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1401-1600集-第4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土的佛教还要殊胜,而其他各个方面所传的逐渐逐渐没落了,没有了,这是什么原因?中国有它生存的环境,这个环境是中国古圣先贤建立的教学,中国人五千年前就知道教学为先。一个家庭,你要想家庭兴旺,你家教好,出好子孙,你家怎么会不兴旺?教育从家庭做起,所以十善业传到中国来,中国人由古圣先贤教育的基础上,善与善相应,中国是伦理道德的教育,善与善相应,所以很能适合,非常欢迎,轻而易举都做到了。有这个基础,无论修学哪个法门,哪有不成就的道理!
随著各人不同的兴趣,在中国大乘教发展成八大宗,小乘是两个宗,十个宗派。小乘虽然在唐朝中叶之后没落了,没人学了,那是什么原因?是因为儒跟道这两家取而代之,在中国佛门里面这些大德,不论是在家、出家,哪个没有儒的底子?哪个没有道的底子?孔孟老庄都是他们主要修学的功课,这代替了小乘。我们看现代,现在麻烦来了,几个人去读过孔孟老庄?没有了,小乘也不要了,所以《十善业道》不能落实。虽然你读,虽然讲解,做不到。在大乘教里面你怎么可能有成就?不但大乘教里面你不可能有成就,念佛都不能往生,你要问为什么?你看看《弥陀经》上,西方极乐世界皆是上善俱会一处。我们连十善业道都不具足,别说上善了,下善都没有,你怎么能到极乐世界?所以到极乐世界最低的条件,十善业道要百分之百的落实,你是真正的善人,这并不很高,生凡圣同居土。所以我们这几年提倡《弟子规》道理在此地,你学佛从哪里做起?从弟子规做起,《弟子规》是教你做一个善人。
儒释道三家在过去都是教育不是宗教,这点我们要清楚。世出世间圣人的教育理念、思想是通的,我们要把它分别执著那就错了,它们互相通的,所以我们今天用儒家的东西来做基础,采取《弟子规》。《弟子规》的学习就是「净业三福」前面两句话的落实,净业三福三条,第一条讲「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这两句什么意思?这两句怎么样落实?就是弟子规,你读了《弟子规》,学习《弟子规》,才知道这两句话的意义,才知道应当怎样去做。有这个基础,下面两句就不成问题了,下面两句是「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所以下面两句就是《十善业道》。这是净业三福上讲的基础,我们今天落实《弟子规》跟《十善业道经》,你不在这上用功怎么行?你不在这上用功,那就是此地法首菩萨所说的九个比喻,「於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我们前面读过,你有信不解,有信不解那个信是迷信;解而不行,那个信是正信不是真信,所以受持正法不能成就。
论文下面讲「於中有十一问,如文具明」,这我们前面都念过了。「於中有十行颂,是法首所答,三门义如前」。李长者这段的义论,就是《合论》,分三段来给我们说明。第一段「科颂意者」,就是科颂大意,每首偈颂说的是些什么事情?「此十行颂中,初一句劝听,次一句叹能问」。这是赞叹文殊师利菩萨,他代我们问,我们问不出来。末后两句「责多闻者不修行」,你不能依教奉行,你看看就像我们刚才举的这个例子,净业三福是佛法的总纲领,总的原则,教我们怎么修法?「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我们听了,我们接受了,没做,不晓得从哪里做起。你要是念了《弟子规》之后你就晓得怎么做了。不要去搞小乘经,小乘经太多了,太繁杂了,这《弟子规》把中国过去几千年的家教集其大成,写成一部非常精简的教科书,里面的内容就是教我们怎样孝养父母,怎样奉事师长,你就会了。然后从这个基础上再提升,接受佛陀的教诲,修十善业,你十善业自然就不难了,有了十善业的基础,你有《弟子规》、《十善业》的基础,你才能接受三皈依。
所以诸位要晓得,仅仅止於《弟子规》跟《十善业道》,这是什么?人天法,没出六道。人、天法是修学佛法的基础,有这个基础你才有条件,我们今天讲你才有资格学佛,没有这个条件你没有资格学佛。我们今天学佛的失败,就是没有取得资格我们就来学了,结果学了很久,什么也不是,人家也不承认你是学生;现在我们赶紧回过头来,我们把资格取得,这才重要。所以以这个基础你才进入三福的第二条,第二条「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才入佛门。第三条那是真正的佛弟子,如来弟子,「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才真佛弟子。所以这是第一首颂末后两句,责多闻者不修行,著重在这个「责」,你没有依教奉行。没有依教奉行刚才我说了,你对於你所学的经教了解得不够透彻,所以你不能够依教奉行;如果了解透彻,自自然然他就行了,他得到法喜,他得到受用,他得到真正的利益,他怎么不干?哪有这种道理。现在时间到了,这下面的文我们下一堂课接著讲。
