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1401-1600集-第39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们去想四十八个班,莲友是一个月跟老师见一次面,而老师是天天要跟大家见面,至少两个小时为他们解答问题。这不能缺少的,天天都有的。四十八个班,从初一到三十就轮流一次,小的班,两个班合起来;大的班,人数多的,差不多三百人以上的,就是一个班;人数少,两个班合在一起,这是我们亲眼看到的。还要见客,还要讲经,还要教学,还要上班,他是奉祀官府的主任秘书,每天还上班,忙得不亦乐乎。睡眠的时间很少,饮食少,精神那么好,很令人羡慕。什么原因?给诸位说,心清净。
我在没有认识他之前,我晚上那餐就断掉了,已经养成习惯,佛门叫持午。所以我到台中去跟他,好像时间没有多久,我也把早晨一餐断掉。我断掉第八个月,我才向他老人家报告,我说:老师,现在我也吃一餐。他说你身体感觉怎么样?我说很正常,没有什么感觉。他桌子一拍,好!永远保持下去,一生不求人,生活简单!所谓人到无求品自高。你的时间多出来了,早晚不要吃饭,时间多出来了。从这个地方做克己的功夫。
把名闻利养丢掉,要晓得那是染污不是清净,对清净心是严重的障碍,你不把它放下怎么行。什么都要放下,你才清净,弘法利生的事情也要放下。放下,为什么还干?随缘!有缘就做,没有缘就不做;没有缘还找著去缘,那就不好,心就不清净,随缘而不攀缘。随缘就是心地清净,没有牵挂,「作而无作,无作而作」,就自在,净法门。好,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休息几分钟。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接著看第六大段,「乞食道行时,总有五十五愿」,这段的经文比较长。乞食道行可以分成几个小段。第一段「游涉道路」,有十二愿。这是当年出家人每天的活动,现在人讲活动,每天的活动就是出去托钵乞食。乞食也是修行,也是度生,也就是给社会大众做出一个最好的榜样。这个榜样是什么?「於人无争,於世无求」,一个人到无争无求心就安了,心就清净了,心就平等了。《无量寿经》上讲的「清净平等觉」,就在这个活动当中完全展现出来。
看到出家人走出来,一个个威仪端庄,确实让人看到之后,从内心里面生起恭敬心。恭敬心是性德,就是这个仪表、形相能够把一般众生的性德引导出来。这是善巧方便,所谓「慈悲为本,方便为门」。一看到出家人,你就会想到要孝顺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同伦、慈悲一切。所以出去托钵是一堂功课,自行化他的功课。这段也特别长,有五十五首偈,这品经全文一百四十一首偈,这段就占三分之一。从这个地方也看到世尊当年这些弟子们怎样自行化他。我们看第一首偈:
【手执锡杖。当愿众生。设大施会。示如实道。】
清凉大师注解里面说得很清楚,我们把他的注解念一念。五十五愿分成三段,第一段有十二愿,「游涉道路」。第二段是「见众会」,这有十九愿,「所睹事境」,就是你在托钵时候所遇到的一些事,所遇到的一些境界,这都是举例,这有十九愿。第三段是所遇的人物,「见严饰」,这是经文,这以下二十四愿,所遇到的人物。人物很复杂,所谓男女老少,各行各业,就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一样。遇到什么人,你用什么样的心态去对待他、去帮助他,从这个地方你看这些善巧方便。
现在第一愿里面,『手执锡杖』,先把锡杖简单的解释一下,锡杖的表法。清凉大师说「今初锡者,轻也,明也」。在五金里面,金银铜铁锡,锡最轻,金最重,它取什么?取轻;锡的颜色是白的、银色的,取它的明,取轻、取明。「执此杖者」,这个轻跟明代表什么意思?「轻烦恼故,明佛法故」。你看到锡杖要懂得它的表法,烦恼轻,佛法明,取这个意思。这两个意思是最重要的,其他的「更有多义,具如经辨」。佛经上讲得很多,诸位可以参考《教乘法数》,可以参考《佛学辞典》。
它的用处这里也给我们说出来,这什么用处?「一执为行道之仪」。佛弟子出门手上一定要拿锡杖,我们现在讲这是他的道具。他出门不能不拿锡杖的,一定要拿锡杖,这是威仪之一。第二「振以乞食」。在乞食的时候不能够问人要,乞食怎么办?锡杖摇一摇。锡杖上通常都闩的有两个环或者三个环,一摇它有声音。里面人听到外面有出家人摇锡杖的声音,就晓得他来乞食了,不用说话。摇了三次人家还不开门,赶快离开,到第二家去托钵;第二家没有,到第三家,可以托七家,不可以到第八家。七家托不到,赶快回去,回去也有得吃;因为有同伴他们托的有多的会分给你。所以托钵不可以超过七家,它都有规矩;超过七家的,这个和尚,你看看到处托,没规矩。所以这是它的用途。
发相似的愿,『当愿众生,设大施会,示如实道』。我们去托钵,人家施食,施主。古时候生活都不是很富裕,所以托钵一定要随缘,人家给什么吃什么,没有分别心。这一钵饭,你到这个人家,人家只给你一调羹,当然不够!再到第二家,所以可以到七家,七家那个钵差不多了,会托一钵饭了。有多的分给别人,如果大众都有了,还有多的,分给鸟兽,决定不能够剩下来等到明天才吃。佛规定出家人决定不吃过夜的饭菜,这也是讲究卫生。因为从前它并没有冷冻,没有冰箱,饭菜这个东西到明天一定会变味道。所以吃完之后,剩下来布施给鸟兽。
