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1401-1600集-第5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开悟」,这个开悟是明心见性。疑城见不到佛,不是永远见不到,他耽误的时间,最长我们这个世间五百年。我们世间五百年觉得很长,可是极乐世界不觉得长,极乐世界无量寿,也是耽搁一点点的时间。这个地方的时间五百岁,他必定会断疑生信,那个疑惑断掉了,立刻就见佛,凡圣同居土里头见佛!
有人在疑城里面时间很短,很短的时间他就明白了,不再怀疑。有人是比较时间长一点,但是不会超过我们这个世间五百年,一定会回头。像佛在经上讲的,阿罗汉虽然是小乘,能不能转小成大?能。要多少时间?两万劫;辟支佛要一万劫,这最长的时间。每个阿罗汉、辟支佛善根不一样,有人一劫、二劫就回头,最长不会超过两万劫,所以必定会回头。
这就是我们一定要死心塌地念这句阿弥陀佛,在这个世间,其他的全是假的,不是真的,不要当真,不要执著,甚至於分别都不需要。别人欺负我、骗我,一切都随他去。最好的是学道安法师那个样子,他给我的启示很大。我就是看他一桩事情,有信徒去骗他,真的骗他,不是假的。他给!骗很多次,他都知道,他不是不知道。有一次是被我碰到,我去看他老人家,那位居士姓蒋,名字我记不得了,我跟他也很熟。我到松山寺去,刚好在门口碰到他,他离开,我进去,我们打了个招呼。我进去见老和尚,老和尚问我,他说「那个蒋居士刚刚出去,你看到没有?」我说看到了,门口打了招呼。他说「他今天又来骗我」。我说「怎么?你给他没有?」「给他了!」我对老和尚佩服得五体投地。
这就叫什么?叫自在随缘,这世间什么也不是自己的。为什么要给他骗?教育。我们中国有句谚语讲,「放长线钓大鱼」,佛度众生是「先以利欲勾,后令入佛智」。他跟老和尚交往,还是有善根,只是迷惑颠倒,骗老和尚,骗钱,自己以为老和尚不知道。如果哪天一下晓得,原来老和尚都知道!惭愧心就生起来了,才知道老和尚的慈悲,那一下就提升了。所以,帮助一个众生,每个人用的方法不一样,他这也是一种方法。你看他这个方法,我们遇到了,得利益,也跟老和尚学会了。如果再深入经藏,了解三世因果,你还有什么执著?还有什么分别?
我们明白这个事情之后,我们在讲席里头说过很多次,人生在世,你说是哪个人占了便宜,哪个人吃了亏、上了当,没这回事,因果通三世。昨天我们提出的魏斯博士,美国一位专门研究灵学的,他也是个医生,心理医生。他替病人用催眠的方式治病,这当中就发现有神灵藉著这个人,这个人是深度的催眠,他用催眠术,藉著他的口讲话,透的讯息。这个讯息很珍贵,里面有一条讲债务。人为什么会到这个世间来?还债。人跟人都有债务,没有债务,对面不相逢。凡是认识的,就是一生见一次面、打一次招呼,都是债务。他为什么不跟别人打招呼?债里头有命债,欠命还命;有财务上的债,欠债还钱;有人情债,很复杂的。
这个人骗老和尚的钱,老和尚知道,也都给他。从三世因果上来说,老和尚的悲愿,希望成佛之后,像佛一样普度众生。这些人不管是讨债、欠债的,就是讨命、还命的,都是有缘人。佛不度无缘人,度有缘,有缘都是他得度的现象。欠钱的,将来一定会来供养法师,会来供养三宝,还债的!就这么个道理。他要不欠,不会有这个行为,欠得多,还得多,供养得多;欠得少,还得少,供养得少,就这么回事情。三世因果一揭穿,你心就平了,心平,你就会像道安老法师一样。为什么?多给他一点,来生你弘法的时候,他会做你的护法,他会全心全力来协助你,就这个事情。「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我们跟一切人事物;「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
过去生我们做的,忘记了,不晓得了,隔阴之迷;现在懂得这个道理,这一生要做好。人家有需要,无论用什么方式,就是骗的方式,都欢欢喜喜给你。来生还的时候,欢喜来供养,不会有一丝毫勉强。真的「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你想丢丢不了,你想占人便宜占不了。因果教育非常重要,你把因果教育搞清楚了,然后才真正了解『三世平等』,佛法界里头平等,九法界里头还是平等。所以,自己刻苦、忍耐,帮助别人,决定有好处。这一生当中是什么?心地清净,要把施舍的意念放下,叫三轮体空;不执著我能施,也不执著别人受我布施,也不执著当中施舍的财物之相,完全放下。心里只放一个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心里头什么都没有,这个人决定成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花开见佛。
「入其家已」,这就是已经入了佛门。通常一般讲什么是入佛门?受了三皈五戒,这就入佛门了。可是三皈五戒你要真正懂得,要真正能落实,你才真的入佛门;否则的话,形式上受个三皈五戒,其实你没入门。好像三皈五戒是门票,你买了这张门票,你没进去,很可惜。这样的人多!什么叫三皈?不知道,受了,老和尚也给了皈依证,但是什么叫三皈不知道。三皈,意思是「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这真的三皈了。你在日常生活当中,工作、待人接物,是念念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你真的皈依了;觉正净是三宝,佛法僧。如果我们起心动念、待人接物还是迷而不觉、邪而不正、染而不净,你这三皈是有名无实,就是我刚才所说的比喻,你买了门票没进门。