诸位同学,请坐。我们接著看李长者下面的《论》文,「已下九行颂,一行一颂,责多闻而心不精专,不能断烦恼,如文具明」。这句话里面我们要特别留意的是长者讲多闻而心不精专这一句。诸位细心去看,多闻精专有没有矛盾?这很重要,现在一般人讲,我要精、要专就不能多闻,多闻肯定不能精、不能专。所以多闻,我在前面跟同学们说过,多闻在我们现前阶段,重复就是多闻,不是听一遍,一遍不行,书不是念一遍,古人讲「读书千遍,其义自见」,千遍是不是多闻?是。我们听讲这个科目,不断重复去听讲,是不是多闻?唐朝时候终南山的道宣律师,这是律宗初祖,传记上记载他老人家听《四分律》听二十一遍;换句话说,哪个地方有人讲解《四分律》,他一定去听,他听二十一遍。不是像现在人学东西,不想听第二遍,一遍听了再有人讲,这我已经听过了、学过了。那怎么能专精?那不可能,所以不断重复。
这个修学的方法,在佛门、在中国传统教学用了几千年,都用这个方法,扎根教育,真的是教你读书千遍。在过去私塾里面我们看到这个现象,老师教你这一段经文,一段经文不会很长,看你的能力。这个能力的检验,十遍,你念十遍就能背下来,不必看本子你能背得下来,从这个测验你的能力。能力强的可以背二、三百个字,上等根性,中等根性大概可以背一百多个字、二百字,下等根性大概是一百个字。每个人根性不一样,所以老师教学生进度不相同,进度完全靠他的根性,不是大家相同的,不是的,个别教学。十遍之后能背了,一定把书合起来,就是背,叫背诵,背多少遍?通常是一百遍,你就记得很牢了。十遍会背那是强记,三天不去背它就忘掉了,大概可以保三天,三天之后就忘掉了。如果每天都叫他念一百遍,念上个十天那就千遍了,他一生不会忘记。
我们从小很遗憾,这个私塾的时间太短了,我念私塾记得好像只有四个月的样子,学制就改了,私塾就取消了,改成什么?短期学校,短期小学校。短期小学校修学的时间两年,改成短期学校,政府就派老师来教,从前那些规矩全都没有了,所以时间太短了。大我五岁的人,如果说接受过私塾教育,他们都有底子。我过去在台中跟李老师学教,我们同学当中周家麟居士他大我七岁,他私塾的底子厚,我们没有法子跟他比,这也是李老师的传人。
老师曾经跟我讲过一次:家麟的底子比你厚,你比不上他,可是你也有个长处,你的悟性比他高。所以老师教我们两个人方法就不一样。我们的周学长听老师讲经有很详细的笔记,那笔记相当完整,我接受老师教导,老师是不准我记笔记。开头的时候我也写笔记,写了两天老师看到,问我在干什么?我说:写笔记。他说:你写这个东西有用吗?我说:做参考。没用,年年境界就不一样了,你这个时间就浪费了。教我专心听讲,不要记笔记,记笔记的时候你就不能专心听。所以老师教我的方法跟他不一样,他写笔记老师不干涉,我是老师不准写笔记。我在台中十年,一本笔记本没写完,薄薄的一本没写完,不一样。这是什么?根性不相同,不能用同样的方法。
所以私塾里头确实,私塾只是教你句读,没有讲解的。老师督促你的遍数,教给你,如果天分好的、记忆力强的念一百遍,中下根性、记忆力不好的念二百遍,背二百遍,第二天来上课,要把前面所学的统统背一遍,再教新的课程。这样如果在私塾里面有个三年、四年,真的,他读的书一千遍,那靠得住的。小学教育完成了,私塾是小学,没有中学,就进入太学了。所以中国从前没有中学,从小学就到太学,太学就是大学。太学里面老师就不是教句读,讲解、研究、讨论,而且你所学的这些课程,你在之前统统都背过,所以不必用课本,都在记忆当中。老师也背过,学生也背过,你说那个多有味道,不要带书本,全都在记忆当中。
从前教学的方法,我觉得比现在高明多了。现在叫你写一篇论文,你要查多少参考书,从前都不必要,随手拈来,引经据典。这我们在台中看到李老师,李老师确确实实,你看讲演、写文章不要找参考书,他都记得,七、八十岁都还记得那么清楚,怎么学的?从小学的。李老师给我们讲,小时候念书辛苦,书背不出来跪砖头,那么样严格。我们还没吃这种苦头,他们跪过砖头。所以专精是小学,广学多闻是悟了之后,悟后起修。
四弘誓愿也是指导纲领,四弘誓愿首先教我们发愿,就是现在人讲立志,人不立志你就没有方向,你就没有目标,所以首先要立志。志立之后,功夫用在哪里?用在断烦恼。这个地方讲,你不能断烦恼,「烦恼无尽誓愿断」,那怎么个断法?多闻专精就能把恼断掉。这个教学确实是智慧、是善巧,把你的兴趣、念头转移,你不是贪图游戏,贪图五欲六尘吗?把你这个贪图转变成学术,让你在学问当中,在道德修养当中,生起兴趣,生起欢喜心,就是《论语》头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那个悦是快乐。以读书、以修行为乐,不以世间名利、世间五欲六尘为乐,那个乐比不上读书乐,用读书、修行代替了。这些道理我们要懂,然后我们对於传统的教学就会生起信心、就会向往,自然会学习。
就是多闻是有阶段的。第一个阶段,我们的目标是断烦恼,所以要专精。那个多闻是重复不是广学,是重复,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是这个意思。到什么时候烦恼轻智慧长,你才可以广学,世出世法都可以涉猎,增广见闻。《般若经》上佛说得好,「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所以在佛法里面讲这个智有两种,一种叫根本智,一种叫后得智。根本智也叫做实智,真实的,实智;后得智也叫做权智,通权达变,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他要有根本智、有实智为基础,他才有这么大的作用。根本智是怎么来的?根本智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所以中国古时候教学,从小总得到十几、二十岁培养的是根本智,根性利的,十六、七岁就可以博学多闻,根性钝的总得二十以后才广学多闻,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