,想留在这个地方就留在这个地方,一点妨碍都没有,这叫了生死,在这个世间决定不堕落,念佛功夫得力了。如果再提升,一般有到功夫成片的不往生,为什么?在这个地方提升比极乐世界的速度快,因为这个地方的障难多,你要禁得起磨炼,提升到事一心不乱,生西方极乐世界方便有余土;还不求往生,还在这个世间再加功用行,提到理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跟禅宗里面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功夫相等,生实报庄严土,这他去了。
一经通一切经通,一个法门通,无量法门通,这叫行圆行,我们要懂这个道理。圆,门门都圆,古人讲的一句话讲得很好,「圆人说法,无法不圆;圆人修行,无行不圆」,你要明白这个道理。决不是哪个法是圆的,那个法是不圆,法没有偏圆,人有偏圆,你没有妄想分别执著就圆,有妄想分别执著怎么圆也圆不起来,这个道理一定要懂。现在休息几分钟。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接著看下面的钞文,「三谛圆修,不为无边所寂,不为有边所动,不动不寂,直入中道,是名圆行」。三谛是天台家所说的真谛、俗谛、中谛,也是依三观而来的。谛当作真实讲,这三种我们用世间的话来讲,这是真理,谛就是有真理的意思,也是《般若经》上所说的实相,真实相,这不是虚妄的。真谛,真空观;俗谛是假观,妙有;中谛就是中观。由此可知,说空说真都是从体上讲的,说俗说假是从相上讲的。相是假有,不能说它没有,空是真空。假有从哪里来的?从真空里面变现出来的,所以真空是体,没有真空决定就没有假有。现在科学家告诉我们,物质,物质是有,从哪里来的?无中生有,正是空中里面会有妙有。所以说真空不空,它会现相,它会变成物质;妙有非有,物质虽然是有,「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中谛是什么?中谛是两边都不沾,那就叫中道;不偏於空,也不能偏於有。偏於空,不得有之用;偏於有,你不知道有的本体,换句话说,你迷在有中,这都不能够觉悟。两边都不执著,这个人觉悟了,所以菩萨行的是中道。
下面这圆行,三谛圆修,三观圆观,即空即假即中,即真即俗即中,宇宙之间无有一法不是,法法皆是。相有,这是假有,你可以用它,用它做什么?对自己来讲,提升自己的境界,提升自己的灵性;对别人来说,帮助一切众生悟入,教化众生,所以这个假有用处。自行化他不能离假,可是你要知道它是假的,为什么?你不会执著,一执著就坏了,一执著就堕落。执著假有,就变成六道轮回;分别假有,就变成四圣法界;起心动念,不能够把习气断掉,不名无上正等正觉,就是不能称为究竟圆满佛。所以你要知道,这是假相,当体即空。《般若经》上说得好,一切法,无论是世间法、出世间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无所有,你起心动念错了;毕竟空,你分别错了;不可得,你执著错了,你们想想看对不对?你要是放下妄想分别执著,你全对了,那叫修圆行。
底下这两句话说得好,不为无边所寂,无是空的这一边,谁堕在空的那一边?二乘。声闻缘觉,妙有是假的,他不要了,他就住在空里头。虽然证得空里,不起作用,对於自己不能向上提升,又不能够教化众生,所以佛在大乘教里头常常呵斥他们,说他们错了。虽然没有堕在有边,他堕在空边。六道凡夫堕在有边,以为这些幻有是真的,是实在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他不知道,他认为这一切现象是真的,这个错了。所以你执著在有边就有六道轮回,你执著在空边就有声闻缘觉,不是菩萨。菩萨行中道,两边不著。
诸位再记住,现在科学家讲的相对的,空有是相对的,真俗是相对的,真谛跟俗谛是相对的,真空跟妙有是相对的,如果我们还要分别执著佛法,给诸位说,佛法就变成世间法,不是佛法。所以法没有世间、出世间,人只要离开分别执著,一切法都是佛法,如果有分别执著,一切法都是世间法,为什么?你没有离开相对,爱因斯坦讲的相对论你没有超越。只要你落在相对里面,你就出不了六道轮回,为什么?六道轮回是相对的,这是事实真相。所以菩萨高明,即有即空,空有是一不是二,体空相有,两边不著,在一切法里头得大自在,这叫行中道,所以他不为无边所寂。阿罗汉是为无边所寂,他住在寂灭里头,九次第定,刚才讲了,既不能利己也不能利他,为什么不能利己?不开智慧。
不为有边所动,为有边所动的是凡夫,六道凡夫。不动不寂,这就直入中道。假相里面晓得了不可得,《金刚经》非常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虽是妄相,可以用这虚妄提升自己,可以用这妄相帮助众生,帮助众生断恶修善,帮助众生破迷开悟,帮助众生转凡入圣,自他两利,这叫中道。两边不著,两边不立,不即不离,这是直入中道,这叫圆行。我们明白这个事实真相,你真的是明白通达,於一切法不再去分别执著,你的根性就叫圆根,圆人的根性,圆人根性无论学什么法都是圆法,念这句阿弥陀佛也是圆法,无法不圆,圆融无碍。无碍是《华严》境界,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才叫圆融。