进门之后,五戒一定清净,没有不清净的,因为你没有进门之前,你已经是善男子、善女人了。那是什么?你已经做到十善业道了。十善业道是没有三皈之前就要学的,那是基础。凭什么接受三皈?凭十善业道。我们今天不要说在家弟子,出家的四众能不能做到十善业?这个问题提出来真的是有问题。十善业都没有做到,三皈五戒就不用谈了,总在门外,没有入门。三皈五戒,甚至於比丘戒、菩萨戒都不是真的,有名无实。原因在哪里?基础的教育没有学到。我们中国佛教是大乘,中国大乘佛教不依小乘,原来学佛要先学小乘,后学大乘;中国大乘佛教不学小乘,但是它有代替的,代替是什么?儒跟道。这就要重视了,儒家的根本是《弟子规》,道家的根本是《感应篇》。
换句话说,我们的弟子规跟《感应篇》有没有做到?没学,那就难怪,所以你十善业道做不到。如果你有弟子规,你有《感应篇》,十善业道对你一点都不困难。诸位要记住,这三样小东西是儒释道的根本,必修的课程。儒家的弟子规,道家的《感应篇》,佛家的十善业,这三个是根本。有这三个根本,你三皈五戒就落实了,是真的,不是假的;你要是出家的话,《沙弥律仪》决定没有问题,轻而易举。所以诸位要晓得,三家的教学,孔子、老子、释迦牟尼佛,都是以德行为第一。三家基础的教学就是德行的根本,从这个地方建立佛法,才能够节节向上提升,不能不做,不能不懂。
如果我们把这三样东西放弃了,羡慕大乘,羡慕《华严》,《华严》虽然听了,不得利益。为什么?做不到。「净行品」,你看这总共一百四十一愿,我们今天念的在总数里面讲是一百零七。在这段里面是第六首,在总的来说它是一百零七。一百四十一愿统统做到,这是什么?法身菩萨。我们凡夫学《华严》,能不能学?能。前面十种当机,最后一种是凡夫,大心凡夫,就是发大菩提心的凡夫。虽然不能像法身菩萨一样那么样的深入,但是这一百四十一愿他也能做到。他能做到是什么?是相似。真有这个念头,在日常生活所有一切事相,一切人事物当中,六根接触就能引发他的弘愿。他能做到几成,这个没有关系,他能发得起来。我们今天念了怎么样?念了,一天到晚,遇到了发不起来。经是经,我是我,念的时候好像有这种印象,念完之后就没有了,这就不是《华严》的当机。为什么没有?刚才讲了,我们的根没学好,基础的教育没学好,所以怎么向上提升都提不起来。所有一切大乘经教都是向上提升,你下面没有基础,怎么提法?全都落空了,这种道理、事实真相不能不知道。
我们要问,我们一心一意专修净土,听听《华严》对我们有没有妨碍?没有妨碍。《华严》就是《无量寿经》、《阿弥陀经》的落实,有好处,没有坏处。《无量寿经》、《弥陀经》怎么落实生活?怎么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华严》里面可以学到。古大德讲,《华严经》是大本《无量寿经》,《无量寿经》是中本《华严经》。为什么是中本?因为《阿弥陀经》算是小本《华严经》。这三部经是一部经,就是说得简略、说得详细,说得详细的是《华严》,说得简略的是《阿弥陀经》。讲得好!历代的祖师都肯定,都同意这个说法。由此可知,事决定不能够废除,因为理事不二,事要废掉,理就没有了。理依於事,事也依於理,理事不二,性相一如。
净宗法门,这是讲所有的门、无量法门归纳到最后就成了三门。这三门,觉正净三门,就是三宝,最后就是这三门;入进去,三就变成一,三门就没有了。三没有了,说老实话,一也没有,入进去之后就没有了;没有入进去,外面看有三门。一即是三,三即是一,无论从哪个门进。性宗、禅宗从觉门,所谓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像华严、法华、法相、般若,这是属於教,这些教是从正门入,就是正知正见,佛知佛见。华严、法华都属於教,大开圆解就入进去了。净土宗、密宗,这两个宗派是从净门入,就是清净心,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就入佛乘,事一心不乱入菩萨乘;事一心不乱是菩萨,理一心不乱就成佛了。所以这些名词不一样,你看明心见性、大开圆解、理一心不乱,名字不一样,实际上是一桩事情,就是『得入佛乘』。
净宗既然从清净心,那问一问我们心清不清净?心有执著,不清净,心有分别,不清净,我们不讲起心动念,只讲这两种现象。心有疑惑,不清净,断疑生信。一定要放下分别执著,你才得清净心,清净心与阿弥陀、与净土就相应了。用清净心念佛,就是经上说的,古大德也是这么说,叫「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什么叫相应?清净就相应,不清净就不相应。记住,疑惑、分别、执著就不清净。至少我们在念佛的时候,每天你用一个钟点念佛,或者用两个钟点念佛,每天都不间断,功夫就得力。所以祖师给我们定早晚功课,早晚都不间断。念佛的时候把疑惑、分别、执著统统放下,一心称念,就相应,这个功德不可思议。所以你念一个钟点,就是修一个钟点的清净心;念两个钟点,就是修两个钟点的清净心。心清净,觉正自然在里面,它是一而三、三而一的。
如果我们一面念佛,还一面打妄想,不能说没有功德,功德很小。譬如用清净心去念是百分之百的功德,里面夹杂著妄想,夹杂著分别,你的功德只有三分之一。看你夹杂的多少,夹杂得很多,可能功德只能有百分之三、百分之五;夹杂得愈少,功德就愈大;没有夹杂,功德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