施主对出家人,叫财布施,饮食是属於财布施;出家人有回报,一定给他说法,不能白受,要给他说法,要给他祝福;在外国宗教里面,给他祈祷,就这个意思,给他祈福,法布施,以法布施来回报。在这里面肯定有,不但有,我们相信还有很多,那是什么?斋主家里在日常生活当中,遇到一些疑难的事情不能解决,向出家人请教。我们怎么会知道?你就看到佛经里面,这类事情就太多,许多人见到释迦牟尼佛,连自己日常生活当中遇到这些困难,都向他老人家提出来,请求他老人家教导。所以我们就能够联想到,佛弟子每天出去托钵肯定遇到这些问题,我们现在所讲的叫机会教育。这是在帮助众生最有效的方法,而且也是最方便,不讲求形式,也没有拘束,这一问一答,帮助他解决他的疑难问题。
所以引发的大愿是「设大施会」,大施会就是大法会。世尊可以说每天都设大施会,天天为大家讲经说法,为大家解决疑难问题,这就是大家都熟知的,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世尊当年在世最大的法会就是般若会,讲般若二十二年,时间这么长,这就是一个大的单元。当然一个大单元里面,可以分若干中单元、小单元。我们在经上看到的,世尊常随的学生一千二百五十五人,这是常随众,一生都不离开佛陀,佛到哪里跟到哪里。我们就能够想像得到,还有不是常随众,不是永远追随佛陀的。跟佛一个月、二个月的,听一部经的,听一个单元的,多了!听一年半载的也不少。像这些听众就没有数字的记录,结集经的时候就一笔带过就是了,与一切大众俱,那个俱字里头就包括。这是世尊当年在世教学的状况。
佛弟子所在之处,代佛弘化,这个我们要晓得。他们学了之后也要到处讲,教学相长,自他两利。哪个学生出去托钵,就是教学,机会教学;有能力、有法缘的,有别的地方请,佛也常常派遣弟子去。那个地方跟你有缘,你今天到那个地方去给他们讲一堂。常有的。所以这样教法,佛法能够影响的面就大!你看他有一千多个学生,这一千二百五十五人,我们知道各个都是能言善道,修得好!修得好一定就讲得好。所以经上讲他们「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如果不常常出去讲,不常常接触大众,那人家怎么会认识你?所以你从这些字里行间去了解到,当时世尊住世那种弘法的状况。
而佛为我们所示现的这个意义非常之深,诸位头一个要记住,佛没有道场,真出了家!在当时佛的在家弟子当中,有很多国王大臣、长者居士,我们今天讲豪门贵族,很多,都是佛的在家弟子。这些在家弟子也常常礼请佛到他们治理的地区,国王他的国家地区,迎请佛到那边去讲经说法,教化众生,提供园林精舍。佛要不要拒绝?很随缘,你提供精舍,好,我们就住精舍;没有精舍,我们就树下一宿。你看多自在、多潇洒,没有拘束,一切随缘而不攀缘,我们从这个地方去看,从这里去学习。
国王大臣提供的这些园林精舍,像只树给孤独园,这都是属於给孤独长者的私人花园,场地都很大,这么样大的僧团在里面活动,决定没有问题。但是佛没有要它的所有权,不是说我这个园子供养释迦牟尼佛了。那个时候供养是什么?供养你在这个地方讲这部经,教这门功课,教完之后,别的地方邀请,佛就离开去了。我们用现在的话说,佛接受使用权不接受所有权,这个园林精舍还是给孤独长者的。本来是只陀太子的,给孤独长者是黄金布地把它买下来,给孤独长者的,我们懂这个道理
以后佛教传到中国,中国寺院庵堂也是帝王大臣、长者居士他们建立的,建立的供养出家人。这个供养跟印度当时供养不一样,他连所有权都让出来,可是让出来是给僧团,不是给某一个人,依旧是如法的。所以中国的道场叫十方道场,只要是出家人,真正出家人,受过戒的,在从前有度牒、有戒牒,你到哪个道场都照顾你,都可以安单。所以出家人不怕没有地方住,任何一个道场都是一家人,像亲兄弟一样,没有不照顾的道理。每个道场都有自己的道风、学风,如果对你很相应,你很喜欢,你就可以长时期留在这个地方学习;那个不相应的,不喜欢这个法门,不喜欢这个方法,你在那里住几天,可以到别的地方去参学。
佛法八万四千法门,就是为不同根性众生而建立的。所以在中国佛法有十个宗派,十个宗,宗底下还分派,这是什么?适合於各种不同根性的众生。所以学《华严》的都到五台山去了,五台山是华严宗的道场;学《法华》的都到天台山去了、浙江去了,就好比我们现在讲专科大学。一个人要把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法统统学会是不可能的,那就好像一个完整的大学。我们后人根性不如古人,所以要成就,只有在经典里面选出一部分,你欢喜的,你能够读诵、理解的,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你就能成就。这秘诀在此地,一定要懂得一门深入,长时薰修。
现在根性也是愈来愈不如古人,正是世人所说的一代不如一代!这个话是真的不是假的。原因是什么?善根福德不如古人,外面的障缘一代比一代严重!现在在这个时代成就,谈何容易!名闻利养、财色名食睡,你能不动心吗?一动心就退转了,大幅度的堕落,这是外面的障缘。内有烦恼,外有恶缘,你怎么能成就!所以在我们这一代,李老师当年介绍我学印光法师。这在学习过程当中,确实是有必要的,我们初学要跟一个好老师,不能离开老师。跟老师要选择,我们自己不能选择,有善知识来引导,这个缘就非常殊胜。