下面讲德用,「其位德用之圆,全引今经」,这是说智者大师。天台宗他们主修的经论是《法华经》,智者大师在「圆顿止观」,这算是他发明的,他是根据经典建立一种修学的方法叫止观。止观里面有圆顿止观,这是最圆满、最殊胜的,不是次第止观,圆顿止观,依什么?就是依这品经。圆顿止观里面讲的位、讲德、讲用,他总共是讲了闻圆法、起圆信、行圆行,后面还有圆位、圆德、圆用,这三种完全引用这品经,今经,我们现在学的这部经。
「若自取当经,闻圆即闻上同时具足等十种玄门,及依正无碍等,依此起信,即是圆信。」圆行,圆行是前面的一品,净行品就是圆行。现在我们读的这一品,里面多半,广就是细说,细说圆德圆用,这品经里头要给我们说这个,圆满的功德、圆满的应用,好!学以致用,如果学了不知道怎么用法,就是你所学的不能把它活活泼泼应用在生活上,应用在工作里,应用在处事待人接物,那你叫白学了。
中国古人讲的话说得好,读书有什么用?有用,什么用?读书在变化气质,把不好的气质统统都给它改正过来,这就变化了。最明显的例子,许许多多同学,男女老少都有,听了弟子规的课程之后,才真正明白体会到自己对父母不孝,对不起父母,对不起家庭,听了之后痛哭流涕,尔后就真的改进,变化气质;感人的事情很多。如何能帮助他一直向上提升?那就是天天读、天天干。三天不读,三天不干,你的老毛病、习气又出来了,这是什么?每天读,每天做,把烦恼习气压住。必须天天读、天天干,连续不断干上三年,为什么一定要三年?中国古人说得好,「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三年是一千遍。一年三百六十遍,三年千遍,三年下来,你的心定了,换句话说,你应该得到像净土宗讲的功夫成片,有功夫成片你就能收到效果,也就是说有效了。
这段文里面,闻圆就是闻圆法,在《华严经》里面祖师大德提出来,同时具足十玄门,依正无碍。正报是我们的身心,依报是我们的生活环境。无碍,我们的身心跟环境可以和睦相处,与一切人和睦相处,与一切事、一切物也都能和睦相处,里面没有丝毫冲突,天台的圆顿止观於是就落实了,落实的功德利益那就是这品经所说的。
十玄门也叫做十玄缘起,如果要是细说要好几个小时,在《华严经》玄义里面说得很清楚。往后到入法界品我们要换本子,要换《华严经》贞元年间所翻的《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这品经是全文,很难得,《华严经》就是这一品没有缺失,全文到中国来,所以这品经是完整的。分量很大,有四十卷。清凉大师给它做注解,疏,没有钞,只有疏。清凉大师疏的前面也有十玄门,所以十玄门往后我们有机会讲到。
这一次我们讲这部大经的时候,前面的玄义没有讲,只是有简单的讲经的缘起,介绍经题,明宗论用,我们就入经文,为什么?没有学过全经,讲玄义怕听不懂。玄义是对什么人讲的?对学习《华严》的人讲的。全经大意,等於说是清凉大师学习《华严经》的心得报告。所以对一个学《华严经》的人,他不愿意听经文,因为经文很熟了,他要听你学习的心得报告,可以提供他做参考。所以我们这次讲经把这一大段省掉,什么时候讲?全经讲完之后讲玄义,那就有味道了。清凉大师当年在世为什么先讲玄义?因为大家天天都学《华严》,所以提出讲玄义(就是讲大意,全经大意)没有人不欢喜,每个人都在学习,听听清凉大师你是怎么学的,用意在此地。这就是今天我们的根性跟过去的根性不一样,方法当然也有差别。
十种玄门在丁福保居士编的《佛学大辞典》也相当详细,我看了几遍也特地把它摘出来,同学们如果需要参考可以赠送给大家,在这个地方我就想省略掉。下面李长者的《合论》也非常精彩。我们学这部经是有两位老师帮助我们,一位是清凉,一位是李长者。尤其是难得的道霈禅师,他是干隆年间的福州鼓山涌泉寺的方丈,通宗通教,难得的一位大德,把经论会合起来,简化了,便利於初学《华严》的人做参考,所以我们这一次选这个做为我们学习的课本。
现在我们看《合论》,论,「将释此品,约作五门分别」,这是《合论》里面的玄义。玄义,五门就是分为五大段,这五大段第一个是「释品名目」,这是解释品题。第二个「释品来意」,第三「明品之宗趣」,第四「明信心退住」,第五「随文解义」。跟清凉大师在此地,你看他只讲一个来意,这一品的来意,这一品的品名,这一品的宗趣,大致上差不多。但是他里头有一段说明十信位,信心的退,住就是不退,有退有不退。什么条件之下会退心?什么条件之下不退心?这当然对我们初学来讲也非常重要。「随文解义」,这是相同的。
我们现在先看第一段,「释品名目者」,这是解释品题。「何故名为贤首」,为什么要称他为贤首?「为依行立菩萨之名」,所以这个名字的来由是菩萨他所修的行;换句话说,名号是表法,顾名思义,知道菩萨修的是什么。「依菩萨所说之法及行,立品之名为贤首」,这是为什么这个品题要叫做贤首品。贤首是菩萨名,菩萨修贤首之法,称为贤首菩萨。
我们再看下面对於菩萨名号的解释,「以明信解如来因果」,诸位在此地你就要体会到佛法始终不离因果,重视因果,这个因果是如来所修之因、所得之果,这个菩萨他能信、他能解。「普贤五位行门」,五位行门就是下面所说的,「心行调柔」这是第一,「顺和正直」这是第二,「深心正念」这是第三,「乐集善根」这第四,「常念利生」这是五。具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